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肿

血肿

血肿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53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83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625篇;相关期刊826种,包括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创伤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20次学术研讨会暨第5次奶牛疾病学术会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腹部超声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交流会暨肝胆超声新进展研讨会、全国妇产科临床医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等;血肿的相关文献由848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广成、张文勇、刘健等。

血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83 占比:81.49%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85%

专利文献>

论文:625 占比:17.67%

总计:3538篇

血肿—发文趋势图

血肿

-研究学者

  • 李广成
  • 张文勇
  • 刘健
  • 刘国军
  • 张莉芳
  • 李雯
  • 刘文杰
  • 王运华
  • 翟丽娟
  • 苏雨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子良; 林燕惠; 殷浩
    • 摘要: 目的 探讨头颅CT影像学指标评估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对其进行头颅CT影像学检查。根据CT图像显示比较血肿扩大、无扩大患者不同征象及征象对其诊断价值。结果 200例患者经头颅CT检查显示,85例患者血肿扩大,115例血肿无扩大。血肿扩大患者其CT图像显示血肿不规则、周边散在卫星小血肿血肿混杂密度病例数多于血肿无扩大患者(P<0.05)。血肿不规则征象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2.50%、82.30%、82.30%,周边散在卫星小血肿征象分别为78.80%、70.50%、87.00%,血肿混杂密度征象分别为77.30%、58.80%、95.70%。结论血肿不规则、周边存在小血肿血肿密度不均匀等头颅CT影像学征象可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继续扩大提供预示,对诊断、治疗具有参考价值,值得推广。
    • 吴洋; 赵开飞; 利峰; 石荣书
    • 摘要: 1临床资料病例1,女,68岁。因突发晕厥2 d于2019年8月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急性痛苦面容,端坐呼吸,听诊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心率115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D-二聚体0.73μg/mL。肺动脉CTA提示双侧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多发栓塞(图1(1)),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右侧腘静脉。
    • 王奕; 万红霞; 韩涛; 张志强; 崔钢; 廖骞; 蔡恒烈
    • 摘要: 目的探讨穿刺点不同止血方法在老年患者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弹力绷带加压止血,观察组联合使用血管缝合器,比较两组渗血发生率、血肿程度、并发症、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渗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股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穿刺点出血应用弹力绷带加压联合血管缝合器,可减少穿刺点渗血和血肿的发生,防范并发症作用明显,对穿刺部位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升。
    • 王喜梅; 单艳华; 夏建华; 罗淞元
    •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压氧与甘露醇注射液联合治疗高血压脑病对血肿和血压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抽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高血压脑病患者80例,采用抛硬币法分成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对症及高压氧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甘露醇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脑水肿面积、血肿体积改善情况,并监测血清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血压变化状态。结果治疗前两组脑水肿面积、血肿体积,血清S100B、NSE、IGF-1及血压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脑水肿面积、血肿体积均显著减小(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甘露醇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病,可明显缓解患者脑水肿和血肿,调节血清S100B、NSE、IGF-1以及控制血压水平。
    • 朱新艳; 付煜玮; 温朝阳
    •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利用中文、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数据库,对2020年10月以前中英文文献报道的54例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对手术治疗患者(n=28)与非手术治疗患者(n=26)、死亡患者(n=16)与生存患者(n=38)之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男性38例(70.4%),38例(70.4%)由超声心动图确诊。手术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低于非手术治疗患者(17.9%vs.42.3%,P=0.049),室间隔穿孔发生率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53.6%vs.26.9%,P=0.046)。死亡患者的左心室下后壁或右心室壁心肌梗死(75.0%vs.39.5%)、心肌夹层伴有室间隔穿孔(62.5%vs.31.6%)、心肌夹层位于左心室心尖以外部位(81.3%vs.52.6%)、非手术治疗的比例(68.8%vs.39.5%)均高于生存患者(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手术治疗是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9.144,95%CI:1.574~53.117,P=0.014)。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临床罕见,超声心动图是首选诊断方法,手术治疗能降低死亡率。
    • 唐君辉; 唐家伟; 朱琼; 廖依依; 徐亚丽; 刘政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的效果。方法以10 ml牛全血制备体外血凝块,将40个血凝块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对单纯超声组以超声针治疗8 min;对单纯尿激酶组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5000 IU/ml);对超声针+尿激酶组予以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对超声+生理盐水组予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生理盐水;对超声针+尿激酶+微泡组于超声针+尿激酶组基础上向尿激酶溶液中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以称重法计算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_(0))及溶解率;观察大体标本溶解情况,并于扫描电镜下观察血凝块微观变化。另取9个血凝块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对照组,仅注入2 ml细胞膜特异性橙红色荧光染料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溶液;超声组,超声针治疗8 min,同时注射2 ml DiI溶液;超声+微泡组,在超声组基础上于DiI溶液中额外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I渗透情况。结果干预前各组血凝块质量(W_(bef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_(0))及溶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单纯超声组和单纯尿激酶组,超声+尿激酶组和超声+尿激酶+微泡组血凝块明显破坏,后者更为显著。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血凝块组织疏松,DiI渗透深远,满视野荧光,针道扩大,表面破坏,以超声+微泡组更显著。结论超声针能显著提高尿激酶对体外血凝块的溶解能力;联合应用微泡后溶解质量未见显著增加。
    • 于建博; 钱宝; 刘婉姣; 王廉; 王文博; 李艳丽; 姜状; 张敏; 孙丽芳
    •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218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不良组60例(GOS 1~3分)和预后良好组158例(GOS 4~5分)。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70岁、吸烟、颅内动脉瘤家族史、入院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Claassen分级3~4级、Hurt-Hess分级Ⅴ级、后循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直径≥15 mm、多发、颅内血肿量≥50 ml、手术时机≥3 d、脑室出血、白细胞计数≥20×10;/L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TC、TG、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70岁(OR=1.737,95%CI:2.397~4.184,P=0.024)、Claassen分级3~4级(OR=3.522,95%CI:2.025~3.987,P=0.019)、Hurt-Hess分级Ⅴ级(OR=2.942,95%CI:2.492~4.095,P=0.031)、颅内血肿量≥50 ml(OR=3.673,95%CI:2.017~4.812,P=0.001)、手术时机≥3 d(OR=2.301,95%CI:2.485~4.128,P=0.028)、脑室出血(OR=3.012,95%CI:2.684~4.348,P=0.018)为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Claassen分级、Hurt-Hess分级、颅内血肿量、手术时机、脑室出血为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高危患者积极监测和有效措施改善预后。
    • 王晓瑜; 许尚文
    • 摘要: 患者女,55岁,右上腹疼痛2天;高血压8年余,系统服药,血压控制良好。查体:右上腹触及8.0cm×8.0cm肿物,质地较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伴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7g/L。腹部CT:右中上腹12.7 cm×7.5cm×6.6cm肿物,平扫CT值52HU(图1A),三期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升结肠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图1B)。腹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动脉期右腹部病灶内部及其周围见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穿行(图1C)。
    • 陈丹娜; 卢晓航; 黄亚珍; 陈秋华; 陈晓洁
    •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于2020年1月—2021年4月纳入的1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80例,其中实行高压氧治疗的为观察组,参照组实行常规治疗,比较两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对比参照组,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血肿体积及脑水肿体积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行高压氧治疗,能使血肿及脑水肿体积缩小更快,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安全性相对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惠磊; 李祥生; 岳双柱; 尹志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早期经脑回皮质手术与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对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差异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8例行超早期经脑回皮质手术(经脑回皮质组)和135例行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经脑沟裂入路组)的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手术并发症及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经脑沟裂入路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经脑回皮质组(85.19%vs 64.06%,P=0.000);经脑沟裂入路组术后4周、12周时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35分者显著高于经脑回皮质组[(52.47±6.62)%vs(45.26±6.58)%,(68.95±8.95)%vs(62.28±8.64)%,P<0.01]。经脑沟裂入路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比例显著高于经脑回皮质组(74.07%vs 46.09%,P<0.01);经脑沟裂入路组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以及气管切开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脑回皮质组(P<0.05,P<0.01)。与经脑回皮质组同时间点比较,经脑沟裂入路组患者术后1 d、7 d的CD3、CD4细胞阳性率以及CD4/CD8比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脑沟裂自然间隙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优于经脑回皮质手术,其可明显改善患者免疫紊乱状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