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静脉

脑静脉

脑静脉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1518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武警部队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放射学术会议 、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等;脑静脉的相关文献由676位作者贡献,包括孔祥泉、李宝民、王守森等。

脑静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518 占比:99.30%

总计:31741篇

脑静脉—发文趋势图

脑静脉

-研究学者

  • 孔祥泉
  • 李宝民
  • 王守森
  • 魏东宁
  • 吉训明
  • 段建钢
  • 王拥军
  • 丰育功
  • 刘定西
  • 查云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舒缘; 段建钢
    • 摘要: 重症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是脑卒中的罕见类型,患者大多预后不良且病死率较高。目前对重症CVT病理生理学机制的了解仅限于静脉回流障碍所致,对其发生发展过程知之甚少。近年针对炎症与重症CVT关系的研究显示,炎症参与重症CVT的发生发展全过程,且多种炎性标志物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提示靶向炎症治疗重症CVT是颇具前景的方案。本文概述炎症与重症CVT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旨在了解炎症在重症CVT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角色,以为制定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 莫大鹏; 吕日琅
    • 摘要: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的脑卒中类型,抗凝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对于抗凝治疗无效的重症CVST患者,病死率较高,血管内治疗可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目前尚缺乏有关CVST血管内治疗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商榷。本文概述近年来CVST血管内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指导临床实践。
    • 王伟; 范一木; 贾强; 李旭东; 王世波; 佟小光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高分辨率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MRBTI)辅助下,抗凝药联合血管内治疗方案对亚急性和慢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15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高分辨率MRBTI快速识别病程分期,在系统性抗凝治疗基础上实施血管内治疗。结果显示,处于亚急性期者10例、慢性期者5例,治疗后有4例脑静脉窦完全再通、余11例部分再通;2例发生并发症(颅内血肿扩大1例、术中微导丝穿透直窦壁1例),待病情平稳后继续行接触性溶栓治疗。微导管留置时间平均为(6.27±0.21)d、住院时间平均为(11.53±1.30)d。患者出院时意识障碍改善[出院时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3.67±2.02)分对入院时GCS评分(11.67±2.13)分;t=9.165,P=0.000],术后6个月时神经功能改善[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中位评分1(0,2)分对入院时mRS中位评分3(2,4)分;Z=-3.624,P=0.000]。结论高分辨率MRBTI可以有效识别亚急性和慢性CVST患者,系统性抗凝治疗联合血管内治疗可于短时间内减轻脑静脉窦内血栓负荷、改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案。
    • 赵焱钢; 吕斌; 王君; 崔芳; 曹向宇; 李宝民
    • 摘要: 目的 探讨“橄榄头”技术用于脑静脉窦狭窄支架植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脑静脉窦狭窄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的79例患者(伴颅内高压57例、搏动性耳鸣2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橄榄头”技术组患者Labbe静脉特点、颅内高压患者手术前后狭窄段两端压力差变化,观察术后狭窄改善程度、静脉回流情况、颅内高压和搏动性耳鸣改善情况、支架植入术成功率和“橄榄头”技术使用率。结果 79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显示残留狭窄率<30%、无Labbe静脉滞留。23例(29.11%)因导引导管及支架到位困难采用“橄榄头”技术协助支架顺利到位,其Labbe静脉与静脉窦汇合点直径均大于常规技术患者(t=7.041,P=0.000)。57例颅内高压患者手术前后脑静脉窦狭窄段两端的压力差分别为15.00(11.00,21.50)和1(0,2)mm Hg,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73,P=0.000);22例搏动性耳鸣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结论 Labbe静脉与静脉窦汇合点直径可以作为脑静脉窦支架植入术前评估支架是否到位困难的指标。扩张的Labbe静脉汇入口易导致导引导管及支架卡顿,支架到位困难,采用“橄榄头”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 陈松伟; 陈虹秀; 邢英琦
    • 摘要: 脑血流自动调节系指当动脉血压在较大范围内波动时大脑维持相对恒定的脑血流量的能力,是大脑的固有属性,也是评价脑功能的指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静脉窦狭窄、脑动静脉畸形等脑静脉系统疾病可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损害,相关机制尚未阐明,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是目前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拟重点概述脑静脉系统疾病与脑血流自动调节之间的研究进展,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张琪涵; 王震; 谷亚钦; 李京凯; 李军杰; 段建钢; 吉训明
    • 摘要: 目的 报告1例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结合靶向自体血硬膜外血贴术治疗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硬膜下血肿和静脉性梗死病例,总结诊治思路。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以突发性头痛伴偏瘫发病,头痛症状平卧位好转、久站或久坐后加重。首次就诊分别以“急性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行脱水降低颅内压和抗凝治疗,期间出现双侧硬膜下血肿并进行性加重,遂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就诊,诊断为双侧额颞顶叶硬膜下血肿伴积液、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伴静脉性梗死以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入院后先行软通道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清除血肿,病情稳定后通过靶向自体血硬膜外血贴术修补脑脊液漏口,低颅压症状迅速改善,残留血肿逐渐吸收。结论 对于体位性头痛伴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双侧大量硬膜下血肿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应考虑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可能,立体定向软通道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结合靶向自体血硬膜外血贴术治疗有效。
    • 雷静; 王震; 段建钢; 高满
    • 摘要: 目的 报告1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过程,并对其病因以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相关认知水平。方法与结果 患者男性,34岁,以持续性后枕部胀痛伴间断性搏动样疼痛发病,发作时与体位或昼夜节律无关,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初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采取脑静脉窦机械取栓+接触性溶栓,疗效欠佳;后经头部MRI及磁共振脊髓成像修正诊断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经平卧位、补液、激素、抗凝、降纤治疗,头痛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出院后无复发。结论 对临床无明显直立位头痛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应注意分析影像学和临床资料,以免漏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可能。
    • 曲典; 郝文思; 连芳; 胡舒缘; 谷亚钦; 段建钢
    • 摘要: 目的 报告1例恶性颅内高压病例,回顾其诊断与治疗经过,并分析病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恶性颅内高压的认知。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19岁,亚急性发病,呈慢性病程,以黑蒙、头痛、颈肩痛、视物模糊及耳鸣发病,影像学检查提示脑静脉窦狭窄且狭窄两端存在明显压力差,但脑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无效,经视神经鞘减压术后头痛及视物模糊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最终经脑组织活检术确诊为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手术切除肿瘤灶,术后8个月死亡。结论 恶性颅内高压伴脑静脉窦狭窄两端存在压力差的患者不宜行支架植入术,明确狭窄原因及类型对正确诊断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 李红梅; 刘玲春; 杨顺宇; 杨瑞晗; 刘达; 孟强
    • 摘要: 目的报告1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硬膜下血肿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以及对相关并发症的认知程度。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6岁,亚急性至慢性病程,以体位性头痛发病,呈渐进性加重并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影像学检查呈弥漫性硬脑膜强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表现,经补液、抗凝、机械取栓、溶栓治疗后血栓明显减少;由于出血倾向持续增加、硬膜下血肿扩大,经停用抗凝药、开颅血肿清除术得以控制病情,硬膜下血肿体积缩小。出院后3个月,头部MRI显示脑静脉窦基本无充盈缺损,显影程度明显提高;患者体位性头痛消失,未遗留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硬膜下血肿患者通过补液、抗凝及血管内治疗虽可使脑静脉窦血栓所诱发的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但这些措施无法遏制硬膜下血肿的进一步扩大,尽早发现脑脊液漏并及时修补漏口,更有利于痊愈。
    • 周一帆; 姜慧敏; 卫慧敏; 谷雨航; 胡文伯; 刘璐; 周陈; 吉训明
    • 摘要: 大脑是人体内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需要丰富的血液供应以维持复杂的功能活动,人脑的血液供应分为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脑动脉的病理生理机制已被深入的研究,然而,目前国际上对脑静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经验较少。脑静脉系统容纳颅内70%~80%的血容量,在保证血流灌注及代谢废物的清除、血-脑脊液屏障的完整、颅内压调节、免疫监视甚至脑膜淋巴管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陆续被报道。脑静脉系统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其在维持脑功能稳态和各种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病理生理作用也逐渐被重视。本综述概述了脑静脉系统的解剖引流和结构特征、脑静脉的生理功能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病理作用,旨在为全面认识脑静脉功能,科学认识与脑静脉相关的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一定的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