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膈肌麻痹

膈肌麻痹

膈肌麻痹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68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甘肃科技、基层医学论坛、护理管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血液学学术会议等;膈肌麻痹的相关文献由18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芳、吴岚、王祥和等。

膈肌麻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9.3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668 占比:90.51%

总计:738篇

膈肌麻痹—发文趋势图

膈肌麻痹

-研究学者

  • 刘芳
  • 吴岚
  • 王祥和
  • 廖雪丽
  • 杨满青
  • 韩春锡
  • 鲍秀霞
  • 麦嘉卉
  • 丰浩荣
  • 周阳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歆璐; 汪姗; 高玮; 陈永权
    • 摘要: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SSNB)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路SSNB组(S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组(I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前,S组行超声引导下前路SSNB,I组行超声引导下ISBPB,均给予0.375%罗哌卡因15 ml。术毕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拔管后30 min和术后3、6、12、24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12、24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于阻滞前、阻滞后30 min及拔管后3 h,采用超声评估膈肌麻痹的情况;采用肺功能检查仪测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用力肺活量(FVC)。记录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哌替啶补救镇痛例数。随访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30 min S组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I组(P<0.05)。阻滞后30 min S组膈肌麻痹率明显低于I组(P<0.05)。与阻滞后30 min比较,拔管后3 h I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降低(P<0.05)。与阻滞前比较,阻滞后30 min I组FEV_(1)、FVC明显降低(P<0.05)。阻滞后30 min S组FEV_(1)、FVC明显高于I组(P<0.05)。术后24 h内两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肺功能影响更小,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未增加患者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的发生。
    • 黄鹏飞; 谢俊然
    • 摘要: 肩关节镜手术因其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技术成熟从而被广泛应用,但其术后中重度的疼痛强度不亚于膝关节置换和开胸手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目前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的金标准,当注射的局部麻醉药物容量≥20 mL时患侧膈肌麻痹发生率为100%,同时此路径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从而限制其在肺功能不全、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的使用。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学者都致力于探索在不降低镇痛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膈肌麻痹发生率的新方案,本文将对近年来提出的肩关节镜手术中保留膈肌技术作一综述。
    • 温福腾; 刘凤妍; 肖笑雨; 董师武; 修雪莉; 李小华; 欧珊珊
    • 摘要: 目的探讨上干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鹤山市人民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肩部手术患者68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上干臂丛神经阻滞组(S组,n=33)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n=35)。于神经阻滞前及神经阻滞后30分钟经超声对膈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深呼吸状态下同侧膈肌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率。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术后肩臂部感觉、运动恢复时间及神经阻滞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相近[72.73%vs 8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I组神经阻滞后30分钟膈肌移动度[(4.10±2.10)cm vs(6.02±1.35)cm]降低、呼吸频率[(17.29±1.84)次/分vs(16.27±1.61)次/分]增快、膈肌麻痹发生率[57.14%vs 6.06%]增高,术后肩臂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较缓慢,霍纳氏综合征、声音嘶哑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上干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在获得满意麻醉效果的同时,能明显降低膈肌麻痹、霍纳氏综合征、声音嘶哑发生率,术后肩臂部运动、感觉功能恢复较快。
    • 郝伟; 陈培章; 钟海莲; 录亚鹏; 刘洋; 石翊飒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容量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和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上肢骨折手术的小儿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25%罗哌卡因0.3 mL/kg组(L组,21例)和0.25%罗哌卡因0.5 mL/kg组(C组,22例),基础麻醉后分别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阻滞前(T1)、阻滞后10 min(T2)和阻滞后30 min(T3)患儿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以及T1、T3时双侧膈肌移动度。结果与T1相比,T3时2组患儿分钟通气量均增加(P<0.05),阻滞侧膈肌移动度显著降低(P<0.05),对侧膈肌移动度明显增加(P<0.05)。与T2相比,T3时C组患儿呼吸频率明显增加(P<0.05),L组患儿呼吸频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L组患儿膈肌麻痹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0.3 mL/kg用于2~7岁小儿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可降低膈肌麻痹的发生率。
    • 莫永广; 卢永媚(综述); 李艳华; 张鑫(审校)
    • 摘要: 肩关节镜手术具有术野清晰、微创、高精度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术中行肩胛上神经阻滞可能导致膈肌麻痹并难以避免。但随着超声、穿刺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局部麻醉药扩散的情况变得可视化,膈肌麻痹的发生率也有了更多的控制方法,如降低麻醉药的容量、浓度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还将出现更多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的手段,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
    • 陈颖; 易杰
    • 摘要: 膈肌超声的评价指标包括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及膈肌厚度变化率。膈肌超声临床应用日渐增多,在麻醉管理方面,可用于评价术后肌松残余及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识别麻醉及手术所致膈肌麻痹,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脊柱侧弯、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术前肺功能并指导术后拔管。此外,膈肌超声还可以在重症监护室预测和指导脱机拔管。
    • 田野; 李毅; 王德润
    • 摘要: 目的 探究罗哌卡因应用于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 60例上肢骨折且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1和研究组2,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上肢骨折手术,在B超引导下采用相同容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神经阻滞,对照组注入20 ml,浓度为0.25%;研究组1注入20 ml,浓度为0.35%;研究组2注入20 ml,浓度为0.5%.比较三组麻醉效果、膈肌移动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2、研究组1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阻滞恢复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平静呼吸时的膈肌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力呼吸时,研究组2、研究组1膈肌移动度及膈肌移动度下降≥50%比例大于对照组,且研究组2大于研究组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均高于研究组1的10.00%和对照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 ml不同浓度罗哌卡因B超引导下对臂丛神经阻滞较好,高浓度罗哌卡因可增加膈肌麻痹发生.
    • 周阳洋; 严晓娣; 张金祥; 丁鹏; 羊黎晔; 李永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0.25% 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与臂丛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SB组,n=23)和臂丛上干阻滞组(ST组,n=23).ISB组采用一点法在C5、C6外侧注射10 ml 0.25%罗哌卡因,ST组采用环形包绕式注药方式,于臂丛上干深浅两面各注射5 ml 0.25% 罗哌卡因,共10 ml.阻滞完成后,两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镇静.对比两组患者阻滞侧膈肌麻痹(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HDP)的程度、患侧手握力改变、术后镇痛效果以及阻滞时长.结果 阻滞后30 min,ISB组与ST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 h,两组之间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差异显著(P<0.05);阻滞后30 min,ISB组完全HDP占8.7%,部分HDP占52.2%,ST组完全HDP为0,部分HDP占26.1%;阻滞后3 h,ISB组完全HDP为17.4%,部分HDP为65.2%,ST组完全HDP为0,部分HDP为39.1%;阻滞后30 min、3 h,ST组握力下降幅度明显低于ISB组(P<0.001);阻滞后各时间段静息痛最高评分,ST组均优于ISB组(P<0.05);阻滞时长方面,ISB组平均阻滞时长为(8.3±1.97)h,ST组平均阻滞时长为(10.9±1.26)h(P<0.01).结论 10 ml 0.25%罗哌卡因臂丛上干阻滞在HDP的发生率、握力保留、术后各时间段静息痛NRS评分、阻滞时长方面均优于肌间沟臂丛阻滞.
    • 刘亚君; 张明哲; 王国瑞; 刘文平; 吕瑞兆; 崔静静; 井郁陌
    • 摘要: 目的 比较局麻药分别主要注射在神经丛与拐角口袋(简称角袋)后的麻醉效果及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 72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0.5%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行右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神经丛(N)组15ml注射在神经丛,5ml注射在角袋;角袋(C)组15ml注射在角袋,5ml注射在神经丛.观察两组的起效时间和阻滞效果,通过M型超声测定阻滞后30min的膈肌移动度并计算膈肌麻痹率.结果 N组桡神经、正中神经起效较快;C组膈肌麻痹率较低(P<0.05).结论 角袋技术可以降低膈肌麻痹的发生率.
    • 王亚楠
    • 摘要: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膈肌麻痹患儿的护理要点.方法:对3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膈肌麻痹患儿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治肺部感染;拔除气管插管后积极应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腹胀等并发症.结果:31例患儿均行膈肌折叠术,术后所有患儿均顺利脱离呼吸机辅助,治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评估膈肌功能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并发膈肌麻痹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