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强对流

强对流

强对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0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6593篇;相关期刊258种,包括浙江气象、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强对流的相关文献由299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涛、郑永光、俞小鼎等。

强对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0 占比:13.01%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1.24%

专利文献>

论文:6593 占比:85.76%

总计:7688篇

强对流—发文趋势图

强对流

-研究学者

  • 张涛
  • 郑永光
  • 俞小鼎
  • 何立富
  • 周康辉
  • 张磊
  • 文立玉
  • 罗飞
  • 郭震宁
  • 应冬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何易; 窦慧敏; 杨晨杰; 徐婵婵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温州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产品、洪家站探空数据等资料,分析2019年4月24日下午永嘉出现的强雷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弱冷空气影响配合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大背景下产生;上干下湿的结构积聚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弱冷空气的侵入使得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24日下午先后有2次强对流云团影响永嘉,特别是后一次过程影响剧烈,然后两者叠加影响程度加重,产生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 刘旸; 程晓龙; 海滢
    • 摘要: 基于常规观测与雷达观测资料,应用西南区域数值模式SWCWARR和重庆RUC模式,对2019年4月27~28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天气过程是高空槽后冷空气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后形成切变,受地面辐合锋面和前倾槽系统共同影响的一次对流过程。SWCWARR模式的预报效果更优,该模式准确预报出了27日18时以后江北机场南部新生的对流单体,对其航线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本次天气过程中,低层西南风与强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对强天气过程起到了很好的指示作用,尤其是重庆地区四面环山的地形特征产生狭管效应,强迫偏南风抬升增强,促进了该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
    • 陈阳权; 杜安妮; 丁旭; 秦贺; 张利平
    • 摘要: 利用WRF模式对2020年6月5日乌鲁木齐机场终端区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并对其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WRF模式对此次强对流天气有较强的模拟能力。模式能够较好地描述该过程的环流形势特点及雷达回波发展特征,对乌鲁木齐机场终端区内强降雨落区和降水集中时段模拟较好,对乌鲁木齐机场大风风速模拟较准确。(2)对模拟结果分析发现,对流有效位能和假相当位温随时间的演变能够较好地描述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能量累积和释放过程,对流发生前期暖湿平流的输送对热力不稳定能量的累积非常有利。(3)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低层切变辐合、偏西和西北两支气流汇合等条件下触发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强对流的组织化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前期偏西路径的水汽输送为区域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最终在机场终端区内的偏南、偏东区域辐合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条件。
    • 刘帆; 高萌; 王瑾婷; 乔丹杨; 谢逸雯
    • 摘要: 利用探空资料对2016—2020年咸阳市暖季(4—9月)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冰雹三类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境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强对流天气的关键物理量参数及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咸阳雷暴大风的高发期在4—5月,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高发期在6—8月,三类天气均主要出现在14—20时。(2)K指数、CAPE值、垂直风切变、0°C层高度和-20°C层高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相对高的0°C层高度、较厚的暖云层厚度以及相对小的中高层温度露点差可以区别短时强降水和其他两种强对流天气类型。(3)雷暴大风和冰雹发生时中低层一般表现出“上干下湿”的层结特征,雷暴大风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相对较大,应超过120 J/kg。冰雹形成除了考虑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深层垂直风切变外,还需要适宜的0°C层高度(3.9~5.1 km)。短时强降水要求“整层湿”,即500 hPa和850 hPa的温度露点差均较小,同时暖云层厚度应超过3.5 km。
    • 何清芳; 江帆; 林梦凡
    • 摘要: 文章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及闪电定位资料对2019-04-26发生于闽西南连续两次降雹过程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介绍了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对天气环流背景进行了说明;然后对闪电活动特征中的时空分布特征、闪电与雷达回波之间的关系和闪电频数、强度随时间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期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 瞿辉
    • 摘要: 花卉苗木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后,露地花木已经打破休眠,开始抽芽萌发或开花授粉,设施花卉进行种苗定植及苗期培育。此阶段花卉苗木的抗逆抗病性较弱,气温骤变对花卉苗木春季生产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广大花木生产者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对强对流、倒春寒天气的防范工作。
    • 张炜月; 唐伯成
    • 摘要: 利用常规、非常规NCEP再分析资料,使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雷达资料分析等对福建高架雷暴和地面雷暴2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强对流均发生在高空急流轴右侧辐散区下方,低层均有切变线和急流影响,但高架雷暴的触发系统是中层急流和切变线,地面雷暴则是地面辐合线和底层切变线。地面雷暴造成的强对流灾害天气强于高架雷暴。主要原因:地面雷暴层结不稳定性、上升运动以及水汽条件均好于高架雷暴。虽然高架雷暴的垂直风切变比地面雷暴强,0°C层高度比地面雷暴低,有利于产生持续性冰雹,但上升运动不强,对流回波顶较低,只产生小冰雹。从雷达回波来看,2次过程中低层均出现了明显的三体散射回波特征,同时有回波悬垂和弱回波区。
    • 于文革
    • 摘要: 临近天气预报主要是指0h~6h的高时空分辨率天气预报,实际预报对象为该时间段内产生显著变化的天气现象,主要涵盖雷暴、强对流、降水等现象,其中以雷暴和强对流天气预报最具挑战性。本文主要对雷暴雨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进行分析。
    • 胡建军
    • 摘要: 本文使用FY2G、FY4A卫星、HTG-3微波辐射计等资料对乌鲁木齐机场2017年初夏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遥感探测分析,针对新型遥感侧资料在对航空飞行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强对流天气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 FY2G、FY4A卫星资料对强对流的监视有较好的效果,FY4A卫星的TBB产品能定量地分析、显示对流云团的初生、发展、演变,强对流天气发生时,云顶温度梯度的移动方向能较好地解释系统移动、强度变化。2) 微波辐射计资料能够较好地监测雷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微波辐射计的相对湿度、整层水汽含量和液态水含量资料能够很好地揭示冰雹、降水来临时空中水汽分布及层结。冰雹发生时,空中水汽接近饱和。而CAPE、Ki指数跃变的时间段与实况中雷暴发生的时间较为吻合。液态水含量的伸展高度与雷暴云的高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微波辐射计自带的气象站温度和相对湿度场能够大体反应出雷暴天气时气象要素的变化,但是略有滞后,而降水率方面,出现时间与实况较符合,但强度与实况有偏差。微波辐射计在雷暴天气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监视效果,预报员可以根据实时探测资料了解雷暴的伸展高度、强度,有利于提供更好的航空气象服务。
    • 杜牧云; 赵娴婷; 周伶俐; 杜九三; 苟阿宁; 崔春光; 肖艳姣
    • 摘要: 综合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微雨雷达、二维视频雨滴谱仪、三维闪电监测网等多源探测资料对2020年2月14日发生在鄂西南一次伴有局地冰雹和雷雨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中小尺度特征分析,并探讨了分类强对流识别预警算法在强对流短临识别预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由于鄂西南山地的阻挡作用,冷锋在宜昌北部南下缓慢,华北低槽、850 hPa低涡北部的暖式切变线和冷锋前侧不断渗入的冷空气在鄂西南交汇形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沿着低层锋区向鄂西南输送并发展,850 hPa切变线、地面冷锋和暖倒槽配合触发强对流发展加强,强冰雹发生在冷锋和暖倒槽交汇处。(2)风廓线雷达资料显示鄂西南处在地面冷锋前部暖倒槽中,持续增强的中高层西南急流和冷锋前侧不断渗入的冷空气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3)二维雨滴谱仪完整记录了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分布特征,粒子直径大多在1 mm以内,最大直径接近6 mm。(4)由微雨雷达探测的雨滴谱垂直分布特征可知,降水前期环境湿度低,蒸发作用明显;而在强降水时段,近地面雨滴碰并增长作用明显。(5)三维闪电观测网获得的闪电频次与雹暴单体的强度变化呈正相关,且两个雹暴单体的初次地闪分别提前于降雹30 min和33 min。(6)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到有界弱回波区、钩状回波等典型冰雹回波特征,而中气旋、中层径向辐合及高空辐散区的存在表明对流云内维持了较强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冰雹的生成生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