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技术
椎间孔镜技术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34498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颈腰痛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等;椎间孔镜技术的相关文献由34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占录、元虎、卢志军等。
椎间孔镜技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4498篇
占比:99.95%
总计:234619篇
椎间孔镜技术
-研究学者
- 张占录
- 元虎
- 卢志军
- 吴东迎
- 吴继彬
- 孔宇
- 孙玛骥
- 宋连新
- 张星晨
- 张磊
- 彭阿钦
- 暴海洋
- 曾丽梅
- 权宗军
- 李明
- 殷乐
- 王强
- 袁峰
- 钟红发
- 钟鸣亮
- 陈屹泉
- CHEN Yu
- NA Meng-qi
- PENG Xiao-zhong
- WANG Yu-lin
- ZHUO Xiang-long
- 万健
- 乔建民
- 于亚东
- 于其帅
- 于慧
- 于洋
- 仝超
- 伊拉木1
- 伍世亮
- 何方生
- 何涛
- 保国锋
- 俞东升
- 信金党
- 关健
- 冷彦飞
- 刘丽君
- 刘付仟
- 刘伯龄
- 刘俊清
- 刘元彬
- 刘军
- 刘利民
- 刘国志1
-
-
李冠军;
苗洁;
李晓东;
刘炳智
-
-
摘要:
为研究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术中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采用Macnab量表评价手术疗效。结果表明: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术中出血量(32.34±12.45)mL,平均手术时间(64.14±16.42)min,术后卧床时间(1.23±0.82)d,平均住院时间(3.34±1.12)d;1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6个月优良率为90.83%。12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3%,其中术侧感觉迟钝与腰痛复发各3例、手术部位再突出与损伤血管丛各2例。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
刘元彬;
张智;
郑佳状;
陈宇;
汪凡栋;
廖伟;
宋昭君
-
-
摘要: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经横突间入路治疗L_(5)-S_(1)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12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56~72岁,平均58.5岁,均行椎间孔镜经横突间入路髓核摘除,采用腰腿痛VA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优良率。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腰痛、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评估疗效,术后优良率为91.67%。结论椎间孔镜经横突间入路治疗L_(5)-S_(1)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性好、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
-
-
陈浩;
翟明玉;
常晓盼;
舒高;
刘永
-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模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俯卧位L_(4)、L_(5)椎体水平观察腰椎肉眼大体结构,测量相关解剖指标,为腰椎间孔镜手术选择适宜尺寸的工作套管提供解剖学依据,从而提高微创脊柱内镜手术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方法:在成人尸体标本上,逐步解剖L_(4)、L_(5)节段,暴露椎间孔、椎体、椎弓根、关节突、椎间盘等结构,观察并测量相关结构,每具标本双侧解剖,分为左右两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椎间孔的横径左侧(9.431±1.44)mm,右侧(8.811±1.76)mm;L_(5)上关节突前缘中点至L_(4)出口神经根的垂直距离左侧(3.294±0.83)mm,右侧3.474mm±0.75;L_(5)上关节突前缘中点到L_(4)/L_(5)椎间盘纤维环的最短距离左侧(9.814±1.23)mm,右侧(10.143±1.42)mm;冠状面上L_(4)出口神经根与正中线之间的夹角左侧(39.42±7.38)°,右侧(39.27±6.54)°;椎管内安全三角的底边左侧(16.239±2.76)mm,右侧(15.399±2.46)mm;高左侧(17.341±4.20)mm,右侧(17.052±4.27)mm;面积为(144.129±55.80)mm^(2),右侧(135.105±54.93)mm^(2);L_(5)神经根出硬膜囊处与上位椎间盘下缘的距离左侧(3.981±2.86)mm,右侧(3.802±2.79)mm。椎间孔左右两侧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试验证实L_(4)/5节段存在一个允许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后外侧入路操作的安全工作区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椎间孔的解剖学基础。
-
-
汪国荣
-
-
摘要:
目的 探究椎间孔镜技术与骨科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间,该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将其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前者给予骨科开放手术治疗,后者给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切口和腰腿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61.75±10.37)min、术中出血量(21.30±2.42)mL、住院时间(7.60±1.20)d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85.32±12.33)min、(64.29±2.64)mL、(18.54±3.30)d],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20、65.748、15.73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腰腿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开放手术,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时能够降低患者疼痛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荐.
-
-
-
-
摘要:
脊柱外科是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点科室,曾在临沂市率先开展了胶原酶溶解、射频消融、三氧消融术,激光汽化减压、后路镜、椎间孔镜、mini-TILF、椎体成形等微创手术。自2020年8月9日始,该科室又率先引进了单侧双通道内镜(Un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UBE)技术,该技术是继椎间孔镜技术后又一次内镜技术的革命,是椎间孔镜技术的重要补充,是为椎管狭窄而生,适用于颈椎、胸椎、腰椎的退行性病变。
-
-
王强;
李旭
-
-
摘要:
目的:探究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间孔技术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样本为我院2020年收录的78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有患者均实施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结论:将椎间孔镜技术应用于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降低患者疼痛感,确保取得最佳疗效.
-
-
李勇;
叶勇祥;
徐王兵
-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 —2020年5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椎间孔镜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芍药甘草汤加减.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及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突出,能有效改善疼痛等症状,减轻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
王强;
鹿爱平;
崔斌;
钟华;
高超;
邢倩
-
-
摘要: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治疗糖尿病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腰椎管狭窄症伴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1例,且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进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通过VAS疼痛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切口疼痛,Fugl-Meyer评分评估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活动.结果:研究组患者的VAS疼痛显著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对改善患者的切口疼痛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更明显,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
李朝顶;
张磊;
管旭日;
杨六中;
孙焱
-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L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徐州市中医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应用PELD行腰椎椎板减压术的LSS患者32例,采用VAS评分、Mac-Nab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VAS评分术前8.22±1.16,术后1个月2.59±0.76,末次随访时0.91±1.00.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低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平均随访(11.3±6.6)个月,优良率达77.3%.结论:经皮PELD治疗LSS,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吴斌;
王芳;
邓贤超
-
-
摘要:
目的 观察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交替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与实验组(2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疼痛度、感染指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两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的ESR、CRP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效果与开放术式相当,但其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减轻患者痛苦,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
-
张景瑜;
李明;
王玉臣
- 《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技术与保守方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症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40例;随访时间6月~24月,平均随访15月.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组与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12月的JOA下腰痛评分系统(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日本骨科学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rn 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VAS和OD 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期间椎间孔镜技术组疗效好于保守治疗组(P<0.05).rn 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
-
陈慧;
詹陈菊;
卓蕾菁
- 《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
| 2014年
-
摘要: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微创脊柱外科的创新术式,属微创手术.总结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共开展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1.5)岁,病程1年-1年半,腰4/5椎间盘突出症21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9例,患者均有典型的坐骨神经痛症状,经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患者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通过围手术期护理1.术前护理:①疼痛护理;②健康教育;③体位训练; 2.术后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双下肢感觉的运动变化情况;②体位护理;③切口护理;④功能锻炼 3.出院指导及电话随访.患者术后即有明显的疼痛症状缓解,疼痛自评:0~2级.2个月以后获得最佳治疗效.术后生命征平稳可指导床上双侧直腿抬高训练,术后6小时即可佩戴腰围下地活动.第二天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腰背肌和双下肢的肌力锻炼.患者术后3天可出院.本组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它是一种安全、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高的治疗方法.
-
-
洪毅;
张军卫;
白金柱;
姜树东;
吕振
- 《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微创手术的适应证和术后运动训练策略.方法: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运动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结合文献回顾,总结腰椎微创手术适应证、特点及术后不同阶段的运动训练方法、局限和禁忌.结果:文献研究表明与术前相比,腰椎间盘术后腰痛降低67%,下肢痛降低70%,2和14个月随访,5-8%病例存在严重疼痛.术后残留症状复发率为22-45%,术后坐骨神经痛和背痛残留比例为30-70%。术后2个月躯干肌运动能力下降持续存在。作者总结单节段腰椎微创间盘切除术后运动训练方案,术前,介绍脊柱中立位,骨盆中立位,和腹横肌的收缩基础知识,告知术后运动训练的内容(预期结果,时间曲线,预防/禁忌);术后1-6天,离床,坐起,耐受状态下重复坐一站练习,步行练习;术后1-3周,俯卧位的伸展运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提高肌肉耐力和收缩能力,上肢辅助下的跑台练习,重点为腹横肌训练,耐受条件下逐渐增加,辅助有效的术后止痛治疗;术后3-8周,任意体位下的高级腹横肌训练,高级臀肌训练/桥式运动,高级nu关节外展强化训练,酌情增加游泳训练、跑台训练、椭圆机练习、功率自行车练习;术后8-12周,慢跑训练、抗阻训练、继续腹横肌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继续进行心血管能力训练、继续完善全身及功能性体位的训练。Oswestry残损问卷、SF-36生活质量量表、VAS疼痛模拟量表评价,术后运动训练效果良好。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可适用于无严重椎间隙狭窄和钙化且腰椎相对稳定的多数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的术后运动训练可明显巩固和提高疗效,有效降低腰腿痛残留和复发比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