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跟腱

跟腱

跟腱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102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05篇;相关期刊306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骨骼肌”学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等;跟腱的相关文献由278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林、黄昌林、沈勇伟等。

跟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8 占比:69.7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305 占比:29.64%

总计:1029篇

跟腱—发文趋势图

跟腱

-研究学者

  • 张林
  • 黄昌林
  • 沈勇伟
  • 加莎热特·杰力勒
  • 唐佩福
  • 朱颖波
  • 王晓宁
  • 黄鑫
  • 史晓伟
  • 吴克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二康; 杨丽娟; 房鑫; 腾文汇; 崔晓爽; 刘春凤
    • 摘要: 随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的逐年增加,更多的医疗资源将会被占用,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不仅可以导致下肢血管和神经发生病变,也可以导致下肢肌肉、肌腱、韧带和软骨等发生病变.跟腱作为人体最粗、最坚韧的肌腱,在足部生物力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T2DM患者跟腱的超声特点及弹性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郑加法; 于鹤; 宋秀锋
    • 摘要: 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膜松解后跟腱断端瘢痕组织缝合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7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26~53(35.2±11.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7~92(49.3±13.3)d。Myerson分型Ⅱ型6例,Ⅲ型11例。术中清除部分瘢痕组织后跟腱断端缺损2~5(4.1±1.5)cm。所有患者采用腓肠肌腱膜松解,跟腱断端瘢痕组织适当切除后直接缝合。术后3个月通过彩超评价跟腱的连续性及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踝关节跖屈力量检测仪检测踝关节跖屈肌力,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hindfoot score,AOFAS)及跟腱断裂评分(Achilles tendon total rupture score,ATRS)评价跟腱断裂的临床康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3.6±1.8)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彩超示跟腱连续性良好,局部跟腱略增粗,纤维方向不规则。术后1年踝关节跖屈肌力(92.2±3.9)N较术前(29.5±4.2)N明显增加(P<0.05);术后1年AOFAS评分(91.20±3.30)分较术前(42.20±4.40)分明显提高(P<0.05),其中优15例,良2例;术后1年ATRS评分(90.70±3.00)分较术前(40.00±2.90)分明显提高(P<0.05),其中优14例,良3例。结论:腓肠肌腱膜松解联合跟腱断端瘢痕组织缝合,避免损伤拇长屈肌或趾长屈肌,术后踝关节跖屈肌力恢复好,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有效方法之一。
    • 祁义民; 杨蓊勃; 蒋纯志; 曾逸文; 吴磊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跟腱内侧“J”形切口结合阔筋膜移植在治疗KuwadaⅡ和Ⅲ型跟腱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采用改良跟腱内侧“J”形切口结合I期阔筋膜移植治疗的15例KuwadaⅡ和Ⅲ型跟腱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4~43岁,平均31.7岁;KuwadaⅡ型9例,Ⅲ型6例。观察切口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价患足功能。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9.2个月。术后无切口皮肤坏死及感染发生,无跟腱再断裂发生。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13例,良2例。结论:采用改良跟腱内侧“J”形切口结合Ⅰ期阔筋膜移植治疗KuwadaⅡ和Ⅲ型跟腱缺损可避免术后切口并发症,可以双重加固跟腱强度,使患者可以早期康复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 郝云甲; 范家强; 陶友伦; 张在轶; 王爱国
    • 摘要: 目的比较多点捆扎缝合与传统方法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多点捆扎缝合组(25例)与传统方法缝合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皮肤坏死率、腓肠神经损伤率、再次断裂率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本组48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8.5个月。传统方法缝合组与多点捆扎缝合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再断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点捆扎缝合组术后切口感染率、皮肤坏死率显著低于传统方法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多点捆扎缝合组均高于传统方法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捆扎缝合方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术后伤口感染率低、跟腱强度高、疗程短、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一种较好选择。
    • 姚玉伟; 刘魏
    •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外洗联合神灯照射及垫矫形鞋垫治疗非止点性跟腱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采用中药外洗联合神灯照射及双足日常垫矫形鞋垫治疗非止点性跟腱病患者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18~50岁,中位数32岁;左侧19例,右侧30例;病程4~12周,中位数6周。中药外洗每次30min,每日1次;神灯照射每次30min,隔日1次;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患足跟腱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维多利亚体育研究中心跟腱评估问卷(Victorian Institute of Sport Assessment-Achilles Questionnaire,VISA-A)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4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足跟腱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79±1.45)分,(2.18±0.92)分,t=10.854,P=0.000],跟腱VISA-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40.60±8.14)分,(50.42±9.34)分,t=5.660,P=0.001]。均无足部烫伤、灼伤及跟腱断裂等情况发生。结论:采用中药外洗联合神灯照射及垫矫形鞋垫治疗非止点性跟腱病,能有效减轻患足跟腱疼痛、改善跟腱功能,患者依从性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凡杰夫; 王杨凯; 沈志龙; 张欣
    • 摘要: 目的比较带线铆钉微创缝合与常规切开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3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采用带线铆钉微创缝合治疗(微创组)59例,其中男58例,女1例,年龄35(30,37)岁。采用常规切开缝合治疗(切开组)44例,其中男40例,女4例,年龄33(30,38)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患者满意度、住院费、拆线时间、术后制动时间、手术至拄拐行走和正常行走时间,术后早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二次手术率等疗效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9(17,25)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小于切开组(P0.05)。微创组患者拆线时间、术后制动时间、手术至拄拐行走和正常行走时间均显著小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常规切开缝合,带线铆钉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切口小、术后康复快、患者满意度高,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马子越; 巨啸晨; 张磊; 孙荣鑫
    • 摘要: 背景: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是否可以促进移植物腱骨愈合目前尚有争议,设计实验通过组织学和影像学评估保留残端是否具有促进腱骨愈合的生物学优势.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或不保留韧带残端对移植物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不保残重建组与保残重建组,每组20只.选取跟腱作为移植物,分别将所有标本兔的双侧前交叉韧带切断,不保残重建组完全切除前交叉韧带残端,保残重建组由股骨止点处切断,保留胫骨残端,按照正常兔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选取胫骨与股骨骨道进行重建.并于术后6,12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强度,CD34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移植物微血管密度,MRI、CT观察移植腱信号强度并测量骨隧道宽度.结果 与结论:①术后6周,保残重建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不保残重建组(P<0.05),微血管密度也明显高于不保残重建组(P<0.05);术后12周,两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阳性细胞百分比与同手术方式6周组对比均下降(P<0.05),微血管密度较同手术方式6周组均显著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6周,保残重建组骨隧道扩大程度明显低于不保残重建组,移植腱信号强度低于不保残重建组(P< 0.05);12周两组骨隧道扩大程度均减小,移植腱信号强度均减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该实验条件下,在韧带重建早期,保残重建在移植物再血管化、减少骨隧道扩大等方面明显优于不保残组,展现了一定的生物学优势.
    • 申晋波; 张林
    • 摘要: 背景:有研究表明末端病大鼠跟腱所形成的损伤和瘢痕修复难以痊愈,而力竭运动所致大鼠跟腱微损伤的早期治疗有避免损伤累积和预防末端病发生的作用,因而有必要探索急性力竭运动引发跟腱微损伤的机制.目的:通过对比急性力竭运动前后大鼠跟腱的超微结构、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因与蛋白表达变化,探讨急性力竭运动引起跟腱微损伤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不运动为空白对照,力竭运动组进行急性力竭跑台运动,力竭运动后即刻麻醉处死对照组和力竭运动组大鼠,对大鼠跟腱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两组大鼠跟腱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组大鼠跟腱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腱细胞局部结构被破坏,转化生长因子β、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上述数据说明,急性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跟腱发生微损伤并逐步累积导致转化生长因子β1过高表达;大鼠跟腱胶原合成下降,降解加速,跟腱功能受损、微损伤持续;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变化趋势相同,表明尚未发生不可逆损伤;提示急性力竭运动后跟腱发生的微损伤应及时治疗和修复,以避免形成过度损伤和瘢痕修复.
    • 申晋波; 张林
    • 摘要: 背景:有研究表明末端病大鼠跟腱所形成的损伤和瘢痕修复难以痊愈,而力竭运动所致大鼠跟腱微损伤的早期治疗有避免损伤累积和预防末端病发生的作用,因而有必要探索急性力竭运动引发跟腱微损伤的机制。目的:通过对比急性力竭运动前后大鼠跟腱的超微结构、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因与蛋白表达变化,探讨急性力竭运动引起跟腱微损伤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不运动为空白对照,力竭运动组进行急性力竭跑台运动,力竭运动后即刻麻醉处死对照组和力竭运动组大鼠,对大鼠跟腱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两组大鼠跟腱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组大鼠跟腱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腱细胞局部结构被破坏,转化生长因子β、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上述数据说明,急性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跟腱发生微损伤并逐步累积导致转化生长因子β1过高表达;大鼠跟腱胶原合成下降,降解加速,跟腱功能受损、微损伤持续;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变化趋势相同,表明尚未发生不可逆损伤;提示急性力竭运动后跟腱发生的微损伤应及时治疗和修复,以避免形成过度损伤和瘢痕修复。
    • 马子越; 巨啸晨; 张磊; 孙荣鑫
    • 摘要: 背景: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是否可以促进移植物腱骨愈合目前尚有争议,设计实验通过组织学和影像学评估保留残端是否具有促进腱骨愈合的生物学优势。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或不保留韧带残端对移植物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不保残重建组与保残重建组,每组20只。选取跟腱作为移植物,分别将所有标本兔的双侧前交叉韧带切断,不保残重建组完全切除前交叉韧带残端,保残重建组由股骨止点处切断,保留胫骨残端,按照正常兔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选取胫骨与股骨骨道进行重建。并于术后6,12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强度,CD34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移植物微血管密度,MRI、CT观察移植腱信号强度并测量骨隧道宽度。结果与结论:①术后6周,保残重建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不保残重建组(P0.05);②术后6周,保残重建组骨隧道扩大程度明显低于不保残重建组,移植腱信号强度低于不保残重建组(P0.05);③在该实验条件下,在韧带重建早期,保残重建在移植物再血管化、减少骨隧道扩大等方面明显优于不保残组,展现了一定的生物学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