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机制
维持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植物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6853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气象研究与应用、气象与环境科学、气象科技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维持机制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伟军、杨利民、叶万辉等。
维持机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853篇
占比:99.59%
总计:26964篇
维持机制
-研究学者
- 朱伟军
- 杨利民
- 叶万辉
- 吴钢
- 周广胜
- 孙照渤
- 张强
- 张芳华
- 戈钟庆
- 文丹青
- 李峰
- 李欣
- 李英
- 杨克明
- 毛冬艳
- 许爱华
- 金米娜
- 陈云辉
- 陈联寿
- 黄从新
- 黄波
- FAN BaoChun
- GUI MingYue
- HE Chao
- PAN ZhenHua
- ZHANG LiXia
- ZHANG XuDong
- ZHOU TianJun
- ZOU LiWei
- 丁一阳
- 严浩仁
- 严海翔
- 于怀征
- 于阳
- 付晓
- 任璞
- 何吉成(编译)
- 何彩青
- 侯平
- 储慧民
- 刁秀广
- 刘世荣
- 刘俏
- 刘兴鹏
- 刘刚
- 刘文哲
- 刘杰
- 刘海岗
- 刘璐
- 刘阳
-
-
李改琴;
唐影;
王聪;
杜丽娅;
谢琼娜
-
-
摘要:
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3日,华北平原出现了一次较长时间的雾霾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污染物浓度资料,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对此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边界层内气象要素特征、动力因素和污染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分3个阶段探讨此过程形成的原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雾霾发生在高空纬向环流背景下,华北处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中,频繁受下滑短波槽影响。(2)冷空气活动偏弱,中低层维持暖脊控制,使边界层内出现较强逆温,制约低层水汽和污染物的垂直扩散。(3)地面处于均压场或锋后弱冷高压控制,弱风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4)前期大雾形成时,强逆温层在900 hPa以下的贴地高度,能见度很低,污染严重;中期霾严重时,较强逆温层上移至900—850 hPa,并出现双层逆温,能见度虽较好,污染仍然严重;后期的雾霾主要由高湿度环境中污染物聚集吸湿增长造成。(5)中低空弱的下沉气流及近地面辐合风场是雾霾天气得以发展维持的动力因子。
-
-
马圆;
张稼乐;
李林蔚;
黄骏莉
-
-
摘要:
利用地面观测站降水观测数据、CRA再分析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分析与诊断的方法,研究了“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维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有暴雨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的特点。在过程期间,河南省对流层中、低层受低压系统控制和切变线的影响。台风稳定少动,环流形式难以调整,过程得以维持。在副高南侧和“烟花”北侧有一条强东南风速带,将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不断输送至内陆,为“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河南省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在大气的“抽吸”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河南省西部山地丘陵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强降水起到促进作用;对流层低层为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对流不稳定条件。湿位涡的分析表明,925 hPa上湿位涡对降水的落区和层结状况有指示作用。“列车效应”对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
-
龙先菊;
毛倩;
杨滨璐;
白慧;
董文韬;
罗冰
-
-
摘要:
本文利用MICAPS平台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1˚ ×1˚ 6 h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相关物理量资料,对2021年6月28日~7月4日贵州持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① 此次持续暴雨天气过程是在亚洲中高纬度地区维持稳定双阻形势,西伯利亚地区冷涡低槽发展东移,槽底不断分裂短波槽从河套地区东移引导弱冷空气南下以及副高先东退后西伸北抬,云南和四川不断有短波槽东移影响贵州,中低层切变线长时间维持,为持续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大尺度背景和动力抬升条件。② 中低层西南低空急流加强北抬并长时间维持,贵州长时间处于急流左侧高能高湿不稳定区,为暴雨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条件。③ 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配置结构,使中低层系统得以发展和维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条件;④ 地面弱冷空气夜间从河套或华北地区南下,使梅雨锋夜间增强活跃,其西段长时间在贵州境内维持摆动,触发持续暴雨天气,暴雨主要出现在夜间到早晨。
-
-
-
-
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经济性状与水力性状的黄土高原刺槐林维持机制研究”(批准号:41907053)由寇萌博士主持。黄土高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对干旱、贫瘠的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和主要物种之一,现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林种植面积最大的树种。
-
-
刘高平;
刘俏;
邱学兴;
陶玮;
周晓晔;
杨祖祥
-
-
摘要:
利用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产品、ERA5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分析了2018年6月27日皖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边界层急流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对特大暴雨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期间存在边界层急流,急流最强达到了18 m·s^(-1),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急流快速增强的时段;急流前部的边界层辐合线是对流的触发因子,强降水落区位于急流核前部。急流为对流系统加强提供水汽和能量,且边界层急流和雷暴高压对峙使对流系统稳定少动,在对流系统西侧激发新的对流单体,有利于特大暴雨的发生;此次过程中天气系统的影响时间主要决定了强降水的落区,而边界层急流的日变化决定了强降水发生的时间段;边界层急流在夜间具有超地转特征,午后具有次地转特征,地转偏差和水平平流作用是导致夜间边界层急流增强的主要原因。
-
-
惠刚盈;
赵中华;
张弓乔;
胡艳波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空间结构的森林稳定性维持机制,提出森林"随机体-稳定性"假说,为改善我国人工林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气候带典型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精细解译林木点格局,根据参照树及其最近4株相邻木构成的结构单元中相邻木的分布形式定义结构体,分析典型天然林结构体类型构成,揭示稳定性高的天然林普适性结构规律.[结果]天然林中的林木主要由随机木组成,其林木株数频率达55%,断面积占比高达50%以上;随机木构成天然林的主体,既与天然林地域分布和森林类型无关,也与天然林树种组成和格局类型无关.[结论]随机木是天然林稳定的基石,其在天然林中的主体构成是促使森林稳定性的关键.林分中随机体的架构形式使得随机木具有两面受光的邻体微环境,相较于均匀体,其中心木受相邻木的竞争压力更小,而相较于聚集体,随机木的相邻木之间挤压程度则更小,随机木及其邻体(随机体)相对来说承受的生存压力较小,在自然演替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存活几率;随机体数量越多,森林群落越稳定.
-
-
刘杰
-
-
摘要:
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极不均衡的分布格局,约占1/4陆地面积的山地,承载着绝大多数的植物多样性。“为什么山地有如此高的生物多样性”的疑问历久弥坚,自1807年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发表《Essay on the Geography of Plants》以来,--直吸引着无数学者的目光。喜马拉雅山地具有极高的环境异质性、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是地球上最典型的山地生态系统,是研究植物区系演变、多样化和时空分布的天然“实验室”。
-
-
-
-
摘要:
鸟类迁徙路线形成原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研究团队整合多年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系统,揭秘了其迁徙路线的主要形成原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据估计,全球现存1万多种鸟类当中大约1/5是迁徙鸟类,鸟类的迁徙路线几乎遍布全球。该文章全面结合遥感卫星追踪、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等多种新型研究手段,通过多学科的整合分析,从行为、进化、遗传、生态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个维度,阐明了北极鸟类迁徙路线的过去形成历史、当前维持机制,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发现了鸟类长距离迁徙的关键基因,展现了学科交叉型的创新性研究在迁徙鸟类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
-
许长义;
王彦
-
-
摘要: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VDRAS反演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从渤海湾西岸和南岸移入的两条阵风锋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维持机制.结果 表明:西岸阵风锋处于"亚最优切变态",垂直伸展厚度为1.8km,对流层低层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沿阵风锋输送到雷暴中,强冷空气堆下沉与近地层暖湿空气形成的气压和温度梯度密集区造成8级雷暴大风.区别于经典阵风锋,南岸阵风锋处于"最优切变态",冷池传播速度与低层垂直切变基本持平,边界层呈现强东北气流入流(150~750m),垂直伸展更为深厚(2.6 km),地面冷池与低层垂直风切变对其发展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雷暴母体伴有后侧入流急流(RIJ)侵入到达阵风锋处,RIJ下沉过程中将干冷空气夹卷进入下沉气流,通过蒸发作用产生负浮力使冷空气加速下沉,加之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加强了下沉气流强度,最终造成10级以上灾害性大风.计算表明南岸阵风锋冷池传播速度与低层垂直风切变相平衡,较地面大风强1个量级.
-
-
杜雪婷;
陆尔;
赵玮
-
-
摘要:
采用中国地面站气温逐日观测资料、NOAA全球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及NCEP/NCAR的全球日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4年持续性低温的三维结构及大尺度环流异常.结果 表明,2014年的低温异常,除了在陆地上区域性地出现在长江流域,还以大尺度带状的形式、从陆地延伸到海洋上.这种带状异常不只出现在近地面,在大气各层(925~500 hPa)都能看到.分析指出,大气中的这个低温带主要由高纬大气环流异常造成.在位势高度场上,最重要的异常出现在高纬60°N,有呈带状的位势高度正距平,它引导(距平意义上的)偏北气流从正北和东北偏东方向侵入,在其南侧形成一带状的偏低温区.大气各层均呈现出这种在高纬有位势高度正距平、相应地在稍南的低纬(40°N)有位势高度负距平、两者之间为低温区的分布特征.从低层往上,这种配置型式整体表现出由南往北的倾斜,其垂直剖面表现为距平意义上的、大尺度、类似于锋面的倾斜结构.文中用简单的概念模型对此进行理解,认为这种结构是由大气动力异常和热力异常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
-
陈云辉;
金米娜;
许爱华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地而和高空、卫星TBB、多普勒雷达和GFS(0.5°×0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6月9日发生在江西中北部的一次短历时暖区暴雨中尺度结构及发生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暖区短历时强降水是在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下产生的梅雨锋南侧的暖区暴雨,边界层偏南风急流和低空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其暖湿特性增强磁层热力不稳定;高空西风急流南侧分流区使中高层大气动力不稳定发展,三层急流的耦合作用为产生强降水的MCS的对流运动的维持提供了必备的不稳定机制.在对流系统成熟阶段,对流运动在中低层是以条件不稳定机制为主的垂直上升运动,中高层是以条件对称不稳定机制为主的向暖区倾斜的上升运动;(2)雷暴出流与暖湿气流相遇所形成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非锋性斜压带、中尺度能量锋的触发作用为产生强降水的MCS的发展提够了触发机制,强降水由此启动机制而发生;(3)低层强盛的水汽输送(异常的比湿)、层结不稳定和地面持续而强的中尺度抬升使得多个雷暴单体在鄂湘赣三省交界区域上空连续传播,形成"列车效应",降水强度强而集中:(4)在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暖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的潜势区域为强的低层辐合与强的高层辐散相重选的区域,即:地面静止锋南侧100km范围内的异常3小时负变压区中(3小时变压20时低于00hPa,02时低于1.0hPa);边界层偏南风急流轴顶端(925hPa10m/s偏南风急流北端)和暖切变南侧;边界层偏南风急流轴与低空西南急流轴相交汇的区域和925~850hPa暖脊附近;高空急流南侧的分流式辐散区中.
-
-
黄昌兴;
周国良;
张方伟;
李春龙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利用美国再分析资料、地面和探空资料、卫星TBB资料等,对2012年5月12日发生在江南中部的一次暴雨过程,本文重点分析对流性暴雨发展前期系统配置、物理量的变化以及对流维持的机制,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冷锋南侧地面倒槽强烈发展暖区,同时高层西风槽东移波动的叠加、低空急流的加强,以及低层切变线等天气系统的合理配置.低层西南气流的加强,不仅增强了中低层动力作用,也增强了低层暖湿空气的输送,增加了中低层的位势不稳定能量.高空急流核的南压,低空急流东传,高低空急流的相互叠加,触发了对流性天气的发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对流性天气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低层暖脊的输送以及湿区的东移,在江西省上空高能舌强烈发展.500hPa高空槽的逐步东移,槽前在正涡度平流在西南风的作用下逐渐向江西上空输送的过程,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对流的发展前期的维持机制主要是对流不稳定.随着对流过程的不稳定能量逐渐的释放,低层继续为对流不稳定机制的维持,中层逐渐转为对称不稳定。
-
-
-
王松云;
江洪
- 《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也是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目前关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机制主要有两个主流学说,即"局灶驱动学说"和"多子波折返学说".早在19世纪初,Lewis及Mines即提出了房颤的维持机制是折返.此后,Jalife、Cox等的研究证实了房颤是由局灶电激动及转子所诱发.19世纪40年代,Wiener等认为房颤的维持需要有障碍物的存在,房颤波围绕障碍物折返;20世纪60年代,Moe等提出了多子波折返学说,认为大量随机传导的子波是房颤的维持基础.
-
-
李江波;
赵玉广;
李青春
- 《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平原2000-2013年3次比较少见的持续10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3次连续性大雾的高空及地面气象要素条件、大尺度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温湿场特征,研究了特长时间连续性大雾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3次连续性大雾过程都发生在纬向环流背景下,其高空高度场、湿度场、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都极其相似.地面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为:平均气温日较差4.1°C;08时平均温度露点差为0.5°C;平均相对湿度95%;平均风速1.4m·s1;静风、偏北风(325°~45°)和偏南风(225°~135°)条件下出现雾的概率最大.高空湿度场表现为"上干下湿"的特征,850hPa、700hPa、500hPa三层平均相对湿度为29%,1000hPa的平均相对湿度则为83%.雾层之上的逆温层高度变化范围平均为240~960m,逆温层的平均厚度在480~580m,平均逆温值为4~9°C,最大达16°C.高空纬向环流长时间维持导致的冷空气活动偏弱,加上太行山、燕山对冷空气的阻挡和削弱造成的华北平原长期静稳天气形势,是华北平原大雾长时间维持的根本原因.纬向环流背景下多个"干性短波槽"活动和大尺度下沉运动导致大雾维持和加强.太行山地形造成的地形辐合线及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导致的层结更加稳定也是华北平原大雾加强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