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5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40943篇;相关期刊501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四届安徽肿瘤内科大会暨第二届苏皖肿瘤内科治疗进展学术会议、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等;纵隔肿瘤的相关文献由390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伟、赵辉、王俊等。

纵隔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5 占比:3.63%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40943 占比:96.28%

总计:42525篇

纵隔肿瘤—发文趋势图

纵隔肿瘤

-研究学者

  • 王伟
  • 赵辉
  • 王俊
  • 王述民
  • 刘向阳
  • 张逊
  • 冯毅
  • 刘文
  • 刘桐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淑娟; 郭山山; 高东燕
    • 摘要: 目的:观察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效能。方法:选取72例纵隔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CT、MRI检查,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单项及联合检查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结果: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72例纵隔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44例,均为原发性纵隔肿瘤;恶性肿瘤28例,均为纵隔型肺癌。Kappa检验结果显示,CT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30,P=0.000);MRI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92,P=0.000);CT联合MRI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13,P=0.000)。CT联合MRI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均较高于CT、MRI单项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隔型肺癌CT检查的影像特征:肿块均发生结节状改变,边缘不规则,多呈毛刺状、分叶状,可伴有支气管闭塞或狭窄征象,肿块内部脂肪线增强,增强扫描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纵隔型肺癌MRI检查的影像特征与CT检查相似。结论:CT联合MRI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均较高于CT、MRI单项检查诊断,且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
    • 张伊凡; 张艳霞
    • 摘要: 目的 探讨零缺陷护理在纵隔肿瘤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于我院胸外科实施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切除术的60例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0例,零缺陷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引流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24、36、48 h,两组的VAS评分逐渐降低,GCQ评分逐渐升高,且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GC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SDS、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零缺陷护理在纵隔肿瘤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术后疼痛感,有利于提高舒适度,改善心理状态和睡眠状况,进而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 谢于峰; 卢开进; 颜大亮; 王嵩; 申江峰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77例前纵隔肿瘤患者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经剑突下入路(剑突组),51例行经肋间入路(肋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疼痛评分、胸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剑突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肋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临床值得推广。
    • 汪洪根
    • 摘要: 目的探讨胸部CT联合MRI检查对纵隔型肺癌和原发性良性纵隔肿瘤(纵隔肿瘤)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1-08于鄢陵县中医院经胸部X线摄片检查拟诊为纵隔肿瘤、并行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胸部CT联合MRI检查,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术前胸部CT联合MRI检查对纵隔型肺癌和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64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纵隔型肺癌19例,纵隔肿瘤45例;胸部CT联合MRI检查的结果为纵隔型肺癌20例,纵隔肿瘤44例。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胸部CT联合MRI检查对纵隔型肺癌和纵隔肿瘤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为95.31(61/64),灵敏度为94.74(18/19),特异性为95.56(43/45),阳性预测值为97.73%(43/44),阴性预测值为90.00%(18/20)。结论胸部CT联合MRI检查对纵隔型肺癌和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有利于进行纵隔型肺癌和纵隔肿瘤的筛查、早期诊断,以及制订治疗方案。
    • 曾锐; 杜铭
    • 摘要: 目的 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和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治疗中的围手术期疗效和分析二者的安全性,总结本中心微创纵隔肿瘤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21年11月由我科同一医疗组行纵隔肿瘤切除术的134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达芬奇机器人组(n=66)和普通电视胸腔镜组(n=68)。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总时间、术中失血量、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液总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预期病灶切除,其中达芬奇机器人组1例中转开胸,普通胸腔镜组5例中转开胸,无术后非计划二次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总时间:达芬奇机器人组109.5(45~370)min,电视胸腔镜组90.5(25~300)min;术中失血量:达芬奇机器人组50(5~200)mL,电视胸腔镜组50(5~900)mL;术后住院时间:达芬奇机器人组4(2~12)d,电视胸腔镜组4(1~15)d,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胸腔引流液总量:达芬奇机器人组300(60~880)m L,电视胸腔镜组405(20~3 09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达芬奇机器人组2(1~9)d,电视胸腔镜组3(1~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达芬奇机器人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电视胸腔镜组(3/66 vs. 1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纵隔肿瘤切除术安全可靠,与普通电视胸腔镜手术相比,术后胸腔引流液总量更少,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提高了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度。
    • 闻吉军
    • 摘要: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对纵隔肿瘤患者应激指标水平的影响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谷城县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6例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21例)和B组(25例)。A组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B组患者行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与A组比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与A组比显著减少(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COR、IL-1β、IL-6与A组患者血清ACTH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而B组显著低于A组;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均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采用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可减轻对患者的创伤,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轻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 王希; 王文平; 李超伦; 韩红; 季正标; 徐本华; 闻捷先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7例前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行CEUS并选择增强区域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选取穿刺病理学诊断为NET的患者13例(类癌2例,不典型类癌5例,小细胞NET 6例),总结其特征并评估安全性。结果:肿块均位于前上纵隔,平均最大径为(82.2±29.8)mm,平均穿刺(2.08±0.49)条。病灶呈低回声11例,高回声1例,中等回声1例;含囊性成分3例;含点状钙化3例;均紧贴纵隔大血管。CEUS病灶呈整体增强9例,向心性增强4例,达峰时呈不均匀增强6例。对比常规超声(3/13,23.1%),CEUS显示7例存在片状坏死(53.8%)。CEUS在4例(30.8%)病灶中识别出滋养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在1例(7.7%)病灶中识别出滋养血管。2例患者出现轻微胸痛,其余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EUS在纵隔NET的初步诊断和引导穿刺中具有重要价值,较常规超声更能准确地把握穿刺区及避让滋养血管,显著提高安全性,是影像学评估和引导穿刺活检的重要工具。
    • 刘亮; 龙葵; 周晖
    • 摘要: 患者女性,37岁,因体检CT发现左前上纵隔软组织肿块于2019年11月7日入院治疗。患者无眼睑下垂,无胸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影像表现:于2019年11月8日行胸部CT平扫增强(图1)及MRI增强(图2)扫描示:左前上纵隔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大小约为35 mm×25 mm,肿块可见多发结节状钙化(CT值约为546 HU,图1红箭)及小片状脂肪成分(CT值约为-72 HU,图1蓝箭),肿块软组织成分平扫CT值26 HU,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实性成分动脉期及静脉期渐进性强化,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为46 HU和60 HU;MRI增强扫描见左前上纵隔内含脂质成分(图2蓝箭)肿块,增强后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病变与左侧头臂静脉分界不清(图1,2);术前CT及MRI均考虑为畸胎瘤可能性大。
    • 李永昊; 陈雪红
    • 摘要: 病例女,49岁,主因“胸部疼痛3周余”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患者3月前因“右肾多发结石”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此次入院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为2257.00 pg/mL,血清钾2.44 mmol/L,血清钙3.54 mmol/L,血清磷0.53 mmol/L,血清镁0.45 mmol/L。甲状腺、甲状旁腺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增强CT:前纵隔可见一大小约4.9 cm肿块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