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7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79581篇;相关期刊471种,包括临床麻醉学杂志、实用手外科杂志、浙江创伤外科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山东省第十七次麻醉学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等;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献由3659位作者贡献,包括廖荣宗、张元信、王祥和等。

臂丛神经阻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7 占比:2.16%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9581 占比:97.81%

总计:81364篇

臂丛神经阻滞—发文趋势图

臂丛神经阻滞

-研究学者

  • 廖荣宗
  • 张元信
  • 王祥和
  • 刘伟
  • 彭健泓
  • 王华
  • 王庚
  • 王磊
  • 余建华
  • 刘绍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磊; 李世文
    • 摘要: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发生暴发痛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单侧上肢手术的骨科患者137例,通过查阅临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患者围术期基本信息及术后镇痛用药管理情况,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后患者进行补救镇痛定义为发生暴发痛。对纳入患者一般资料及可能与术后疼痛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为神经阻滞后发生暴发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女性发生神经阻滞后暴发痛较男性明显增加。结论性别为神经阻滞后发生暴发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生,临床上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 张军; 陈亮; 丁盼盼; 刘淑婷
    •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BPB)对肱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药物用量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侧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81例,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BPB阻滞A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颈动脉入路)27例、BPB阻滞B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锁骨后入路)27例和对照组(全身麻醉)27例。观察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患者应激反应、预后状况等指标;比较手术前(T0)、切皮(T1)、拔管(T2)3个时间点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结果(1)BPB阻滞A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为(5.7±1.1)min,显著短于BPB阻滞B组[(8.8±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0时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2个BPB阻滞组患者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BI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2个BPB阻滞组患者的BI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BPB阻滞A组和BPB阻滞B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相比,2个BPB阻滞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次数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性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PB阻滞A组与BPB阻滞B组间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全身麻醉,超声引导下BPB对肱骨骨折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影响较小,并保持麻醉术中患者生命体征更为稳定,且不适症状发生频次较低。但颈动脉入路BPB除了起效时间较短外,其余指标与锁骨后入路BPB相比无显著优势。
    • 刘鸽; 金茹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对前臂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前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臂丛神经内侧束阻滞效果、麻醉操作时间、阻滞保持时间、首次药物追加时间、术中与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补救镇痛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臂丛神经内侧束阻滞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麻醉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阻滞保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追加药物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后12、24、36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补救镇痛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 d,两组补救镇痛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管误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气胸、麻药中毒及导管滑脱事件,两组穿刺点渗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前臂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种方案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肋锁间隙入路方案的止痛效果更佳,阻滞保持时间更长,阻滞效果显著。
    • 刘苑昉
    • 摘要: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穿刺效果及对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78例上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采用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研究组(39例,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情况、不同臂丛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不同时间点[麻醉前(T_(0))、麻醉后5 min(T_(1))、麻醉后30 min(T_(2))、术毕时(T_(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次穿刺成功率、腋路追加麻药的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感觉阻滞完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T_(0)时比,T_(1)~T_(3)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T_(1)~T_(3)时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08%(均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保证臂丛神经感觉阻滞的完善率,减少麻醉药物的应用,促进药物尽快发挥作用,缩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同时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提高麻醉效果与安全性。
    • 李鑫; 华豪; 陈晓东; 王猛; 钱丹
    • 摘要: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复合臂丛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对关节镜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镇痛、炎症反应和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苏省无锡市骨科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予以臂丛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后,观察组予以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强化麻醉,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_(1))、给药20min后(T_(2))及术毕(T_(3))时血流动力学水平,术后疼痛水平,术前及术后血清炎症因子表达,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及出院时间,围术期不良反应。结果T_(2)时,观察组HR及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HR水平均低于T_(1)时,观察组MAP水平低于T_(1)时(P<0.05);T_(3)时,两组MAP及HR水平均低于T_(1)时,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2 h疼痛水平评分均高于术后12 h(P<0.05);观察组术后72h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血清ICAM-1及IL-6水平均高于术前,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臂丛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可有效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延长运动及感觉阻滞维持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及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 赵彦春; 张丽; 赵丽艳; 郭永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预处理对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2021年4月行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肩关节镜手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布托啡诺预处理情况分为预处理1组(n=35,全麻诱导前予以1mg布托啡诺预处理)、预处理2组(n=25,全麻诱导前予以2mg布托啡诺预处理)和对照组(n=42)。3组均行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并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统计比较3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组布托啡诺用药前(T_(1))、麻醉诱导前(T_(2))、麻醉诱导1min(T_(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术后2、4、8、12h和24h的疼痛程度。结果:对照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均长于预处理1组和2组,术后镇痛药物用量高于预处理1组和2组(P0.05)。对照组T_(2)、T_(3)的HR和MAP均高于预处理1组和2组(P0.05);3组各时间段Sp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8、12h和24h的VAS评分均低于预处理1组和2组(P0.05)。3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预处理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肩关节镜手术的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水平,且1mg和2mg布托啡诺预处理效果和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
    • 徐妍丽; 贾飞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关节手术患者的疗效分析,并探讨其对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肩关节手术患者170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将患者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各85例。两组均行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改良组术后行改良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组术后行一次异感法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NGF及TGF-β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改良组用药后30 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的完全阻滞率与传统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局麻药物使用总量都少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术后1、3、7 d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NGF及TGF-β1含量高于术后1 d(P<0.05),改良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手术患者的应用不会影响各神经的完全阻滞率以及患者的镇痛效果,且能促进NGF及TGF-β1的释放,从而提高总体麻醉质量。
    • 陈彦梅; 钱铖
    • 摘要: 目的 探讨盐酸氢吗啡酮联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骨折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122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1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实施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盐酸氢吗啡酮。记录两组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使用情况及疼痛情况,比较两组血清疼痛介质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两组术后12、24 h的PCA使用总量高于术后8 h,术后24 h PCA使用总量高于术后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盐酸氢吗啡酮联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减轻上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减少疼痛介质释放,且安全性良好。
    • 官延青
    • 摘要: 目的探讨ERAS模式护理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患者中的价值。方法便利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2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患者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一般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行ERAS模式护理。观察指标包括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率、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长分别为(7.54±2.52)、(3.34±1.46)d,并发症分别为9例(21.95%)、1例(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知识掌握程度分别为30例(73.17%)、40例(97.56%),护理满意程度分别为32例(78.05%)、40例(9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62、7.289,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97.56%、对照组护理有效率73.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62,P=0.002),观察组患者知识掌握度97.56%对比对照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4,P=0.004),观察组依从性95.12%,对照组依从性78.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P=0.023),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负性心理状态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78.22±22.36)分、(75.33±18.21)分、(74.32±22.25)分、(85.52±21.72)分、(87.34±22.27)分与对照组(52.67±23.44)分、(51.46±21.43)分、(53.31±25.52)分、(64.42±26.79)分、(62.78±20.35)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0、5.430、3.973、3.917、5.213,P<0.001)。结论ERAS模式护理能够降低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更高,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更高。
    • 黄静; 蔡云亮; 王嘉炜; 刘作坤; 朱秋宇
    • 摘要: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和关节腔内注射局麻药联合应用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00例进行研究,2018年8月—2020年8月入组,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处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50例,前者用臂丛神经阻滞,后者与关节腔内注射局麻药联合,比较2组麻醉效果、不同阶段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另对比2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10.72±2.45)min、(8.21±1.32)min和(9.52±1.12)min,与对照组对应指标有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疼痛评分依次为(1.31±0.27)分、(2.87±0.52)分和(3.44±0.42)分,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镇静评分分别为(2.92±0.32)分、(2.54±0.24)分、(2.38±0.12)分和(2.27±0.15)分,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0.12±4.54)分、(56.18±4.12)分和(73.16±4.78)分,较之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分别为18.00%和4.00%(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联合应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内注射局麻药麻醉方式,可提高麻醉效果,术后镇痛和镇静效果明显,也可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作用明显,存在广泛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