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丛神经阻滞
颈丛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9771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临床医学、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换届会议暨第二十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山东省第十二次麻醉学学术会议、2006年全国麻醉及麻醉治疗学学术交流会等;颈丛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献由753位作者贡献,包括全超坤、杨天明、范新民等。
颈丛神经阻滞—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9771篇
占比:99.60%
总计:90132篇
颈丛神经阻滞
-研究学者
- 全超坤
- 杨天明
- 范新民
- 等
- 范学良
- 刘金星
- 安社平
- 张中军
- 张彩举
- 李熳
- 钟军
- 任晓玲
- 侯俊德
- 冯海
- 刘军利
- 刘艳
- 刘长慧
- 刘风
- 吴世茫
- 吴绪才
- 周玉明
- 唐文红
- 孙德峰
- 宋桂荣
- 居霞
- 崔建修
- 崔旭
- 张丽荣
- 张坤全
- 张大权
- 张振
- 张长椿
- 彭颂明
- 徐四七
- 李少岩
- 李志庆
- 李欢欢
- 李程
- 李靖
- 杨丽霞
- 杨帆
- 杨文燕
- 杨晓彬
- 林建
- 林钦英
- 桂军云
- 梁勇
- 潘荣
- 王国年
- 王廷琨
-
-
殷佳晗;
陈颖
-
-
摘要:
目的分析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中采用超声引导的颈从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对其机体应激反应的具体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医院7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患者术中为超声引导颈丛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对照组术中为常规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期间血糖与肾上腺素的测定结果、术中麻醉质量、麻醉不良反应率以及一般麻醉指标。结果两组T_(0)血糖与肾上腺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观察组的血糖与肾上腺素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7.30%,对照组为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不良反应率为2.70%,对照组为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与维库溴安的药物用量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气管导管拔除时间以及苏醒时间观察组较同期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的颈丛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可有效缓解术中应激反应,并提升麻醉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
-
李美叶
-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单纯臂丛神经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平南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分成对照组(35例,采取臂丛神经阻滞)和观察组(35例,采取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术后1、2、4、6 h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术前、手术结束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以及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总优良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能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提高麻醉优良率,且不增加麻醉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
-
郭峰
-
-
摘要:
目的探讨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至2021年10月广州中兴运动损伤专科医院收治的62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臂丛神经阻滞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和联合组(采用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各31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术前、切皮时、骨折复位及手术结束时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O_(2))水平,麻醉前及麻醉后2、12、24 h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麻醉总优良率为96.77%,显著高于臂丛神经阻滞组的70.97%;与术前比,切皮时、骨折复位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HR、SBP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联合组术中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臂丛神经阻滞组(均P0.05);与麻醉前比,麻醉后2、12、24 h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麻醉后各时间点联合组显著低于臂丛神经阻滞组(均P0.05)。结论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稳定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安全性良好。
-
-
周鹏
-
-
摘要:
目的:研究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高龄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7月于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高龄患者63例,随机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其中联合组33例,对照组30例。联合组给予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_(1))、准备插管前(T_(2))、插管完毕时(T_(3))、插管后30 min(T_(4))、手术完毕时(T_(5))的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两组的围麻醉期指标[苏醒时间、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舒芬太尼剂量]。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应激指标[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HR、SBP在组间、时间、时间·组间交互作用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围麻醉期苏醒时间早于对照组,MOAA/S、舒芬太尼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时Cor、IL-6与手术前相比均上升,联合组低于同时间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的甲状腺手术麻醉中,可使其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还可减轻患者的术后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的使用,在保证患者苏醒质量方面也有明显优势。
-
-
余湛;
黄标新
-
-
摘要: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于濠江新圣骨科医院行锁骨骨折手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情况、不同阶段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97.14%较对照组的80.00%明显偏高(P0.05);麻醉10 min、1 h后及手术结束时,研究组患者各阶段的心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更为平稳(均P0.05);麻醉10 min、1 h后及手术结束时,研究组患者各阶段的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应用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较好,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平稳,且不良反应较少。
-
-
王砚书
-
-
摘要:
目的 将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于2018年5月—2020年5月方便选取来该院就诊的锁骨骨折患者72例,平均分组.参照组予以常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顶点法阻滞麻醉,实验组予以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对比2组麻醉效果为97.22%和75.00%,实验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2,P0.05).实验组:麻醉即刻10 min心率为(75.32±8.54)次/min、用药后10 min心率为(73.32±8.26)次/min、用药后1 h心率为(65.06±6.15)次/min、手术结束心率为(70.21±4.56)次/min;实验组:麻醉即刻10 min平均动脉压为(92.42±12.23)mmHg、用药后10 min平均动脉压为(85.21±8.22)mmHg、用药后1 h平均动脉压为(81.26±4.72)mmHg、手术结束平均动脉压为(81.45±4.26)mmHg,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其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生命体征趋于正常.
-
-
李娟;
李卫东;
原忠伟;
楚大阳
-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CPB)对老年甲状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糖和激素水平及炎性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 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78例接受甲状腺癌根治术的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分为全麻组和联合组,每组39例.全麻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联合CPB.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毕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h的疼痛程度和苏醒指标(吞咽时间、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及应答状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毕的血糖和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术前和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术毕,联合组患者的SBP、DBP、MAP及HR均低于全麻组,血糖、ACTH、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也均低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5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患者的吞咽时间、睁眼时间和应答时间均短于全麻组,改良警觉与镇静评分(OAA/S)低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联合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低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芬太尼用量及补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仅有轻微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均自行缓解.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CPB能够保障老年甲状腺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减轻术后应激反应与术后炎性反应,对患者术中血糖与激素水平的影响也较全身麻醉轻,术后痛感小且苏醒效果好.
-
-
林丽
-
-
摘要: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共102例,按"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围术期的生命体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且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较小.
-
-
文也新;
蔡楚源;
詹银周;
郑良杰;
张长椿
-
-
摘要: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输液港植入(IVAD)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份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拟行IVAD术的乳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未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组(对照组)及颈丛神经阻滞组(实验组);观察并记录切皮前(T0)、切皮后1min(T1),切皮后5min(T2)、切皮后15min(T3)、切皮后30min(T4)、术毕5min(T5)的HR、MAP、RR、SpO2、BIS及术中体动反应.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IVAD术,对照组T1、T2时点HR、MAP、RR及SpO2较T0明显下降;对照组T3~T5时点的HR、RR、SpO2较T1明显上升;对照组T4~T5时点的MAP较T1~T3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1~T2时点HR、RR、SpO2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实验组T1~T3时点的MAP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BIS自T1开始下降至T4,T5显著回升,T1~T5时点的BIS与T0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体动反应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均可顺利完成IVAD术,但B超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IVAD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体动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
-
苗民;
刘伟;
饶丽华;
张振;
陈斌;
戴体俊
-
-
摘要:
目的 探讨竖脊肌联合腹横肌平面及颈丛神经阻滞对胸—腹腔镜下食管癌三切口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胸—腹腔镜下食管癌三切口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麻醉的基础上加用竖脊肌联合腹横肌平面及颈丛神经阻滞.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2组患者T1(术后1 h)、T2(术后6 h)、T3(术后12 h)、T4(术后24 h)以及T5(术后48 h)静息时和咳嗽时的疼痛情况.比较2组患者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麻醉苏醒期相关情况以及术后相关情况.结果 2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息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苏醒延迟、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以及转入ICU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皮肤瘙痒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按压镇痛泵次数、睡眠质量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竖脊肌联合腹横肌平面及颈丛神经阻滞可以显著降低胸—腹腔镜下食管癌三切口手术患者在静息时和咳嗽时的疼痛程度和麻醉药物使用量,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及术后不良反应,还能显著降低术后非计划转入ICU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
-
罗福荣;
冯志顺
- 《2006年全国麻醉及麻醉治疗学学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颈丛神经阻滞是甲状腺手术常见的麻醉方法,但颈丛神经阻滞后可引起病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术中因需头后仰位,以及分离甲状腺上极及深部时,牵拉舌底和气管而造成病人不适,往往需要静脉注射镇痛镇静类辅助药;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能通过刺激人体一些穴位有效调动中枢内源性阿片肽及5-羟色胺作用,起到镇痛及镇静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颈丛神经阻滞+HANS治疗仪在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可行性。
-
-
张彩举;
杨帆;
付金厚;
张振;
常新斗;
李熳
-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换届会议暨第二十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颈丛阻滞对甲状腺手术病人疼痛评分和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颈丛神经阻滞加假电针组(颈丛阻滞组)和电针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电针复合组),每组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T0)、术中60min(T1)、术毕(T2)、术后1天(T3),术后3天(T4),术后7天(T5)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即VAS评分、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T1-T3时VAS评分、血浆β-内啡肽水平均较T0显著升高(P<0.05);电针复合组患者上述指标显著低于颈丛阻滞组(P<0.05)。结论:电针复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显著降低患者围术期的疼痛评分和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是甲状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选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