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弓形回波

弓形回波

弓形回波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4765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山西气象、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弓形回波的相关文献由337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小鼎、崔晓东、王莉萍等。

弓形回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1.80%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66%

专利文献>

论文:4765 占比:97.54%

总计:4885篇

弓形回波—发文趋势图

弓形回波

-研究学者

  • 俞小鼎
  • 崔晓东
  • 王莉萍
  • 刘蕾
  • 唐文
  • 慕熙昱
  • 林永辉
  • 牛淑贞
  • 祁雁文
  • 葛文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明飞; 杜小玲; 罗敬; 齐大鹏; 周文钰
    • 摘要: 2021年5月15日贵州东北部发生了一次极端风雹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加密自动气象站、探空、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了该过程的环境场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风雹天气发生在低层暖湿和对流层中下层(500 hPa以下)具有显著条件不稳定的环境下,冷锋前沿的地面辐合线是其触发机制,切变线南侧暖湿气流输送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风暴的维持和加强。(2)贵州东北部较大的温度递减率和对流有效位能,强的垂直风切变,较低的自由对流高度是冰雹和雷暴大风发生的有利条件。雷暴系统过境使受其影响的测站风速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表现为典型的强雷暴系统过境特征。(3)雷暴系统由初始线状多单体逐渐形成分布不规则的多单体风暴系统。雷暴单体在反射率因子图上呈现出强回波中心超过60 dBz及其南侧高反射率因子梯度和中高层明显回波悬垂特征。造成下击暴流的雷暴单体的弓形回波特征明显,并伴有前侧入流缺口、后侧“V”型缺口及中层4—8 km高度强径向气流辐合(MARC)特征;而造成冰雹的雷暴单体的钩状回波特征十分明显,同时伴有较大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较高回波顶高、强风暴顶辐散以及三体散射现象。
    • 王培; 贺嘉; 李康丽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风云卫星云图、雷达及地面观测资料对荆门2022年3月16日首场春季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强辐散、500 hPa高空槽东移、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加强东移北抬、地面冷空气入侵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配置,是这次春季暴雨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2)这次暴雨发生前的环境场特点为适中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水汽含量及上干冷、下暖湿极,说明强对流天气为短时强降水及雷暴大风。(3)华北冷空气沿地面倒槽后部侵入,沙洋西部的西北风与东部的偏东风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天气,造成沙洋的短时强降水。(4)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移动相对应,宜昌地区有中尺度对流单体生成,其东移中加强并在荆门南部形成弓形回波,雷达回波图上强的反射率回波对应卫星云图上有TBB低值区,说明对流云发展高度高,垂直运动剧烈,造成荆门南部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
    • 班秋艳; 李莹; 高赛男; 刘立岩; 樊庆星; 贾杨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6月8日绥化市一次对流风暴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1)对流云团在东移发展过程中由于地面风场辐合线的抬升作用,使风暴加强;(2)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风从偏南风顺转为西南风,上冷下暖形成热力不稳定条件;(3)从红外云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强天气影响的范围,以及强度和云顶高度,卫星云图也是短时临近预报的重要依据;(4)在雷达图上有明显的弓形回波,阵风锋的移动和发展,使得绥化市安达、青冈等地出现大风、短时强降水、雷电等强对流天气;(5)VIL值的演变和发展情况,确定了对流风暴所发生的的位置,快速降低的VIL值可能意味着破坏性大风的开始.
    • 宋金妹; 毛智政; 王莎; 刘昊野; 张晨宇; 刘冰玉
    • 摘要: 选取2019年7月25日冀东北地区出现的一次长生命史弓状飑线过程,利用常规和加密气象观测数据、ERA5(0.25°×0.25°)再分析数据、卫星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进行分析发现:7月25日过程出现在午后,飑线自西北向东南移动,影响槽比较浅薄,属于弱天气尺度强迫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本次过程主要由地面辐合线和干线触发;在高分辨率的葵花卫星云图上,有大范围对流云泡排列成带并向南压;本次飑线过程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弓形,属于飑线型弓形回波,为中α尺度,形态多变,生命期长达6 h.
    • 谭丽娜; 张铖玉
    • 摘要: 针对2018年7月18日午后,海东市出现的一次典型的突发性强、时效短,灾害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触发机制及卫星、雷达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深入归纳过程特点及各种物理指标的指示意义,为预报强对流提供预报思路及侧重点。结果表明:(1)强对流属于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类型。(2)具有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结构。(3)冷锋分两路影响,且东路倒灌冷空气强度强于西路,发生短时强降水区露点温度上升至16°C左右。(4)发生区与上游之间存在明显干线。(5)散度均为下负上正的配置,并且在青海东北部均为强的上升运动区,上升运动能延伸至300hPa左右。(6)从雷达剖面及其参数可以看出,强对流单体组合反射率高达68DBZ,VIL在33kg/m 2以上,最强中心高度伸展至8km以上,且具有“弓形回波”特征。
    • 邢丽田; 王能根; 周小涵; 罗昱; 彭习灿
    • 摘要: 主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形势、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物理量条件、天气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鄂东南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一次斜压锋生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深厚的锋面大尺度的动力强迫抬升条件,并且具有微湿下击暴流的特征,易造成雷暴和地面大风;具有先"干侵入",后"湿增长"的水汽特征,极不稳定层结、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强的动力触发条件,有利于风雹发生;影响本次强天气的主要回波为弓形回波,由3个强对流单体组成,都具有明显的后侧"V"型缺口和较明显的前侧"V"型缺口回波,使对流加强并易造成地面破坏性大风,此外,ET与VIL特征显示,本次过程具有产生小到中等强度冰雹的潜势,但并不利于产生大冰雹。
    • 祁雁文
    • 摘要: 对2018年8月28日通辽地区开鲁、奈曼境内多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各种雷达回波产品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一段时间内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的典型弓形回波(或"人"字形回波(LEWP))等特征、径向速度图上明显的辐合场或辐合带特征、"中气旋""逆风区"等特征和回波顶高、VAD风廓线产品、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中尺度气旋以及强度和速度的剖面图等都有指示意义的表征,这些指标能够为今后的短时强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应用到实际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中,以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能力.
    • 斯琴
    • 摘要: 利用雷达资料、高空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NCEP10×10逐6 h的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18年8月20日午后至傍晚,内蒙古赤峰市出现的致灾雷暴大风天气.文章从环流背景、对流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对赤峰市雷暴的发展及灾害性大风成因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对流云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处于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即500 hPa高空槽加深东移影响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中空存在扰动;925 hPa附近存在12 J?kg-1比湿大值区;低层暖平流,中高层冷平流增强了层结不稳定;地面偏东、偏南和偏北三股气流汇合的气旋式辐合区为风暴发展提供了中尺度抬升条件.(2)雷暴潜势分析表明,赤峰市附近雷暴大风区环境条件有利于强下曳气流和地面大风发生,20日08:00垂直方向上600~850 hPa温度廓线有干绝热层的存在,干绝热层较厚,有利于出现强烈的雷暴大风,下沉对流有效位能超过820 J?kg-1,表明有可能产生强下沉气流.(3)此次雷暴大风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表现为弓形回波,在径向速度图上发现MARC,地面灾害性大风出现在弓形回波断裂处.(4)大尺度模式及中尺度模式对该强对流的预报仍存在偏差,而实况探空图及相关参数有一定的潜势,值得参考.
    • 曹倩; 雷桂莲
    • 摘要: 利用雷达观测资料和FNL 1°×1°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尺度WRF模式及其3DVar同化系统,探讨了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对2016年4月3日出现在江西景德镇的一次弓形回波过程模拟的改进效果及其影响途径.结果 表明:1)只同化雷达径向速度或反射率因子均能改进模式对弓形回波的模拟效果,但同化雷达径向速度改进效果更好;同时同化两种资料改进效果最佳.2)雷达径向速度同化通过直接调整风场,进而引起水汽输送和水凝物凝结、凝华等微物理过程变化,对动力场和热力场都有一定调整;雷达反射率同化是首先将雷达反射率因子反演成雨水、雪和霰粒子混合比,能够调整水凝物场,但是当没有协调动力条件配合时,模式将不吸收这部分资料,对水汽场和动力场都没有明显改善;同时同化两种资料,能够综合调整动力场、热力场和水汽场,得到动力、热力和水汽协调的最优初始场.3)同化反射率资料只在积分初期模拟效果好,随着积分时间延长,ETS评分迅速降低;同化径向速度资料,积分初期效果不如同化反射率资料,但预报效果稳定;同时同化雷达反射率和径向速度模拟结果最好,在整个积分阶段ETS评分均为最高.
    • 崔丽曼; 苏爱芳; 张宇星; 王春晓; 王迪
    • 摘要: 基于Himawari-8卫星资料、雷达监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5日河南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触发条件及对流系统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华北冷涡背景下,高空冷平流配合低层暖脊发展、对流有效位能值激增,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冷池是触发机制.河南省西南部位于高能区、不同温湿性质气团交绥区,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中层以下干绝热递减率为风雹天气提供了可能;河南省中部、河南省南部位于大气可降水量大值区,深厚的湿层、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有利于产生强降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抽吸作用导致豫西南上升运动强盛,雷暴高压产生的变压风增强了动力抬升,中小尺度动力辐合促使强对流回波发展.风雹天气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前侧云顶亮温梯度大值区,强降水出现在云顶亮温低值中心附近.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强回波悬垂、三体散射与快速移动的弓形回波、阵风锋和后侧入流急流对提前预警冰雹、雷暴大风有很好的指示意义.925 hPa 12 h显著增温区、对流有效位能高值区和冷池出流与暖空气交绥区是强对流发展的潜势区,湿球温度0°C层高度与冰雹关系密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