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孔胸腔镜

单孔胸腔镜

单孔胸腔镜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58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8066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6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等;单孔胸腔镜的相关文献由1487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占良、任小朋、张泳等。

单孔胸腔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4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8066 占比:99.43%

总计:88573篇

单孔胸腔镜—发文趋势图

单孔胸腔镜

-研究学者

  • 任占良
  • 任小朋
  • 张泳
  • 朱余明
  • 赵晓刚
  • 杨雪鹰
  • 韩英杰
  • 杨如松
  • 王振华
  • 刘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征; 周勇安; 张天意; 程少毅; 尹逊亮
    • 摘要: 目的研究全肌肉分离单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入院的9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研究组行全肌肉分离单孔胸腔镜治疗,对照组行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3 d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疼痛介质[血清前列腺素E2(PGE_(2))、P物质(SP)、神经肽Y(NPY)]水平变化与围手术期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气指标、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PaO_(2)、丙二醛、PGE_(2)、SP、NPY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aCO_(2)、SOD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PaO_(2)、SOD水平为(83.52±10.86)mmHg、(41.15±6.63)U/mL,高于对照组[(76.19±12.27)mmHg、(36.91±5.37)U/mL],PaCO_(2)、丙二醛为(40.48±8.41)mmHg、(7.69±2.11)nmol/L,低于对照组[(45.97±9.73)mmHg、(9.76±3.08)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GE_(2)、SP、NRY水平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2.38±21.26)pg/mL、(1.50±0.27)μg/mL、(119.34±13.11)pg/mL、(26.49±7.57)mL、(128.44±26.75)mL、2.22%,低于对照组[(203.63±25.34)pg/mL、(1.92±0.43)μg/mL、(142.09±15.67)pg/mL、(45.52±10.16)mL、(207.03±41.58)mL、17.78%],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为(55.62±8.52)min、(2.71±0.24)d、(3.11±0.35)d,均短于对照组[(63.11±10.16)min、(4.11±0.46)d、(4.91±0.56)d],术后6 h、1 d、2 d、3 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肌肉分离单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优于三孔胸腔镜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缓解氧化应激反应与疼痛介质分泌,减少手术创伤、疼痛程度及并发症,促使其术后快速恢复。
    • 刘思杰; 吴迅; 辛兴; 岳超; 边建伟; 李凤卫; 陈应泰
    •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肺癌治疗,本文将探讨针孔胸腔镜下RFA在肺癌局部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对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北京航天总医院胸外科,接受RFA治疗的21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进行描述和比较。结果 根据手术方式将21例患者分为胸腔镜下RFA组(8例患者共17个病灶)和CT引导下RFA组(13例患者共18个病灶),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无显著差异。胸腔镜下RFA组17个病灶均达到完全消融;CT引导下RFA组16个病灶达到完全消融,另外2个病灶因术中严重胸痛和气胸而中止了治疗。与CT引导下RFA组相比,胸腔镜下RFA组所需的平均手术时间更短(39.2±18.4 min vs. 49.3±25.6min,P=0.041);进行的穿刺消融次数更多(3.3±1.2 vs. 1.7±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腔镜下RF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2/8),低于CT下RFA组的69.2%(9/13)(P=0.049)。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顺利出院。两组均达到100%的局部控制率。在III–IV期的患者亚组分析中,胸腔镜下RF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8.5个月,CT引导下RFA组为8.0个月。结论 针孔胸腔镜下RFA的安全性和疗效与CT引导下RFA的疗效接近,具有手术时间更短和术中并发症更少的优势,是晚期肺癌治疗的一个可行和有益的补充。
    • 刘丹; 徐宁; 朱峰; 王路; 郭华; 马冬春
    • 摘要: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胸腔引流管留置方式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引流效果及引流管口愈合、疼痛的影响。方法:收集安徽省胸科医院胸外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共80例,分别采用单根24F胸引管(传统组)与24F胸引管联合8F微导管(改良组),通过2种不同的置管方式,分析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渗液、切口感染、术后疼痛评分及引流管口愈合情况。结果: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可减少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切口渗液,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疼痛从术后第2天开始较传统组减轻,术后第3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胸腔引流管的留置方式是可行的,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可以为患者减轻疼痛、减少切口渗液及引流管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 张永伦; 陈玉丽; 郑重庆
    • 摘要: 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与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三孔组和单孔组,各41例。三孔组行三孔胸腔镜手术,单孔组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孔组手术出血量、手术引流量均低于三孔组(P<0.05)。术前、术后,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FEV_(1)/FVC、MVV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低于术后1 d,术后1、3 d,单孔组NRS评分均低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均低于术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A125、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孔组降钙素原(PCT)水平高于术前,单孔组术前及术后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孔组CRP、PCT水平均低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4.87%)低于三孔组(2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与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NSCLC的效果一致,但单孔胸腔镜手术创伤小,疼痛应激和炎症反应程度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任占良; 张泳; 任小朋
    • 摘要: 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良性肿瘤,约占食管良性肿瘤的70%[1];发病率为0.006%~0.1%,好发于20~50岁。传统治疗方式以开胸食管平滑肌瘤剥除术为主,是小手术、大切口、大创伤[2],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大。随着胸腔镜技术的迅速发展,胸腔镜可完成胸部95%以上的手术。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剥除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近年已成为食管平滑肌瘤的首选术式[3-4]。我院采用单孔胸腔镜联合胃镜治疗2例食管平滑肌瘤,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例1男,42岁,于2017年9月12日因“反复咽喉部异物感2月”为主诉入院,入院前2个月出现进食后时咽喉部异物感,胸骨后不适,无反酸烧心。入院前查喉镜未见异常;胃镜示食管中段黏膜隆起;超声内镜示食管隆起考虑平滑肌瘤。上消化道造影示食管中段局限充盈缺损影,边界光滑,局部黏膜皱壁未见明显破坏。CT示食管中段管壁局部略增厚。于2017年9月15日在全麻下行单孔胸腔镜联合胃镜食管平滑肌瘤剥除术,见图1。
    • 韩飞; 徐涛; 王超; 宋琦; 何开明; 胡智; 魏伟; 戴天阳
    • 摘要: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左肺上叶尖后段切除术的流程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且行单孔胸腔镜左肺上叶尖后段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共23例,其中男8例,女15例,中位年龄53岁(34~67岁),所有患者均经左侧腋中线第5肋间切口,由叶间裂入路完成解剖性左肺上叶尖后段切除术。结果叶间裂发育全13例,发育不全10例,均在单孔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多孔或开胸病例,中位手术时间100 min(85~12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30mL(10~50mL),中位所需直线切割闭合器订舱5个(5~6个),中位术后带管时间3 d(2~5 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3d(2~7 d),中位淋巴结切除5枚(3~6枚),术后并发症2例,无相关死亡病例。结论无论叶间裂发育全或不全,单孔胸腔镜下左肺上叶尖后段切除均是安全可行的,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戴天阳; 闫群伦
    • 摘要: 全球范围内肺癌仍然是所有癌症中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肿瘤,在中国,肺癌也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又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为多见,约占其总数的85%。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肺癌主要的治疗方法,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胸腔镜技术逐渐成为首选的治疗手段。从开放到微创,从多孔到单孔,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全肺叶切除和袖式切除术等的运用越来越多,快速恢复(ERAS)理念一直都是外科手术致力于改善患者预后的不懈追求。更加直接的手术视野、更符合手术器械的应用、术后疼痛感的降低、美容效果好等一系列优点让单孔胸腔镜技术由此脱颖而出。虽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单孔胸腔镜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仍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存在如操作角度有限、器械间的相互干扰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单孔胸腔镜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与思考做一述评。
    • 林平华; 俞晓辉; 杨常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后不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单孔胸腔镜下行肺大疱切除手术的59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术中不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仅留置1根艾贝尔引流管(单管组);31例患者术中留置1根胸腔闭式引流管及1根艾贝尔胸腔引流管(双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管总引流量,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h、1d、2d的VAS评分,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管总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08,P=0.102,P=0.136,P=0.756).与双管组相比,单管组术后6h、1d、2d的VAS评分较低(P=0.012,P=0.020,P=0.031),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7).结论在一定的适应证条件下,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后不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缩短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并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姚益; 谢晓阳; 李季; 杨彦辉; 王毅
    • 摘要: 目的比较改良中心静脉导管与常规硅胶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在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后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组的104例单孔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患者将其按引流管留置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人均止痛药使用次数、住院日、住院费用、切口瘢痕形成、切口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于术后12、24、48 h及拔管时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总引流量小于对照组,胸引管留置时间、住院日短于对照组,人均止痛药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后使用改良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可以达到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临床效果且更具优势。
    • 张印
    • 摘要: 目的探究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对肺功能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三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观察组行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疼痛度、肺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疼痛度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的损伤更小,术后恢复快,氧化应激反应及疼痛度轻,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