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
上肢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74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6845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现代实用医学、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八届上海国际骨科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学术会议、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第八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交流会等;上肢骨折的相关文献由1443位作者贡献,包括冯运通、张阔、王立强等。
上肢骨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845篇
占比:96.37%
总计:17479篇
上肢骨折
-研究学者
- 冯运通
- 张阔
- 王立强
- 董尧
- 贾树贞
- 付亚辉
- 代英华
- 刘瑞
- 刘萍
- 段西峰
- 薛汉中
- 冯晓艳
- 刘娟
- 刘燕
- 叶丙霖
- 周明旺
- 夏小军
- 张彦军
- 李盛华
- 江淜
- 王久夏
- 王培
- 王鹏飞
- 田伟
- 蔡若吟
- 钟丽平
- 陈燕丹
- 韩秀兰
- 黄宏伟
- 丁燕红
- 丛海波
- 仁青
- 任栋慧
- 何丽敏
- 余志平
- 侯景明
- 傅爱凤
- 冯志尉
- 冯瑞丽
- 冯瑞萍
- 刘宏亮
- 刘欢
- 刘秀梅
- 刘红娟
- 刘红梅
- 古毅娜
- 叶银婷
- 吴丽娟
- 吴丽霞
- 吴峰
-
-
赖美艳;
张劲锋
-
-
摘要:
目的:探究中医定向透药配合中药封包对上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和疼痛的康复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8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加中药封包,观察组采用中医定向透药配合中药封包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肿胀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肢功能和满意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肿胀值、VAS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的肿胀值、VAS评分均低于同期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10.860,P<0.05;t=-46.156、-38.951,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5、2.014,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配合中药封包对上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和疼痛的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
-
许丽琴;
邱雯君;
周程慧;
张雯雯;
凌云
-
-
摘要:
目的 探讨家长协同治疗性游戏对上肢骨折手术患儿焦虑、恐惧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6月上肢骨折手术患儿168例,按照住院日期分成对照组(单日)和观察组(双日)各84例。对照组由社工和护士对患儿行治疗性游戏干预,对家长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家长协同对患儿行治疗性游戏干预,家长与护士、社工共同参与患儿疾病护理和围手术期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儿童医疗恐惧调查量表评估患儿的焦虑、恐惧;采用Frankl依从性量表中文版评估患儿治疗依从性。结果 干预3 d后,观察组患儿焦虑、恐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治疗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家长协同治疗性游戏干预由护士、患儿、家长和社工共同参与,对降低患儿住院焦虑和恐惧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患儿住院舒适度,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
-
-
张慧;
裔欣;
宋国敏
-
-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上肢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3例上肢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有静脉血栓形成,将其分为血栓组(n=82)和非血栓组(n=751),对上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33例上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9.84%。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肱骨骨折是上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前等待时间、术中输血、麻醉方式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对上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上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及时评估高危人群,进行有效护理和干预,有效预防和减少DVT的发生。
-
-
刘苑昉
-
-
摘要: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穿刺效果及对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78例上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采用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研究组(39例,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情况、不同臂丛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不同时间点[麻醉前(T_(0))、麻醉后5 min(T_(1))、麻醉后30 min(T_(2))、术毕时(T_(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次穿刺成功率、腋路追加麻药的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感觉阻滞完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T_(0)时比,T_(1)~T_(3)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T_(1)~T_(3)时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08%(均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保证臂丛神经感觉阻滞的完善率,减少麻醉药物的应用,促进药物尽快发挥作用,缩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同时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提高麻醉效果与安全性。
-
-
赵学亮
-
-
摘要:
目的研究臂丛麻醉手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的应用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外科病房收治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260例,通过全盲抓阄法随机将其分为常例组、研究组两组,各130例。常例组患者给予单一罗哌卡因药物配合麻醉;研究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协同给药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数据、镇静-躁动测评值、镇痛效果测评值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在镇痛给药前30 min及镇痛给药后24 h的生命体征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镇痛给药后6 h时间点的生命体征数据显著优于常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镇痛给药后的3 d内镇静-躁动测评值均显著优于常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镇痛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内镇痛效果测评值均显著低于常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9.23%)显著低于常例组患者(2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7,P=0.009)。结论对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在罗哌卡因神经阻滞药物配合的同时给予右美托咪定进行臂丛麻醉,不良反应率更低,对患者的镇痛效果更佳,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数据更稳定,有效缓解了过度镇静-躁动状态,用药安全,镇痛效果理想。
-
-
刘元;
何莉;
居敏燕;
吴欣育;
王雪松
-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上肢抬高措施在上肢骨折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单侧上肢骨折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骨科护理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病人术后采用患肢悬吊抬高方式,研究组病人术后采用可调式上肢抬高支架固定,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患肢疼痛程度、舒适度、肿胀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病人疼痛、肿胀程度缓解,舒适度提高;研究组病人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肿胀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可调式上肢抬高支架可有效缓解上肢骨折病人术后疼痛及患肢肿胀程度,提高病人舒适度,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
杨涛;
黎炎华;
周颖
-
-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阳江江华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传统方法组(n=50)与超声引导组(n=50)。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臂丛神经主要分支阻滞起效时间与30 min内完全阻滞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麻醉优良率高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应用效果优于针刺体表定位,可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提升30 min内完全阻滞率,且安全性高。
-
-
乐敏莉;
李飞;
向辉华
-
-
摘要:
目的 分析MSCT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诊断上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57例上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点;对比MSCT平扫及MSCT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对上肢不同骨折的检出率。结果 57例上肢不同骨折部位患者经MSCT VRT技术检查,仅1例前臂双骨折未检出,共检出56例,总检出率为98.25%;经MSCT平扫检查,有1例锁骨骨折,2例肱骨干骨折,1例肱骨踝上骨折,2例前臂双骨折,1例桡骨远端骨折未检出,共检出50例,总检出率87.12%。两者总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扫描VRT技术对上肢骨折患者术前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临床上诊断治疗上肢骨折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信息,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
江芳芳;
舒瑞琴;
占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112例,将住院号第5位数为单号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住院号第5位数为双号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各56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为罗哌卡因,对照组用药浓度为0.5%,研究组用药浓度为0.25%。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情况、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及桡神经阻滞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手术患者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获得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
阳丽;
刘艳梅;
徐霜
-
-
摘要: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对上肢骨折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上肢骨折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快速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肿胀程度、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护理前2组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能有效减轻上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上肢关节活动度,降低并发症的同时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
徐惠珠;
陈幼;
王艳华
- 《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骨折后肢体肿胀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创伤导致四肢骨折后肿胀主要是局部出血、淤血所致,损伤导致组织内释放组织胺、1一经色胺、缓激肚、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引起的血管反应及炎症细胞渗出.其次是组织断端、淋巴管血管等组织的破裂,血液与淋巴液等组织液渗出,留于组织间隙,未能及时消散.同时又由于疼痛、肌肉反射性痉挛,造成静脉回流障碍,使血管壁扩张,通透性增加,加重组织间水肿程度。这些创伤引起的并发症如不及时纠正,将影响术后功能锻炼,重者可以造成局部皮肤供血障碍,使切口皮缘愈合不良,坏死等不良状况。继而增加切口感染的可能性。为此,我科从2016年02月份至2016年9月份对57例上肢骨折患者在入院72小时内采取了冰片加玄明粉外敷患肢,以促进肿胀消退。
-
-
-
陈云丰
- 《第八届上海国际骨科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上肢骨折从解剖的特点来分类,分为关节周围骨折和骨干骨折.临床上常见的上肢关节周围骨折以桡骨远端、肱骨远端和肱骨近端骨折为主,而上肢骨干骨折则以前臂尺桡骨、肱骨干和锁骨骨折为主.接骨板广泛运用于这些骨折的治疗,在锁定接骨板被临床使用之前,非锁定接骨板已经在这些骨折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自从锁定接骨板问世以来,无论是上肢的关节周围还是骨干骨折,临床医生更加普遍地运用锁定接骨板来治疗这些骨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非锁定接骨板的不足,譬如在血供的保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等方面,充分体现了锁定接骨板的优势.然而,非锁定接骨板在某些骨折的治疗过程中仍然未被淘汰,说明它还能发挥一定的临床价值和优势,譬如价格便宜和拆除内固定相对容易等,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非锁定接骨板的原理,合理正确使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锁定接骨板虽然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使用,在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方面优势明显,但是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时有发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肱骨近端骨折的接骨板治疗中近10年的文献复习可知已很少非锁定接骨板在临床上运用。从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无专门设计的非锁定接骨板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往往运用类似解剖结构的接骨板来治疗。譬如“T”型接骨板、三叶草接骨板等等。锁定接骨板的设计在肱骨近端骨折中运用,让其治疗效果突飞猛进。但是,锁定接骨板需按照各家厂商的操作流程规范正确使用。
-
-
刘萍;
刘瑞;
付亚辉;
薛汉中;
代英华;
黄宏伟
- 《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上肢骨折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分析疼痛与骨折类型、患者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创伤骨科上肢骨折患者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差问卷和疼痛评估量表对创伤骨科随机收治的164例上肢骨折患者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术后均应用PCIA及静脉滴注氟比洛酚酯50mg进行追踪调查,观察不同骨折部位、年龄、性别差异对疼痛及疼痛治疗满意度的影响.结果:上肢骨折后中度及以上疼痛的患者为78%,女性疼痛程度高于男性,男性术后最大疼痛评分(4.71±0.899)分,均低于女性(6.05±1.1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骨折后疼痛最大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部位患者疼痛最大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骨折患者疼痛情况因性别、年龄、部位而异,医务人员在患者骨折后予以合理的疼痛管理,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镇痛治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
刘萍;
刘瑞;
王鹏飞;
付亚辉;
薛汉中;
代英华;
黄宏伟
- 《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上肢骨折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分析疼痛与骨折类型、患者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创伤骨科上肢骨折患者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差问卷和疼痛评估量表对创伤骨科随机收治的164例上肢骨折患者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术后均应用PCIA及静脉滴注氟比洛酚酯50mg进行追踪调查,观察不同骨折部位、年龄、性别差异对疼痛及疼痛治疗满意度的影响.结果:上肢骨折后中度及以上疼痛的患者为78%,女性疼痛程度高于男性,男性术后最大疼痛评分(4.71±0.899)分,均低子女性(6.05±1.1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骨折后疼痛最大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部位患者疼痛最大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骨折患者疼痛情况因性别、年龄、部位而异,医务人员在患者骨折后予以合理的疼痛管理,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镇痛治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
-
李盛华;
张彦军;
叶丙霖;
周明旺;
王久夏
-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骨伤协作组经验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5.12"地震甘肃陇南下肢骨折情况,进一步讨论如何采取措施应对突发灾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甘肃陇南地震受灾人口进行抽样调查,重点对伤员伤情、致伤原因、救治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此次地震伤抽样调查中共有1652人,死亡16人,上肢骨折病人239人,占总人数的14.5%,其中尺桡骨骨折59人,占上肢骨折病人的24.7%,同时调查发现下肢骨折与职业有一定关系.通过有组织的及时救助伤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结论:总结出了下肢骨折病人救治的经验,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
-
秦佳军
- 《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比较微型钢板与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选择.rn 方法:医院自2011年1月~2012年9月掌、指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T"型或直微型钢板固定(钢板置于掌指骨背侧或侧方)(n1=50)或交叉克氏针固定(n2=32)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12-14个月.(对肌腱损伤者均一期修复)术后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克氏针脱出)、关节总活动度(TAF评分标准)进行样本评估分析.rn 结果:微型钢板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露出、退针等)、关节总活动度(TAFS标准)方面优于交叉克氏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交叉克氏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上有优势(P<0.05).rn 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复位好固定稳定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患指的屈伸功能显著改善.交叉克氏针经济方便又可以在病人软组织条件差无微型钢板内固定条件或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提供良好的选择,急诊或基层医院应用值得推广.
-
-
秦佳军
- 《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比较微型钢板与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选择.rn 方法:医院自2011年1月~2012年9月掌、指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T"型或直微型钢板固定(钢板置于掌指骨背侧或侧方)(n1=50)或交叉克氏针固定(n2=32)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12-14个月.(对肌腱损伤者均一期修复)术后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克氏针脱出)、关节总活动度(TAF评分标准)进行样本评估分析.rn 结果:微型钢板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露出、退针等)、关节总活动度(TAFS标准)方面优于交叉克氏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交叉克氏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上有优势(P<0.05).rn 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复位好固定稳定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患指的屈伸功能显著改善.交叉克氏针经济方便又可以在病人软组织条件差无微型钢板内固定条件或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提供良好的选择,急诊或基层医院应用值得推广.
-
-
秦佳军
- 《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比较微型钢板与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选择.rn 方法:医院自2011年1月~2012年9月掌、指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T"型或直微型钢板固定(钢板置于掌指骨背侧或侧方)(n1=50)或交叉克氏针固定(n2=32)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12-14个月.(对肌腱损伤者均一期修复)术后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克氏针脱出)、关节总活动度(TAF评分标准)进行样本评估分析.rn 结果:微型钢板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露出、退针等)、关节总活动度(TAFS标准)方面优于交叉克氏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交叉克氏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上有优势(P<0.05).rn 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复位好固定稳定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患指的屈伸功能显著改善.交叉克氏针经济方便又可以在病人软组织条件差无微型钢板内固定条件或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提供良好的选择,急诊或基层医院应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