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探空资料

探空资料

探空资料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9521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等;探空资料的相关文献由61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海明、陈哲、卢萍等。

探空资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1.92%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9521 占比:97.86%

总计:9729篇

探空资料—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瑾; 姜紫阳; 傅学振; 孙齐; 杨昆
    • 摘要: 为认识当前大气环境现状和有效防治雾霾污染,研究典型气象条件下区域性雾霾空间分布特征。将中国东部某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49i紫外发光分析仪等观测仪器,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方法。从不同典型气象条件出发,实现选择区域的雾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形成雾霾的主要污染物与风速、温度、气压的相关性更显著,且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研究区域南部的PM2.5浓度比北部低,为雾霾集中区。
    • 崔蕾; 朱育雷; 黄钰; 张小娟; 唐辟如
    • 摘要: 对2017-2020年贵阳市降雹大气垂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雹探空平均对流有效位能(776 J/kg)较对比探空平均对流有效位能(646 J/kg)更大,大气对流发生潜势更高;在降雹探空当日所对应的08时探空数据中,出现逆温的次数有11次,占比58%,且逆温层上下两层温差小,主要为等温或弱逆温.(2)降雹探空0°C层、-5°C层、-15°C层和-20°C层高度均低于对比探空对应温度层高度,且降雹探空冻结层厚度为2809 m,较对比探空对应层厚度薄227 m,表明降雹探空较对比探空垂直温度梯度更大;同时,降雹探空“上干下湿”的层结结构特征更为明显.(3)降雹探空与对比探空0-3 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7.3 m/s和5 m/s,平均风速分别为8.22 m/s和7.41 m/s,两项指标降雹探空均明显大于对比探空,说明降雹探空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强于对比探空,更有利于对流风暴的生成.
    • 黄钰; 张小娟
    • 摘要: 文章对2016—2019年贵州中西部地区20次不同类型的降雹过程探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冰雹实际融化层高度对大冰雹产生的判别作用,结果发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多单体和超级单体引起的降雹过程更容易产生大冰雹,对流中高层的干入侵会大大降低冰雹融化层的高度,干球温度0°C层对应湿球温度0°C层高度的下降值与降雹粒径的对应性较好。
    • 顾天红; 杜小玲; 李力; 张艳梅; 邵国云
    • 摘要: 利用西南区域11个探空站数据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2020年196次暴雨过程中表征水汽、热力不稳定、动力条件的10种物理量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箱线图提取了一些有利于暴雨发生的环境参数阈值。结果表明:①对流层中低层近饱和的大气和比湿高值是该区域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之一;②沙氏指数在各季节的阈值均较低,对流有效位能在盛夏时值较高,多对流性暴雨,而初秋对其要求不高,多稳定性暴雨;③初夏和盛夏对最大上升速度的要求明显大于初秋,而能量螺旋度主要在初夏才有一定要求。
    • 李黎; 高颖; 陈国栋; 赵伟
    • 摘要: 利用长三角地区多个探空站气象资料、GNSS观测数据和GPT3模型,以探空资料的大气可降水量(PWV)为参考值,评估GPT3模型、两种地面气象资料法和GNSS等4种方法计算的PWV精度、可靠性和时效性。结果表明,GPT3模型可实时获取PWV,但精度较低;GNSS-PWV精度最高,但需要实测气象参数,会限制其应用范围;两种地面气象资料法精度较高,但需要地面露点温度数据。
    • 荆浩; 于波; 张琳娜; 邢楠; 符娇兰; 戴翼; 杜佳
    • 摘要: 基于2012—2020年冬季地面观测、探空及多种观测资料,研究北京观象台及邻近的张家口站、乐亭站3个气象站不同降水相态下的垂直温湿结构,建立降水相态的判别指标。从预报角度着眼于成雪和融雪两方面,把云顶温度和0°C层高度作为相态判别的关键要素,分析表明:云顶温度≤-14°C是云中能够产生充足雪花等冰相粒子的重要阈值,是降雪的必要条件,同时0°C层高度≥0.5 km和≤0.1 km分别是雪花完全融化和几乎不融化的阈值;云顶温度在-14~-4°C时,更容易出现雨夹雪或降雨,0°C层高度为0.1 km则是区分雨夹雪和雨的阈值。云顶温度与0°C层高度结合构成的相态判别指标较特定层气温组合构成的指标TS评分显著提高,雪、雨夹雪和雨的TS评分分别为0.93、0.57和0.86,分别提高了0.11,0.39和0.43。研究结果对于冬季降水相态的预报与订正提供了新的参考。
    • 李黎; 侯晓玲; 张雯雯; 高颖; 赵伟; 陈国栋
    • 摘要: 转换系数(K值)是GNSS气象学中影响GNSS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反演精度的关键参数之一.针对中国地区缺乏统一的高精度K值模型,本文选取2018—2019年均匀分布的42个探空站资料,分析K值与测站经纬度和高程之间的相关性,利用2018年K值和多元线性拟合法,分别建立基于测站纬度和年积日的Emardson-I模型和基于测站纬度、高程和年积日的Emardson-H模型,并用2019年K值作为真值验证以上两模型的K值预报精度.研究结果表明:(1)K值与测站纬度和高程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和0.941,而与测站经度的相关性较小;(2)Emardson-H模型预报的K值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RMS)均值分别为0.00150和0.00182,均优于Emardson-I模型的0.00221和0.00255,特别在高海拔地区表现更好;(3)基于Emardson-H模型的GNSS-PWV的MAE和RMS均值分别为0.226 mm和0.283 mm,均优于Emardson-I模型(0.288 mm和0.360 mm),在低海拔地区精度提高更为显著.因此,Emardson-H模型的精度优于Emardson-I模型,在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能取得更好的K值预报效果,但就PWV反演精度而言,在低海拔地区效果更好.Emardson模型以其无需实测气象参数的特点使其在地基GNSS气象学中具有更好的实时应用前景.
    • 罗相涛; 黄良珂
    • 摘要: 由于日本区域易受自然灾害频发、水汽特征变化复杂、探空站点分布稀疏的问题,进而制约了高精度水汽的获取,因此缺少此区域的高精度加权平均温度(T_(m))模型.鉴于此,采用2009—2016年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 Atmosphere T_(m)和ERA-Interim 2 m T_(s)格网数据新建立一种考虑T_(m)残差季节性变化和周日变化的适合日本区域的T_(m)模型(JQTm模型).同时,利用2017年日本区域13个探空站和110个GGOS Atmosphere T_(m)格网数据,对新建立的JQTm模型在日本区域的精度进行评估.研究发现:与GGOS Atmosphere T_(m)格网数据对比,JQTm模型的偏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15 K和1.92 K,RMSE分别比GPT2w-1模型、GPT2w-5模型提升41.16%(1.33 K)、44.41%(1.53 K);与探空资料对比,JQTm模型的bias和RMSE分别为–0.66 K和2.14 K,RMSE分别比GPT2w-1模型、GPT2w-5模型提升28.43%(0.85 K)、29.61%(0.90 K).JQTm模型能够为日本区域提供高精度的T_(m)值,为研究此区域大气水汽和极端天气提供重要依据.
    • 林莉
    • 摘要: 利用2015至2019年双流机场的例行天气报告(METAR)、特殊天气报告(SPECI)、民航气象地面观测薄纪要栏资料以及温江站探空资料,结合民航气象地面观测规则对双流机场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分类散点图,对发生在双流机场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临近时次探空物理量(整层垂直比湿积分IQ、K指数、SI指数、CAPE、θse850 hPa、θse850 hPa − 500 hPa、850 hPa比湿q、850 hPa气温T等)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季节短时强降水过程临近时次探空物理量的参数阈值,在临近预报中为预报员分析判断降水强度提供参考依据。
    • 支星; 谈建国; 孙兰东
    • 摘要: 利用中国华东六省一市13个探空站1961—2017年高空温度数据,对850 hPa、500 hPa、200 hPa高空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7年中国华东区域对流层中下层增温趋势明显,向上增温趋势减弱,对流层顶增温趋势有所增强.850 hPa、500 hPa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200 hPa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则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秋、冬季在各个层次上均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冬季的增温趋势明显大于其他季节,500 hPa春季和200 hPa夏季有微弱的降温趋势.不同层次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有明显的南北差异,且随着高度的增加,南北平均温差先增大后减小.850 hPa、500 hPa年平均温度的空间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华东沿海地区增温趋势大于内陆的特征,200 hPa则呈现华东南部的增温趋势大于北部的特征.850 hPa各季节呈现出中国华东沿海地区增温、内陆增温趋势不如沿海地区或内陆呈现降温趋势,500 hPa的春季和200 hPa的夏、秋季则呈现出中国华东南部地区增温、北部地区降温的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