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立体定向

立体定向

立体定向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2篇、会议论文129篇、专利文献103145篇;相关期刊501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第二届全国功能神经外科学术会议、第二届现代放疗技术进展学术论坛等;立体定向的相关文献由4313位作者贡献,包括田增民、汪业汉、刘宗惠等。

立体定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2 占比:1.60%

会议论文>

论文:129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03145 占比:98.27%

总计:104956篇

立体定向—发文趋势图

立体定向

-研究学者

  • 田增民
  • 汪业汉
  • 刘宗惠
  • 林志国
  • 王晓峰
  • 王如密
  • 凌至培
  • 于新
  • 傅先明
  • 张剑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芸; 丁辉; 王广志
    • 摘要: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类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影像引导经颅磁刺激导航能够保证刺激线圈的准确定位。然而,临床禁忌症会使患者的个体影像难以获得,导致无法实现影像引导。为解决该问题,提出构建一种个性化近似影像,以替代个体影像用于导航。首先利用导航系统定位装置获取患者头皮轮廓点,并基于泊松重建算法重建头皮,接着结合控制点自动定位方法获取头皮控制点,最终利用薄板样条插值算法实现标准模板的非刚性变形,从而构建个性化模型。对个性化模型的头皮、脑表面和脑靶点的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真人个性化模型的头皮精度可达到(2.8±0.5)mm,脑表面精度可达到(3.1±0.6)mm。手部肌肉对应脑部靶点精度可达到(9.2±4.1)mm,满足经颅磁刺激导航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多靶点定位需求;背外侧前额叶靶点精度可达到(8.9±5.1)mm,优于临床常用替代靶点脑电电极F3的精度(16.1±5.0)mm,能够满足经颅磁刺激导航用于精神类疾病治疗中靶点准确重复定位需求。
    • 何伟斌; 王惠玲; 邵灵敏; 李宸辉; 黄欢; 刘莹; 张淑娣; 王高华; 刘仁忠; 易伟
    • 摘要: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辅助下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ALIC-RSF)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SCZ)伴发的攻击行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立体定向辅助下ALIC-RSF治疗的35例伴攻击行为的难治性SCZ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使用外显攻击量表(MOAS)、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估疗效。使用R软件,采用LASSO回归分析检验PANSS评分与术后12个月MO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术后3、12个月,MOAS评分、PANSS评分、SDS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大多在术后2周恢复,2例术后1年表现轻度行为懒散、兴趣缺乏的症状。术后12个月MOAS评分改善率与PANSS阳性评分改善率、术前PANSS子项被害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与PANSS子项交谈缺乏自发性和流畅性评分、不合作评分以及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ALIC-RSF对难治性SCZ的攻击行为有确切疗效,可明显提高病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 张茴燕; 曹铭华; 江顺福; 吴明超
    • 摘要: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出血(ICH)患者中应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其神经功能、炎症因子及外周血miR-2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急性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对照组实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实行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炎症因子、神经损伤及外周血miR-21。结果: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功能性因子(S100B)、miR-2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介素-10(IL-10)水平均高于治疗前,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急性ICH患者中可促进神经功能与炎症因子的改善,缓解神经损伤,降低外周血miR-21水平。
    • 孙陈军
    • 摘要: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在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手术治疗的脑室出血共66例,依据具体手术方式分为A组(n=29)和B组(n=37),A组采用立体定向术,B组采用传统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术。结果A组脑室出血廓清时间(4.48±3.02)d、再出血发生率(3.45%)、颅内感染发生率(6.90%)、脑积水发生率(6.90%)、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ctivitiesof daily living,ADL)优良率(82.76%)(ADL评价Ⅰ~Ⅲ为恢复优良),相同指标B组分别为(9.78±3.95)d、(29.73%)、(13.51%)、(48.65%)、(43.24%),两组脑室出血廓清时间、再出血发生率、脑积水发生率显著差异(P<0.05)。结论立体定向治疗脑室出血能够缩短脑室出血廓清时间、降低术后再出血及脑积水的发生率,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张谦生; 周江朝; 吴进松; 陈宇航
    • 摘要: 目的观察超早期(发病6 h内)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20~30 ml)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的108例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临床资料。发病6 h内手术49例(超早期组),发病6~24 h手术59例(早期组)。结果超早期组术后1周血肿清除率(93.88%)明显高于早期组(77.97%;P<0.05)。超早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0.20%)明显低于早期组(23.73%;P<0.05)。超早期组术后6个月ADL分级明显优于早期组(P<0.05)。结论对于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超早期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效果良好,疗效优于早期手术。
    • 刘宸
    • 摘要: 对某医院拟建的头部多源伽马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机房进行屏蔽计算,验证其辐射剂量参数和防护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参照设备厂家提供的治疗机房内辐射剂量场分布情况,采用什值层计算方法对屏蔽体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治疗状态下,机房顶部、四周屏蔽墙体以及防护门外30 cm处的剂量当量率均低于控制值,机房墙体的屏蔽设计可以达到预期效果,防护性能满足放射治疗相关标准要求,同时对于其他同类设备的应用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王润兰; 余任喜; 祝斐; 李佳; 沈峰
    • 摘要: 目的:分析CT定位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T定位辅助神经内镜手术者设为实验组,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本情况、临床疗效、预后、神经功能和炎症因子,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肿清除率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实验组出血量、血肿周围水肿、NIHSS评分、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观察远期疗效,实验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相比,CT定位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更有效,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改善预后,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并发症少。
    • 邬慎新; 周小峰; 吴宗涛
    • 摘要: 目的 比较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与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n=38)和研究组(n=38)。参照组开展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研究组开展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参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参照组,术后清醒时间早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优良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血肿清除率更高,且术后康复效果更佳。
    • 摘要: 1997年5月5日,由海军总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共同研制的第一台医用机器人,在指令下首次完成立体定向颅咽管瘤内放射治疗术,掀开了我国医用外科机器人研究崭新的一页。
    • 陈霞; 李佳林; 沈云龙; 杨召; 蒋文武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改良立体定向仪欧米伽-1型颅脑穿刺导引器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2年2月收治108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按照颅脑定位辅助设备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欧米伽-1型颅脑穿刺导引器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组(颅脑导引器组,n=46)以及神经导航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神经导航组,n=62)。比较两组的定位精确度、手术时长、血肿清除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等指标。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颅脑导引器组手术时间60(33,70)min,显著少于神经导航组的80(52,120)min(P0.05)。结论颅脑穿刺导引器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操作便捷、结构简单、易学易用等优点,非常适合神经外科脑出血手术等定位操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