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缝合技术

缝合技术

缝合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9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62804篇;相关期刊354种,包括河北中医、中国骨伤、医学临床研究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高温材料及强度学术会议、2012全国普通外科新理念新技术研讨会暨海南省医学会第15届外科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16届全国外科学学术会议暨第19届国际外科、消化科及肿瘤科医师联盟会议等;缝合技术的相关文献由3093位作者贡献,包括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陈安平、刘安等。

缝合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7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2804 占比:99.40%

总计:163789篇

缝合技术—发文趋势图

缝合技术

-研究学者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 陈安平
  • 刘安
  • 汤锦波
  • 韩广森
  • 仇永贤
  • 刘玉杰
  • 张健
  • 张功林
  • 朱娟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超; 倪一鸣; 郑骏楠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连续缝合与间断缝合方法植入三尖瓣成形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植入三尖瓣成形环行三尖瓣成形术的58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缝合方式的不同,分为连续缝合组208例和间断缝合组378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情况、术后随访期间情况,并分别比较植入软环(313例)、硬环(273例)的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期间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阻断时间、转流时间、使用的三尖瓣成形环型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围术期死亡率、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手术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连续缝合组患者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轻度及以下占比高于间断缝合组(P0.05),连续缝合组患者随访期间三尖瓣反流程度轻度及以下的占比高于间断缝合组(P0.05)。结论连续缝合与间断缝合植入三尖瓣成形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效果相当。
    • 袁松; 张廷玖; 陈国民; 曾凡伟
    • 摘要: 目的研究肩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修复技术对肩袖撕裂患者疼痛、关节功能及再撕裂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5例肩袖撕裂,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对比2组肩关节前屈及外旋活动度、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功能[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表(UCLA)]及关节僵硬和肩袖再撕裂情况。结果术后2组肩关节前屈及外旋活动度均明显提升(P0.05)。术后2组VAS评分均下降,UCLA各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以研究组改善最为显著(P<0.05,P<0.01)。研究组术后1年关节僵硬、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修复技术可有效缓解肩袖撕裂患者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减小术后肩袖撕裂再发风险。
    • 雷鸽; 李小辉
    • 摘要: 为促进数字化结构设计技术在服装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首先介绍了参数化制版与基于人工智能的二维纸样直接生成方法,以及三维虚拟缝合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系统地概述了包括三维服装自动生成、虚拟立体裁剪、三维基型重建、三维服装模块化重组的虚拟服装模型的设计方法,总结了基于曲面展开的二维纸样获取技术,包括几何展开法、力学展开法以及几何力学相结合的方法。认为数字化服装结构设计技术在简化制版、摆脱经验依赖、实现可视化三维造型与二维平面转化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结合人类创新潜能与计算机计算能力,在满足服装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同时,提高制版准确率、建模精度与效率是未来数字化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
    • 郑加法; 于鹤; 宋秀锋
    • 摘要: 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膜松解后跟腱断端瘢痕组织缝合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7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26~53(35.2±11.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7~92(49.3±13.3)d。Myerson分型Ⅱ型6例,Ⅲ型11例。术中清除部分瘢痕组织后跟腱断端缺损2~5(4.1±1.5)cm。所有患者采用腓肠肌腱膜松解,跟腱断端瘢痕组织适当切除后直接缝合。术后3个月通过彩超评价跟腱的连续性及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踝关节跖屈力量检测仪检测踝关节跖屈肌力,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hindfoot score,AOFAS)及跟腱断裂评分(Achilles tendon total rupture score,ATRS)评价跟腱断裂的临床康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3.6±1.8)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彩超示跟腱连续性良好,局部跟腱略增粗,纤维方向不规则。术后1年踝关节跖屈肌力(92.2±3.9)N较术前(29.5±4.2)N明显增加(P<0.05);术后1年AOFAS评分(91.20±3.30)分较术前(42.20±4.40)分明显提高(P<0.05),其中优15例,良2例;术后1年ATRS评分(90.70±3.00)分较术前(40.00±2.90)分明显提高(P<0.05),其中优14例,良3例。结论:腓肠肌腱膜松解联合跟腱断端瘢痕组织缝合,避免损伤拇长屈肌或趾长屈肌,术后踝关节跖屈肌力恢复好,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有效方法之一。
    • 郝云甲; 范家强; 陶友伦; 张在轶; 王爱国
    • 摘要: 目的比较多点捆扎缝合与传统方法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多点捆扎缝合组(25例)与传统方法缝合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皮肤坏死率、腓肠神经损伤率、再次断裂率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本组48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8.5个月。传统方法缝合组与多点捆扎缝合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再断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点捆扎缝合组术后切口感染率、皮肤坏死率显著低于传统方法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多点捆扎缝合组均高于传统方法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捆扎缝合方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术后伤口感染率低、跟腱强度高、疗程短、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一种较好选择。
    • 王成燃; 姜金兰; 谷欣权
    • 摘要: 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是一种治疗肾肿瘤的手术方式,在肾癌的治疗中应用广泛。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最初仅限于治疗双侧肾癌、孤立肾肾癌或对侧肾功能不全的肾癌。现为了保护正常肾单位以及维持良好的肾功能得以广泛应用于肾癌的治疗。研究发现其能达到与根治性肾切除(radical nephrectomy,RN)相同的治疗效果,已被记载为T1期肾癌的标准治疗方案。1993年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首次被报道[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其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又能缩短愈合时间,但操作难度及要求精湛的切割与缝合技术给术者带来了诸多挑战。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出现将微创技术带领进入新的时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使它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 高东; 杨刚; 霍钢; 曹明川; 周靖; 王晓澍
    • 摘要: 目的介绍经蝶垂体瘤切除术中术区原位取材骨质黏膜,结合硬膜缝合及骨-膜镶嵌技术对中等流量脑脊液漏的修补方法,并对照传统多层重建评价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神经内镜标准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发生中等流量脑脊液漏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重建方式分为2组。原位取材组:未行大腿或鼻腔的额外切口操作,原位取材骨-膜镶嵌+硬膜缝合,简称原位组。传统多层重建组:大腿脂肪+阔筋膜+鼻中隔带蒂黏膜瓣(pedicled nasoseptal flap,PNSF),简称传统组。分析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原位组和传统组分别纳入108和63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位组相较于传统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1/108,0.9%)vs.(1/63,1.6%),P>0.05]和颅内感染率[(2/108,1.9%)vs.(2/63,3.2%),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卧床时间[(3.7±1.6)d vs.(4.4±1.5)d,P<0.001]和术后平均住院日[(5.8±1.8)d vs.(6.5±1.7)d,P<0.001]明显缩短;嗅觉障碍发生率[(0/108,0%)vs.(3/63,4.8%),P<0.05]及鼻腔不适发生率[(3/108,2.8%)vs.(7/63,11.1%),P<0.05]明显降低。后续影像学及内镜检查见原位组重建结构稳定,无迟发性脑脊液漏。结论原位取材骨-膜镶嵌技术恢复了术区解剖层次,对标准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中流量漏口修补效果确切。其重建效果在达到传统方法水平的同时,避免了额外创伤,有利于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并改善患者主观体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林红明; 孙斌; 吕和; 邬艳瑛; 吴旭东
    • 摘要: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清理联合网状缝合治疗下肢巨大皮下血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6例符合要求的下肢巨大皮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关节镜手术组17例,采用关节镜下清理联合网状缝合治疗;开放手术组19例,采用常规切开清理联合网状缝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创口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中位数7个月。术后所有患者的血肿均清除,皮肤切口和深层组织愈合良好。关节镜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创口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方面均优于开放手术组[(31.76±4.32)min,(61.84±6.06)min,P=-16.959,P=0.000;(19.41±4.64)mL,(53.16±7.30)mL,P=-16.318,P=0.000;(13.18±0.95)d,(16.11±1.66)d,P=-6.381,P=0.000;(0.18±0.39)分,(1.11±0.94)分,P=-3.796,P=0.00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联合网状缝合可有效治疗下肢巨大皮下血肿,安全性较高;与常规切开清理联合网状缝合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创口愈合快的优势。
    • 常涛; 王申; 金建平
    • 摘要: 目的 总结与探讨鼻中隔改良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填塞组和缝合组,每组40例。对两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鼻部疼痛、头痛、溢泪、耳闷、睡眠困难等症状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在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局部感染等方面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24 h,填塞组在吞咽困难、鼻部疼痛、头痛、耳闷、睡眠困难等方面的VAS评分值均高于缝合组(t=14.14、21.54、18.60、28.58、23.00,P均<0.05);术后48 h清理鼻腔时,填塞组的疼痛评分显著高于缝合组(t=26.80,P<0.05);此外,术后填塞组出现4例鼻中隔血肿、2例鼻腔粘连,而缝合组仅出现1例鼻中隔血肿,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结论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应用鼻中隔改良缝合技术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不适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司远彬
    • 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接收的80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 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传统填塞纱布术治疗;研究组(40例)实施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观察2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48 h出血量、术前血红蛋白(Hb)、术后24 h Hb水平]情况、输血量、输血率、产褥感染率、二次手术率、卵巢功能及止血有效率情况。结果 2组术前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术后48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输血量、输血率、产褥感染率、二次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止血总有效率(98%)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出血应用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出血情况,降低输血率及产褥感染率,有效缩短手术时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