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湿位涡

湿位涡

湿位涡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9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9篇、会议论文93篇、专利文献144005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九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等;湿位涡的相关文献由114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万筠、井喜、寿绍文等。

湿位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9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9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44005 占比:99.66%

总计:144497篇

湿位涡—发文趋势图

湿位涡

-研究学者

  • 王万筠
  • 井喜
  • 寿绍文
  • 王宏
  • 丁治英
  • 范学峰
  • 沈桐立
  • 谷秀杰
  • 马凤莲
  • 余贞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瑞芬; 郭卫华; 丛春华; 袁月
    • 摘要: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两个相似路径台风“摩羯”(1814)和台风“温比亚”(1818)在途经鲁西南地区时降水分布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环流形势的差异是导致两个台风降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500 hPa上台风“摩羯”处于均压场中,降水以台风本体降水为主,位于台风顶部,而台风“温比亚”并入高空槽中,降水以锋面降水为主,位于台风移向的右前侧。两个台风的水汽源地不同,水汽辐合的位置也存在差异,500 hPa正涡度平流和925 hPa切变线位置对降水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台风“摩羯”的正压暖心结构和稍弱的环境垂直风切变比具有斜压锋生结构和较强环境垂直风切变的台风“温比亚”更有利于在台风附近形成降水。对两个台风进行中尺度诊断分析发现,非地转湿Q矢量和垂直螺旋度可以很好地诊断降水落区;湿位涡显示,湿正压项<0仅是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并不能决定降水发生的位置,湿斜压项更能体现降水发生的位置和强度。
    • 毛春旭; 夏阳; 张强; 陈翱章; 张润琼; 吴华洪
    • 摘要: 本文利用气象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六盘水市2021年8月7~13日连续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环流背景分析及模式预报评估。结果如下:1) 此次连续过程中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稳定。雅库茨克–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和巴尔喀什湖低压槽建立后长时间稳定维持,低压槽中不断分裂小槽东移,引导弱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交汇造成连续强降雨天气。2) 西太平洋副高经历了西伸北抬–东退南落–西伸北抬–东退南落的周期过程,相应地伴有小股冷空气在副高588线北部边缘发展为小槽和东移的周期过程,这种小槽的发展和东移对贵州暖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形势和触发作用。3) 过程平均(7~13日平均)的500 hPa、700 hPa、850 hPa及地面图上在贵州境内均以偏南风气流为主,贵州处于西太平洋副高附近的高能高湿环流背景下。此次过程除7日降雨以纬向水汽输送为主外,其余时段经向水汽输送更为重要,即南风暖湿气流在8日后逐渐发展强盛,为六盘水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4) 700 hPa湿位涡的大值中心与等值线密集区对强降雨落区具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最大降雨通常出现在其梯度最大的区域。5) 六盘水市降雨落区(雨带)可以综合考虑EC和德国的模式预报,德国的雨带预报亦常有较好的效果。全球模式量级预报普遍偏小,所以考虑最强降雨量级时,应以中尺度模式为主,贵州WRF、CMA-MESO在此过程中预报效果更好。6) 雷达回波外推产品对六盘水市短时强降雨的预报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外推初始时刻产品与实况的差异对外推结果影响很大。
    • 边茜
    • 摘要: 利用NCEP1°×1°6h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6月29~30日凉山州一次切变线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及低层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南亚高压的高层辐散,有利于暴雨的触发和维持。明显的水汽输送及辐合、高能高湿的不稳定层结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流层高层MPV1>0且中低层MPV10且MPV2<0的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三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合并形成的MCC是此次暴雨的直接触发系统,强降雨常出现在TBB低值区及梯度大值区。
    • 李静睿
    • 摘要: 利用NCEP 1°×1°再分析数据资料、国家气象站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安康及汉中多普勒雷达站资料,对2015年6月28日和2016年6月23日发生在陕西南部的由西南涡引发的两次暴雨过程(下文分别简称“6·28”过程和“6·23”过程)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过程都受地形、西风槽和中低层低涡影响,“6·28”过程系统移动缓慢,低层水汽输送更强,整个过程降水时间长;“6·23”过程中低层的比湿梯度大,除了受低层低涡的辐合作用,还受锋面次级环流的动力抬升作用,垂直上升运动强烈,雨强更强。两次过程中高层都存在干冷空气侵入,从而增大了大气的不稳定度和垂直涡度,使得降水强度增大,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的强度及时间可作为短时暴雨开始时间的预报着眼点。多普勒雷达图上,两次过程都存在反射率因子强度大于45 dBz的强对流云团,与强回波中心相应的2.4°仰角基本速度图上在中层都存在风速大于12 m/s的大风速中心或正负速度对而形成的强辐合。
    • 陈锦鹏; 黄奕丹; 程晶晶; 林辉; 庄毅斌
    • 摘要: 应用NCEP GDAS/FNL再分析资料及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资料,从环流形势、环境条件与地形作用的角度分析了台风“米克拉”近海急剧加强的成因,并对其加强前后的湿位涡演变特征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台风“米克拉”强度突增具有重要作用。稳定的南亚高压提供良好的高空出流,西伸加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导台风“米克拉”快速北上并在后期向西偏移,有利于增大气压梯度力和维持水汽输送。西南季风和越赤道气流为台风“米克拉”加强提供水汽和能量。台风“米克拉”水汽通道主要位于东侧,强水汽辐合集中于南侧,进入台湾海峡后水汽输送与辐合也随之加强。弱的垂直风切变和较暖的洋面利于台风“米克拉”发展。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增幅作用。从湿位涡正压项来看,台风“米克拉”加强前低层以负值区为主,成熟后逐渐被正值区替代,反映了其暖心结构的演变特征。湿位涡斜压项的变化相对复杂,主要趋势是湿斜压性整体加强,梯度变化更加剧烈,且700 hPa上斜压项东正西负的分布演变为北正南负。
    • 马圆; 张稼乐; 李林蔚; 黄骏莉
    • 摘要: 利用地面观测站降水观测数据、CRA再分析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分析与诊断的方法,研究了“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维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有暴雨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的特点。在过程期间,河南省对流层中、低层受低压系统控制和切变线的影响。台风稳定少动,环流形式难以调整,过程得以维持。在副高南侧和“烟花”北侧有一条强东南风速带,将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不断输送至内陆,为“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河南省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在大气的“抽吸”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河南省西部山地丘陵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强降水起到促进作用;对流层低层为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对流不稳定条件。湿位涡的分析表明,925 hPa上湿位涡对降水的落区和层结状况有指示作用。“列车效应”对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 赵胜男
    • 摘要: 利用NCEP全球客观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资料,分析2020年10月13-15日第16号台风“浪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由于“浪卡”登陆减弱后,冷空气的扩散导致台风北侧的对流更强,为暴雨提供有利的环境场。暴雨过程中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防城港市上空北侧的热力条件强于南侧的沿海地区,导致强降水落区位于十万大山的北侧上思一带。降水区位于Q矢量负散度中心的梯度较大值处,湿位涡MPVI的负值区以及湿位涡MPV2的正值区均对未来24h的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梁靓; 李金海; 马丽
    • 摘要: 利用位涡理论和再分析资料,对青海东部两次典型大范围强对流风雹暴天气过程进行位涡诊断分析,凝练出风雹暴发生前后干湿位涡特征值及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两次天气过程均为两脊一槽的大环流背景,槽后西北气流强盛,冷空气明显;(2)2017年6月20日过程强对流风雹暴天气落区对应的MPV值的范围在-1~0PVU之间、PV值的范围在0~0.6 PVU之间,2021年6月29日过程强对流风雹暴天气落区对应的500 hPa上MPV数值的范围在-2~0 PVU之间、PV值的范围在0~1 PVU之间;(3)湿位涡空间结构上层为正的湿位涡,中下层为负的湿位涡。这些特征值为青海东部大范围强对流风雹暴过程的短期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思路。
    • 韩理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3月22日内蒙古西中部一次强降雪过程的相态变化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高低空急流、冷涡、地面倒槽和后部冷锋共同作用而触发此次暴雪;0°C层高度下降,且低层强冷平流的出现并迅速下传,对雨转暴雪天气的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对流层中低层风速对水汽辐合具有明显的影响;暴雪过程产生在中高层暖平流,低层冷平流相叠置的区域,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雷达回波强度低,径向速度图中零速度线呈反“S”型,存在冷平流,对降水的相态转化具有指示作用。
    • 隋妍; 徐昌龙; 张昊; 于明洋
    • 摘要: 本文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上引发吉林省降水差异的相似路径台风“玲玲”与“布拉万”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的产生是台风与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冷空气侵入后,涡度场垂直分布的斜压结构有利于强降水发生;台风中心东侧的偏南和东南气流将水汽向台风环流输送,并在倒槽附近辐合抬升;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结构下,垂直螺旋度正值区位于低层辐合区内,导致强烈的螺旋上升运动;高层MPV1>0、MPV20的配置可作为台风降水中心落区的判断依据,低层MPV2正值范围越广、强度越大,大气湿斜压性越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