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室间隔穿孔

室间隔穿孔

室间隔穿孔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6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0237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超声诊断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等;室间隔穿孔的相关文献由103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雅峰、任凯炳、姚瑶等。

室间隔穿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6 占比:1.63%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0237 占比:98.29%

总计:20590篇

室间隔穿孔—发文趋势图

室间隔穿孔

-研究学者

  • 吴雅峰
  • 任凯炳
  • 姚瑶
  • 朱泽荀
  • 朱鲜阳
  • 李俊菲
  • 董军
  • 刘成伟
  • 李延
  • 杨新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文涛; 张静; 高传玉; 郭素萍; 刘煜昊; 齐大屯; 叶发民; 张优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介入封堵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7例AMI后VSR(PI-VSR)并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30例、男性17例,平均年龄(68.21±6.20)岁,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n=9)和院内存活组(n=38),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PI-VSR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9例死亡、38例存活,院内病死率为19.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患者入住CCU时心功能Ⅲ~Ⅳ级(Killip分级)、肌酐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以及术后肌酐水平、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封堵相关机械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患者院内死亡相关(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入住CCU时SOFA评分(OR=1.667,95%CI:1.105~2.513,P=0.015)及合并封堵相关机械并发症(OR=22.884,95%CI:1.053~497.172,P=0.046)、CRRT治疗(OR=19.483,95%CI:1.835~206.821,P=0.014)是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入住CCU时的SOFA评分、合并封堵相关机械并发症及CRRT治疗是PI-VSR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 鞠帆; 袁昕; 李宝童; 罗晓康; 武恒朝; 杨滔; 孙寒松
    • 摘要: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手术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寻找室间隔穿孔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112例行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后30 d死亡情况及心肌梗死位置进行分组,分别分析生存组与死亡组、前壁心肌梗死组与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组的差异,以及不同心肌梗死位置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寻找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对术后死亡预测的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分组,依此寻找最佳手术时机。结果:总体术后30 d死亡率为7.14%,3年生存率91.20%,5年生存率87.80%,估算平均生存时间(147.25±5.94)个月。死亡组(n=8)较生存组(n=104)年龄大,女性患者比例高,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更短(P均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较短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年龄、女性、既往脑血管意外病史是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风险预测因素。ROC曲线截断值为37.04 d,相较于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 37 d的患者,间隔≤37 d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更高(3.45%vs. 20.69%,P=0.044),中期随访平均生存时间更短[(156.56±4.69)个月vs.(120.53±14.10)个月,log-rank P=0.001],不过进行倾向性匹配后两者生存曲线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138.59±13.01)个月vs.(124.96±13.91)个月,log-rank P=0.331]。结论:对积极治疗反应良好的室间隔穿孔患者应首选延期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发作37 d后为延期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
    • 朱新艳; 付煜玮; 温朝阳
    •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利用中文、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数据库,对2020年10月以前中英文文献报道的54例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对手术治疗患者(n=28)与非手术治疗患者(n=26)、死亡患者(n=16)与生存患者(n=38)之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男性38例(70.4%),38例(70.4%)由超声心动图确诊。手术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低于非手术治疗患者(17.9%vs.42.3%,P=0.049),室间隔穿孔发生率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53.6%vs.26.9%,P=0.046)。死亡患者的左心室下后壁或右心室壁心肌梗死(75.0%vs.39.5%)、心肌夹层伴有室间隔穿孔(62.5%vs.31.6%)、心肌夹层位于左心室心尖以外部位(81.3%vs.52.6%)、非手术治疗的比例(68.8%vs.39.5%)均高于生存患者(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手术治疗是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9.144,95%CI:1.574~53.117,P=0.014)。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临床罕见,超声心动图是首选诊断方法,手术治疗能降低死亡率。
    • 周佳卫; 郭博文; 刘超
    • 摘要: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4岁,以“间断胸痛1月余,再发加重1d”为主诉再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心脏彩超示室间隔心尖段穿孔,大小13mm。穿孔后10d行介入封堵术,置入SQFDQ-II i 16mm封堵器一枚(图1),造影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少量残余分流。
    • 汪雪; 王新新; 纪天亮; 徐彩霞
    • 摘要: 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心血管疾病中致死率排名第二的疾病,目前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心肌严重缺血可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并可引起室间隔穿孔、二尖瓣关闭不全、室壁瘤等严重并发症[2],致死率高达50%以上。临床上常用的心肌梗死诊断方法包括血液化验和心电图检查,血液化验心肌损伤标志物以及心肌酶学应用最为广泛。
    • 张俊彦; 陈忠秀; 王觅也; 刘然; 赵宏森; 冯沅; 陈玉成; 王华; 何森; 贺勇
    • 摘要: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AMI-VSR)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1月—8月收治的AMI-VSR患者65例,描述其基线资料特征、穿孔性质和治疗情况;进行电话随访,收集其预后情况。并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5例AMI-VSR患者,继发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55例(84.6%),其AMI-VSR时间为0.25~15.00 d[(3.9±3.4)d];其中院内死亡40例(61.5%),出院后1年内死亡11例(16.9%),好转出院并且存活至今11例(16.9%),失访3例(4.6%)。其中手术治疗6例,院内死亡0例,出院后1年内死亡0例,全部6例患者存活至今。接受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患者院内死亡率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MI患者的TIMI评分≥7分是AMI-VSR患者院内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034,95%CI 1.65~546.70,P<0.05)。结论VSR是AMI严重的并发症;AMI的TIMI评分≥7分是AMI-VSR患者院内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或介入封堵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近期以及远期预后,AMI后2周以上行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对于极其危重的患者,可适当提前外科手术时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郑亚国; 谢渡江; 陈亮; 田乃亮; 林松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1年12月-2020年2月确诊的50例AMI合并VSR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治疗(介入封堵术或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及院内死亡等指标.结果:AMI合并VSR患者共50例,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为(71±8)岁(54~87岁),临床表现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0例(80.0%),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0例(20.0%).29例(58.0%)患者内科保守治疗,21例(42.0%)患者手术治疗,其中16例行介入室间隔穿孔封堵术,5例行外科室间隔修补术.32例患者(64.0%)院内死亡,18例(36.0%)患者院内存活并好转出院.院内死亡组与院内存活组比较,年龄、KillipⅢ~Ⅳ级、平均动脉压力、白细胞计数、血肌酐、尿酸、保守治疗比例及住院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1.619,95% CI: 1.194~2.196,P=0.002)及保守治疗(OR=12.842,95%CI:2.012~81.982,P=0.007)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SR是AMI患者严重的机械并发症,预后较差;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可以降低VSR的院内死亡率.
    • 蒋亚鹏; 孙子瑞; 陈同峰; 刘煜昊; 韩艳; 韩宇
    •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临床特点、预后及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112例PIVSR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短期(2周)内是否存活分为短期死亡组(n=42)及短期存活组(n=70),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并分析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短期存活患者随访1年,分析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依据不同治疗方法绘制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5.63,95%CI:1.68~18.83)、入院时心率快(OR=4.52,95%CI:1.33~15.37)、心尖部穿孔(OR=3.30,95%CI:1.01~10.73)为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数值高(OR=0.88,95%CI:0.82~0.94)、合并室壁瘤(OR=0.24,95%CI:0.08~0.67)为短期存活的获益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孔直径(HR=2.44,95%CI:1.12~5.32)为随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行介入封堵治疗(HR=0.05,95%CI:0.02~0.12)、LVEF数值高(HR=0.91,95%CI:0.84~0.97)为随访期存活的获益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预后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患者(P<0.001).结论 年龄大、心尖部穿孔、入院时心率快为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穿孔直径为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行介入封堵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许洋洋; 王清木; 刘慧兰; 颜如玉
    • 摘要: 目的 评估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室间隔穿孔的病例,总结其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27例患者中26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其中室间隔心尖部及前间隔穿孔17例,后间隔穿孔9例,均伴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1例为钢针穿透伤,肌部室间隔穿孔,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伴轻度脱垂.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方便、及时、准确地发现室间隔穿孔的部位、数目、大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作为检查的首选方法.
    • 肖宇; 刘楠; 李呈龙; 时亚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外科手术术后患者临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确诊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行外科手术患者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5.02±7.47)岁。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分为两组:存活组(n=34例)及死亡组(n=6例),探讨影响外科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总体院内死亡率15%,与院内存活组相比,院内死亡组患者多为NYHA IV级[83.3%(5/6)vs.29.4%(10/34),P=0.040)、VSR至手术<7 d[66.7%(4/6)vs.11.8%(4/34)]、MI时间短[(17.83±22.56)vs.(48.79±48.92)d]、术前肾功能不全[83.3%(5/6)vs.38.2%(13/34)]、合并中度以上的二、三瓣反流[83.3%(5/6)vs.23.5%(8/34)]、急诊手术[66.7(4/6)vs.17.6%(6/34)]、术后早期高乳酸水平[(19.62±6.45)~(6.56±4.54)vs.(9.82±4.03)~(2.29±1.05)mmol/L]、术后早期尿量减少[440(175,3575)vs.3140(2520,3875)mL]、以及需要CRRT治疗[83.3%(5/6)vs.14.7%(5/34)]与外科术后死亡相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VSR至手术<7 d是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NYHA IV级、VSR至手术<7 d、MI时间、术前肾功能不全、联合瓣膜手术、急诊手术、术后24 h内乳酸水平、术后24 h内尿量、及CRRT治疗与外科术后死亡相关。VSR至手术<7 d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