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颅内

颅内

颅内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198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2257篇;相关期刊402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中国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论坛等;颅内的相关文献由4387位作者贡献,包括贾艳楠、王震、刘国军等。

颅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5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2257 占比:99.46%

总计:163144篇

颅内—发文趋势图

颅内

-研究学者

  • 贾艳楠
  • 王震
  • 刘国军
  • 张莉芳
  • 谢志永
  • 王国辉
  • 莫晓龙
  • 冯雪
  • 刘文杰
  • 李天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亚运; 李珍; 苗重昌
    • 摘要: 目的探究功能磁共振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ASL)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梗死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我院影像科诊治的80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同期体健康者32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3D-ASL及DWI检查,评估3D-ASL联合DWI模式诊断价值。结果DWI模式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总准确率为86.25%,其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Kappa值为0.678,P<0.001。3D-ASL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总准确率为90.00%,其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Kappa值为0.763,P<0.001。两种模式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总准确率为91.25%,其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Kappa值为0.789,P<0.001;两者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与病理检查一致性优于单纯的DWI模式和3D-ASL模式。58例DWI模式呈高信号的3D-ASL患者,存在灌注异常。33例诊断为右侧缺血性脑卒中,右侧CBF绝对值低于左侧,且两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5例诊断为左侧缺血性脑卒中,右侧CBF绝对值高于左侧,且两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功能磁共振ASL和DWI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准确率较高,且ASL模式可有效观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梗死病灶血流动力学情况,结合DWI模式可有效观察颅内缺血梗死灌注情况。
    • 姜金萍
    • 摘要: 目的:对CT和MRI诊断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将2019年2月—2021年10月期间前来德州市中医院诊治的2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列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经手术证实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探讨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的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2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中,病变部位分别为前颅窝、中颅窝、右侧桥小脑角区、右顶部;例数分别为6、6、5、5例。肿瘤形状结果:18例为波浪分叶状,4例类圆形状。肿瘤在T_(1)WI上为等低信号者、略高或高信号者例数分别为14例和8例。肿瘤在T_(2)WI上表现为混杂性高信号者15例,在T_(2)WI上表现为低信号者7例。肿瘤在DWI显示等低信号者13例,在DWI显示略高信号者9例。有12例和脑膜宽基底相连,9例和脑膜窄基底相连,1例可见脑膜尾征。两种检查方式中,肿瘤内钙化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通过CT、MRI检查,可以呈现特征性征象,结合影像学表现特征,能够为术前诊断提供参考数据。
    • 莫大鹏; 吕日琅
    • 摘要: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的脑卒中类型,抗凝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对于抗凝治疗无效的重症CVST患者,病死率较高,血管内治疗可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目前尚缺乏有关CVST血管内治疗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商榷。本文概述近年来CVST血管内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指导临床实践。
    • 王伟; 范一木; 贾强; 李旭东; 王世波; 佟小光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高分辨率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MRBTI)辅助下,抗凝药联合血管内治疗方案对亚急性和慢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15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高分辨率MRBTI快速识别病程分期,在系统性抗凝治疗基础上实施血管内治疗。结果显示,处于亚急性期者10例、慢性期者5例,治疗后有4例脑静脉窦完全再通、余11例部分再通;2例发生并发症(颅内血肿扩大1例、术中微导丝穿透直窦壁1例),待病情平稳后继续行接触性溶栓治疗。微导管留置时间平均为(6.27±0.21)d、住院时间平均为(11.53±1.30)d。患者出院时意识障碍改善[出院时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3.67±2.02)分对入院时GCS评分(11.67±2.13)分;t=9.165,P=0.000],术后6个月时神经功能改善[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中位评分1(0,2)分对入院时mRS中位评分3(2,4)分;Z=-3.624,P=0.000]。结论高分辨率MRBTI可以有效识别亚急性和慢性CVST患者,系统性抗凝治疗联合血管内治疗可于短时间内减轻脑静脉窦内血栓负荷、改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案。
    • 张琪涵; 王震; 谷亚钦; 李京凯; 李军杰; 段建钢; 吉训明
    • 摘要: 目的 报告1例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结合靶向自体血硬膜外血贴术治疗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硬膜下血肿和静脉性梗死病例,总结诊治思路。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以突发性头痛伴偏瘫发病,头痛症状平卧位好转、久站或久坐后加重。首次就诊分别以“急性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行脱水降低颅内压和抗凝治疗,期间出现双侧硬膜下血肿并进行性加重,遂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就诊,诊断为双侧额颞顶叶硬膜下血肿伴积液、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伴静脉性梗死以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入院后先行软通道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清除血肿,病情稳定后通过靶向自体血硬膜外血贴术修补脑脊液漏口,低颅压症状迅速改善,残留血肿逐渐吸收。结论 对于体位性头痛伴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双侧大量硬膜下血肿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应考虑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可能,立体定向软通道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结合靶向自体血硬膜外血贴术治疗有效。
    • 雷静; 王震; 段建钢; 高满
    • 摘要: 目的 报告1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过程,并对其病因以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相关认知水平。方法与结果 患者男性,34岁,以持续性后枕部胀痛伴间断性搏动样疼痛发病,发作时与体位或昼夜节律无关,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初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采取脑静脉窦机械取栓+接触性溶栓,疗效欠佳;后经头部MRI及磁共振脊髓成像修正诊断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经平卧位、补液、激素、抗凝、降纤治疗,头痛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出院后无复发。结论 对临床无明显直立位头痛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应注意分析影像学和临床资料,以免漏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可能。
    • 李红梅; 刘玲春; 杨顺宇; 杨瑞晗; 刘达; 孟强
    • 摘要: 目的报告1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硬膜下血肿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以及对相关并发症的认知程度。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6岁,亚急性至慢性病程,以体位性头痛发病,呈渐进性加重并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影像学检查呈弥漫性硬脑膜强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表现,经补液、抗凝、机械取栓、溶栓治疗后血栓明显减少;由于出血倾向持续增加、硬膜下血肿扩大,经停用抗凝药、开颅血肿清除术得以控制病情,硬膜下血肿体积缩小。出院后3个月,头部MRI显示脑静脉窦基本无充盈缺损,显影程度明显提高;患者体位性头痛消失,未遗留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硬膜下血肿患者通过补液、抗凝及血管内治疗虽可使脑静脉窦血栓所诱发的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但这些措施无法遏制硬膜下血肿的进一步扩大,尽早发现脑脊液漏并及时修补漏口,更有利于痊愈。
    • 钟玲玲; 孙序元; 刘广平; 龚广港; 沈蓓
    •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中耳炎引起颅内外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20年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诊断的31例儿童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发症的种类、临床表现、细菌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31例患儿中,单项并发症27例,其中骨膜下脓肿最为常见,其它并发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周围性面瘫、脑膜炎、硬膜外脓肿、岩尖炎及颈部脓肿。2项以上并发症共4例,其中2例中耳炎患儿合并骨膜下脓肿及硬膜外脓肿,2例合并脑膜炎及周围性面瘫。31例患儿中均从脓肿切开处收集脓液进行培养,阳性检出率仅为58.06%(18/31),致病菌主要是变形杆菌38.89%(7/18)、金黄色葡萄球菌27.78%(5/18),其它病原体33.33%(6/18),无细菌生长41.94%(18/31)。31例患儿均予以抗感染治疗,其中14例通过抗感染治疗获得痊愈,其余17例患儿通过不同的外科手段进行干预。结论抗生素是治疗儿童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的基础。骨膜下脓肿是儿童中耳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通过脓肿引流术±鼓膜切开置管术能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周围性面瘫患儿通过积极抗感染及抗炎治疗通常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恢复。儿童中耳炎合并颅内外并发症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 王文熠; 罗笑琳
    • 摘要: 一、耳鸣耳鸣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在没有任何客观声响的情况下,耳内或颅内产生嗡嗡、嘶鸣等不成形的异常声响。这种声音感觉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有的大如同枪炮雷鸣,也有的声音细小如同蚊蝇。耳鸣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也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亦不可轻视。根据美国2012《临床耳鸣实践指南》调查显示,全球有15%~20%的人正在或者曾经患有耳鸣.
    • 杨潇
    • 摘要: 目的探究减影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29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均进行减影3D-CT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检查,以3D-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减影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图像质量等级。结果减影3D-CTA在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时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6.72%、特异度为85.71%、准确率为96.12%;配对χ^(2)检验结果显示减影3D-CTA与3D-DSA的诊断效能无显著性差异(P=0.375>0.0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686,提示一致性良好;减影3D-CTA与3D-DSA图像质量等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257>0.05)。结论减影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初次检查方法,必要时再进行3D-DSA确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