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2016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中华养生保健、颈腰痛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创伤骨科会议、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等;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文献由37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亮、刘凤松、刘宾等。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016篇
占比:99.74%
总计:42124篇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研究学者
- 张亮
- 刘凤松
- 刘宾
- 刘芳宏
- 刘超
- 周跃
- 张大海
- 文超
- 景成伟
- 曹向辉
- 曾勇
- 李长青
- 杨亚林
- 滕海军
- 王亮
- 王凯
- 王时东
- 王永
- 肖长晖
- 范丽静
- 蔡均
- 蔡娜
- 郭志良
- 郭朝阳
- 陈仲强
- 马文辉
- 齐强
- FAN Li-jing
- GUO Zhi-liang
- LIU Chai
- TENG Hai-jun
- WANG Liang
- WANG Shi-dong
- ZHANG Da-hai
- 万健
- 万顺新
- 严冬雪
- 乔志刚
- 于其华
- 任龙喜
- 伍一
- 伍光辉1
- 何国雄
- 何思敏
- 何文山
- 何晓华
- 何晓峰
- 何贵花
- 侯华宾
- 侯铁胜
-
-
李鑫;
罗鸣然;
李根;
程琳;
潘彬;
袁峰
-
-
摘要: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是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的不良事件。准确预测术后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仍然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目的:探究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开发和验证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7-01-01/2020-01-01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3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显著相关的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使用增强Bootstrap验证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性能;使用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了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与结论:①纳入的365例患者中,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有33例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9.0%);②通过LASSO回归,选择了6个与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有显著关联的因素,包括年龄、手术节段、Modic改变、Pfirrmann分级、吸烟史和高强度体力劳动史;③模型的偏差校正曲线与表观曲线拟合良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95%置信区间为(0.860-0.958);④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有利于临床医师术前识别高风险患者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
-
陆军海;
卢明南;
蓝根;
罗绍坚;
范武
-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4例,按再次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孔镜组和开窗组。孔镜组5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开窗组58例行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22个月,平均(13.82±4.4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第3天、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孔镜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窗组,出血量少于开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3天,孔镜组的ODI低于开窗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均有效,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其损伤更小,术后康复更快。
-
-
翟向军;
李玉华;
郭士业
-
-
摘要:
目的研究双侧肌间隙入路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4月~2018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44例复发性LDH患者,均采用双侧肌间隙入路经Quadrant通道下TLIF手术治疗,随访16个月以上。记录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5.01±21.54)min,出血量(286.76±65.03)mL,住院时间(10.29±2.05)d,随访(26.31±3.87)个月。术后3例一过性腰腿痛、1例肺部感染,无切口感染、继发神经损伤、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8例,良13例,中3例,手术优良率93.18%。结论双侧肌间隙入路经Quadrant通道下TLIF手术治疗复发性LDH能有效解除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确切。
-
-
何贵花
-
-
摘要:
目的:比较用开放显微镜(OM)椎间盘切除术与双门内窥镜(BE)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效果。方法:对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3例RLDH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OM组和BE组。为OM组患者采用OM椎间盘切除术进行治疗,为BE组患者采用BE椎间盘切除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手术指标、腰椎疼痛及功能状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在T_(1),BE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78.95%)高于OM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E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OM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_(1)、T_(2),BE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OM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BE椎间盘切除术治疗RLDH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腰椎疼痛及功能状况,且手术时间、患者住院的时间均较短。
-
-
姜宇;
孙卓然;
袁磊;
郭昭庆;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 ~2018年12月46例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行TLIF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次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31例(PETD组),初次行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5例(PEID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 PETD组翻修术中出血量(239.7±91.8)ml,PEID组(235.3±47.9)ml;PETD组翻修术后引流量(483.4±248.0)ml,PEID组(342.7±99.0)ml.翻修手术时5例发生脑脊液漏,均发生在PETD组.PETD组7例(22.6%)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加重,PEID组仅2例(13.3%).46例术后随访(34.8±9.2)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再次翻修手术,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PEID、PETD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3%(14/15)、93.5%(29/31).结论 TLIF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疗效可靠.
-
-
安佰丽;
王恩芹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后实施全面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月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所有患者均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全面优质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的下腰痛评分标准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术前与对照组术后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通过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后采用全面优质护理,能明显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且患者满意度高.
-
-
巴昭臣
-
-
摘要: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51)与试验组(n=51).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与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3月的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高于试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腰椎功能恢复正常和明显改善人数的优良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显著,缓解疼痛效果更佳,且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
-
陈爽;
柳志泽;
廉晓东
-
-
摘要:
目的 研究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采取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通道下固定融合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行RLDH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路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Wiltse入路通道下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107.21±17.16)min、术中出血量(189.36±54.19)ml、术后引流量(119.24±29.36)ml、术后第7天疼痛评分(3.77±1.23)分、术后卧床时间(3.39±1.05)d、住院时间(7.21±1.89)d,均优于对照组的(136.24±19.26)min、(388.34±64.25)ml、(255.31±61.28)ml、(5.19±1.24)分、(5.25±1.33)d、(9.89±2.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4个月、术后6个月,实验组腰椎JOA评分分别为(15.87±1.41)、(20.31±1.22)、(24.35±1.79)、(27.21±0.7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3.25±1.29)、(16.27±1.29)、(20.39±1.64)、(24.74±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Wiltse入路通道下TLIF治疗RLDH,手术效果显著,且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
-
张玉海
-
-
摘要:
目的 针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临床中分别运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方法 研究选择在2019年9月~2020年9月实施分析,研究对象是本院接收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依据患者手术差异来实施分组,采取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可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
-
-
TENG Hai-jun;
滕海军;
WANG Liang;
王亮;
GUO Zhi-liang;
郭志良;
FAN Li-jing;
范丽静;
ZHANG Da-hai;
张大海;
LIU Chai;
刘超;
WANG Shi-dong;
王时东
- 《第六届全国创伤骨科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评价Quadrant通道下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rn 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1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Quadrant通道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5~67岁,平均43岁,手术节段:L4~56例,L5~S112例,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疗效评定按照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评分)和改良MacNab分级评定,评价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rn 结果:术中硬膜撕裂2例,无切口感染,无术后感染、神经损伤等其它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40-80min,平均60min,术中出血50-120ml平均100ml.1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0月(平均15个月).术后至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由术前的7.3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间2分. 术后疗效按改良MacNab分级评定,优为12例,良为6例.rn 结论:Quadrant通道下突出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学习曲线低平等优点,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
张彤童;
郑文杰;
周跃;
任龙喜;
李长青
- 《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共4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经皮穿刺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神经根减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3~78岁,平均50.2岁.结果: 42例患者成功完成椎间孔镜下翻修手术并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7.3月.疗效评定按照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评分),ODI功能评分和 Nakai分级评定.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4.3 ±2.1,术后三个月为2.7±2.3,末次随访为2.9±1.8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3±2.1,术后三个月为为2.7±1.9, 末次随访为2.5±1.7.患者手术前ODI为47.6±12.5,术后3个月为18.6±11.2,末次随访为15.7±5.8,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Nakai分级优良率为90.2%.其中有4例为术后无效(失败率7.4%),3例为术后3月再次复发(再复发率4.6%),再次行后路MED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内固翻修术.结论 :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LD)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安全有效,而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而且有效地避免了腰椎融合和内固定,是目前临床上最微创的翻修手术.
-
-
康南;
王庆一;
海涌;
鲁世保;
苏庆军
- 《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评价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保持椎间盘节段性运动、保持腰椎生理序列,以及疗效方面的优势.方法:2000年1月~2008年6月应用Charité SBⅢ假体对2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施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其中获得平均4.8年(1.5~9.5年)随访的20例22个假体进行疗效评价分析.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4岁(40~58岁);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9.40分,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平均50.8分.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前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8例患者行单间隙椎间盘置换,其中L4,5(:)14例,L5~S(:)4例;双节段2例,均为L4,5和L5~S1.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1、3、6、12、24个月分别为4.3、4.3、3.7、3.1、2.7分,末次随访时1.9分:Oswestry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29.6分,术后24个月13.5分,末次随访时9.2分;活动度:末次随访时均保留活动度,平均5.3°.所有患者术后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总满意率为96%.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
-
粱定顺;
穆广态
- 《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使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对已确诊为复发性腰突症的8例患者, 结合初次手术情况, 均采取MED手术.结果:8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手术时间55~ 140min,平均68min.术中失血量50~ 180ml,平均80ml.3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由于撕裂口小未予修补,局部明胶海绵压迫,严密逐层缝合,3日后脑脊液漏停止.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5~28个月,平均15个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例,良2例,可1例.结论:在严格的术前影像学诊断和熟练掌握手术原则及技巧的前提下,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