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浅丛神经阻滞

颈浅丛神经阻滞

颈浅丛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专利文献95781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国保健、医疗装备、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颈浅丛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献由19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世宇、张力平、张建华等。

颈浅丛神经阻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95781 占比:99.93%

总计:95852篇

颈浅丛神经阻滞—发文趋势图

颈浅丛神经阻滞

-研究学者

  • 孙世宇
  • 张力平
  • 张建华
  • 李淑桂
  • 赵强
  • 郭建荣
  • 陈建军
  • 乔志鸿
  • 付佳
  • 付秀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江玲; 张会; 姚翔燕; 杨亚利
    • 摘要: 颈丛神经阻滞最早用于颈肩肌筋膜炎、颈源性头痛等头颈肩部疼痛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在颈椎手术的复合麻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降低术中麻 醉药物使用量,提高镇痛效果,但对术后早期康复影响的报道还相对少见 [1-2] 。 本院近年将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全麻手术,获得了较佳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 付秀丽; 王森; 孙志鹏; 雷凤琼; 范丽
    • 摘要: 本文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传统一针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差异。收集拟接受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儿104例,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案,将104例锁骨骨折患儿分为超声组和传统组,每组52例患儿,对比两组神经阻滞效果、麻醉效果、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的动态波动变化情况、肌力参数及两种麻醉方式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对比分析,超声组均短于传统组,而镇痛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长于传统组(P<0.05);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具有更好的神经阻滞效果(P<0.05);超声组患儿术后2 h、6 h、12 h屈肘关节的肌力评价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并发症率比较,超声组低于传统组(P<0.05)。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较传统一针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能更准确地进行操作,缩短操作时间,麻醉效果更好,对患儿肌力恢复影响更小,麻醉并发症率更低。
    • 付美娟; 温稀超; 靳小石
    • 摘要: 颈部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结构精密又复杂,当前解剖学认识尚不完全,且存在诸多争议。精细颈部筋膜解剖结构、合理运用筋膜间隙于临床指导锁骨手术麻醉方面意义重大;于颈部手术术中规范化操作,保护重要血管神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等方面意义重大;于临床监测与诊治颈深部间隙感染等方面意义重大。
    • 庄严; 徐宝珍; 陈永海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C_(5)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手术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则实施超声引导下C_(5)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比分析两组麻醉效果、锁骨内侧、外侧、中点痛觉消失时间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锁骨内侧、外侧、中点痛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10min(T_(1))、麻醉30min(T_(2))、手术结束时(T_(3)),观察组HR、SBP、DB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C_(5)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中麻醉效果良好,可促使锁骨内侧、外侧、中点痛觉迅速消失,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临床应用价值高。
    • 叶园园; 周威; 梁楠
    • 摘要: 目的:比较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与全身麻醉在甲状旁腺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74例接受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应用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治疗过程中予以对照组全身麻醉,予以观察组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麻醉效果、动脉血气指标、镇静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30%,高于对照组的8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min心率高于术后5 min,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术后5 min,且观察组术后30 min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皮时、腺体分离时、缝合切口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0%,低于对照组的16.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旁腺切除术中应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的效果明显优于全身麻醉,可稳定动脉血气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杨芳; 叶光磊; 赵俊卿; 孙振海
    •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进行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和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每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刻[麻醉前(T_(1))、麻醉诱导后(T_(2))、手术切皮即刻(T_(3))、手术进行30 min(T_(4))、拔管后5 min(T_(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术后12 h、24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48 h内补救性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应激反应指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拔出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24 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48 h内的补救性镇痛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拔出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维持颈动脉狭窄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术后疼痛和氧化应激反应,缩短患者意识恢复、拔出气管插管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 吕素平
    •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右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择期接受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择期接受颈前路手术的94例颈椎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全麻,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右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T_(1))、插管后(T_(2))、切皮时(T_(3))、拔管时(T_(4))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 d、术后3 d血浆皮质醇、血糖水平,术前1 d及术后1 d恢复质量(QOR-40)评分,并于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机体微循环[经皮氧分压(TcPO_(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血乳酸(Lac)数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_(2)、T_(3)、T_(4)观察组HR、DBP、SB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右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择期接受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可抑制皮质醇、血糖应激性升高,减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减轻机体微循环障碍,降低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发生率。
    • 庄慧芳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76例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前(T1)、剥离骨膜时(T2)、手术结束时(T3)和术后10 min (T4)的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麻醉效果(痛觉消失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术前、骨折复位时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2、T3、T4时,观察组HR、SBP、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痛觉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时,观察组血清ACTH和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与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具有起效迅速、镇痛时间长等优势,可减小术中血压、HR波动,且安全性良好.
    • 张正利; 张正顺
    • 摘要: 目的:探讨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中核四〇四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4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双色球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7).为对照组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为观察组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的效果、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麻醉15 min、麻醉30 min、麻醉60 min及麻醉苏醒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显著,有利于保持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稳定.
    • 武红会; 郑曼; 田伟千; 姜慧丽; 崔耀梅; 杨光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SCPB)对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复苏质量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1例需行甲状腺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超声引导下双侧SCPB分为SCPB组(82例)和非SCPB组(119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6h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恶心与呕吐(PONV)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PB组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低于非SC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PB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早于非SCPB组,SCPB组患者的PACU停留时间短于非SC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PB组术后的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非SC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SCPB组的VAS评分及PONV总发生率低于非SC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能够改善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复苏质量,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减轻术后24 h疼痛,减少术后24 h PONV发生率,术后炎症反应降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