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全国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
第八届全国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

第八届全国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湖南长沙
  • 出版时间: 2005-08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全国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IFN-α2a-NGR是我中心研制的一种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导向性干扰素,在体内外实验中,我们发现IFN-α2a-NGR表现出比IFN-α2a显著的抗肿瘤效果、明显的肿瘤导向性、不引发急性和长期毒性等优点.为了进一步研究IFN-α2a-NGR的抗肿瘤机制,我们观察了IFN-α2a-NGR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揭示导向性药物的作用途径,而且对IFN-α2a-NGR的临床用药也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观察了IFN-α2a-NGR和IFN-α2a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侵袭以及小管形成的影响.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在IFN-α2a-NGR和IFN-α2a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孔径为0.8μm的滤膜迁移进至侵袭小室下腔的数量明显减少.药物作用12h后,IFN-α2a-NGR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率降低了38.5﹪(100IU/ml)和65.1﹪(1000IU/ml),而IFN-α2a只降低22.3﹪(100IU/ml)和46.4﹪(1000IU/ml);侵袭实验也获得相似的结果,即IFN-α2a-NGR使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率降低了63.7﹪(100IU/ml)和82.7﹪(1000IU/ml),而IFN-α2a只使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率降低19.8﹪(100IU/ml)和60.1﹪(1000IU/ml).
  • 摘要:虎杖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活血定痛、祛风通络,清热利湿,解毒等功效.其重要成分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具有抗癌、抗真菌、抗病毒、阻碍血小板凝聚、抗氧化和雌激素作用,已被添加到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微波辅助提取法是在传统提取工艺的基础上,利用微波的强化传质、传热作用提高提取速度和提取率的一种新的提取方法,已在丹参酮、甘草酸等多种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得到应用.然而目前利用微波辅助提取法从虎杖中提取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的报道较少,因此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摘要:结肠癌是发病率较高的肿瘤,肝脏转移最为常见,这也是导致结肠癌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最近SahaS等在上报道,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RL-3在转移性结肠癌中表达可能与结肠癌转移有关,但是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肿瘤转移是一个有多种基因参与的癌变(浸润和转移)过程,它是一个复杂多步骤的主动过程,包括肿瘤细胞扩散(脱离原发灶、进入宿主血液循环、出血管、进入靶器官间质)、粘附(局部浸润)和增殖(在靶器官内增生)等步骤.尽管以前在结肠癌中发现几个基因(DCC,p53,RB,NF1,APC,MCC等抑癌基因)的改变.但是由于他们的改变是失活或缺失造成的,因此很难作为开发药物的靶目标,而PRL-3是一个能够在转移结肠癌中高度表达的酶,因此它既可作为一个很好的肿瘤标志物,也是一个极好的抗癌药物靶点.我们表达和纯化了PRL-3,用pNPP(对硝基苯酚)作为底物,对PRL-3进行了酶学表征.并且构建了PRL-3和PRL-3m基因,转染结肠癌细胞系SW480和SW620,研究了PRL-3和PRL-3m对SW480和SW620结肠癌细胞系的扩散、粘附和增殖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RL-3与结肠癌的转移情况.
  • 摘要:白藜芦醇合酶(ResveratrolSynthase,RS)和银松素合酶(PinosylvinSynthase,PS)是芪合酶(Stilbenesynthase,STS)中的两大类.其中,RS以p-香豆酰辅酶A(p-coumaroyl-CoA)为底物合成多酚类化合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从植物体提取的白藜芦醇,具有抗菌、抗脂质过氧化、降低固醇和抗诱变等多种药理作用,并确认其为抗肿瘤剂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本研究利用RNA原位杂交技术,取花生白藜芦醇合酶基因片段,体外合成带地高辛标记的反义RNA探针;以此为探针与花生茎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杂交,精确显示该基因在组织细胞中表达产物的分布及表达量,以及外界诱导因素对该基因表达的调节特性.研究表明,该基因的转录表达与维管组织有关联,主要集中在初生韧皮部而非初生木质部.酵母提取物处理可使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明显增加.通过研究,确定该基因经诱导后在茎各组织上的空间表达及表达量上是否存在差异,也为进一步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该基因的表达、调控及相应启动子的诱导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 摘要:T细胞内抗原相关蛋白(TIAR),是一种含RNA识别模序(RRM)的RNA结合蛋白(RBP),参与一些重要生理过程,包括mRNA前体的选择性剪接、含ARE元件的mRNA的翻译、应激颗粒的形成、病毒感染、细胞凋亡、以及原始生殖细胞的发育.重组的TIAR可以导致地高辛通透的T细胞发生染色体DNA的片段化.anti-Fas抗体可以诱导TIAR从细胞核转位至细胞浆,这种细胞内定位的改变早于染色体DNA片段化的发生.因而TIAR被认为是前凋亡分子.UVC照射是常用的一种常用的细胞凋亡诱导手段,然而TIAR在UVC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目前还不清楚,TIAR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与细胞内定位及功能之间的关系也未见报道.本文介绍了UVC照射诱导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TIAR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摘要:正常生命过程中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当其浓度过高时,对机体会造成损害.因此超氧化物歧化酶作为其特异清除剂,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专家注意到存在于线粒体中的Mn-SOD较Cu,Zn-SOD具有更为高效的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并对Mn-SOD在许多肿瘤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天然的Mn-SOD来源较困难,因此借助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大量的重组Mn-SOD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可以为Mn-SOD的应用研究提供材料.本实验在贺华君博士构建的rhMn-SOD质粒的基础上将其转入大肠杆菌中表达,研究了工程菌发酵和Mn-SOD目的蛋白纯化的优化策略.1.表达菌株的构建将rhMn-SOD质粒用CaCl2法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株,构建的工程菌经质粒DNA测序证实为Mn-SOD基因序列.2.工程菌生长曲线,质粒稳定性测定及种子瓶培养时间的确定3.二级摇瓶发酵诱导和发酵条件的优化4.纯化条件的优化
  • 摘要:本文利用Bioengineering3.7升发酵罐比较研究了毕赤酵母KM17和GS115表达重组人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rhOCIF)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KM17诱导表达时,对甲醇需求较低,故添加甲醇速度应该较慢,同时应该提高菌体接种浓度;而GS115菌株生长速度较快,代谢甲醇能力较强,表达量相对较高.Pichiapastoris表达系统具有原核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特点.已经成功表达了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外源蛋白.其宿主菌株包括GS115和KM71等,GS115为His-Mut+表型,KM71为His-Muts表型.由于对不同外源蛋白而言哪种表型的宿主细胞更有利于表达是不确定的.因此,实验分别选用GS115和KM71进行外源蛋白表达,研究了表达的工艺条件.
  • 摘要:目的:阐述眼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及作者多年的工作,对含物理增黏剂、黏膜黏附剂、眼部通透性增强剂以及相转变、胶体、化学、控释等多种眼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与结论:眼科用药传递系统的应用对改进传统眼科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等不足具有重要意义.眼科药物传递系统形式多样,各有利弊,多种系统的联合应用,可扬长避短,将是未来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 摘要:目前受到关注并与人类疾病预防和治疗密切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学的分子诊断技术,第二类是基因工程改造过的新预防疫苗和其他相关疾病预防手段,第三类是基于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的新药物及其治疗手段.本报告将着重讨论生物技术近年来在疾病分子诊断、新型疫苗和药物研发领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展.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如何综合利用资源,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和重大的科技课题.今年6月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启动的"生物能源"专项预示着"十一五863"工业生物技术重大专项已经开始运作.众所周知,19~20世纪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化石资源"基础上的,即石油、煤炭、矿产等黑色资源,然而,21世纪人类却面临着这些化石资源不断枯竭的严重局面.现探明可开采石油储量仅可供人类使用大约50年,天然气75年,煤炭200~300年.另一方面,目前地球面临的环境危机直接或间接与化石原料的加工和使用有关,化石燃料利用中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如区域性酸雨、城市煤烟与光化学复合污染等.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促使人类必须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1992年,联合国在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新文明,并将之确认为全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和模式.现代新文明主要指生物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为:以生物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物可再生能源为能源,环境友好、过程高效的新一代物质加工模式,其核心技术是工业生物技术.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 摘要:脂肪酶(LipaseEC3.1.1.3)是一类作用底物广泛的界面酶,它不仅可以催化脂类的分解,也可催化酯类的合成.我们研究小组最早(1982)报道了Penicilliumexansum产生的碱性脂肪酶,并于1984年在江苏南通生化厂实现了产业化.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研究,在高产菌种筛选、酶合成的代谢控制、酶分离纯化、酶结构、酶反应动力学、酶固定化、酶基因的克隆、酶分子的改造、结晶和酶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本实验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冬虫夏草发酵制品提取液中核苷和碱基、甘露醇、游离麦角甾醇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核苷、碱基和甘露醇而言,以20﹪乙醇为溶剂较50﹪乙醇能多提取出12~24﹪的量;而超声30min比15min可多提取出总量的12~31﹪,虽与处理45min的效果相似但有利于提高效率.对于游离麦角甾醇的提取则以乙醇为溶剂超声处理7min最佳,其比超声15~30min的提取液中麦角甾醇含量高15﹪左右,也比获得相近效果的回流提取节省了大量时间.
  • 摘要:本文以氮气为加压介质,在温和压力(≤2.5Mpa)下处理酵母细胞CICC1339、CICC1447悬浮液,考察了压力对酵母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经T险验分析,加压样品与常压对照样的电导率、OD260和OD280测定值显著差异,证明压力处理能够明显增强酵母细胞膜通透性.电镜显微观察显示,温和压力处理在保证细胞存活率的前提下,改变了细胞形态,促进胞内物质的释放.
  • 摘要:1934年,Meyer等自牛眼玻璃体中提取分离得到一种大分子多糖,即玻璃酸钠(HA).H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中的黏多糖,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独特的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骨科、眼科、化妆品、保健食品等多个领域.本文介绍了玻璃酸钠的研究进展.
  • 摘要:液体培养过程中观察到5种类型发菜细胞,分别为营养细胞、异形胞、厚壁孢子、繁殖体和藻殖段,其中营养细胞具有两种存在方式:藻丝和细胞团.采用BG11培养基对发菜细胞进行分批培养,30d培养周期中,发菜细胞的发育可分为四个时期,时期1较短(1~2d),发菜细胞主要以藻殖段形式存在.时期2(约3~20d)持续时间较长,细胞旺盛分裂,细胞类型以营养细胞为主,并伴随着异形胞的分化.时期3(约21~28d)以厚壁孢子的分化为特征,表明培养条件已开始不利于发菜细胞的生长.时期4(28d以后)为培养末期,培养液中以游离厚壁孢子为主.发菜细胞在液体静置培养条件下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聚集体--绿色小体,但未形成野生发菜的丝状结构.本文介绍了液体培养条件下发菜细胞形态及发育过程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含磷脂酰胆碱的玻璃酸钠制剂(PSH注射液)对兔骨关节炎(OA)关节软骨基质蛋白聚糖(PG)的影响,探讨与软骨基质代谢有关的OA的发病机制.方法:以木瓜蛋白酶诱导兔OA模型,以2种剂量PSH注射液兔膝关节腔内注射,另设对照组.给药5周后取材,提取糖胺聚糖(GAG),用天青A法检测GAG总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中玻璃酸(HA)的含量.结果:本模型关节软骨中GAG的总量和HA的含量均减少,而PSH注射液关节内注射可使病变关节软骨中GAG(即PG)和HA的含量增加.结论:同PSH注射液可以保护关节软骨,对OA治疗有一定作用.
  • 摘要:白藜芦醇合酶(resveratrolsynthase,RS)是合成白黎芦醇的关键酶.目前控制白黎芦醇合成的白藜芦醇合酶基因已经通过PCR技术从葡萄的叶片中分离出来,并已导入烟草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中,转基因烟草、小麦、大麦都表现出对灰霉病抗性的增强.利用白黎芦醇的特有生物学功能,本实验室通过分离克隆花生cDNA及DNA中的白藜芦醇合酶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将它导入植物,试图获得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植物新品种.本课题组在克隆花生白藜芦醇合酶cDNA,阐明其cDNA序列(结果已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AY170347)的基础上,通过PCR方法从花生基因组DNA中分离出白黎芦醇合酶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8-T和pBluescriptIIKS(+)载体并测序,获得长1537bp的片段.本文还对该酶基因组DNA序列和cDNA序列以及已报道的白藜芦醇合酶DNA序列的进行比较,指出该基因组DNA的内含子,及其核苷酸和氨基酸与其它芪合酶序列的同源性和相似性.以花生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的5'端和3'端引物进行PCR扩增,可见明显的大小约为1700bp的DNA泳带.结果表明以同样引物扩增,花生基因组DNA与cDNA所扩增的条带(1200bp)大小不同,相差500bp左右,结果见图1.初步判定基因组DNA的RS基因中存在内含子.
  • 摘要: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在丹参水提取液中,丹酚酸B是其主要成分,活性较高,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扩张冠状动脉,保护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功效.本文介绍了丹酚酸B的HPLC分析与大孔吸附树脂纯化.
  • 摘要: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以关节疼痛、变形和活动受限为特点,其中以膝关节发病最常见.玻璃酸钠(sodiumhyaluronate,SH)是构成软骨基质和滑液的主要成分,滑液中的SH和含糖的蛋白质使滑液具有润滑性和黏弹性,可降低软组织间及软骨间的摩擦[1].目前关节腔内注射SH已被广泛用于治疗OA.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磷脂(phospholipid,PL)是关节滑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优良关节润滑作用.OA关节滑液中PL浓度低于正常,关节内注射PL可提高OA关节滑液中PL含量,改善病理情况下滑液的生理功能,发挥其保护、润滑功能,减少软骨磨损.由于滑液中PL的主要成分是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我们制备了含PC的SH制剂--PSH注射液用于关节腔内注射,发现其可增强关节润滑、减轻滑膜炎症,对OA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近年来细胞因子与软骨退变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实验通过观察PSH注射液对实验性兔OA的关节滑液中IL-1β和THF-α水平的影响,以探讨PSH注射液治疗OA的机制.
  • 摘要:代谢通量分析(Metabolicfluxanalysis,MFA)是代谢工程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MFA围绕胞内代谢反应,使用物料衡算方法,对所有主要的胞内反应建立一个基于化学计量的代谢流平衡模型(Metabolicfluxbalancemodel,MFB),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不同途径的代谢流分布,对从分子水平了解细胞内的变化过程很有帮助,是代谢工程中用以指导遗传操作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建立1,3-PD生物合成的代谢流平衡模型,对代谢网络进行了优化分析,以期对1,3-PD产生菌的遗传操作和发酵控制提供指导.
  • 摘要: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是应用广泛的抗生素,但由于氯霉素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所以必须对畜产品和食品中CAP残留进行严格检测和控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仪器设备要求低和样品前处理相对简单等优点,适于现场监控和大量样品筛查,也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所以这种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品中有毒物质的快速检测.本文将自制的CAP-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物免疫注射产蛋母鸡获得抗氯霉素的卵黄抗体,通过粗分离和亲和层析,得到效价较高、纯度较好的抗氯霉素的卵黄抗体,为ELISA试剂盒的制备奠定基础.
  • 摘要: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建立RNA干扰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某些特定基因的功能,从而可以解决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对疾病尤其是对肿瘤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RNA干扰技术所使用的剂量比反义寡核苷酸剂量小.如果对小双链RNA中改变1个核苷酸,就可使该RNAi靶向基因沉默作用消失,这样,就有可能将这一技术用于抑制某些过度表达基因的表达,而不影响正常基因的表达,所以在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RNA干扰技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认为bcl-2基因是一种新类型的癌基因,它不影响细胞的增殖,而是作为细胞凋亡的一个潜在抑制剂调节细胞的死亡.最近研究结果证实,抑制bcl-2基因的表达可以被用来治疗恶性肿瘤.为了使bcl-2基因在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降低,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就必须使bcl-2基因在转录或翻译的任何一个环节被阻断,所以,通过这些转录形成的小双链RNA可以靶向作用于bcl-2基因的mRNA,阻断其翻译的过程,达到使bcl-2基因表达降低的结果,从而实现治疗肿瘤的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人bcl-2mRNA的一段基因,设计合成了其siRNA(siRNA-bcl-2);并构建了含有该siRNA基因的,可以表达产生发夹状bcl-2siRNA的表达质粒(pSilencer3.1H1-bcl-2).对siRNA-bcl-2以及可以产生发夹状bcl-2siRNA的pSilencer3.1H1-bcl-2进行了其抑制肿瘤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及促进细胞凋亡的实验,发现siRNA-bcl-2和pSilencer3.1H1-bcl-2在体外都可以显著地抑制肿瘤细胞中bcl-2基因的表达,并可以明显促进细胞的凋亡.在pSilencer3.1H1-bcl-2的抑制小鼠H22肝癌细胞的在体实验中,当pSilencer3.1H1-bcl-2的量为0.8mg/只/天,连续尾静脉注射7天后,实验小鼠的肿瘤的抑瘤率为66.5﹪,并发现pSilencer3.1H1-bcl-2可以明显促进H22细胞的凋亡.在本研究中,我们还构建了含可以产生bcl-2siRNA的双向表达的载体,这为siRNA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 摘要:目的:葡甘低聚糖是一种具有多种特殊生理功能的寡聚糖,可以预防肥胖症、糖尿病、龋齿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是新型的功能低聚糖.本研究采用酶降解法试图获得高纯度的、生理功能良好的葡甘低聚糖产品.方法:本研究运用现代发酵技术及酶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发酵所产的葡甘聚糖酶水解魔芋精粉来制备葡甘低聚糖.首先对这株葡甘聚糖产酶菌进行鉴定,摸索细菌生长和产酶的规律,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其次对葡甘聚糖粗酶作用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等特性进行研究,调整酶反应环境,提高酶效.同时,建立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成本低廉的葡甘低聚糖制备工艺,为工业生产葡甘低聚糖提供技术指导.
  • 摘要:利用微生物产复合酶的特性,能有效降解血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大大提高血粉的消化率和适口性,使得发酵血粉成为高营养的动物蛋白饲料,并可从中提取功能性多肽.笔者采用平板培养法获得了分解猪血蛋白能力较强的菌株A32,进一步提高其发酵猪血的能力,我们研究了培养时间、摇瓶转速、接种量、温度、金属离子等单因素对其产蛋白酶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其培养条件.(1)不同氮源对A32酶活力的影响牛肉膏、大豆粕、干酪素作为氮源能较好提高A32的酶活力,其中大豆粕作为氮源最佳,并且由于其价格相对低廉,可以大量使用.(2)不同碳源对酶活力的影响麸皮、玉米粉、麦芽糖作为碳源酶活力较高,以3﹪的玉米粉为碳源时,对产酶最有利.
  • 摘要:本文详细地介绍了不同品种壳聚糖抑菌效果的比较:如图1,不同壳聚糖样品抑菌效果的研究情况和比较结果如下.
  • 摘要:1969年,美国Duke大学的McCord和Fridovich[1]首先发现了牛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截至2005年5月,在Medline网上收录有关SOD论文已过26000多篇,这仅是药用方面的论文,不难看出人们对SOD的兴趣,30年有增无减,这是为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潜在的药用价值.作为药用酶,SOD应用范围很广的,但其最重要的应用还是在药用.SOD作为药用酶,国外尚未载入药典,但已在欧美广泛应用,商品各有Orgotein,Ormetein,HM-1,Ontosein,Palosein,Peroxinorn等,美国皇家制药学会出版的[2]和[3]已收藏.我国肌注猪红细胞SOD已通过新药评审(国家二类新药),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其巨大的药用潜势相比还只是群山中的小山峰,尽管前进道路艰难险阻,但各国科学家仍在不懈努力,以发掘SOD临床应用的各种可能性.下面拟在重点介绍SOD的药用研究基础上,着重介绍SOD的保健功能,及其在应用开发中的一些问题.
  • 摘要:本文研究了Gln对电离辐射损害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饲以含2﹪Gln的饲料可纠正小剂量电离辐射导致的SD雄性大鼠的睾丸重量降低、精子畸变率增高、肝脏谷胱甘肽含量降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血清Gln及谷氨酸+Gln含量降低等现象.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服用Gln后,血中NO水平明显升高、vonWillebrand因子(vWF)及内皮素-1(ET-1)明显降低,表明Gln能改善COPD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减轻患者症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Gln还能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细胞免疫功能,维持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对平衡,增强NK细胞活性,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4年发表的文献,本文还将我国生化药物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 摘要:生物催化(Biocatalysis)是指用酶或有机体(细胞、细胞器等)作为催化剂实现化学转化的过程,又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工业生物催化是生物技术的第三次浪潮,也是实现绿色化学的重要途径.绿色化学要求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品,甚至"零排放";产品对环境友好.进入21世纪后,面对化石资源不断枯竭、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严重局面,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因此传统的物质加工业必须进行革命性转变,转向以生物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环境友好的、过程高效的生物加工业,其核心技术为生物催化.因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生物催化技术.随着对酶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酶的应用范围已遍及食品工业、农业、医药卫生行业、环保、能源开发和生命科学等各个方面,其中,生物催化在制药、化工等制造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被重视,并已取得空前的发展,生物制造成为生物技术六大产业之一.
  • 摘要:本文综述了糖苷酶的分类及催化机理,以及糖苷酶在糖基化合物改性中的应用,同时研究了β-D-葡萄糖醛酸苷酶在甘草酸糖醛酸基改性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糖苷酶在糖基改性中的研究策略.
  •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多糖通过活化巨噬细胞,活化淋巴细胞,促进细胞因子分泌,活化补体而提高宿主抗肿瘤免疫功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膜生化、抗自由基、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与凋亡,影响肿瘤细胞超微结构,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而发挥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多糖的分子结构、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联合运用等是影响多糖抗肿瘤作用的重要因素.
  • 摘要:传统的微生物特征是通过其表型特征、细胞的性质(外形、生理生化反应和细胞组成成分)的检测而获得的.不过,绝大多数微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形体非常小,表型特征以圆形、杆形为主,难以区别;而各种生理生化反应不仅费时耗力还时常发生结果不稳定的情况.目前正在使用的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其基本原理仍然是依据各菌生化上的反应差异.因此,微生物的鉴定和检测长期以来始终是繁琐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多项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个难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本文就该领域的进展作简要评述.
  • 摘要:Tat蛋白的蛋白转导区域(PTD)的核心序列由11个氨基酸(YGRKKRRQRRR)组成,该多肽片段介导Tat蛋白的转导及其在细胞内的定位.利用这一特性,可将与PTD-Tat融合的外源蛋白诸如卵清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β-半乳糖苷酶等跨膜进入细胞.Schwarze等甚至报道了PTD-Tat与β-半乳糖苷酶的融合蛋白具有在小鼠体内穿越细胞膜和血脑屏障的功能.PTD-Tat的跨膜递送功能为蛋白质疗法开辟了新的视野,也为临床应用大分子药物有效治疗脑血管、肿瘤等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迄今为止,一般都是把PTD-Tat融合在外源目的蛋白的N端,利用其转导作用跨膜递送融合蛋白进入细胞;丽关于融合在外源蛋白C端的PTD-Tat对蛋白跨膜递送的影响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较之N端融合,PTD-Tat的C端融合在理论上更有利于外源蛋白的表达.因此,本文对融合在外源蛋白C端的跨膜递送作用进行了研究.
  • 摘要:生物活性肽(Bioactivepeptides)是蛋白质经过特征酶或生物降解后产生的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活性,且由数个至数十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混合物,即蛋白水解产物(ProteinHydrolysates).研究表明,酶切蛋白质释放生物活性短肽,是由被降解的蛋白质的结构基础决定的,其依据在于: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营养和贮存蛋白应该是从功能蛋白进化而来,因为开始的生物是不可能合成大量的此类蛋白的.当生物进化到需要为后代发育提供营养时,其不可能凭空制造出一种营养蛋白,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许多功能区(结构域)DNA组装出营养或贮存蛋白的基因,所以在贮存和营养蛋白中可广泛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选择适当的蛋白酶就可以将其释放出来,还原其功能特性;从免疫的角度看,尽管不同的生物都具有功能上非常相似的蛋白质,但是由于非功能区已存在着较大的氨基酸差异,所以不能互相使用,因为生物正是通过免疫系统识别自身蛋白和外来蛋白的这些非功能区的差异来清除异己和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的.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具有不同功能区的生物活性多肽上,则可能有效的避免生物免疫排斥反应的困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