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新世纪天津骨科第二届学术会
新世纪天津骨科第二届学术会

新世纪天津骨科第二届学术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04-02

主办单位:天津市医学会

会议文集:新世纪天津骨科第二届学术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从免疫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病理角度研究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和病理过程,比较其差异,澄清存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和相关问题的误解。方法:选取20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所收治之确诊并接受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手术标本,依术中所见分为两组:(1)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切开突出病变部浅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可见破碎腰椎间盘组织与椎间盘母体分离,质软,自行溢出或较易钳出)。(2)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切开突出病变部浅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无破碎椎间盘组织溢出,突出病变质硬,必须以器械切除)。所获得的椎间盘标本行(1)常规HE染色,形态学对比:(2)以鼠抗人CD45RO、CD20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双盲法半定量计数阳性细胞,Ridit等级分析统计学处理;(3)以FITC标记的兔抗人IgM,IgG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双盲法半定量计数荧光量,Ridit等级分析统计学处理:(4)各选取5例标本行透射电镜检查,对比研究。结果:两组存在显著形态学差异(1) HE染色可见破碎组标本边缘灶性炎细胞浸润,血管化;退变组髓核面积减少,纤维环增厚,软骨基质增生;(2)破碎组中8/12例标本(66.7%)呈CD45RO阳性反应,与退变组(12.5%)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CD20阳性细胞;(3)破碎组中9/12例标本(75%)呈IgG阳性反应,与退变组(0%)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4)破碎组中6/12例标本(50%)呈IgM阳性反应,与退变组(0%)有显著性差异(P<0.05);(5)破碎组电镜检查表现为髓核基质坏死、溶解,胶原纤维膨化、断裂崩解,细胞破碎、坏死、部分呈“不典型凋亡”—无功能表现;退变组表现为相对完整纤维环、髓核结构,胶原纤维致密、增生,细胞功能不良,部分有异常增殖,合成活跃。结论:(1)临床所见的破碎型和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截然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组织学病理表现,不能混为一谈。(2)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标本中有T淋巴细胞浸润和免疫球蛋白IgG、IgM沉积,因而其病理机制可能是在损伤基础上的自免疫炎症反应过程。(3)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是在不良力学和结构环境下的增生反应过程。(4)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椎间盘炎,髓核摘除术后的椎间盘炎可能与自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1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0.5-5年,平均4年。可13例,不变4例。结果:61例患者中优良72.1%(44例),可29.5% (13例),差6.5%(4例)。结论:胸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压迫症的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同样如果采取后路微创减压术治疗,其疗效同样可获得腰椎管狭窄后路减压术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电生理监测在肘管综合征尺神经松解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肘管综合征手术患者进行尺神经松解前后的电生理术中监测。结果:术中尺神经肘管松解前后,传导速度提高50%,潜伏期缩短30%、其中传导速度的改善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传导速度是较敏感的术中监测参数。肘管综合征术中应用电生理检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随意髂骨皮瓣的设计方法和应用髂骨皮瓣治疗尺、桡骨缺损性骨不连的效果。方法:自1986年11月~2000年9月共收治尺、桡骨缺损性骨不连患者13例,桡骨8例,尺骨5例。缺损性骨不连10例,萎缩性骨不连3例。根据尺、桡骨和皮肤缺损的范围,在同侧髂部沿髂嵴长轴的任意部位切取髂骨皮瓣,皮瓣蒂可保留在腹侧或臀侧,以治疗桡骨或尺骨骨缺损。本组8例行腹侧髂骨皮瓣移位术;5例行臀侧髂骨皮瓣移位术。髂骨瓣平均为2.Ocm×5.5cm,皮瓣面积平均为5.5cm×9.2cm。肢体功能参照Enneking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2~13.3年,平均3.5年,13例患者全部治愈,伤口一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髂骨瓣与骨缺损两端同期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3.3个月。肢体功能平均恢复81%。结论:实验研究证明髂骨瓣血供丰富,骨细胞代谢正常,等同于轴型骨皮瓣的活骨移植。随意髂骨皮瓣具有手术简化,效果可靠、合并症少和易于推广的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在低位股骨髁上,髁间骨折中股骨髁支持钢板的应用。方法:对9例患者采用常规大腿远端外侧切口,整复关节面后(有骨缺损者取自体髂骨植骨),植入髁支持钢板。术后早期功能锻炼,8至12周后半负重行走。结果:9例平均随访7个月,全部获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评分标准:优5例,良3例,可l例,优良率为88.9%。结论:该疗法损伤相对较小,固定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 摘要:单发性骨软骨瘤又称为外生性骨庞,是骨软骨瘤最常见的类型,也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占良性肿瘤的35-40%。本病仅发生在软骨内骨化的骨骼,好发于长骨干箭端,仅少数发生于骨髓,称之为箭生型骨软骨瘤。临床上本病多见于儿童,常见与10-30岁年龄者,最常见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亦多见于骨盆等扁骨,极少见于脊椎。由于肿瘤生长缓慢,所以发现较晚。本文通过分析一个病例研究了颈椎骨折脱位伴有椎管内骨软骨瘤。
  •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探讨骨片钉在治疗拇指近节指骨粉碎性骨折和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并且与克氏针进行对比。方法: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应用Orthofix骨片钉和克氏针共治疗46例拇指近节指骨粉碎骨折及关节内骨折患者,纳入条件:拇指近节指骨粉碎骨折或关节内骨折患者,包括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无肌腱断裂,血管损伤,污染情况不严重,组织挫灭较轻;排除条件:有肌腱断裂,血管损伤血运差的患者,损伤处组织挫灭、污染严重、感染可能性较大者。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随机分配使用骨片钉和克氏针进行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各23例,其中应用骨片钉治疗的患者男13例(29.6岁),女10例(27.4岁),应用克氏针治疗的患者男13例(30.5岁),女10例(26.9岁)。手术均采取切开复位,进行骨折内固定,术中拍摄X光片确定位置良好,并且给予外固定。应用骨片钉治疗的患者均在术后1周肿胀消除后,开始做主动功能锻炼,应用克氏针的患者按照常规术后4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术后做主动功能锻炼,术后6-8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取出内固定,分别在术后2周、4周、6周、8周、12周、3个月和半年进行X光片复查,术后半年用TAM评分方法检查拇指功能检查。结果:使用骨片钉内固定患者术后X线检查,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29.3天,牢固愈合时间为45.1天,使用克氏针内固定患者,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8.8天,牢固愈合时间为60.6天。所有患者在骨折临床愈合后,去除内固定,加大拇指主动功能锻炼程度,在牢固愈合后,进行被动功能锻炼,术后半年进行复查,使用骨片钉内固定患者,平均拇指总ROM为98.5度,与对侧手指总ROM平均比值为96.8%,使用克氏针患者,平均拇指总ROM为88.2度,与对侧手指总ROM平均比值为81.6%。结论:与克氏针相比,骨片钉治疗拇指近节指骨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差别有显著性。
  • 摘要:人类骨与软组织肉瘤的发生率较低,研究相对较为困难。在美国,每年新增骨肉瘤患者约750例,软组织肉瘤约6000例,对人类的危害非常严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由创伤大、风险高的手术转向微创治疗。而在诊断方面,尤其是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中,也提倡微创、高效的针吸活检技术。在影像学引导下软组织及骨肿瘤的穿刺活检避免了穿刺的盲目,提高了诊断率,近年来,该技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
  • 摘要: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动态变化,探讨隔膜技术引导性骨再生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兔20只,桡骨中段截骨10mm制备标准骨缺损模型;实验组(10只)在缺损处填充自体血凝块,并用胶原膜包绕固定,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前和术后l、2、4、6、8、10周时耳静脉取血,以改良Gress法检测NO含量,以火箭免疫电泳法检测FN含量。结果:实验组NO峰时较对照组后移,FN水平在峰值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胶原膜引导性骨再生促进骨缺损修复机制与NO和FN的动态调控作用有关。
  • 摘要:结合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与实验动物数据介绍影响骨质疏松中骨重建过程的动态指标变化及意义,讨论各指标间的关系及变化所代表的实验意义,还介绍了一系列骨计量学观测指标的标准名称,以及利用体视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进行测量的公式、单位,并扼要介绍一组实验数据与骨计量学指标的相关分析意义,便于今后分析例样的应用查阅。
  • 摘要:目的:探讨3种固定材料对胫骨Ⅱ区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对带锁髓内钉病人术后随访。方法:采用12具防腐湿润胫骨标本随机分成4组,一组作为正常对照,其余三组制成胫骨Ⅱ区斜行骨折模型,分别用带锁髓内钉、L-DCP及外固定支架固定,沿骨皮质内外侧骨折线两侧粘贴6枚电阻片。测定各组在40Kg时的应力应变情况及垂直压缩和前外侧三点弯曲时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随访14例带锁髓内钉病人。结果:(1)髓内钉抗压刚度最强,同L-DCP及外固定支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L-DCP抗弯刚度最强,同髓内钉及外固定支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外固定支架压缩及弯曲性能最差。(2)髓内钉组压缩应变最小,接近正常对照组。(3)临床随访结果按Joher-Wruhs评分标准优良率78.1%。结论:带锁髓内钉固定坚强,适于胫骨近端骨折固定,应力遮挡小。手术应注意适应症选择,术中仔细操作,防止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移术治疗胫前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在病灶清除的基础上,切取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保留肌支神经血管束蒂,同时切除深层肌外膜,使肌质裸露。然后,将肌皮瓣向胫前转移,覆盖缺损区:供区行游离皮片移植术。结果:17例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行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移术17次,皮瓣除1例边缘部分坏死外,余下全部成活。16例伤口一期愈合。14例获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6~42月),伤肢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移术不需吻合血管,方法简便,效果可靠。裸露的腓肠肌肌质带来丰富的血供和抗力,使缺损区的潜在感染同时得到治愈。
  • 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评价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年3月~2002年10月,共行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48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20例,旋后外旋型28例;随访时应用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效评评定。结果: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3个月。临床效果:本组病例优26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达85.4%。结论:关节的解剖性恢复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结果,三踝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确保解剖复位和骨折愈合,最大限度的恢复踝关节的力学运动模式。
  •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病,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是外科手术及长期卧床病人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如未及时发现及治疗,可导致病人发生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DVT引起的肺栓塞(PE)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可达70%。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和PE的发生,降低病人的住院日,医疗费用和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对DVT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和术后护理工作进行了阐述,并对不同的护理方法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 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技术在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月骨缺血性坏死、桡骨远端骨折、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等腕部疾病的应用。方法:2000.2-2003.10,17例腕痛患者行关节镜下手术,其中骨关节炎8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月骨无菌性坏死2例,TFCC损伤3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2例。使用直径2.3mm、300关节镜,2.5mm小型刨削器,2.3mm汽化仪。腕背常规关节镜入路,腕关节牵引下,镜下探查、刨削滑膜、修整软骨、清理病灶组织。结果:随访3-34个月,平均20个月。17例中效果优者8例,良者6例,可者3例,优良率82.4%。全部病例镜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结论:腕关节镜技术在诊断和治疗腕部疾病中具有主要的价值。
  • 摘要:目的:本文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与传统异感定位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60例锁骨、肩锁关节、肱骨上段骨折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Ⅱ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技术,局麻药均采用0.5%罗哌卡因30ml。结果:两组病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Ⅱ组的阻滞满意度明显高于I组(P<0.05)。结论:应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定位精确,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提高带锁髓内钉的治疗效果,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方法:作者自1998年10月至2001年10月共随访158位患者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160例股骨干骨折。男性128例,女性32例,左侧89例,右侧71例,平均年龄37岁(23-72岁),随访6-18个月。结果:股骨颈骨折2例,主钉折断2例,锁钉折断2例,锁钉松动退出3例,术后感染4例,骨折延迟愈合6例。结论: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分析产生合并症的原因后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诊治特点与手术方式选择,加深对胸椎管狭窄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75例胸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特点,狭窄段以下存在躯体感觉障碍平面72例,下肢无力,痉挛步态41例,下肢病理反射阳性70例,晚期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所有病人均拍X光片,椎管造影31例,CT扫描.48例,MRI扫描52例,下胸段(T10-L1) 50例,中胸段(T5-9)18例,上胸段(T1-4)7例,有的表现为跳跃式多节段。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例,OPLL6例。手术方法:早期采用传统椎板减压术32例,后期采用椎板截骨全椎板整块切除45例,(包括后路、侧前方减压3例,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3例)。结果:62例获得随访平均5年6个月。传统减压术29例,优16例,良8例,无改变1例,差4例。椎板截骨全椎板整块切除减压术,随访33例,优25例,良5例,无改变2例,差1例(黄韧带骨化合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结论:胸椎管狭窄症可由多种疾患病理改变引起。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方法。根据不同病理改变选择相应术式。黄韧带骨化及退变性狭窄采用椎板截骨全椎板切除术,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及OPLL采用前路减压术或侧前方减压,脊髓前后方均有压迫应先行前路减压后再行后路减压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的有效术式。
  •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穿刺激光汽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disc decompression简称PLDD)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和适应症。方法:应用PLDD技术对32例临床确诊为颈椎病,MRI证实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72个椎间盘(C3-4 7个,C4-5 25个,C5-6 23个,C6-7 17个)通过激光脉冲汽化髓核组织,降低椎间盘内压力,解除突出椎间盘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结果:参考Williams疗效评估标准为优29例,占90.63%,良2例,占6.25%,可1例,占3,12%,无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激光汽化减压术能有效地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体征,创伤小,安全性高,适用于类型颈椎病。
  • 摘要:骨折后骨不连及延迟愈合,一直是骨科临床的重要课题。8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高能体外震波对骨组织的作用,发现震波对骨细胞的再生有重要作用,于是开始研究高能体外震波。本院自2003年10月~2004年2月间,应用高能体外震波治疗骨折后骨不连患者9例,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 摘要:2003年4月~2003年7月本院遇因特殊情况需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引发的股骨头坏死病例,本文通过对病例的分析,阐述了激素源性股骨头坏死及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与其相关的因素。
  • 摘要:目的:设计改进一种新型加压鹅头钉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加压螺纹钉前端设计为较深的螺纹,尾端为膨大的外六角形,尾端横截面上有螺纹槽;鹅头形钢板头部设计有椭圆形螺丝孔内侧面设计有较深的槽纹;螺纹钉与鹅头型钢板之间采用螺纹垫片连接。结果:临床采用该加压鹅头钉治疗了62列股骨粗降间骨折病人,除1例出现螺纹钉与鹅头型钢板之间连接松动,造成骨折移位畸形愈合外,其余61例全部如期愈合。结论:该加压鹅头钉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是股骨卡H降问骨折内固定理想的材料。该项研究2002年已获得国家专利。
  • 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例早期单膝关节出现肿胀、疼痛的患者进行关节液、血清、影像学检查,和关节镜下探查同时行滑膜切除术,对术中所见滑膜形态进行记录、比较,切取滑膜组织做病理检查。手术前后关节炎症指数、活动范围做对比。结果:关节镜下滑膜有相同形态学表现:滑膜呈暗紫色团簇状增生,绒毛呈杵状膨大,软骨面可见血管翳爬行,有坏死纤维素沉积。病理学诊断均符合RA。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率为100%,肿胀消失率为60%,活动范围平均增加19°。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逐渐出现多关节发病,症状及体征均符合ARA标准。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形态的特异性表现可提示早期诊断RA;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对膝关节RA的治疗和控制病情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要点。方法:从2000年7月~2002年10月,对135例踝关节骨折的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119例病人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87.4%。结论:踝关节骨折早期进行手术治疗,疗效确实可靠,术后恢复快,功能恢复好;三踝骨折手术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固定可以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踝部骨折中,外踝的固定非常重要,建议选用1/3管状钢板固定;对于下胫腓分离,如果踝部骨折可以解剖复位并牢靠固定,通常不需要固定下胫腓;手术后及时更换超踝关节夹板外固定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2例应用1枚齿状突螺钉固定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这种固定方法的优势。方法:2例齿状突骨折均为车祸致头颈联合损伤,骨折位于齿状突基底且移位明显,均伴有神经刺激症状。经颅骨牵引复位后,在G型臂透视监测下施行1枚3.5mm空心钛螺钉固定。结果:2例患者均获得3~8个月的随访。1枚3.5mm齿状突螺钉固定可靠,齿状突骨折愈合,术后神经刺激症状消失,且便于护理。结论 1枚3.5mm空心钛螺钉固定术更适用于国人齿状突骨折,固定可靠,便于护理同时最大限度保留颈椎正常活动度。对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建议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伤中脊柱脊髓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我科1998.6~2003.6间急诊收入院的多发伤伴脊柱骨折脱位116例,男97例,女19例,年龄15-69岁。ISS10-51分。采用多学科一体化模式抢救,对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或经抢救而达到相对稳定的伤员早期行脊柱复位固定。结果:116例中存活113例。死亡3例,存活病例中89例获得3个月~4年随访,其中80例接受脊柱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较伤后明显恢复。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4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换药愈合,2例再次手术愈合。结论:抢救生命为第一,按照一定的治疗程序尽早对脊柱骨折脱位采用手术治疗,并以稳定脊柱,抢救脊髓功能为原则,便于康复护理为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特别是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骨盆,髋臼骨折病例的致伤原因、手术时机、入路、骨折复位与固定及术后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6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X线片评价,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2例,结论:对于稳定性骨盆骨折可采用股骨髁上牵引保守治疗,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及部分髋臼骨折主张早期手术。
  • 摘要:目的:观察脊柱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自1999年10月~2003年3月间,应用该方法治疗4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全瘫及不全瘫病例。男40例;女6例。年龄19~46岁。CT检查本组病例均存在外伤性椎管狭窄。40例病人采用前路脊髓减压植骨Z-plate固定术;4例应用TSRH前路固定系统;1例应用CDH系统:1例应用Ventrofix固定系统。选用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法来评价病人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术后CT检查对比了解脊髓减压、植骨块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46例中39例病人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感觉、运动评分明显恢复(P<0.05),椎体高度恢复且稳定。术后1例出现1枚固定螺钉松动。2例伤口深部感染,其中1例经换药伤口愈合;1例内植物取出后伤口愈合。2例出现脑脊液漏,8~14天伤口自行愈合。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及椎管狭窄病例采用脊髓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方法,可直接去除脊髓前方的骨性压迫,符合损伤病理。植骨固定不仅恢复椎体高度,而且可获得脊柱的即刻稳定。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本组病例脊髓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
  • 摘要:目的: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骨-髌腱-骨(bone-patellartendon-bone,BPB)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8例急性、24例陈旧性ACL损伤患者行膝前小切口切取BPB,关节镜下移植重建ACL并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BPB,术后早期行CPM功能锻炼。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40个月,平均3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4例,良7例,可1例;术前(52.1±5.6)和术后(98.7±3.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BPB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是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 摘要:多指手指离断,其创伤中,其再植难度大,技术高,不同单一手指离断再植。我院从1996年~2003年,收治多指手指离断患者9例共10只手,其中一病人为双手受伤,再植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组9例,男性7例,男性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其中切割伤6例,刀砍伤2例,切纸机伤1例。损伤:4例5指自近节指骨中段以远离断,3例4指自中节指骨以远离断,1例3指自中节指骨中段以远离断,1例10指有8指自近节之间关节以远离断,其中各离断平面不完全相同。手术时间:最长16小时,最短8小时。
  • 摘要:对身材相对矮小的患者进行手术矫形是提高身材相对矮小的重要方法。本院骨科2000年4月~2000年11月收治了6例身材相对矮小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计划实施了护理及功能锻炼,达到了增高的目的。本文总结了6例患者围手术期中术前、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
  • 摘要:近年来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已被广泛用于颈椎损伤与疾病,此种手术能直接彻底减压、解除压迫加之所定型前路钢板在前方减压的基础上,提供固定,显著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本文通过对病例的分析,介绍了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各种外伤的增多,颈椎病和颈椎外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颈椎手术的例数在我院呈逐年递增趋势。如何作好颈椎手术病人的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本文将本院2000年1月-2003年10月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护理体会做了总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颈部制动;二、术前护理主要是适应性训练和术前准备;三、术后护理主要是预防并发症,预防感染,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
  • 摘要:断肢再植是通过重建血液循环,并精确修复所有离断组织从而使断肢成活,并达到较好的功能康复。断肢再植是一项复杂的手术,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如:伤口感染,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如何做好病人的护理是保护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一例断肢再植成功的病例,介绍了断肢再植的术前护理,术后疼痛护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 摘要:目的:通过复习本科2000-2---2003-12多发损伤病例67例,总结交通伤骨折好发部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经本科住院治疗的病例,利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逐个评分,再将各个病情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骨折好发部位、与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67例多发骨折和多发损伤病例中,经与麻醉科、普外科、脑外科、胸外科、口腔五官科紧密协作,实行尽早手术、尽快手术、抢救与手术同时进行的措施,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结论:交通伤中以下肢骨折为多,常为多发骨折,尽早、尽快手术和多科室紧密配合可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效果。
  • 摘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术后优良率>90%,但只把手术成功寄托在手术技术上,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手术应有的疗效。本文通过临床实践制定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程序。方法主要有术前指导和术后训练。术前指导主要是加强股四头肌的静力性收缩练习,以及踝关节的主动运动。术后训练有一定的程序,训练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有规律地讯练,目的在于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 摘要:国外许多研究表明ICU护士的压力源主要为所护理的病人病情危重,病人及家属要求太高,工作负担太重及护患比例不合理,ICU护理队伍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医疗设施及监护设施陈旧,工作环境欠佳,工作氛围较差,奖惩制度不合理。本文针对ICU护士的这些压力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一、ICU护理队伍有待扩充;二、调整护患比例;三、逐步提升人员管理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四、优化ICU医疗设施和重症监护设备等。
  • 摘要:目的:探讨长管状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2例长管状骨粉碎性骨折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3年,平均8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骨愈合时间平均3.7个月。针道感染3例(7.1%)。结论:组合式外固定器复合有限内固定,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是治疗长管状骨粉碎性骨折理想的方法之一。
  • 摘要:外伤性骸骨脱位的主要后果是内侧支持带复合体的损伤,但多数急性髌骨脱位瞬间损伤,能够“自然复位”使非明显的内侧支持带损伤未引起重视,未及时处理,损伤的韧带在松弛状态下愈合,潜伏着外伤性习惯性脱位的隐患。我科2001年9月-2003年3月对21例急性髌骨脱位的患者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术后早期练功并进行了随访。
  • 摘要:肱骨干骨折在上肢骨折中常见。因其解剖特点,骨折后常出现明显移位,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手术切开钢板内固定因暴露广泛,破坏骨折端血运影响骨折愈合。带锁髓内钉因其不暴露骨折端或暴露少,对骨折端血运破坏少、固定坚强、防骨折端旋转成为当今治疗肱骨干骨折首选治疗方法。从2000年至2002年我们应用此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2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摘要:手掌部外伤中纵行劈裂伤较为少见,主要见于中青年人,伤情紧急,出血较多,由于手掌处解剖关系复杂,治疗上有一定难度。致伤原因多为锐器直接作用于指蹼间或掌背侧纵向挤压伤。本院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此类患者18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一年,均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患者男性,64岁,60Kg,左肱骨干、左胫骨平台骨折,全麻下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病人既往体健,无心、脑、肺疾病,术前各项化验检查基本正常。常规术前药,麻醉诱导芬太尼4μg/Kg、依托咪酯0.3mg/Kg、万可松0.1mg/Kg,麻醉维持静脉泵输异丙酚2mg/Kg.h、芬太尼1μg/Kg.h,同时吸入1-2%安氟醚并根据肌松监测间断推注万可松0.05mg/Kg维持肌松。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血压(下肢)140-160/70-80mmHg,心率100-110次/分,SpO2 98-100%,PFTCO233-35mmHg,手术时间约4.5小时,出血量1400ml,输液3000ml,少浆全血1200ml,尿量1700ml。手术结束时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300-450ml,呼吸频率8-10次/分,PETCO2 45-50 mmHg,意识及反射尚未恢复。搬动病人至平车后约5分钟观察到心率明显增快达140次/分,呈窘迫样呼吸,频率30-35次/分,PFTC02骤降至15-16 mmHg,呼吸空气下Sp02达不到80%。为排除麻醉后残余效应,静脉给予佳苏仑100mg、纳洛酮2mg催醒。病人意识略有恢复,唤之可睁眼,但前述症状未见缓解。考虑病人术前卧床2周且上述症状出现于体位变动之后,高度怀疑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急查血气、心电、胸片及D-=聚体,结果回报:PaO2 36.9mmHg、PaCO2 71.1mmHg、AaDO253.1mmHg,D-二聚体阳性,心电及胸片无明显变化。在支持治疗的同时立即行溶栓及抗凝治疗,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爱通立8mg静注,42mg在2小时内静滴,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避凝)0 4ml.同时密切注意出血情况,维持循环稳定。2小时后,自主呼吸饿复,呼吸窘迫显著改善,频率10次/分,PETCO2 38mmHg,血压110/60mmHg,心率110次/分,伤口引流出血约400ml,转ICU继续治疗。在ICU保留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因出血增加血压曾一度下降,用多巴胺维持静滴并补充全血及凝血因子。次日下午各项生命指征稳定,拔除气管导管后血压120/80mmHg,心率80次1分,面罩吸氧SpO2100%,病人意识清楚,无呼吸困难表现。
  • 摘要:本文对耻骨联合严重分离并盆壁庙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进行了探讨。在治疗上,作者认为只有通过手术方法才能解决,早期处理好耻骨联合分离是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护理措施,提高皮瓣成活率。方法:对6例足踝部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腓肠浅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治疗术后加强皮瓣的观察,合理应用烤灯照射,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结果:6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功能活动良好。结论: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通过严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可减少皮瓣坏死,有效提高皮瓣成活率。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的远期效果。方法:对我院52例行人工全关节置换患者,其中26例获随访及康复指导,采用电话随访、门诊复诊和家庭访视的方式。结果:康复组患者在焦虑、疼痛、活动范围和步行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的远期随访,预防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铰链式超关节外固定器在治疗肘部骨折的临床价值与扩理。铰链式超关节外固定器治疗肘部骨折,本科的一项新技术引进,并坝补院内空白。方法:采用铰链式超关节外固定器治疗肘部骨折共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2-46岁,平均35岁结果:术后随访12例中,优:6例,良:4例,叫2例,优良率为83%。12例中术后伤口一期愈合10例。2例开放羽骨折,伤口延迟愈合,2例有轻度的骨赘形成。结论:使用铰链式超关节外围定器治疗肘部骨折不但可以辅助内固定,而且有利于肘关节早期活动,与传统方法相比,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明显提高,在护理中除有一般外固定器护理外,在术后动力化及功能锻炼等方面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是一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本文对一例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切除的手术配合进行了阐述。因该病例具有其特殊性,骨巨细胞瘤生长于骶尾部,此处静脉丛丰富,瘤体过大以及患者情绪低落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因此对术中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制定出一系列治疗护理对策,从而使手术平稳完成,患者返回ICU病房。
  • 摘要:目的:对100例应用Muller技术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护理进行探献讨。方法:术前对病人进行准确的评估,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及学习能力;加强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心理护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术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结果:病人术后患肢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活动、早下地能有效地防止假体周围的骨流失,避免了全髋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 摘要:护理管理尤其是病房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缩影。护士长有效地管理和领导,是提高护理质量、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护士长的素质、管理、领导方式与水平是导致护理工作效率和不同效果的重要因素。作者阐述了护士长在病房管理中采取的方式、方法,以求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潜能,达到管理目的。
  • 摘要:骨科病人多在正常劳动情况下突然受到外来伤害,思想上以及各方面都没有任何准备,受伤后,对工作、生活有很多考虑。住在病房里,起居、饮食多数不能完全自理,很不习惯。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些情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病人进行主动周到热情的护理,抽时间和病人谈心解除病人顾虑,使病人能安心修养。本文对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谈了谈作者自己的体会,包括:一、提高专业技能,广范围多学科文化学习,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患者的交流需求。二、把握护患交流内容的重点,快速高效地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三、尊重、宽容、接纳是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过程中的美德等。
  • 摘要:家庭病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模式。护理工作走向社会,走向家庭,使一些不愿住院、不需要住院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医院的病人得到治疗和护理,是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的方向。本文通过对11个病例的分析,介绍了在护理工作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并提出中有通过医院、家庭和病人的共同努力和提高,才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症的MRI分型及其与手术治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2年至2003年,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手术治疗病例34例,每例患者均进行X线、CT、MRI检查,根据MRI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型:一型,孤立型,仅有一个节段的黄韧带受累,5例;二型,连续型,连续的多个节段受累,20例;三型,跳跃型,两处狭窄之间至少有一个正常的节段相隔开,4例;四型,伴有前方压迫型2例;五型,伴有其它部位狭窄型,3例。根据MRI分型决定手术方法。结果:34例患者中2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月至9年3个月,平均4年5个月。功能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评分标准。手术前、术后2周及随访结果评分应用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前与随访结果评分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的MRI表现不尽相同,MRI在胸椎管狭窄的诊断和分类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类型不同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是疗效满意的关键。
  •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方法:自1985年-1993年间12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134个全髋人工关节,随防1-15年。结果:出现11种并发症,发生率为63.78%,以松动最多(65髋),其次是下肢静脉栓塞(37例)。结论:要减少全髋人工关节并发症,应加强专业医师的系统培训,认真做好术前准备,仔细分析影象学资料和个体化差异;完善手术器械,规范手术操作程序,做好术后康复和功能锻炼。全髋人工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因关节疾患而残疾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晚期手术较复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本文即分析了我科在1985至1993年期间,对强脊炎髋关节晚期行国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减少并发症的经验总结。
  • 摘要:微创稳定系统(LISS)是最近几年根据微创接骨板接骨术(MIPO)原理而专门研发的一种用于固定长骨干骺端骨折的新型内植物,临床疗效满意。我院创伤科自2003年7月-12月,临床治疗股骨远端、胫骨近端5例,共6处骨折,效果满意,初步结果报告如下:2003年7月-12月我们使用LISS(瑞士Mathys公司)治疗患者5例,共6处骨折,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4岁(19-45岁)。随访2周-5月。其中股骨远端骨折2处,胫骨近端骨折4处,其中1例合并胫骨中段骨折,1例为同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上段骨折。根据AO分型,33-C2型2例,41-A2型1例,41-C2型3例,其中1例合并42-A3型,1例合并42-C3型。
  • 摘要: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制备骨碎补含药血清,并分析了对比试验的结果,研究了骨碎补含药血清对原代软骨细胞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 摘要:肺栓塞(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的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来骨科疾病的病人在围术期急性肺栓塞的发病情况报告如下。
  • 摘要:桡骨远端骨折为一常见骨折,临床上以Colles骨折Smith骨折最为多见。在本院多以闭合手法复位单纯夹板固定为主要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少部分粉碎骨折,尤其累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粉碎骨折,Frykman分型;Ⅲ型以上的骨折或AO分型为C型的骨折,虽经手法达到解剖或近解剖复位,但复位后的位置难于维持,往往出现短缩畸形,且下尺桡关节处于脱位状况,严重者出现正中神经卡压症状、创伤性关节炎,并需手术纠正畸形、融合等。为此,本文采用单臂外固定器固定的方法治疗9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 摘要:痹祺胶囊是抗风湿纯中药制剂。近年来,我们用该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探讨其抗炎机理的作用环节,我们从其对氧自由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对照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结缔组织疾病,常累及肘关节,晚期常造成关节功能的明显障碍或畸形、强直。本科自七十年代开展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治疗晚期类风湿性肘关节炎,经远期随访,证实此手术对消除疼痛、矫正关节畸形和改善关节活动度疗效显著。
  • 摘要:近年来,创伤性休克治疗,根据其发病机理有了较大的进展,使之对其抢救治疗不再感到十分困惑或棘手。然而,目前对于抢救一些环节的处理,仍然极其重要。如处理不当,会影响抢救的效果。因此,本院在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病人中,相应采取一些较深层次的措施。现将本院近10年来,取得较好效果的抢救措施情况,并对期间采用的基本措施进行回顾性的总结。
  • 摘要:以某中心医院骨科为例,将其利用膝关节镜对膝部疾患的治疗情况做一总结,着重将该手术前后的有关问题做了讨论。选取病人153例,术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疗效,认真做好术前医疗准备,在术后重点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以及对血运循环的观察,并加强最患者的心理辅导和功能锻炼。153例病人,除3例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因自身条件差,且因害怕过于疼痛而不敢早期活动而影响关节活动的恢复,延误了出院时间,其余150例病人均在术后5~8天,自行下地行走,关节伸屈活动恢复自如,康复出院。结果表明:在关节镜术后对病人早期功能锻炼的指导对病人的提前康复尤为重要。
  • 摘要:不同原因和类型的脊柱脊髓和相关神经疾患所导致的患者排尿障碍表现各不相同,其中有较多复杂因素干扰。因而对于此类排尿困难的诊治和临床护理要建立在明确病因、了解损伤机制和排尿障碍类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实施。脊髓损伤泌尿系并发症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上尿路功能、安全控尿和尿液引流。处理原则不但取决于病人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类型,也取决于病人自身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损伤后的致残程度。脊髓压迫性疾患出现排尿障碍症状,病变的位置决定了排尿障碍的类型。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将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控制和减少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其病死率,因而意义重大。
  • 摘要:目的:研究两种以小腿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为血供来源的修复小腿中下1/3段,踝关节周围及足跟、足背等处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自1997年6月以来,用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对30例患者进行手术修复,患者年龄7~68岁,病史最长12年,皮瓣面积6cmx5cm~18cmx9cm。结果:腓肠神经皮瓣组16例中14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短期换药后愈合;隐神经皮瓣组14例中12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皮瓣浅层坏死,1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均经中药生肌膏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均得到3个月至6年的随访,无一例复发。即使在一些较特殊的病例:下肢血管条件差如足背动脉已经缺如并合并大、小隐静脉均曲张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腓肠神经已于小腿中下段损伤的患者、小腿胫腓骨GustilloⅢC型开放骨折的患者以及大面积足跟缺损的儿童患者皮瓣也都完全成活。腓肠神经皮瓣组中有2例分别联合比目鱼肌肌瓣和踇展肌瓣转移填塞胫骨和跟骨病灶清除后的空腔,2例使用美国产OsteosetT植骨替代物后皮瓣转移,均获成功。肢体的外形及功能满意,皮瓣质地耐磨,有保护性感觉恢复。结论:小腿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血管神经蒂恒定,变异小,蒂长,旋转范围大,皮瓣血运佳,极易成活。动脉供血可靠,静脉回流充分。皮瓣切取操作简单且不牺牲主干动脉,不需吻合血管。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尚可与比目鱼肌和踇展肌肌瓣等联合转移和使用植骨替代物等填塞胫骨和跟骨骨质缺损处的空腔。这两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厚薄适中,质地耐磨,尚可制成感觉皮瓣。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是目前较理想的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关节周围、足背和足跟等部位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具有其它诸多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对脊柱溶骨性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40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和骨髓瘤患者均有背部疼痛症状,其中6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1例有截痪,CT或MRI示脊椎溶骨性破坏,21例有椎体后壁骨折或破坏,其中9例有硬膜外肿块;行PVP治疗42次共59个椎体,包括颈椎1处,胸椎29处,腰椎27处,骶椎2处,54个椎体单侧注射,5个椎体双侧注射,每椎注射3~11ml,平均6.5ml,28例同时取活检;术后行CT检查,并结合行放疗、化疗等药物治疗。结果:39例术后在4~72h内均感到疼痛缓解,38例活动状况改善,术前有神经根损伤和截瘫者神经功能均无明显变化;2例脊柱多发严重破坏者行单处PVP后1例疼痛无缓解,1例疼痛缓解48h后又复发,活动状况均无明显改善;术后CT示17例23椎存在灌注剂渗漏:6例7椎有椎管内少量渗漏,2例2椎有椎间孔内少量渗漏,6例8椎有椎旁渗漏,5例6椎有椎间盘内渗漏,2例硬膜外渗漏引起暂时性神经根症状加重,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他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术后37例随访1~24个月(平均6.5个月),除2例术后无效者外,其他35例均自觉疼痛缓解,其中29例疗效稳定,6例疼痛缓解几个月后又加重,考虑与病变进展有关。结论:PVP作为治疗脊柱溶骨性肿瘤的微创技术,能立即缓解疼痛,改善活动状况,并可与放疗、化疗等常规措施结合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胫骨近端骨软骨瘤患者的回顾与随访,总结其临床、放射片特点及其与鹅足的关系和手术指征。方法:回顾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因胫骨近端骨软骨瘤子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共35例(39膝),记录就诊原因,有无诱因,疼痛性质,有无压痛,肿块或肿胀,滑囊,关节绞索及弹响,测量X片肿物位置,大小,描述其形状和方向。记录并比较术中发现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35例(39膝)中31例为单侧受累,除9例因外伤使症状加重外,余无诱因,29例(30膝)因胫骨近端内侧疼痛而就诊,31膝有局部压痛,27膝可触及局部肿块,均未及明显滑囊。4例伸屈膝关节时有弹响,5膝伸直活动受限,1膝屈曲受限。症状均活动增加时加重,休息后多可缓解。X片肿物呈玫瑰花刺样17膝,冰柱或圆锥样13膝,结节或隆起形9膝。平均高1.05 cm, 底边1.0 cm,肿物尖端平均距膝关节内侧间隙3.85cm。术中发现16膝病变表面滑囊形成,5膝病变刺入鹅足,4膝软骨帽与下方骨质分离,术后病理检查36膝为骨软骨瘤。平均随访4年10月症状完全恢复,无骺板损伤,复发和恶变。结论:儿童胫骨近端骨软骨瘤多呈玫瑰花刺样或冰柱样,其与鹅足关系密切,常引起鹅足综合症,少数情况下致关节绞索,因其软骨部分常较骨性部分大,X片所示骨性肿物有时很小,易漏诊或误诊为半月板损伤。手术彻底切除效果好,罕见复发与恶变。
  • 摘要:寰椎横韧带骨化(OTAL)发病率非常低,1978年,Wackenheim1首先报告了2例OTAL患者,目前为止英文文献共报道10例患者1-5,国内仅有1例个案报道6。其发病机制及确切的发病率目前还不清楚。作者自2002年9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寰椎横韧带骨化患者4例,现在将4例患者总结如下。
  •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而成为目前骨组织工程领域研究重点之一。本综述将对这方面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从诱导因子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物理条件、新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一简要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将椎弓根螺钉系统和腰椎螺纹状植骨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1996年10月~2002年1月共收治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92例,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作滑脱复位后加用1枚或2枚腰椎螺纹状植骨融合器作椎间融合固定。结果:82例得到随访,平均36个月(24~86个月)。均达到临床愈合。65例术后腰腿痛完全消失,15例症状明显缓解,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影像学检查显示,82例腰椎滑脱全部解剖复位,1例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融合器塌陷。结论:该手术可以解决单独使用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滑脱症术后折钉和滑脱复发的问题,使腰椎滑脱复位、神经减压、椎间稳定一次完成。腰椎螺纹状植骨融合器做椎间融合,有效的增加腰椎固定后的初始强度,恢复脊柱的正常力学功能,利于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的充分减压,如安放位置正确,1枚融合器可以达到稳定椎间的作用。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摘要:自1998年6月到2002年8月,本科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共33例,其中应用后路切开减压复位Axis内固定9例,前路间盘摘除或骨折椎体次全切除Caspar或Zephir钢板固定18例,前路间盘摘除或骨折椎体次全切除Caspar或Zephir钢板固定同时后路椎板减压复位Axis固定6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8例,女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6例,高处坠落9例,砸伤3例,摔伤5例。骨折脱位绞锁14例,椎板椎弓骨折6例,椎体椎弓骨折3例,混合损伤4例,陈旧骨折脱位6例。伤后据手术时间,于2-14天手术的17例,陈旧骨折为伤后3-6个月4例。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完全损伤18例,不完全损伤15例。术前均行颅环牵引。结果:进行12周至2年随访,内固定稳定,后路突间关节间及后外侧植骨及颈前路槽型植骨于12-16周骨性愈合,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固定节段稳定性维持良好。15例不全性脊髓损伤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18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是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分级无变化。传统的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不论是前路减压融合术还是后路减压复位等均不能获得满意的即刻稳定性、椎间高度及颈椎的生理曲度。而后路Axis固定或前路Caspar或Zephir钢板固定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前后路手术途径的选择仍存在争议。但下颈椎中后柱损伤、脊髓后方受压、无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以及牵引下脱位不能恢复者,应选用后路手术。在牵引下骨折脱位可以复位、间盘损伤突入椎管、中柱骨折块陷入椎管内、压迫主要来自前方者应选前路。前后路同时手术应用较少,应慎重使用。
  • 摘要:成纤维细胞(FB)是重要的创伤修复细胞,它参与各种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骨折愈合也不例外,在骨折二期愈合中,从局部血肿到肉芽组织生成;从纤维性骨痴到钙化成骨,FB是其中的重要功能细胞。许多对FB的来源、功能和归宿等方面的研究对其成骨潜能己得认识。也认识到FB的这种成骨潜能需要在特殊条件和环境下方可触发。在骨组织修复材料的研究中,骨种子细胞来源和大折量获取是一个难题。我们以近年来有关创伤修复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为依据,探讨FB成骨表达的调控因素和生肌膏促进感染性开放骨折作用机制,也为体外获取大量骨修复种子细胞打下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疗效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997年-2002年收治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9例,分别经长腿石膏托功能位外固定、起止点重建、体部断裂者原位缝合、取髂胫束重建后交叉韧带、以内侧半月板重建后交叉韧带等方法治疗,其中年龄>45岁者3例,起止点撕脱伤8例,体部断裂者9例,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12例,复合损伤7例。结果:全组19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评判,优6例,良4例,一般4例,差2例。结论:影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损伤部位、患者年龄、治疗方法、手术时机、术后制动、合并损伤、功能锻炼、并发症等。手术治疗可尽早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但手术方式的选择不是决定远期疗效的唯一标准,预后满意的相关因素还包括:(1)年龄<45岁;(2)起止点撕脱伤患者的预后优良:(3)髂胫束、半月板重建后交叉韧带优于体部断裂原位缝合者; (4)手术时间在伤后一周以内; (5)术后给与可靠的固定,使韧带在无张力状态下愈合; (6)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7)单一损伤预后良好: (8)无并发症。
  • 摘要:踝关节骨折在创伤骨科中发病率较高,其中Dupuytren骨折脱位是复杂的踝关节损伤,处理不当易造成踝关节疼痛,甚至创伤性关节炎。本院收治此类创伤患者28例,其中6例采用外踝钩螺钉装置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摘要:骨盆骨折多为高能损伤所致。骨盆解剖的特殊性,骨折后移位形式及程度的多样性,以及合并症的复杂性,治疗上较为困难。尤其是难以早期实行手术治疗。受影响最大的是能否达到髋臼的解剖复位。自2000年3月以来,我院收治58例骨盆骨折,其中髋臼骨折15例。
  • 摘要: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的承重关节的关节内骨折,常致胫骨平台压缩、塌陷和劈裂,严重影响关节面完整性,导致关节功能严重受损,治疗要求比较高,必须恢复软骨与骨的完整性,关节稳定性,还需治疗关节内伴随的其他损伤,以达到早期活动恢复功能目的。我院2001年6月~2003年6月收治胫骨平台单纯中央塌陷型骨折31例,我们采用人工充填加可吸收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膈神经移位代肌皮神经的疗效观察。方法:膈神经移位及游离神经移植代肌皮神经治疗臂从撕脱伤共42例。结果:治疗42例,在有随访结果的27例中,将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分离下来与膈神经直接吻合的9例,优良6例;膈神经加游离神经移植与肌皮神经吻合18例,优良12例,优良率66.7%。结论:用膈神经移位代肌皮神经治疗臂丛撕脱伤是一种较好恢复屈肘功能的手术方法。臂从神经上千或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治疗中,屈肘功能的恢复往往放在首位,而采取膈神经代肌皮神经以恢复屈肘功能是较常用的方法。自1986年9月至2000年10月作者采用膈神经移位代肌皮神经治疗臂丛撕脱伤42例,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病例的分析,总结首次手术失败原因所在。方法:本文通过对31例(32个髋关节)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3周9年)行翻修术病例分析,探讨首次手术失败原因。结果造成首次手术失败需行翻修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手术切口选择不合理,手术操作失误造成股骨上端穿通骨折3例;髋臼假体脱落2例:人体对假体反应11例;感染3例;假体设计不合理一例(二个髋);髋臼磨损3例。发生率最高的是人工关节周围骨溶解,假体松动,下沉。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在减轻关节疼痛重建关节功能的疗效是肯定的。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开展,翻修手术也日渐增多,造成的翻修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在同一个病例也可能是几种原因共同造成的手术失败。人工髋关节置换在减轻关节疼痛,纠正关节畸形,重建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是十分肯定的。随着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广泛开展,翻修手术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对翻修病例分析,认为造成人工关节翻修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院自1991年~2000年共翻修人上髋关节31例(32个髋),对造成翻修原因分析如下。
  • 摘要:目的:检测淫羊藿甙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MC3T3-E1中Smad4的mRNA影响。方法:用0ng/ml、10 ng/ml、20 ng/ml、40 ng/ml的淫羊藿甙刺激MC3T3-E1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测绘细胞生长曲线和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描述刺激MC3T3-E1细胞的增殖能力。用速率分光光度法测定ALP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型胶原的产生,用以判断细胞的分化情况。用RT-PCR测定Smad4的mRNA数量。结果:10 ng/ml、20 ng/ml浓度淫羊藿甙可使MC3T3-E1细胞的生长曲线明显上移、群体倍增时间缩短(P<0.01);并可使MC3T3-E1细胞产生ALP和Ⅰ型胶原量增加,刺激ALP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P<0.01);RT-PCR显示:10 ng/ml、20 ng/ml浓度淫羊藿甙可以刺激MC3T3-E1细胞Smad4mRNA的数量增加。上述作用以10 ng/ml浓度最强(P<0.01)。结论:淫羊藿甙刺激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与分化;上述作用可能通过提高MC3T3-E1细胞Smad4mRNA的量而产生。
  • 摘要:颈椎脊髓病(cervical spodylotic myelopathy)作为与颈椎退行性变有关的脊髓病的统称,有不同的发病原因,病理特点。常见的影像学特征为椎间盘突出,但椎间盘突出是一个形态学术语,对其病理实质应认真加以研究。作为脊椎的发育异常,非典型Scheuermann病变所致颈椎间盘突出是一常见和重要的病理类型,认识该病变与颈椎间盘突出的关系及其病理特点,有助于评价和指导治疗。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的疗效。方法:临床通过对48位患者共63例膝关节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及术后随访,据KSS评分观察研究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据KSS评分,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 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脊髓损伤后受损神经元或轴突不能再生。近年来随着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的发现以及各种组织细胞尤其是雪旺细胞移植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损伤脊髓具有一定程度的再生和修复能力。本课题采用自体激活的雪旺细胞(autologus activatedSchwann cells,AA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从自体细胞移植的角度探讨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