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溶栓疗法

溶栓疗法

溶栓疗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9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38296篇;相关期刊512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急救医学、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等;溶栓疗法的相关文献由3466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大一、等、崔亮等。

溶栓疗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9 占比:4.41%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8296 占比:95.48%

总计:40110篇

溶栓疗法—发文趋势图

溶栓疗法

-研究学者

  • 胡大一
  • 崔亮
  • 王鸿利
  • 许俊堂
  • 刘双
  • 张言镇
  • 郭静萱
  • 黄体钢
  • 刘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君辉; 唐家伟; 朱琼; 廖依依; 徐亚丽; 刘政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的效果。方法以10 ml牛全血制备体外血凝块,将40个血凝块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对单纯超声组以超声针治疗8 min;对单纯尿激酶组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5000 IU/ml);对超声针+尿激酶组予以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尿激酶溶液;对超声+生理盐水组予超声针治疗8 min+注射2 ml生理盐水;对超声针+尿激酶+微泡组于超声针+尿激酶组基础上向尿激酶溶液中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以称重法计算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_(0))及溶解率;观察大体标本溶解情况,并于扫描电镜下观察血凝块微观变化。另取9个血凝块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对照组,仅注入2 ml细胞膜特异性橙红色荧光染料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溶液;超声组,超声针治疗8 min,同时注射2 ml DiI溶液;超声+微泡组,在超声组基础上于DiI溶液中额外加入0.01 ml自制微泡。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I渗透情况。结果干预前各组血凝块质量(W_(bef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血凝块溶解质量(W_(0))及溶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单纯超声组和单纯尿激酶组,超声+尿激酶组和超声+尿激酶+微泡组血凝块明显破坏,后者更为显著。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血凝块组织疏松,DiI渗透深远,满视野荧光,针道扩大,表面破坏,以超声+微泡组更显著。结论超声针能显著提高尿激酶对体外血凝块的溶解能力;联合应用微泡后溶解质量未见显著增加。
    • 沈海洋; 宋浩; 李莎莎; 李倩; 宁一; 张杰; 于友涛
    • 摘要: 目的观察经导管动脉注射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兔眼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将27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A、B、C 3组,每组9只,以微导管超选择至兔眼动脉,注射透明质酸,建立兔眼动脉栓塞模型;建模30 min后,经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分别对A、B及C组兔眼动脉注射尿激酶、玻璃酸酶及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并行眼动脉造影观察各组溶栓情况,观察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兔眼动脉栓塞的价值。结果建立兔眼动脉栓塞模型耗时12~57 min,平均(23.04±10.05)min。溶栓后10 min,A、B及C组兔眼动脉开通率分别为11.11%(1/9)、22.22%(2/9)及44.44%(4/9);溶栓30 min后各组开通率分别为11.11%(1/9)、22.22%(2/9)及55.56%(5/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及C组眼动脉未能开通的兔眼球周围血运较溶栓前明显改善。结论经导管注射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溶栓可用于治疗兔眼动脉栓塞。
    • 陈楠; 朱人定; 刘雪云; 王微; 方传勤
    •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00例,根据溶栓后24 h内复查头颅CT或MRI评估有无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清胆红素。将血清胆红素与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评估血清胆红素对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的准确度。结果300例患者中,有45例(15%)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血清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较,P均<0.05。血清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是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19:95%CI 1.003~2.007,P<0.05;OR=1.120:95%CI 1.060~1.182,P<0.05)。血清间接胆红素预测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ROC下面积为0.729(95%CI 0.646~0.812,P<0.05),最佳诊断界值为13.50,灵敏度为55.6%,特异度为83.9%。血清总胆红素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ROC下面积为0.720(95%CI 0.637~0.802,P<0.05),最佳预测界值为16.15,灵敏度为0.578,特异度为0.812。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患者入院时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助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
    • 刘青侠; 武婕; 王洋洋
    •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行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行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良好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预后不良与其入院时NIHSS评分高、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长、HbA1c水平高等因素有关。
    • 金雷雷; 王耀辉; 吕喆; 张重阳
    • 摘要: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用qEEG动态监测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和7 d的δ、θ、α、β波相对能量值,计算功率比指数〔DTABR,DTABR=(δ+θ)/(α+β)〕;同时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NIHSS评分减少≥3分或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为溶栓治疗有效,分析溶栓有效和溶栓无效患者溶栓前后DTABR的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法分析DTABR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94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0例;年龄36~89岁,平均(61.71±10.11)岁;溶栓有效57例,无效37例。与溶栓前比较,溶栓有效组溶栓后2 h、24 h、7 d DTABR均明显降低(左侧脑梗死:1.87±1.45、1.59±0.88、1.58±0.90比3.82±2.60;右侧脑梗死:1.55±0.57、1.41±0.50、1.35±0.44比3.20±1.63,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DTABR与NIHSS呈显著正相关(r=0.691,P<0.01)。结论qEEG的量化指标DTABR能够准确、快捷地监测急性脑梗死溶栓过程,有效评估患者的溶栓效果。
    • 冉光宝; 任军; 熊华江; 张仙学; 敖绍江
    • 摘要: 目的:对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随机分组的方法,选取 80 例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这一时间段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实施常规溶栓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0 例),实施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40 例),从梗死血管再通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对 比分析。结果:观察组 95.00% 的梗死血管再通率明显比 75.00% 的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面,观察组为 10.00%,对照组为 30.00%,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对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既能够提升患者的梗死血管再通率,又能够降低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龚洪敏; 赵立波; 刘曙东
    • 摘要: 目的 对比常规治疗、经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MCA-M2)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MCA-M2闭塞患者分别接受常规治疗(常规组,n=31)、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n= 27)和血管内治疗(血管内组,n=18),比较3组疗效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后24 h,血管内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基线下降≥4分者占比(83.33%)显著高于常规组(48.15%,校正前及校正后P均<0.01).随访90天,相比常规组,溶栓组和血管内组良好预后率均提高、死亡率均降低,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增加(校正前P均<0.05);经年龄、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校正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溶栓组1例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内组血管再通率94.44%.结论 对于MCA-M2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可早期快速改善神经功能.
    • 赵胜祥; 赵庆和; 佟小强
    • 摘要: cqvip:患者男,64岁,10 h前无诱因突感上腹腹胀不适,进食后加重,排气正常,排便1次,排便后症状未缓解;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平软,全腹部压痛,以脐周明显,无反跳痛,肠鸣音亢进。血常规:白细胞14.61×10^(9)/L,中性粒细胞13.41×10^(9)/L。腹部CT示小肠肠壁增厚、水肿,管腔部分扩张、积液,可见气液平面,中下腹部肠系膜水肿;肠系膜上动脉尚通畅,远端部分管腔变细、扭曲,肠系膜上静脉远端充盈缺损(图1A),符合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MVT)。
    • 姜伟
    • 摘要: 目的 研究在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42例脑血栓患者,均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 42例患者,治疗后显效3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高达92.86%.治疗后,患者肠胃不适1例、全身皮疹1例、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治疗1、3、4周,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躯体功能、活力、心理卫生、躯体角色、社会功能、肌体疼痛、情绪角色、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血栓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建议采纳尿激酶溶栓疗法,临床效果较好并确保用药安全性.
    • 金雷雷; 王耀辉; 吕喆; 张重阳
    • 摘要: 目的 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用qEEG动态监测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和7?d的δ、θ、α、β波相对能量值,计算功率比指数〔DTABR,DTABR=(δ+θ)/(α+β)〕;同时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NIHSS评分减少≥3分或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为溶栓治疗有效,分析溶栓有效和溶栓无效患者溶栓前后DTABR的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法分析DTABR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入选94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0例;年龄36~89岁,平均(61.71±10.11)岁;溶栓有效57例,无效37例.?与溶栓前比较,溶栓有效组溶栓后2?h、24?h、7?d?DTABR均明显降低(左侧脑梗死:1.87±1.45、1.59±0.88、1.58±0.90比3.82±2.60;右侧脑梗死:1.55±0.57、1.41±0.50、1.35±0.44比3.20±1.63,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DTABR与NIHSS呈显著正相关(r=0.691,P<0.01).结论?qEEG的量化指标DTABR能够准确、快捷地监测急性脑梗死溶栓过程,有效评估患者的溶栓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