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对兔肝硬化模型的治疗作用,了解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作用,为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研究基础。方法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溶液的方法复制兔肝硬化模型。25只肝硬化模型兔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只)、干细胞移植组(10只)和移植+pHGF 组(10只)。无菌条件下从兔胫骨上端抽取骨髓4~5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干细胞,在透视下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于肝脏。术后移植+pHGF 组隔日静脉内注射 pHGF 2 mg/kg 共20 d。然后在移植后4、8、12周分别抽血检测肝功能,12周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分别对3组12周时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在移植骨髓干细胞后,动物肝功能逐渐改善,至移植治疗后12周,各组肝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2周,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逐渐降低,由术前(73.0±10.6)、(152.4±22.8)U/L 分别降至移植12周后的(48.0±1.0)、(86.7±2.1)U/L(F 值分别为72.38、78.86,P 值均<0.05);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逐渐上升,分别由(27.5±1.8)g/L 和28.3%上升至干细胞移植后12周的(33.2±0.5)g/L 和44.1%(F 值分别为56.37、126.47,P 值均<0.05);但12周时干细胞移植组除 PTA 外,其他上述血清酶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而干细胞移植+pHGF 组肝功能指标改变较移植组迅速,术后12周时 ALT、AST 分别降至(43.3±0.6)、(78.7±4.0)U/L,而 ALB、PTA 上升至(35.7±0.4)g/L 和50.5%,这些指标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值分别为47.38、23.52、52.27、174.45,P 值均<0.05)。病理学检查显示干细胞移植组肝细胞形态较规整,无明显细胞坏死和变性,假小叶结构仍存在,但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干细胞移植+pHGF 组肝结构的改善更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肝组织内散在分布有 CD34+肝样细胞,并且这些肝样细胞在不同组数量差异较大,干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多,移植+pHGF 组最多。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促进干细胞在肝脏的归巢与分化,与骨髓干细胞移植有协同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