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阵风锋

阵风锋

阵风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841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气象研究与应用、气象与环境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阵风锋的相关文献由41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芬、夏文梅、俞小鼎等。

阵风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12.69%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3.96%

专利文献>

论文:841 占比:83.35%

总计:1009篇

阵风锋—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鹏兵; 肖云清; 程瑶; 聂晶鑫; 杨苑
    • 摘要: 利用宁夏地面加密自动站、银川CA新一代天气雷达以及卫星探空资料、地面资料,对2018年7月22日夜间贺兰山沿山一次罕见的极端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起初由地面辐合线与重力波共同触发,初始雷暴单体的阵风锋与贺兰山地形相遇,从而触发了在贺兰山沿山的雷暴;夜间中尺度低空急流的形成与加强则提供了持续的水汽输送条件;贺兰山对流单体的阵风锋在向南传播过程中,与低空急流相遇,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单体,并后向传播形成沿山的列车效应;低空急流风向与贺兰山地形走向的夹角及低空急流的持续时间决定了沿山风暴的维持时间。
    • 云天; 王宁; 刘子琪; 姚凯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0.25°×0.25°)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6年6月17—19日吉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涡减弱阶段,低空急流的移动和扰动、地面中尺度系统起到关键作用。根据东北冷涡强度的演变将此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7日11时—18日17时)冷涡缓慢减弱,强降水伴随相对密集的冰雹和雷暴大风出现在中西部地区,热力条件强于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8日17时—19日23时)冷涡减弱为高空槽,强降水伴随相对较弱的对流出现在中南部地区,水汽条件优于第一阶段。(2)SI指数、CAPE值、θ;的高、低层差值等在第一阶段均出现了明显高于(或低于)第二阶段的峰值(或谷值),而第二阶段的湿层厚度远高于第一阶段,湿区范围也随之扩大。(3)两个阶段的主要触发条件均为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第一阶段辐合线和露点锋双重触发条件产生了直径较大的冰雹,密集降雹引发地面气温骤降和气压骤升,诱发阵风锋再次触发强对流;第二阶段地形抬升为降水的增幅提供了有利条件。
    • 汤晨冰
    • 摘要: 通过对河南省一次深湿环境下的飑线过程的环流背景、探空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得到过程预报着眼点。深湿环境下,当中层有冷平流入侵,冷中心下方有暖脊发展,造成冷暖叠加且低层有较强风切变时,有利于强飑线的产生;初始阶段地形抬升对系统的发展、增强起重要作用,成熟阶段阵风锋抬升促进系统进一步增强;雷达风廓线产品中低层“ND”区与降水的开始和结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赵强; 陈小婷; 王楠; 彭力
    • 摘要: 2015—2018年陕西关中出现了4次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造成局部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全球模式对短时暴雨出现了漏报。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地面加密自动站和西安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此类强对流的环境场特征和触发机制,为预报预警提供思路。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副高控制下的强对流往往与高温天气并存。对流发生时低层水汽含量大,可降水量在50 mm以上;相对于副高外围的系统性暴雨,此类天气水汽输送较弱;水汽输送强弱决定了过程总雨量大小。此类强对流强辐合中心位于地面到800 hPa,相对于系统性暴雨辐合中心位置更低,低层的辐合主要作用是克服对流抑制,释放不稳定能量。对流发生有利的环境条件包括: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低自由对流高度、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较厚的暖云层。触发机制主要是地面冷锋和低层风场辐合线,上游冷锋后的降水降温效应会加大温度梯度使冷锋增强,锋面侵入副高内部高温、高湿大气,从而触发对流;暖区对流一般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对流产生的冷池前沿阵风锋触发新生对流。秦岭地形对对流的移动和传播有明显影响,在关中北部新生对流南移过程中容易在秦岭北麓沿山维持,造成暴雨天气。而在秦岭北麓的地形辐合线上新生的对流系统,下山过程中由于势能向动能转化,对流系统移速加快,其出流边界触发平原地区对流发展,强降水持续时间较短,更容易产生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
    • 王潇; 吴蒨茵; 黄江情; 王勇
    • 摘要: 利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对2021年8月2日午后的飑线过程(以下简称“8·2”随线天气过程)进行环境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8·2”线天气过程是一次由热带低压外围环流与南下弱冷空气相遇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形成,大气不稳定层结,0~6km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地面辐合线的牵引、近地面层的中小尺度低涡均是此次随线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飑线过程充沛的水汽条件、较强的整层不稳定动力抬升条件,很好的热力条件均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和不断西南移动;飑线过程产生的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落区与飑线路径能很好的吻合,雷达回波强质心的下降和阵风锋都能对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具有较明确的指示意义。
    • 许长义; 卜清军; 黄安宁
    • 摘要: 为加深对雷暴阵风锋多样性的认识,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边界层气象铁塔、地面加密自动观测资料结合VDRAS系统分析场资料,对比分析了2016年6月10日渤海湾连续出现的两条阵风锋的差异及相互联系。结果表明:两条阵风锋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阵风锋1前沿强切变位置形成近地层γ中尺度涡旋,边界层和对流层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沿阵风锋1输送到雷暴母体;阵风锋2呈现两支强入流的典型动力结构,一支位于其后侧边界层内呈强东北入流,另一支位于前侧对流层低层呈强西南入流,两支入流分别构成阵风锋前侧反环流和后侧正环流圈。冷池与低层垂直风切变的配置对阵风锋的发展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阵风锋1后部冷池强度相对较弱,低层垂直风切变强于冷池传播速度,雷暴单体具有向冷区倾斜的层云结构,不利于系统的发展加强;阵风锋2后部冷池发展强盛,冷池传播速度强于低层垂直风切变,雷暴单体内的上升气流更加竖直,从而促进雷暴单体加强发展。阵风锋前沿γ中尺度涡旋和后部冷池存在相互影响及内在关联,近地层γ中尺度涡旋的碰撞,增强了两条阵风锋之间的辐合抬升,同时配合冷池的合并增强,加剧了低层不稳定,有利于维持上下层旋转,形成较强的水平涡度,从而导致对流风暴快速加强发展并演变为弓形回波。
    • 侯淑梅; 李昱薇; 张鹏; 朱晓清; 高荣珍; 张永婧; 梅婵娟; 石磊; 朱义青
    • 摘要: 2021年4月29日山东近海出现10~13级雷暴大风,造成一艘渔船翻扣。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ERA5再分析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雷暴大风的成因,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后部强盛的西北气流携带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温度脊之上,强烈的位势不稳定层结和垂直风切变为当天产生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高空强劲的西北气流,一方面导致阵风锋移动速度快,另一方面高空动量下传,增大了下沉气流的角动量。阵风锋移动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是造成所经之地产生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干燥,高层水凝物下落过程中蒸发降温,在近地面形成厚度高达120 hPa的冷池。小尺度冷池造成的加压与大尺度气旋后部增压叠加,与气旋的减压区形成变压风。冷池与日照暖温度脊之间产生的密度流与变压风叠加,造成地面大风强度增强。冷池小高压入海后气压梯度方向转变造成风向发生旋转,增加了渔船翻扣的风险。日照上空的蒸发作用、锋区梯度、密度流强度、多尺度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均比青岛强,导致处于青岛雷暴边缘的日照市出现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强度和范围均比受青岛雷暴主体影响的青岛市大。
    • 王一达; 景学义; 王伟东
    • 摘要: 利用雷达、自动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18年9月3日发生在黑龙江南部的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阵风锋进行了分析.本次阵风锋天气特征表现为过境时明显的气压涌升、风速急增、风向突变,温度、湿度变化不明显.通过中尺度分析得出,上干冷下暖湿的环境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配合强垂直风切变,中层干线、低空急流、地面辐合线、阵风锋提供了触发条件.通过雷达分析得出,发展成熟的阵风锋在飑线前沿表现为弧状“窄带回波”,其最前沿有辐合带,而在飑线单体中层有径向辐合带;阵风锋有利于飑线的移动和维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飑线主体的移动和变化.
    • 班秋艳; 李莹; 高赛男; 刘立岩; 樊庆星; 贾杨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6月8日绥化市一次对流风暴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1)对流云团在东移发展过程中由于地面风场辐合线的抬升作用,使风暴加强;(2)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风从偏南风顺转为西南风,上冷下暖形成热力不稳定条件;(3)从红外云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强天气影响的范围,以及强度和云顶高度,卫星云图也是短时临近预报的重要依据;(4)在雷达图上有明显的弓形回波,阵风锋的移动和发展,使得绥化市安达、青冈等地出现大风、短时强降水、雷电等强对流天气;(5)VIL值的演变和发展情况,确定了对流风暴所发生的的位置,快速降低的VIL值可能意味着破坏性大风的开始.
    • 王荣; 计沫
    • 摘要: 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激光测风雷达等多源观(探)测数据,对满洲里机场发生的一次典型阵风锋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总结阵风锋运动特点及过境期间各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讨论如何应用机场气象探测设备对阵风锋实行有效的监测及预警,从而减少该类航危天气对航班运行的不利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