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椎间孔入路

椎间孔入路

椎间孔入路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2922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第九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江西省骨质疏松学术会、第二届全国创伤骨科、第三届全军肢体伤残修复学术会议等;椎间孔入路的相关文献由41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扬波、张纯武、穆小静等。

椎间孔入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922 占比:99.85%

总计:63017篇

椎间孔入路—发文趋势图

椎间孔入路

-研究学者

  • 刘扬波
  • 张纯武
  • 穆小静
  • 袁健东
  • 陈雷
  • 白一冰
  • 佟智慧
  • 刘刚
  • 刘昱彰
  • 史东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想福; 杨焕莹; 赵道洲; 张万乾; 陈伟国; 游翔宇; 赵恒; 郑刚; 张超; 桑廷瑞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观察手术时间、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MacNab评分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本组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TED术,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无一例转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5~113 min,平均(66.09±10.98)min。术后随访36~60个月,平均(45.48±6.74)个月。术后3 d,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MacNab评分评价疗效:优66例,良42例,可18例,优良率为85.71%。术后3个月复查MRI未见残留突出的髓核组织,无复发,侧隐窝位置明显增宽。术后并发症6例(4.76%),其中术后1 d内出现一过性神经刺激症状5例,术后伤口轻度血肿1例,无硬膜囊破裂、椎间隙感染及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间孔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4/5)合并侧隐窝狭窄,具有安全、创伤小、减压充分、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临床疗效确切。
    • 林志勇; 肖隆艺; 邓睿; 李希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不同手术入路在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21年6月因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该院行椎间盘摘除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以椎间孔入路(PETD)的方式行摘除术,观察组以椎板间入路(PEID)的方式行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取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6.67%)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2,P=0.317);观察组手术用时为(61.79±16.2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72.45±17.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17);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为(8.15±4.9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25.73±9.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96,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硬膜损伤、复发、神经根痛觉过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的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均能有效改善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具有安全、创伤小等优点,效果确切,但椎间板入路方式手术用时、透视次数及安全性明显优于椎间孔入路方式。
    • 陆龙卫; 戴国宇; 顾俊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全可视内镜技术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全可视内镜技术下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以及下腰部ODI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腿疼痛缓解的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MRI检查均提示突出物已摘除,神经根无明显压迫。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血肿、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3个月均较术后24 h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优39例,可1例,优良率为39/40(97.5%);患者下肢放射痛症状均明显好转;39例腰痛及皮肤感觉、肌力恢复正常,1例老年患者感觉及肌力无明显恢复。结论全可视内镜技术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疗效。
    • 郑安华; 林武杰; 黄鹏; 叶永志
    • 摘要: 目的探讨双通道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台州市中医院收治的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通道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周、4周、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4(11.6±3.4)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大出血、脊神经根性损伤、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各时点腰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优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双通道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口小、出血量少、费用低、效率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农明普; 蒙法科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功能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于崇左市人民医院实施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49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经椎板间入路(PEID)组(60例)与经椎间孔入路(PETD)组(89例),两组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效果、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腰椎功能、脊柱稳定性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PETD组,透视次数显著少于PETD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腰椎前凸角度、腰椎曲度均显著升高(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PEID与PETD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均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效果相当,安全性均较高,而PEID透视次数更少,手术时间更短。
    • 刘万祥; 黄民锋; 李枝发; 王丹; 闫乾; 张鸿升; 黄中飞; 陈锋
    • 摘要: 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优点[1,2],脊柱内镜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为迅速的脊柱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3]。L_(5)S_(1)腰椎间盘突出时,往往因为椎间孔小、高髂嵴、横突肥大等客观条件,造成从椎间孔入路完成手术的难度增大[4],反复的透视穿刺、关节突打磨成形会增加术中出血的机率[5]。
    • 李展奇; 王贺; 谢昌达; 王辰超; 王新虎
    • 摘要: 目的比较经皮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减压术治疗腰5-骶1(L_(5)-S_(1))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诊断为L_(5)-S_(1)侧隐窝狭窄症的患者,根据前瞻、单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术(PETD),B组患者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减压术(PEID),手术由本中心同一高年资、脊柱内镜技术成熟的外科医师完成。记录手术时间、C臂放射次数、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通过CT检查记录术前、术后1年骨性侧隐窝角度。结果共95例患者(A组:n=48;B组:n=47)符合条件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C臂放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的手术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骨性侧隐窝角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PEID与PETD是治疗L_(5)-S_(1)侧隐窝狭窄症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均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 李毅力; 孙宜保; 杨勇; 梅伟; 代耀军; 王申
    • 摘要: 目的分析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52例行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孔扩大成形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63~77岁,平均(69.10±10.70)岁。记录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效果,依据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骨性侧隐窝角和软性侧隐窝角评估减压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36~58 min,平均(43.60±17.10)min,所有患者均获得24~33个月的随访,平均(26.70±6.80)个月。术后1、3、6和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下肢痛VAS(F=259.16,P=0.000)及ODI(F=162.06,P=0.000)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为(65.94±8.75)分,较术前的(35.35±11.85)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骨性侧隐窝角为(32.62±4.67)°,软性侧隐窝角为(28.31±5.57)°,均较术前的(17.90±6.28)°和(15.02±6.52)°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末次随访时,MacNab标准评估为优39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94.23%。结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临床疗效好,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术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孙建民; 丁永国; 李昌隆; 甄龙龙; 陈玉婷; 袁虎成; 焦佳美; 常帅; 常慧
    •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侧隐窝减压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收治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42例,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百分比(ODI),于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评价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障碍变化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第3 d CT测量的侧隐窝角度和矢状径,记录出血、脑脊液漏、切口感染、腰腿痛较术前加重等并发症;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术后1年的疗效。结果患者术前腰腿疼痛VAS评分(7.19±0.92)分,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1.95±0.73)分、(1.98±0.47)分、(1.93±0.56)分、(1.98±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障碍ODI术前(43.71±8.84)%,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13.63±2.94)%、(12.24±3.4)%、(11.57±3.08)%、(11.67±3.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侧隐窝角度为(19.19±2.67)°,术后3 d CT测量(35.21±5.4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侧隐窝矢状径为(2.68±0.9)mm,术后3 d CT测量(7.14±1.64)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均未发生手术切口内血肿、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及腰腿痛症状较术前加重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侧隐窝减压扩大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王兴; 尚琦松; 盛文辉; 郑俊儒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采用不同入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03月-2020年08月的6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微创治疗,其中30例为PEID组采用后路椎板间入路,30例为PETD组采用椎间孔入路;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前及术后1月、3月、6月的疼痛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EID组随访时间为(10.50±1.81)个月,PETD组随访时间为(10.90±1.42)个月;与PETD组比较,PEID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中2例术中出现颈痛不适,术后2天缓解,1例患者术中出现患肢麻木;PETD组1例患者术后2月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PEID组与PETD组在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安全、微创;不同类型的L_(5)~S_(1)椎间盘突出应综合考虑髂嵴高度、椎板间骨窗大小、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结构关系等因素决定手术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