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218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6篇、会议论文154篇、专利文献29139篇;相关期刊577种,包括中国骨伤、颈腰痛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04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等;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文献由5288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宇、杨勇、陈博来等。

腰椎管狭窄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6 占比:6.38%

会议论文>

论文:154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29139 占比:93.13%

总计:31289篇

腰椎管狭窄症—发文趋势图

腰椎管狭窄症

-研究学者

  • 丁宇
  • 杨勇
  • 陈博来
  • 任龙喜
  • 曾浩彬
  • 李源
  • 林定坤
  • 张凯
  • 张彤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建业; 刘鑫; 田霖; 孙宁; 李岳飞; 毕经纬; 刘昌震; 孙兆忠
    • 摘要: 背景: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文献较少,目前尚无该入路镜下定位、减压范围、各结构毗邻关系等深入分析的资料。目的:通过三维CT重建,观测侧隐窝、椎间孔区域的骨性结构、神经组织、椎间隙、黄韧带附着处及腰椎峡部的位置关系,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对侧入路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行腰椎CT脊髓造影检查,将影像资料导入Mimics 21.0软件重建腰椎三维CT图像。测量L_(4/5)和L_(5)S_(1)节段相关参数:①腰椎棘突侧方与椎板下缘交点(Q)分别至同序数腰椎对侧椎弓根下缘(a)、下位腰椎对侧椎弓根上缘(b)、同序数腰椎下终板(c)、下位腰椎上终板(d)垂直距离;②上关节突尖部至同序数椎弓根上缘(e)、上位腰椎下终板(f)垂直距离;③腰椎下终板至同序数椎弓根下缘(g)垂直距离;④腰椎上终板至同序数椎弓根上缘垂直距离(h);⑤神经根起点下缘分别至上位腰椎椎弓根下缘(i)、下位腰椎椎弓根上缘(j)垂直距离;⑥经Q(头倾或尾倾)与同序数腰椎对侧椎弓根下缘建立直径3 mm导棒,测量其外展角度(k)。7例患者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完成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腰椎管减压术,分别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6条目简明量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以验证手术疗效。结果与结论:①Q点、黄韧带上缘可作为镜下重要定位标志;黄韧带上缘压迹线对应的黄韧带上缘可作为内镜下定位标志,以此确定出口神经根、椎间孔上缘及腰椎峡部、下关节突;内镜下经Q点、以垂直于棘突后正中线、无头尾倾方向即可达L_(4/5)对侧椎间孔中1/3水平及L4下终板附近,向下完成椎间盘水平的侧隐窝减压;②L_(5)神经根起点下缘大多投影于对侧L_(4/5)椎间孔下1/3水平,这与L_(4/5)椎间隙投影相一致,说明L_(5)行走神经根多在L_(4/5)椎间盘水平附近受压;③Q点、S_(1)神经根起点下缘、L_(5)出口神经根均对应L_(5)S_(1)椎间孔上1/3水平,应对该区域对应的、神经组织密集的侧隐窝谨慎减压;④L_(4/5)、L_(5)S_(1)椎间隙位置均投影于椎间孔下1/3水平附近、均位于Q点以下,手术通道应经Q点水平适度尾倾对椎间隙水平减压;⑤去除L_(4/5)、L_(5)S_(1)增生上关节突骨赘时,应保留近似正常高度上关节突、避免影响腰椎稳定性;⑥7例对侧入路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2个月;随着术后康复时间延长,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36条目简明量表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⑦提示研究结果可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 张晗硕; 丁宇; 蒋强; 卢正操; 练诗林; 李土胜
    • 摘要: 背景:全脊柱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及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作为后路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前沿高精技术,临床疗效较好,但目前鲜有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的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分析全脊柱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及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对内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生物力学的影响,验证该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取1名健康志愿者的腰椎CT图像,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软件建立正常腰椎L_(4)-L_(5)节段的有限元模型M0,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全脊柱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手术模型M1与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模型M2,在3组模型的L__(4)椎体上表面施加相同应力,L_(5)椎体下表面进行固定支撑,分析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整体关节活动度及纤维环Von Mises应力极值。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M0相比,模型M1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右侧弯、右旋转下的整体关节活动度分别增加8.24%,12.17%,0.77%,1.60%,1.86%,6.85%,模型M2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右侧弯、右旋转下的整体关节活动度分别增加8.24%,12.17%,0.77%,1.60%,2.17%,6.85%;与模型M1相比,模型M2在右侧弯下的活动度整体关节稍增加,其余工况未见明显增加与趋势的改变;②与模型M0相比,模型M1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右侧弯、右旋转下的纤维环Von Mises应力极值分别增加4.65%,16.09%,0.21%,0.77%,0.25%,1.51%,模型M2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右侧弯、右旋转下的纤维环Von Mises应力极值分别增加4.58%,16.15%,0.20%,0.80%,0.23%,1.52%;模型M1与模型M2不同工况下的纤维环Von Mises应力极值变化趋势不明显;③结果显示,全脊柱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及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后,其责任节段稳定性较好。
    • 肖士鹏; 郭辰; 李士春; 李钦亮; 许勇; 徐帅
    • 摘要: 背景:老年人群腰椎管狭窄症是脊柱最常见的退变性疾病,其症状和术后疗效与局部序列和整体平衡均相关,而关于该人群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合理范围尚未可知。目的:探究并验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前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匹配范围。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76例,根据倾向性匹配评分原则,按照(2-3)∶1的配比分为先导组(n=276)与验证组(n=100),在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获取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位垂直距离,上述参数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获得,其中|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位垂直距离为主要参数。以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将手术前后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取值范围分为轻度、较轻度、较重度、重度4个区间,手术前后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所对应的矢状位参数合理阈值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进行双重判定。验证组主要对先导组结论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1)先导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明显改善,术前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呈正相关(P=0.011),术后末次随访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和骨盆倾斜角呈正相关(P=0.029,P=0.008),与矢状位垂直距离无明确相关性。(2)先导组患者术前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轻度、较轻度、较重度、重度对应的分值为15-35分、36-39分、40-43分、44-50分,术后末次随访轻度、较轻度、较重度、重度对应的分值为0-4分、5-8分、9-12分、13-40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为|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存在拟合公式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0.19×|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36.9。通过双重判定,术前|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平均阈值为10.7°。术后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为骨盆倾斜角,骨盆倾斜角的独立影响因素为|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存在公式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0.21×骨盆倾斜角+3.16和骨盆倾斜角=0.60×|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12.22。(3)通过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双重判定得出,术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的平均阈值为16.0°、骨盆倾斜角为23.1°。(4)验证组中,术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小于阈值的患者平均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优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超过阈值者|(P=0.046)。(5)|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16.0°或许是针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矢状位参数的合理范围,提示针对该人群可适当放宽腰椎-骨盆的匹配程度。
    • 张大鹏; 强晓军; 崔志栋; 刘涛
    • 摘要: 目的探讨MIS-TLIF术中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浸渍速即纱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7月~2019年10月本科收治的MIS-TLIF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术中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浸渍速即纱,B组使用安慰剂(生理盐水)浸渍速即纱。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程度,采用JOA评分评估功能恢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A组术后1~3 d腰腿痛VAS评分、术后5 d的JOA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MIS-TLIF术中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浸渍速即纱能有效减轻术后短期疼痛,有利于早期康复锻炼。
    • 陈少丽; 康媛; 任苗苗
    • 摘要: 目的探讨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指标、创伤应激指标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漳州市某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ODI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血清CRP、CK水平高于术前,术后48 h血清CRP、CK水平低于术后12 h、24 h,且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血清CRP、C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5%(2/44),低于对照组的15.57%(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9,P=0.030)。结论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性高于后入路手术,患者术后组织创伤应激反应小,术后疼痛感较轻,能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
    • 张波
    • 摘要: 上期我们提到,腰椎管狭窄症是腰椎管或椎间孔狭窄,压迫到马尾神经或神经根的一种状态,那它都会引起哪些症状?又该如何治疗?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障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腰椎管狭窄症往往也是如此。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往往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病史,早期的症状不明显或仅仅表现为间歇性腰腿疼,后期逐渐出现持续性下腰疼和腿痛。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可能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也有部分患者下腰疼症状不明显,直接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考虑到腰椎管狭窄症不是一蹴而就,如果出现下列症状,应该尽早到医院检查,干预和治疗。
    • 姚俊杰; 齐伟; 张馨心; 刘畅; 庞婷婷; 栗嘉徽; 商强强
    • 摘要: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手术为LSS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传统的中医药保守治疗对轻、中度狭窄的患者也有显著疗效,但临床中对该病的诊疗始终存在分歧。本文通过疏理腰椎管狭窄症最新文献,从症状体征、影像学诊断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新的补充,为治疗提供新的证据,并为保守治疗的研究与开展提供新思路。
    • 景锲; 李军; 邹继伟; 付军; 祝勇刚
    • 摘要: 目的联合自汇报量表主观参数及步态分析客观参数来评估家庭锻炼对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行走功能的改善作用,为其居家保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2月至8月收治的50例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家庭锻炼计划给予患者为期4周的背伸肌锻炼、直腿抬高锻炼和行走功能锻炼。家庭锻炼前、后,使用4项自汇报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牛津跛行评分问卷(OCS)、脊柱狭窄量表(S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症状改善作用进行主观评估;利用GAIT Rite步态分析装置对时空间步态参数及步态对称性进行客观评估。结果家庭锻炼后,LSS患者的ODI、OCS、SSS评分和静息、行走后的VAS评分均低于家庭锻炼前(P<0.05)。家庭锻炼后,LSS患者的6MWD显著增长(P<0.05)。在时空间步态参数方面,家庭锻炼后,LSS患者的步速显著增大(P<0.05)。在步态对称性方面,家庭锻炼后,LSS患者步态周期的站立相、双足支撑相的对称性显著增加(P<0.01)。结论通过家庭锻炼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行走功能对比研究证实,家庭锻炼对LSS患者的主观临床症状和行走功能具有改善作用,科学的家庭锻炼是其居家保守治疗的合理策略。
    • 张旺; 孔鹏; 汲长蛟; 刘浩; 张建新
    • 摘要: 腰椎后入路融合术是临床上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相关疾病常用的术式,其中对于较重的退变性疾病,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过程中,易出现硬膜破裂等并发症。据报道,腰椎手术中硬膜撕裂发生率为1.8%~17.4%[1-2],术中及时修补可避免术后脑脊液漏、感染等相关并发症;若未及时修补可能出现神经根疝,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
    • 肖亚杰; 申杨勇; 陈京峰; 崇辉
    • 摘要: 目的系统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UBE)与显微镜下椎管减压术(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和万方中文数据库。纳入UBE和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队列研究。观察指标包括总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硬膜外血肿、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减压不彻底、因相关并发症再次手术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相关研究,包括2篇RCT、5篇队列研究;共纳入475例病人,其中UBE有248例,MED有227例。Meta分析显示两种手术方法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硬膜外血肿、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减压不彻底、因相关并发症再次手术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BE与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在安全性方面基本一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