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疾病
肺部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0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34086篇;相关期刊727种,包括中国防痨杂志、临床肺科杂志、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66种,包括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第27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国第十五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等;肺部疾病的相关文献由3813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和学忠、张伟等。
肺部疾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086篇
占比:95.01%
总计:35878篇
肺部疾病
-研究学者
- 等
- 和学忠
- 张伟
- 李鹏飞
- C·劳登
- D·L·哈瓦
- D·梅希伦伯格
- E·伊兹比茨卡
- J·C·宋
- J·米夏勒克
- M·M·利普
- R·T·斯特里珀
- R·W·克拉克
- 刘双
- 刘晶晶
- 张军
- 张敏
- 戴爱国
- 李伟
- 杨广印
- 杨萍
- 柴燕玲
- 白春学
- 胡翔龙
- 蔡映云
- 许金森
- 陈燕
- K·A·约翰逊
- S·A·伦纳德
- 丁嘉安
- 上官文博
- 于崇曦
- 冯喜英
- 刘丹
- 刘伟
- 刘昌起
- 刘红
- 危成波
- 周敏
- 奥拉夫·施内温德
- 姚景江
- 崔巍
- 布鲁克·拉格莱
- 庞敏
- 张亚林
- 张勇
- 张文
- 张波
- 张红
- 张锡兰
-
-
唐智贤;
王一淼;
周靓怡;
陆心怡;
梁凯轶
-
-
摘要:
肺部影像不仅表现复杂,而且数据量增长迅速,多种因素导致影像科医生任务繁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出现恰逢其时,当前的智能诊断算法能够实现肺部病灶检出、分割和性质判断等多种应用模式,不仅有效提升医生诊断的效率、更有望推动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基于人工智能的肺部影像诊断技术已经从单一特定的疾病诊断逐渐发展到多疾病联合诊断。本文综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背景,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肺部疾病诊断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相关算法的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
刘晓;
潘敏;
陈芳;
于红奎
-
-
摘要:
肺部疾病常伴不同程度肺含水量增加,可致肺水肿及肺实变等。肺部超声(LUS)有助于诊断肺部疾病,B线为其重要征象。LUS评分可根据B线的数目及分布定量评估肺部疾病,有助于监测病情及指导治疗。本文就基于B线的LUS评分定量评估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
-
祁子歆;
柴燕玲
-
-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慢阻肺)是常见的以持续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7%,由此来估计全国患病人数接近1亿[1]。慢阻肺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2013年我国慢阻肺死亡人数约达91万[2],而至2017年,慢阻肺死亡人数达3千万人(42.2/10万人),在非传染病性疾病中排第七位[3]。
-
-
牛芳兵;
张业清;
苏克雷;
唐铖;
郑舒婷;
王琦
-
-
摘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一种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研究发现,OSA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肺癌、肺纤维化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密切,其与上述疾病常协同发病,相互影响,从而可增加治疗的难度,导致不良预后。但临床上常忽略OSA对呼吸系统疾病带来的影响。本文就OSA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机制展开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诊治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
闫燕羽;
刘维英;
刘茹悦;
祁梦雷
-
-
摘要:
弥漫性肺骨化症(Diffuse Pulmonary Ossification,DPO)是指双肺组织内广泛性出现成熟的骨组织形成为特征的疾病[1],病灶多位于肺泡间、小叶间、胸膜下结缔组织和肺泡[2]。DPO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间质性肺病,在无肺部疾病背景的患者中发病率较低[3],目前发病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常因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被误认为其它疾病,而且青年女性患有DPO合并复发性气胸的病例鲜有报道,我们通过弥漫性肺骨化症并反复性气胸一例病例及国内外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及早得到正确的诊治。
-
-
-
-
摘要: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各种琐碎小难题。掌握一些窍门,略施小计,就可以让生活难题迎刃而解。预防肺部衰老:及时戒烟烟草是导致肺部疾病的主要凶手,不仅是主动吸烟者,长期吸“二手烟”“三手烟”的被动吸烟者,肺部疾病的发生率也更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朱晓莉介绍,长期吸“二手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也增加48%。延缓肺部衰老,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戒烟。只要戒烟,身体就可以获益,且戒烟越早,身体获益越大。
-
-
张文平;
刘姿;
贾建超;
魏立;
张晓菊
-
-
摘要:
目的:构建成熟的原代人气道基底细胞的分离、培养与传代体系。方法:从废弃的供肺或切除的病肺中分离出气管或较大的支气管;采用蛋白酶、DNA酶消化,搔刮气管或支气管内膜分离基底细胞,接种于Purecol包被的培养瓶,Epi XBase培养基培养、传代;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TRP63+KRT5+基底细胞;比较健康捐赠者和病肺来源的原代气道基底细胞活性。结果:成功分离培养38株人原代人气道基底细胞。标本来源宿主中男性21名、女性17名,年龄中位数59岁(2,77)。其中健康捐献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1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9例,系统性硬化肺纤维化3例,朗罕氏细胞增生症1例,尘肺病1例,特发性肺高压1例。人气道基底细胞镜下呈多边形,成片连接,形似蜂巢,细胞间连接紧密。成熟细胞形态较均一,细胞核大,胞浆内可见颗粒。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为TRP63+KRT5+基底细胞。38株人气道基底细胞第1代细胞活性为81.25%±0.12%。健康捐献者来源(12例)与病肺来源(26例)的细胞株活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中,分离和培养人气道基底细胞成功率高,细胞纯度高,细胞活性也较高,为人气道基底细胞体外试验提供了技术基础。健康捐献者来源与病肺来源的第1代细胞活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
-
周永召;
金晶;
李为民
- 《201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Ron Sender指出人身体中微生物细胞数目约为3.9×1013个,而人体细胞数与微生物数比例约为1∶1.可见,人体微生物组对于人体的重要性.2001年,Joshua Lederberg已经初步提出了微生物组学(microbiome)的概念,主要是指人体中共生、寄生或者致病性的微生物群落总体.2007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开展了人体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研究者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的可变区(16S rRNA)进行测序,研究了人体除下呼吸道之外的15个到18个部位微生物群落特征.随着非培养依赖技术的迅速发展,精液甚至是孕期子宫内都发现有微生物存在,且研究发现,微生物和肠道疾病、代谢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是与肿瘤及肿瘤相关的PD-1/PD-L1免疫药物疗效都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作为人体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重要器官之一,近年来的研究业已明确,即使是健康人的肺也不是绝对无菌的,存在相对稳定的肺部微生物群落.肺部疾病,例如慢阻肺、肺炎、肺癌、哮喘等都与肺部微生物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文着重综述了目前肺部疾病与微生物组学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并简要探讨了微生物组学与肺部免疫之间的关联、肺-肠轴及肺部疾病的精准治疗.
-
-
刘明慧;
陈京;
白波
- 《第十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罹患肺部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肺部疾病包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肺癌等等,其患病率在逐渐增加,死亡率也排居前列.目前诊断肺部疾病的主要方法有胸部X光、CT、穿刺活检等技术,其中病理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取病理组织活检采用快速石蜡切片技术诊断肺组织疾病,不仅操作简单、容易掌握,而且诊断的正确率极高.
-
-
WANG Guo-tao;
王国涛;
LIU Ming-hui;
刘明辉;
YANG Xie-qing;
杨谢青;
LIU Jie-yu;
刘洁玉;
ZHAO Bai-hua;
赵白桦
- 《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新生儿肺泡数量较少,而且气道小、阻力高及肺泡弹力差,当新生儿发生肺部疾病时,如果诊断不及时,患儿极易死亡.新生儿肺部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检并辅以部分X线平片和CT检查,但是,新生儿作为一类对X放射线敏感的人群,更渴望像肺部超声这样实时且无创的方法.由超声波在气体介质中传播距离很短的自身物理特性所定,富含气体的肺脏一般认为不适宜超声检查,以往超声获取的肺脏信息很有限.但是,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越来越多的用于肺部的检查,特别是应用于新生儿,对于新生儿这类特殊人群而言,肺部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有效的信息,因此,新生儿肺部超声的开展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
-
汤楠
- 《201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前呼吸系统疾病已位居中国城镇居民疾病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导致慢性肺病和肺癌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吸烟、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和工作场所暴露于致癌原种.比如,空气污染雾霾中的PM2.5等小颗粒物质可以突破人体鼻腔绒毛及痰液的阻碍,顺利进入支气管以及肺泡,最后会沉积到肺中,甚至黏附在肺泡表面.所以长期PM2.5的暴露会引起肺泡的慢性炎性反应,破坏正常的修复和防御机制,最终导致肺实质破坏,肺泡损伤,影响呼吸功能.除了维持治疗之外或在极端情况下同种异体肺移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用于急性肺部上皮细胞损伤,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气道和肺泡组织的慢性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所以,更好地理解促进肺泡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基本机制,对于确定肺部疾病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在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肺再生的几个概念:首先来了解一下肺泡的基本结构,其次来讨论肺再生的机制及目前促进肺再生的治疗方法。
-
-
姜妤;
古妙宁
- 《第十一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众所周知,围麻醉期及重症患者的肺连续监测是难以实现的.相对于循环系统的众多连续性监测手段,如直接动脉血压、连续心排量测定、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等,对肺的连续监测除了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等间接指标外,能够直接描述肺结构以及功能的指标乏善可陈.传统的胸部X线、CT等侧重于单次的肺结构描述的检查已无法满足围手术期及重症患者床边实时肺监测的要求,而LUS(lung ultrasound,LUS)正是近几年发展的新的肺监测手段.尽管某些患者因素如肥胖、皮下气肿以及胸部敷料阻隔了超声的传播,从而限制了LUS的应用。且LUS需要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才能独立实施检查,因此需要操作人员接受正规的培训。肺部超声实时、连续、无辐射和低成的特点,使其成为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中乃至呼吸科中一种新兴的肺监测手段。然而,目前LUS的大部分诊断仍基于对超声伪像的分析,在成像的理论研究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LUS的诊断一般多为定性诊断及半定量诊断。期待未来在超声成像技术、增强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达成超声对肺部疾病的定量诊断,以扩展LUS的应用范围。
-
-
ZHANG Jie;
张捷;
LI Yi-ming;
李医明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中药化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为全面了解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human neutrophil elastase inhibitor,HNEI)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前景,查阅2011年及以后发现的HNEI及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uman neutrophil elastase,HNE)参与肺部外疾病的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发现2011年以来出现了许多选择性高、抑制作用强的HNEI.HNE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除过去报道较多的传染性和炎症性肺部疾病外,还与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肾炎、癌症的发生发展等疾病有关.开发高效低毒的HNE抑制剂已成为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方向.
-
-
范军强;
姚杰;
王琪;
常志博
- 《2016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常规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肺疾病的手术治疗.本研究探讨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叶、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6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经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治疗的肺部疾病患者708例,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全组病例中708例实施了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中转开胸1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40.8±45min,出血量60.8±94.78ml,术后第一天引流量120±157.4ml,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7±2.2天,术后住院时间5.2±2.6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术对合适的病例是安全、可行的.
-
-
LV Xian-ming;
吕先明
- 《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
| 2016年
-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3月间,118例肺结核临床治疗情况,旨在提高结核病及合并其它肺部疾病的治愈率提供一个参考. 方法:分析118例肺结核临床资料,以伴合并疾病、病种、费用、体重、性别、年龄、使用抗结核药品、使用抗菌药物等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1、老年人为66.1%.2、合并其它肺部疾病为92.4%,其中合并肺部感染为52.5%,平均年龄56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为39.8%,其中老年人为93.6%,平均年龄72岁;无合并肺部疾病为7.6%,平均年龄38岁.3、使用抗结核药品治疗为78.0%.4、单用或联用左氧氟沙星为72.9%.5、体重≤50.0Kg为66.3%. 结论:肺结核多数合并其它肺部疾病,治疗应重视个体给药方案.应加强医师、临床药师、药师及护士共同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管理.
-
-
许金森;
潘晓华;
郑淑霞;
胡翔龙;
杨广印
- 《2016区域(西南、华南)“治未病”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选择在肺部疾患,尤其是一侧肺部疾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观察双侧肺经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以及双侧肺俞穴皮温之间的差异,探讨肺部疾患与肺经IRRTM及肺俞穴皮温间的内在联系.结论表明当肺部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体表如肺俞穴、肺经的IRRTM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左右侧肺经的IRRTM的长短,左右侧肺俞穴温度的差异与左右侧肺部病变的程度呈正相关,体现了经脉与脏腑的相关性.
-
-
杨德武;
张晓丽;
邱准;
武力
- 《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第27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通过不同标准对DR胸部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图像质量与病灶检出率的相关性.rn 方法:基于不同摄影条件、病灶大小和感兴趣区域,采集108张胸部X线模型的DR图像.依据解剖学标准和物理学标准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获取A组和B组数据,病灶检出率的分析结果为C组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A组、B组、C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rn 结果:A组和B组数据的相关性显著,r=0.915,P=0.000<0.01;A组和C组、B组和C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相关性均为显著(P<0.01),其中15mm和10mm病灶图像的相关系数r>0.8,5mm病灶图像的相关系数r<0.8.rn 结论:解剖学标准和物理学标准是图像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图像质量对病灶检出率具有一定的影响,DR图像质量越高,肺部病灶检出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