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乌鲁木齐
  • 出版时间: 2010-09-1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外周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mm,重叠50%,螺距0.75,准直16×1.5,球管旋转时间0.75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造影剂量100ml,注射速度3ml/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并对图像进行评价。21例中3例行DSA检查,4例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动脉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上肢动脉和腹主动脉下端及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胫动脉、腓动脉的主干及分支。21例中,8例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动脉血栓2例,双侧髂总动脉瘤1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1例,股动脉外伤性动脉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1例,正常表现6例。结论:MSCT血管成像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已成为临床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探索数字DR系统对儿童胸部摄片过程中摄影参数的合理选择与影像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600例儿童胸部影像进行质量分析,并参照“三甲”医院评定甲、乙、丙片的质量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定。结果:数字摄影时由于曝光参数的选择不当、区域裁剪、窗宽窗位的调整不合理,从而影响甲级片的比例。结论:为提高数字影像质量,需准确调节胸部数字化摄影各技术参数。
  • 摘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 bronchogenic lung cancer)是一种源于肺泡上皮或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生物学特性十分复杂,恶性程度高,多数肺癌起病隐匿,约65.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Ⅲ~Ⅳ期,总的生存率约13%。中央型肺癌(CLC)所有肺癌的60~70%。早期CLC多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中晚期失去切除机会的患者可行放疗、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中央型肺癌治疗前要明确肺癌肿物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肺癌的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MRI等,胸部CT扫描是肺癌综合影像诊断中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是用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目前多层螺旋CT(MSCT)是中央型肺癌影像学检查的主要工具,MSCT为快速、薄层扫描,可得到高质量的各向同性后处理图像,显著增加了信息量,以不同方式详尽显示肺癌的征象及CLC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并且能显示胸部的结构,包括气管、纵隔血管,为临床提供了更直观、可靠、全面的信息,有利于CLC的综合评估,为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计划提供关键性依据。
  • 摘要: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Disease,CH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与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有关,而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与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有密切关系,比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更有意义。 因此,及时识别斑块成分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对于预防ACS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作者复习有关文献并对有关问题做一综述。
  • 摘要: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内源性栓子大部分来自下肢深静脉,发病率较高。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临床表现及常规检查的非特异性,临床误诊、漏诊及病死率较高,据报道在现代先进诊断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PE的误诊率仍在70%以上,PE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而不易识别,误诊率更高。急性肺栓塞中约11%死于发病后一小时之内,活到一小时以上者达89%,能得到正确治疗的患者中92%的可存活,8%死亡。未经治疗的PE患者病死率为25%~30%。急性大面积肺栓塞能导致肺循环阻力升高,肺动脉压力继而升高,肺动脉压的增高大大提高了右心室的后负荷,最初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继而可进展为右心衰和循环衰竭,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PE及其所引起的右心功能不全,对于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结合重建技术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收集2000例成功完成64层CT冠状动脉检查者的资料,运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和仿真内窥镜技术分析冠状动脉的起源情况。结果:2000例中共检出37例冠脉起源异常,男性26例,女性11例,男女性别组检出率的比较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例(35.14%),左前降支和/或回旋支起源异常22例(59.46%),左右冠状动脉同时高位起源1例(2.70%),左单一冠状动脉1例(2.70%)。结论:64层CT结合图像重建技术能够无创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为1.85%。
  • 摘要: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原始MSCT对比增强图像,根据不同心率采用不同扇区重建方法,获取最满意的图像,并将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20例病人经比较分析多种影像后处理技术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的检测和诊断。结果:手术或多种影像学方法(血管造影或者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心脏畸形共70处,其中心脏部分畸形为27处,MPR、MIP、VR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3%、81.5%、3.7%,MPR、MIP、VR对于心脏部分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8941,P<0.05)。心脏与大血管连接部分畸形共计25处,VR、MIP、MPR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6.0%、96.0%、92.0%,VR、MIP、MPR对于心脏与大血管连接部分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具有统计学意义(X2=29.7462,P<0.05);心脏大血管部分畸形18处,VR、MPR、MIP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4%,83.3%,83.3%。结论:64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直观地显示心脏病理解剖结构,能为临床术前评估和术式选择提供所需的影像学信息。
  • 摘要: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对维、汉两族心肌桥(MB)的检出率,评价维、汉两族冠状动脉MB发生率的差异。方法:1350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341例诊断为MB,其中汉族260例,维族70例,回族7例,哈萨克族4例。计算64层螺旋CT对维、汉两族MB的检出率,并对两民族的左前降支(LAD)近段、中段、远段、第一对角支(D1)、第二对角支(D2)、钝缘支(OM)、左回旋支(LCX)以及右冠状动脉(RCA)MB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结果:64层螺旋CT显示341例MB共439支血管走行在心肌内,其中汉族332支,维族92支,回族9支,哈萨克族6支;维、汉两族各冠状动脉MB的发生率(包括LAD近段、中段、远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空间分辨力高,对MB的检出率高;维、汉两民族各冠状动脉MB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 摘要: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pulmonary arteriography,CTPA)对老年肺栓塞与非老年肺栓塞进行对照研究。方法:回顾分析55例老年肺栓塞患者(≥60岁)及44例非老年肺栓塞患者(<60岁)的CTPA资料,比较两组在肺栓塞分布类型、阻塞严重程度及与间接征象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两组间肺栓塞分布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1级肺动脉均无栓塞病例,2~5级肺动脉栓塞数比较X2值分别为1.0041、1.3517、1.1164、0.8294,P值为:0.3163、0.2450、0.2907、0.3625);2、栓塞面积及严重程度比较:两组大面积与非大面积肺栓塞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325、2.4063,P值为0.8570、0.1208),老年组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多于非老年组(X2值4.2672,P=0.0389),且多伴有右心功能不全,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按照不同栓塞面积类型计算栓塞严重程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448、0.5409、0.9488.P=0.3018、0.6004、0.3486);3、间接征象:老年组以肺动脉干增宽、马赛克征、胸水或心包积液、胸膜增厚及支气管动脉扩张数均多于非老年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5.9114、4.4000、5.2594、9.1743、5.1182,P=0.0150、0.0359、0.0218、0.0025、0.0237)。结论:老年肺栓塞更容易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而非老年肺栓塞虽然间接征象少,但栓塞严重程度并不轻于老年肺栓塞,在影像学分析诊断时需足够重视。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央型肺癌侵犯纵隔、肺门大血管的MSCT征象,探讨其与病理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1例经病理、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患者的资料,此前均行MSCT增强扫描,结合常规增强横断面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分析中央型肺癌侵犯邻近血管的影像学特征。结果:中央型肺癌侵犯肺动脉有以下三种征象“手握球征”、“枯树征”、“残根征”,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侵犯肺动脉CT征象不同,“手握球征”多见于鳞癌(占88.89%),“枯树征”多见于小细胞肺癌(占85.71%);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侵犯肺静脉CT征象无明显差异(P>0.05);发生在右侧的中央型肺癌中上腔静脉受侵多见于小细胞肺癌(占71.43%)且CT征象均为管腔狭窄或包埋截断。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门、纵隔血管的解剖特点以及其与肿块的空间毗邻关系,能客观的判断肿瘤侵犯血管的影像特征,从而可以为临床制定肺癌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R)中降低摄影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对0~14岁的儿童分为0~1岁、1~3岁、3~7岁;7~11岁、11~14岁五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180例,共900例,随机平均分成A、B、C3组,A组为KD-3000 DR自动毫安秒摄影组,B组为KD-3000 DR固定毫安秒摄影组,C组为Philips DR自动毫安秒摄影组。通过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的辐射剂量(毫安秒均数)和图像质量比较,毫安秒均数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图像质量评价采用配对X2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1)①A组比B组各年龄段的mAS分别降低了3.05,2.99,2.95,2.87及2.89,平均降低48.7%,配对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66,P<0.05);②两组图像质量评价比较,配对X2检验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5)。(2)①C组比A组各年龄段的mAS较分别降低了1.95,1.96,1.96,1.97,1.98,平均降幅63.7%,配对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172,P<0.05);②两组图像质量评价比较,配对X2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00,P>0.05)。结论:在获得满意图像质量前提下,使用KD-3000 DR自动毫安秒组摄影和使用Philips DR自动毫安秒组摄影均可有效降低被检者受照剂量。
  • 摘要:为使放射诊疗中受检儿童获得安全诊疗环境,合理控制医疗照射剂量,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力求在符合医疗诊断目的的范围内将剂量限制到最低水平。医务人员高度重视严格贯彻x线应用的正当化原则,优选投照条件,照射时做好患儿的屏蔽。避免不必要的x线检查,使儿童X线检查受照剂量减少到最低程度,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儿童的健康。
  •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X射线受检患者对医用X射线防护的认知水平,旨在提高患者的防护意识和减少患者在行放射性检查时不必要的辐射,把放射性损害程度降到最低。方法:发放调查表,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新医大一附院患者对X射线防护知识了解甚少。结论: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提高普通公众,X射线电离辐射的认知水平。同时增强临床医生的责任意识和放射检查医生的职责。
  •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观察下静脉肾孟造影应用的价值。方法:分析200例常规静脉肾孟造影后即行X线电视动态观察平片及X线电视动态观察征象。结果:15分钟内全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显影满意者120例,占60%,一侧肾盂、肾盏输尿管显影满意,另侧满足诊断显影共36例,占18.4%,其中26例单侧显示稍慢,仍能在30分钟内满足诊断要求显示,占13%,8例一侧不显影,占4%,5例造影失败。肾孟肾盏显影正常情况下可见肾盂及输尿管蠕动征象。结论:X线电视动态观察应用于静脉肾孟造影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确诊肺栓塞患者所行的1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5例患者肺动脉干型1例,左肺动脉型2例,右肺动脉型5例,肺叶动脉型12例,肺段动脉型4例,肺亚段动脉型1例。中心型10例,部分型6例,附壁型6例,闭塞型3例。结论:1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肺栓塞快速、安全、无创、准确的诊断方法,目前是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的CT与临床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与临床表现及部分患者的预后随访。结果:17例患者平扫可见主动脉明显增粗,其内密度均匀,部分管腔内可见弧形钙化影;增强后可见线状低密度内膜片将主动脉分隔为双腔;真腔较小,呈半圆形、卵圆形;假腔较大,呈半圆形或新月形;真假腔可相对平行,也可假腔盘绕真腔自左向右、自上而下呈螺旋状。平扫时真腔与假腔多为等密度,增强后真腔密度较假腔略高或等密度。当假腔呈螺旋型盘绕真腔时,内膜片走行也呈螺旋状;4例假腔内有不同形状的血栓,其中2例在主动脉弓部被血栓填塞。6例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弓部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无受累表现;17例患者双肾血流灌注正常。1例患者双侧髂总动脉受累。4例夹层血管周围局限性肺不张。4例合并胸腔积液。本组分型采用DeBkey法分型:I型6例;II型2例;III型9例。结论CT可对主动脉夹层作出明确诊断。能为临床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加深其临床和影像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和CT诊断的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病例;首次CT片和部分复查片的表现。结果:12例主动脉血肿呈新月形或环状增厚,其中5例呈环状,7例呈新月状。7例升主动脉直径>4cm,10例主动脉直径>3.6cm。12例平扫血肿为高密度,CT值39~9lHU,增强后血肿不强化。血肿长度约16~34cm,平均长度24cm。呈螺旋走形;多位于升主动脉右前方,降主动脉左后方。1例血肿远端合并局限性夹层。主动脉壁内缘光整。主动脉弓部主要血管分支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无受累表现,分之脏器血流灌注正常。4例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4例血肿周围局限性肺不张。2例合并心包积液。6例合并胸腔积液。Stanford A型8例,B型2例。另2例由于扫描部位不全,无法确定分型。结论:CT可对不典型主动脉夹层表现作出明确诊断。能为临床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表现,评价维吾尔族与汉族在冠状动脉形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维吾尔族患者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资料,并将调查样本的结果与匹配的88例汉族患者的结果进行X2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维吾尔族和汉族冠状动脉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冠状动脉开口位置纵向划分(t=8319,P=0.0331)、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纵向划分(t=6936,P=0.0222)、锐缘支发生率(X2=5.8381 P=0.0157)、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率(X2=5.1948,P=0.0227)、冠状动脉畸形发生侧别(t=100,P=0.0213)、冠状动脉各种畸形构成比(t=106.5,P=0.0039)、冠状动脉各种变异构成比(t=6886.5,P=0.0242)、左冠状动脉各种变异构成比(t=2692,P=0.0008)、右冠状动脉各种变异构成比(t=968.5,P=0.0153)。结论:维吾尔族和汉族冠状动脉形态存在多项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可能使两个民族在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时的表现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可能和两个民族的冠心病发病率及特点不同有一定的关联。
  •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维吾尔族冠状动脉的形态学特征,收集维吾尔族体质学相关资料,并为其心脏疾病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88例维吾尔族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资料,并将调查样本的结果与《中国人解剖学数值》中的研究资料对比分析。结果:1、所收集88例维吾尔族冠脉CTA资料中,以右优势最多(64.77%);左冠开口以中1/3、窦内最多(73.86%,70.45%),右冠开口以右1/3、窦内最多(57.95%,64.80%);前、后室间支,左、右回旋支动脉的终止点分别以后纵沟下1/3(42.05%)、后纵沟中1/3(51.16%)、心左缘(59.09%)、左室后面(63.64%)最多。2、与《中国人解剖学数值》比较,以下观察项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副冠状动脉发生率,前室间支、后室间支、左、右回旋支动脉的终止点,前后室间支心肌桥的发生率。结论:维吾尔族冠状动脉形态具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冠心病发病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方法:对诊断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18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男性和女性之比为1:1.5;汉族6例、维吾尔族11例、哈萨克族1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比为1:2;年龄1~17岁,平均年龄8.71±1.82岁。结果:临床上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干性咳嗽,双肺底闻及细小湿性罗音(Velcro哕音)为最常见的就诊原因;胸片表现为两肺野透亮度减低,可见弥漫性分布的网状、条索状及细小结节影;高分辨率CT显示两肺野内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呈磨玻璃样改变,并见弥漫性分布的细条纹状、网状及细小结节影以及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的小圆形含气囊腔呈蜂窝状改变,以两下肺野为主。结论:强调诊断的金标准不再是单独的肺活检,而是更详细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特征所见病变形态及分布特征,特别是HRCT是诊断IIP的主要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心脏CTA与心脏超声检查的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患者:69例均为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经心脏超声检查疑诊为先心病的患者,男37例,女32例,6个月-32岁,平均(10±7)岁。均经手术证实。2、方法:检查前患者禁水禁食4-8 h,不能配合屏气的患儿;检查前口服10%水合氯醛溶液,能配合屏气的患者,于检查前训练呼吸。采用西门子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2008 DSCT增强扫描检查先天性心脏病69例,其中69例采用心电门控扫描模式。69例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全部均经手术证实。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的近段)至膈肌下方。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1.5-6.5mL/s速率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必乐(370 mgI/mL)20-80ml(小儿1.2-2.0 mL/kg),然后以相同的速率注射20-50mL生理盐水冲刷血管,防止上腔静脉浓度过高产生伪影。本组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双源CT和心脏超声的诊断准确率。
  • 摘要:泡状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是一种由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幼虫引起的一种严重损害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人畜共患的少见寄生虫病。泡状棘球蚴耐低温,在高寒地区,如新疆、四川、青海、甘肃等牧区较为常见。虫卵通过消化道感染,主要在肝脏以外殖芽生小囊泡的方式向周围浸润生长,在组织学上有类似恶性肿瘤的浸润性生长特点,能侵蚀破坏相邻的组织器官;临床上具有慢性隐匿性发病特点,可通过血液循环、淋巴道等途径转移至肺、脑等其它远隔组织器官,从而产生更大的危害。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本病;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较佳,晚期病死率高;因而被视为最致命的蠕虫感染之一,俗称“虫癌”。作者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更好地提高本病地诊断率,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 摘要: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与转移的关键步骤,目前临床上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大多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或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表达,但因其有创性、对病理组织取材的依赖性、随机性、非功能性评价等缺点而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已不再局限于对病灶形态学的描述,还能对病灶的功能特征性进行分析。CT灌注成像通过测定各种灌注参数对活体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生成情况进行功能性特征分析,具备无创、在活体上可重复实施、并能进行肿瘤形态学评价的优点,有助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利用功能影像技术对肿瘤血管生成进行定量研究,证实了肿瘤的灌注表现与MVD、VEGF有良好的相关性,从而使无创性影像技术应用于评价肿瘤血管的生成与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已逐步得到重视。本文对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应用作以综述。
  • 摘要:结肠癌(colon cancer)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1~65岁发病率高。在我国近20年来尤其在大城市,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有结肠癌多于直肠癌的趋势。其检查手段目前仍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内窥镜为主。而螺旋CT、MRI容积扫描和三维重建,使一次结肠扫描同时获得了类似甚至优于传统结肠镜(conventional colonoscopy,CC)、双对比钡灌肠(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2ma,DCBE)和常规CT、MRI诊断信息的效果,随着机器设备及其软硬件的升级,CT仿真结肠镜(virtualcolonoscopy,VC)技术已经逐渐成熟,MR仿真结肠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仿真结肠镜极大地促进了结肠影像学的发展。自1994年Vining首次报道CT仿真内窥镜技术以来,该技术已经得到临床的认可并正逐步推广应用。现对CT、MR仿真结肠镜对结直肠癌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脂肪肝(fatty liver)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TG)]在肝细胞内过多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正常2%~4%)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3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在临床一般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近年来,我国居民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单纯性脂肪肝可演变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癌变,因此对该病的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合理有效的治疗越来越多的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 摘要: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对肿瘤进行准确分期是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目前宫颈癌临床分期普遍采用(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Gynecology and Obsterics staging system,FIGO)分期法。由于临床分期对判断宫旁侵润的准确率较低,因而在制定治疗方案中存在争议。目前多种影像技术已经被临床广泛认同,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及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等优点,能够准确的测量肿瘤大小并准确判断肿瘤对宫旁或远处侵犯情况,其扩散成像技术不但可发现原发或复发肿瘤,并可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PET/CT可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从而指导放化疗方案制定。其二者在判定肿瘤复发中均有重要作用。
  • 摘要:CT灌注成像(CTPI)概念是最早由Miles等于1991年首次提出,是指在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对所选定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根据该层面内像素点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并根据色阶赋值形成伪彩灌注图像,从而较直观地了解器官的血流灌注状态。目前,CTPI已较多地应用于颅脑肿瘤血供及缺血病变的评价中,并获得较好的结果,随着多排CT的普及,灌注成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实质器官如肝脏、胰腺、肺部的血流灌注评价中,肝脏因为其双重血供的特点及病变血供的多样,因而其CT灌注成像具有一定特异性和诊断难度,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现就将肝脏CT灌注成像的原理、图像后处理及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淋巴瘤与间质瘤的CT表现,并进一步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和11例胃肠道淋巴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间质瘤的主要CT特点:(1)巨大不规则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多见(15/15); (2)8例病灶内可见气液平面,3例误诊为淋巴瘤,表现为“假肠管征”,不与周围肠管直接相通(2例),周围可见受压的肠管(1例);(3)肿瘤明显强化,2例CTA显示粗大供血动脉和瘤体内迂曲杂乱肿瘤血管。11例淋巴瘤(包括2例误诊为间质瘤)的主要CT特点:(1)肠管壁广泛增厚,边界清楚,内部积气积液形成“真肠管征”,可见与临近正常肠管直接相通;(2)肿瘤实质部分密度较均匀,中度强化,(3)肿瘤近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例。结论:真假肠腔难辨是胃肠道淋巴瘤与间质瘤误诊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积累经验提高对两种疾病的认识。
  • 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的血管成像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的临床特点,评价CTA诊断血管受侵的价值。方法:对本院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覆盖范围:33~80岁)行螺旋CT增强扫描,将各期获得的原始数据传至ADW4.2后处理工作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P)、曲面重建(CPR)、三维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对胰周主要血管进行成像。评价的血管包括:腹腔干(CA),肝总动脉(CHA),肠系膜上动脉(SMA),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脾静脉(PV),下腔静脉(IVC)。结果:49例临床胰腺癌的患者中胰头、颈部癌居多,有33例,钩突癌8例,胰体癌5例,胰尾癌2例,全胰腺癌1例,胰周主要血管受侵包括SMV 24例,PV 16例,CA3例,SV11例,SMA 8例,CHA7例,IVC2例。MSCT判断血管受侵准确度为87.75%,敏感度为88.57%,特异度为85.71%,阳性预测值为93.94%,阴性预测值为75%。结论:MSCTA能直观准确显示胰腺癌对胰周血管的侵犯,术前MSCT多期增强扫描判断胰腺癌的胰周血管是否受侵对手术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阴性法胆管成像(N-CTC)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鉴别良恶性胆道梗阻的一致性。方法:连续收集49例胆道梗阻的病例分别进行:MSCT扫描、N-CTC重建及磁共振、MRCP检查。N-CTC采用曲面重建(CPR)及最小密度投影(Min-IP)技术重建;MRCP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以MSCT轴位像结合N-CTC、磁共振结合MRCP分别评价所有病例的梗阻病变性质,将其结果与手术和/或病理结果对照。以ROC曲线下面积Az及Kappa指数为评价指标。结果:49例均完成扫描,胆道成像显示满意。MSCT轴位并N-CTC与MRCP的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9423及0.9448,N-CTC结合轴位图像与MRCP比较的Kappa指数为0.8494,(α=0.05).结论:N-CTC结合轴位图像和MRCP结合多序列图像有很高的定性诊断价值,两者有较高的一致性,是较好的无创性胆道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螺旋CT工作站后处理各种成像方式在结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螺旋CT扫描后,采用表面覆盖成像法(SSD)、透明重建技术(Raysum)、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重建技术(MPR)等工作站后处理方法,对37例临床疑似结肠病变患者的检查诊断进行分析。结果:37例中,34例MSCT扫描均得到满意的图像,3例失败。图像后处理SSD、Raysum能较好显示结肠病变范围及肠腔狭窄程度,CTVE利于肠腔内结构的显示,MPR及断面图像可以较好显示肠壁改变以及肠道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SSD、Raysum、CTVE、MPR及断面图像在结肠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各有侧重,三维图像可以直观的显示病变范围、形态,在病变定性及肿瘤分期MPR及断面图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肾外伤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诊断价值。方法:对16列肾损伤患者的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延迟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包膜下血肿3例,肾周血肿2例,肾挫伤5例,肾撕裂伤4例,粉碎肾2例。结论:螺旋CT平扫加增强及延时扫描在肾损伤,尤其是收集系统损伤的诊断中很有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肝脓肿的CT资料。结果:肝脏细菌性脓肿32例,肝脏炎性肉芽肿1例,肝脏结核1例。结论:肝脓肿具有一定的临床和CT特征。CT对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应用CT灌注技术观察肝泡球蚴病(HAE)的影像特征,并分析病灶边缘区域CT灌注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探讨CT灌注在评价HAE边缘区域血流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HAE患者行肝脏CT灌注扫描检查,获得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流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其中1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取病灶边缘区域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分析CT罐注各项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28例中选取独立HAE病灶31个,测得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灶边缘区域组与周围肝脏组织组的BF、MTT、PS、HAP、PVP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HAF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术后病灶边缘区域CT灌注参数BF、HAF、HAP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HAE病灶与周围肝组织间存在边缘浸润带,该区域血流灌注高于病灶内部及周围肝脏组织,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这一区域的血流状态及病灶的浸润范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脊柱结核的CT表现。结果:病变部位:胸椎12例,腰椎24例,胸腰段同时受累4例,腰骶椎4例,单椎体发病11例,多椎体发病33例。结论: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患者32岁,男性,山东潍县人。在山东寿光县任法医,发育正常,无斑釉牙,于1983年11月19日因有龋齿与牙髓炎口腔科诊为⊥阻生齿拔除。术后嚼肌区肿痛,经X线摄片发现下颌骨左下颌角区骨折。转住院治疗。其间摄骨盆、脊柱、下肢、前臂、肋骨X线片。有以下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和分布特征。方法:对640例腰腿疼痛患者进行腰椎CT平扫检查,然后根据椎间盘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和发生部位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腰椎间盘病变的形态学表现以膨出和突出为主。在腰椎间盘膨出改变中:腰3-4椎间盘膨出402例,占62.81%;腰4-5椎间盘膨出483例,占75.49%;腰5骶1椎间盘膨出200例占31.25%。在腰椎间盘突出病变中,腰3-4椎间盘突出29例,占4.53%;腰4-5椎间盘突出178例,占27.81%;腰5骶1椎间盘突出197例,占30.78%。腰椎间盘病变发病率高,2个甚至3个椎间盘同时发病者多见,膨出合并突出的现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结论:腰椎间盘病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CT检查对椎间盘病变的显示和诊断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 摘要:我院自2005年12月初安装西门子单排螺旋CT以来,使我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同时明显多起来。首先,在以往因为检查手段限制而造成病人要求转院的势头得到的扼制,常见的脑出血、脑梗塞、胸腹部实质脏器和空腔脏器各种急慢性病、肿瘤及挫裂伤、全身各部位的骨折等,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检查与救治,病人及病人家属不但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医生在有更多机会接触处置各种疑难疾病和突发事件的同时,在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同时,也使医院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在2006年以来发生的多次大的交通事故,因为检查手段全面、诊断及时,特别是我们应用CT的薄层扫描并且进行重建图象,对脑出血及腹部实质脏器的使疾病的定位、骨与关节的伤情鉴定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同时为临床治疗及司法鉴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别是实行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以来,我院的快速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 摘要:目的:观察多种介入方法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臭氧盘内消融术、胶原酶溶解术、纤维环开窗技术多种方法盘内、盘外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共治疗437个椎间盘,采用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优良率82.4%,疗效随时间延长逐渐向好,纤维环破裂组疗效优于未破裂组。结论:本项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适应症广泛、疗效好,胶原酶和臭氧对髓核和纤维环有氧化、溶解作用,纤维环开窗技术有盘内减压作用,三种方法各有所适,应结合影像学资料,术中根据盘内压力,椎间盘造影情况酌情选择,可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指甲-髌骨综合症(nail-patella syndrome NPS)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系因中外胚层发育异常所致,包括指甲以及髂骨角、膝和肘部骨质发育异常四联畸形,部分病例合并开角型青光眼及肾脏的异常。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偶遇一例典型病例,现就此病例特点结合文献对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诣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