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击暴流

下击暴流

下击暴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建筑科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217696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气象与环境科学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论坛等;下击暴流的相关文献由604位作者贡献,包括吉柏锋、杨庆山、曹曙阳等。

下击暴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17696 占比:99.90%

总计:217922篇

下击暴流—发文趋势图

下击暴流

-研究学者

  • 吉柏锋
  • 杨庆山
  • 曹曙阳
  • 闫渤文
  • 李珂
  • 晏致涛
  • 汪之松
  • 刁秀广
  • 刘峰
  • 李春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褚云朋; 孙鑫晖; 李明; 姚勇; 黄汉杰
    • 摘要: 设计制作了菱形马鞍面大跨屋盖结构缩尺模型,通过风洞试验探究了下击暴流作用下菱形马鞍面屋盖表面风压特性。探究了冲击射流装置到模型的径向距离和风向角对屋盖上不同区域平均风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大分区平均风压系数出现在径向距离为1.25D_(jet)(D_(jet)为喷口直径)、风向角为0°的工况;来流方向上屋盖檐口的3个区域平均风压系数随径向距离增大先快速增大后减小,其他分区的平均风压系数随径向距离增大先增大后趋于平稳;风向角对各区域的平均风压影响都很大,其中风向角为0°时屋盖表面产生最大分区平均风压且迎风点处风压变化梯度大;角区和边区的风载体型系数均较大,最大值达到−2.75。
    • 于雷; 连志鸾; 熊秋芬; 丁和悦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基于多源数据的RMAPS模拟结果等,对2017年7月9日发生在河北顺平县的一次由下击暴流引发的极端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1)对流云中及云下方的西北气流受降水影响,动量下传且伴有地面的辐散风,近地层的下沉中心位于地面大风区上空。(2)云中水成物微物理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雨水和霰/冰雹的比含水量大,雹胚生长主要与雪和云水有关,而霰/冰雹融化后增加了雨水粒子。(3)比较不同水成物的等效冷却温度,发现雨水蒸发冷却对大风形成的贡献最大,冰雹的融化机制和拖曳作用贡献量相当;在700 hPa以下,随着高度降低雨水拖曳的贡献逐渐大于冰雹融化与冰雹拖曳贡献之和。(4)下沉气流叠加在地面辐散风场和冷池密度流上,导致地面辐散中心的东南侧出现了43.1 m·s^(-1)的极端强风。极端强风的下游,由于云水凝结、雹胚生长等凝结潜热释放过程抵消了部分水成物的冷却效应,以及冷出流减弱等因素,使得地面风速有所减弱。
    • 毕文哲; 田利
    • 摘要: 下击暴流在近地面形成的短时破坏性强风会对建筑结构造成较大威胁,尤其是输电塔-线体系等风敏感结构。依托实际工程,该文建立了输电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采用确定性-随机性混合模型生成下击暴流风场,基于Tian-Ma-Qu本构模型模拟了该结构在下击暴流作用下的连续倒塌过程。结果表明,下击暴流下输电塔表现为在极短时间内的局部大变形,该区域大量斜材和少量主材相继屈曲是导致输电塔发生整体倒塌的主要原因。该输电塔的薄弱部位是第六节间,在抗下击暴流设计中应重点关注。
    • 吉柏锋; 赵进新; 姜峰
    • 摘要: 为研究下击暴流冲击作用下定日镜周围的风环境时变特性,文章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处于下击暴流瞬态风场中的定日镜风环境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在下击暴流冲击过程中,定日镜周围环境风速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下击暴流发展到最大强度时达到风速峰值,且风速峰值和谷值区域的范围随着下击暴流的演变先增大后减小;随定日镜俯仰角增大,风速峰值无明显变化,但周围环境风速的峰值和谷值区域范围明显增大,定日镜背后涡的影响范围也逐渐增大;俯仰角对定日镜周围绕流风场的时变特征影响较大。当定日镜处于小俯仰角时,定日镜后方涡的影响范围未发生显著变化,风环境相对稳定;当俯仰角增大,随着下击暴流冲击过程的演变定日镜背后涡数量由一个增加至两个,影响范围先增大后减小,周围环境风场的复杂性提高。当定日镜处于小俯仰角时,镜面上方的高流速区域范围可忽略不计,而下方的狭缝高流速区域范围很大,威胁程度高。
    • 陈超豪; 王子茹; 霍林生; 黄国庆
    • 摘要: 目前下击暴流风场特性的研究大多是围绕风速模型和部分风场特性展开,较少涉及风场特性与平均风速之间的关系、不同风场特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大地边界层近地风特性的比较研究。基于下击暴流实测风速数据,运用滑移平均法提取下击暴流的时变平均风速,进而获得脉动风速。在此基础上,研究下击暴流的紊流度、紊流积分尺度和阵风因子的特性,并分析3种特性与平均风速的关系以及3种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下击暴流的紊流度、紊流积分尺度以及阵风因子均大于相应场地类别下相同高度处大气边界层近地风的对应风场;下击暴流的紊流度与平均风速之间、紊流积分尺度和紊流度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性,而紊流积分尺度与平均风速之间、阵风因子与紊流度之间则都表现为正相关;低矮建筑的抗风设计应重点考虑下击暴流脉动成分的影响,而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抗风设计应重点关注下击暴流气流涡旋的威胁;相比大气边界层近地风,下击暴流容易产生更大的瞬时极值风速,对工程结构威胁更大。
    • 王一童; 王秀明; 俞小鼎
    • 摘要: 2021年7月31日16—22时冀豫交界区出现了由多个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生命史最长的两个超级单体风暴(以下分别简称邯郸超级单体和濮阳超级单体)先后影响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导致5次极端下击暴流事件。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并基于超级单体致灾下击暴流雷达回波预警指标,分析了上述5次极端下击暴流导致的冀豫交界区雷暴大风的雷达预警效果。结果表明:(1) 5次极端下击暴流事件中,超级单体强回波伸展高度、中层径向辐合、低仰角径向速度大值区等雷达回波特征量化值均满足致灾下击暴流超级单体雷达回波预警指标,平均每次极端下击暴流前会出现12个与雷暴大风相关的回波特征,且最极端下击暴流出现前与雷暴大风相关的回波特征均最为显著或其特征量增至最强,其中与对流风暴下沉气流和地面大风直接相关的特征可提前10~37 min预警极端下击暴流。(2)两个超级单体风暴导致的首次极端下击暴流前均出现了反射率因子核、中气旋核和中气旋底高下降的特征,对极端下击暴流能提前19 min和22 min预警。(3)邯郸超级单体为典型的孤立超级单体风暴,濮阳超级单体为镶嵌在多单体中的超级单体风暴,前者比后者的回波结构清晰,更易判识,相关回波特征或特征量对其产生的下击暴流预警效果也更好。(4)超级单体风暴维持期间可导致多次极端下击暴流,其出现后(特别是在减弱阶段)仍需持续关注相关回波特征变化。
    • 杨淑华; 李腊平; 王力
    • 摘要: 在自然界有这么一种天气现象: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飞沙走石;东边风和日丽,西边狂风怒号、大雨倾盆;前一刻风平浪静,后一刻惊浪滔天。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下击暴流下击暴流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和危害?该如何防范呢?下面为你解读下击暴流的气象密码。
    • 王易; 郑媛媛; 庄潇然; 张静; 慕瑞琪; 孙康远
    • 摘要: 为了研究江苏地区下击暴流的结构特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雷达探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选取2007—2018年江苏地区19个典型下击暴流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苏下击暴流的分布呈北多南少,以湿下击暴流为主,7月是下击暴流的高发月份,孤立风暴型下击暴流具有弱的天气尺度强迫和上干下湿的结构,风暴移速较慢,飑线镶嵌型下击暴流具有很强的天气尺度强迫特征,风暴移速较快。下击暴流影响期间地面温度变化剧烈,温度降低伴随有明显风速增大过程。统计显示,产生下击暴流风暴的环境温度平均垂直递减率为6.8°C/km,能够保证负浮力的维持,干冷空气被中层辐合气流夹卷进入风暴内进一步加强了下沉气流,使得下击暴流得以维持和加强。下击暴流的初生阶段,强反射率因子核心和中层径向辐合出现在下击暴流发生前20-30 min,成熟阶段,强反射率因子核心高度有明显降低,低层呈辐散结构。
    • 宋阳; 唐彪; 吕海宇
    • 摘要: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采用雷诺平均法对下击暴流下单立柱四面式广告牌结构风压分布进行了三维数值计算。结合各面板风压系数分布图和总风压系数曲线,分析了风向角、径向距离对广告牌风压分布特性的影响,并得出了风压系数极值及其出现位置。结果表明:各面板上下边缘的风压系数对加速气流吸力的影响较为敏感,总风压系数曲线在面板交接处附近均会出现压力极值;在α=15°时,面板C、D的总风压系数极大值接近1.6;风压系数分布规律不会随径向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广告牌表面总风压系数随径向距离增加而降低;风压系数极值易发生于面板四周边缘,在抗风设计时要注意加强相应区域。
    • 王艳春; 尉英华; 张楠; 孙密娜; 林晓萌
    • 摘要: 2017年7月9日,天津市西南地区出现一次伴随短时强降水、冰雹、下击暴流的强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其中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先后发生两次下击暴流大风。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三维变分风场反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此次强雷暴大风天气过程中下击暴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冷涡后部和高空前倾槽形势下,上干冷下暖湿形成静力不稳定层结,对流发生前对流层中下层具有明显的条件不稳定、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下沉对流有效位能,西南风与东南风形成的中尺度辐合线在低层高温背景下触发对流,较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使得对流风暴初期以脉冲风暴形式出现。(2)下击暴流大风发生前伴随雷达回波图上反射率因子核心下降、中层径向辐合和低层中气旋等特征。(3)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对独流镇两次下击暴流大风的发生均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第一次下击暴流大风的发生还与负浮力和干空气夹卷有关,第二次下击暴流大风的发生则与中气旋后侧扰动气压垂直梯度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