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57411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医疗装备、基层医学论坛、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三次长江流域麻醉学术会议、2008年西部麻醉论坛暨四川省医学会第十六次麻醉学术会议、全国第八次临床麻醉知识更新学术研讨会、新世纪天津骨科第二届学术会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献由564位作者贡献,包括冯艺、刘冬梅、刘加贵等。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7411 占比:99.83%

总计:157675篇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发文趋势图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研究学者

  • 冯艺
  • 刘冬梅
  • 刘加贵
  • 刘瑶
  • 包彦琴
  • 卢君
  • 史东川
  • 叶正燕
  • 吕凌焰
  • 吕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泽宽
    • 摘要: 目的:分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超声引导的作用。方法:随机纳入2020年6月—2021年6月聊城市茌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术前随机抽签分为超声组和盲穿组,各61例。超声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盲穿组凭经验盲穿,需统计比较两组麻醉指标、不良事件、体征以及麻醉优良率。结果:超声组穿刺、见效时间短于盲穿组,阻滞时间长于盲穿组,麻醉药物用量少于盲穿组,神经阻滞评分低于盲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麻醉后血压、心率等均显著低于盲穿组(P<0.05),其中超声组增长幅度较小,体征波动幅度较小。超声组麻醉优良率96.72%显著高于盲穿组的83.61%(P<0.05)。结论:超声引导能维持穿刺准确性,可提高麻醉效率及安全性,能稳定体征,降低麻醉风险。
    • 杨歆璐; 汪姗; 高玮; 陈永权
    • 摘要: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SSNB)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路SSNB组(S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组(I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前,S组行超声引导下前路SSNB,I组行超声引导下ISBPB,均给予0.375%罗哌卡因15 ml。术毕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拔管后30 min和术后3、6、12、24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12、24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于阻滞前、阻滞后30 min及拔管后3 h,采用超声评估膈肌麻痹的情况;采用肺功能检查仪测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用力肺活量(FVC)。记录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哌替啶补救镇痛例数。随访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30 min S组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I组(P<0.05)。阻滞后30 min S组膈肌麻痹率明显低于I组(P<0.05)。与阻滞后30 min比较,拔管后3 h I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降低(P<0.05)。与阻滞前比较,阻滞后30 min I组FEV_(1)、FVC明显降低(P<0.05)。阻滞后30 min S组FEV_(1)、FVC明显高于I组(P<0.05)。术后24 h内两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肺功能影响更小,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未增加患者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的发生。
    • 江芳芳; 舒瑞琴; 占华
    • 摘要: 目的探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112例,将住院号第5位数为单号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住院号第5位数为双号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各56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为罗哌卡因,对照组用药浓度为0.5%,研究组用药浓度为0.25%。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情况、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及桡神经阻滞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手术患者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获得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付秀丽; 王森; 孙志鹏; 雷凤琼; 范丽
    • 摘要: 本文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传统一针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差异。收集拟接受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儿104例,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案,将104例锁骨骨折患儿分为超声组和传统组,每组52例患儿,对比两组神经阻滞效果、麻醉效果、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的动态波动变化情况、肌力参数及两种麻醉方式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对比分析,超声组均短于传统组,而镇痛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长于传统组(P<0.05);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具有更好的神经阻滞效果(P<0.05);超声组患儿术后2 h、6 h、12 h屈肘关节的肌力评价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并发症率比较,超声组低于传统组(P<0.05)。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较传统一针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能更准确地进行操作,缩短操作时间,麻醉效果更好,对患儿肌力恢复影响更小,麻醉并发症率更低。
    • 江磊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在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进行上肢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麻醉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神经阻滞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显著,具有阻滞完成时间短、起效快、阻滞完善、安全性高等优点。
    • 罗丽霞; 萧燕萍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0.3%罗哌卡因皮下注射,观察组予以0.5%罗哌卡因皮下注射,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前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收缩压(SBP)水平及麻醉时间指标、痛觉阻滞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SBP水平低于对照组,CTnⅠ、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痛觉总阻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3%罗哌卡因相比,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0.5%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更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陈培章; 石翊飒; 金平; 李雅楠; 王亚琴
    • 摘要: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患儿上肢骨折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上肢骨折手术患儿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3~7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n=24)、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组(D1组,n=24)和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2 mg/kg组(D2组,n=25),三组药液容量均为0.3 ml/kg。患儿在麻醉后行超声引导下ISBPB,均保留自主呼吸。记录痛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阻滞后24 h内镇痛药物(布洛芬混悬液、氢吗啡酮)的使用情况。记录膈神经阻滞、Horner综合征、声带麻痹、阻滞侧感觉异常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D2组痛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R组(P<0.05)。R组和D1组痛觉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运动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1组和D2组阻滞后24 h内布洛芬混悬液使用次数、氢吗啡酮使用率明显低于R组(P<0.01),D1组和D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膈神经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未出现其余并发症。结论与单纯罗哌卡因比较,0.2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和0.2 mg/kg可安全应用于患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减轻术后疼痛;复合地塞米松0.2 mg/kg时明显延长镇痛时间。
    • 邹润林; 卢燕; 周建玲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高州市中医院60例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0例行0.3%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30例行0.5%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和麻醉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30 min后,观察组的运动阻滞2级占比和3级占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30 min后,观察组的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和桡神经完全阻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0.5%罗哌卡因麻醉能够显著提升麻醉效果,提高运动阻滞和神经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推广价值。
    • 信靖宇; 姚丹阳
    •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同穿刺径路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选择采用超声引导下BPB方式进行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阻滞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ISBPB组、SBPB组和ABPB组,比较局麻药物注射后感觉及运动功能阻滞评分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感觉神经阻滞效果:ISBPB组正中神经、桡神经感觉阻滞效果与SBPB组相当,两者与ABPB组比较虽然组织良好所占比例优于后者,但三者之间比较,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功能阻滞效果良好率SBPB三者中最高、其次为ABPB组,最低为ISBPB组,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效果与正中神经和桡神经结果相似,但也存在三者之间比较,P>0.05。3组患者运动神经阻滞效果比较,P>0.05;全组患者术后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不同穿刺路径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对于上肢手术均能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应根据手术方式、阻滞麻醉特点进行不同的选择。
    • 马守亮; 林立朋
    • 摘要: 目的分析0.5%罗哌卡因联合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身麻醉肩关节手术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2年3月兰陵县人民医院行肩关节手术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归纳为研究组64例(0.5%罗哌卡因+0.15 mg/kg地塞米松)与对照组61例(0.5%罗哌卡因+0.2 mg/kg地塞米松)。对比两组疗效(感觉、运动完全阻滞时间及感觉、运动持续阻滞时间)、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麻醉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感觉及运动持续阻滞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 h及术后24 h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满意度(P<0.05)。结论0.5%罗哌卡因联合0.15 mg/kg地塞米松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延长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长,还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