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荧光染色

荧光染色

荧光染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9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96658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刑事技术、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菌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三届中国西南神经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等;荧光染色的相关文献由154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康俊、梁鹤、王文中等。

荧光染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6658 占比:99.73%

总计:96923篇

荧光染色—发文趋势图

荧光染色

-研究学者

  • 孙康俊
  • 梁鹤
  • 王文中
  • 赵自强
  • 陈虹百
  • 吴加一
  • 黄宝福
  • 吴自学
  • 周淑鑫
  • 孟凡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家明; 洪流; 卓少贤; 韩日成; 黄秀红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阻抗法(PLT-I法)和激光染色法(使用荧光染料PLT-O法和使用核酸荧光染料PLT-F法)检测血小板结果准确性。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湛江中心医院2020年3月—2020年7月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中使用XN-10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显示血小板计数结果异常的90例标本。(其中大血小板组30例,小红细胞组30例,低值血小板组30例),分别用PLT-I法、PLT-O法及PLT-F法对三组标本进行血小板检测,计数结果与人工显微镜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LT-I法在大血小板组及小红细胞组的检测结果与显微镜法比较均有明显差别,低值血小板组的检测结果与显微镜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O法及PLT-F法在三组标本的计数结果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I法计数结果与显微镜法的相关性较差,PLT-O法及PLT-F法计数结果与显微镜法的相关性均较高。结论:PLT-I法检测血小板受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及低值血小板等干扰,计数结果欠准确,可用PLT-O法或PLT-F法进行复检,三种血小板检测方法中PLT-F法计数结果与显微镜法最接近,准确性最高。
    • 斯琴塔娜; 肖永刚; 张吉祥; 王宏光
    • 摘要: 解剖性肝切除术是以肝段为基本切除单位,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连同肿瘤所在肝段内的门静脉流域一同切除。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相比,解剖性肝切除术有助于改善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实时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技术为肝脏切除术中可视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可以在肝脏表面和肝实质内部标定肝段界面,实时引导肝实质离断,提高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精准度。无论是正染还是反染,肝段的成功染色需要外科医师熟练地使用术中超声技术,将术前根据二维影像及术前三维重建确定的手术规划得以顺利实施。横劈Rouviere沟,纵劈尾状突,离断右尾状突肝蒂(G1c)使得寻找右后肝蒂一气呵成,在沿着缺血线劈开肝实质后,除了荧光显影,超声刀及CUSA“双主刀”模式追踪肝静脉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肝静脉主干在肝脏背侧,腹腔镜下能够提供很好的“尾背侧视角”,使手术医师能轻松通过APR三角解剖显露肝右静脉主干,然后再通过尾背侧途径追踪肝静脉,遇到细小的肝静脉分支一定要果断用超声刀离断,以防止分支撕裂后肝静脉上形成愈来愈大的筛孔导致出血。另外,追踪肝静脉时一定要充分运用肝静脉表面的Laennec膜,充分游离静脉分支后上夹切断,尽可能不在肝静脉表面留下肝实质,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追踪不到主干。腹腔镜解剖性肝脏右后区切除术是难度较大的手术,熟练运用以上术前三维重建技术、术中超声技术、荧光染色技术及肝静脉追踪技术,有助于完成标准的手术。
    • 石宇博; 吴小康; 张冬青; 吴庆; 卢山珊; 林全
    • 摘要: 肺动脉瘤临床少见,通常源自于先天性疾病,因后天感染引起的肺动脉瘤更为少见,一般以结核、梅毒为主,真菌感染少见[1-2]。由毛霉感染导致的肺动脉瘤形成在国内外鲜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继发肺毛霉病和肺动脉瘤患者,其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经抗真菌治疗有效,但因未行手术治疗最终继发大咯血死亡。现对该案例作一报道,为临床医师早期发现和诊治该疾病提供帮助。
    • 汪佳玮; 杨刚; 付金松; 郑献身; 张健
    • 摘要: 目的研究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术前应用三维重建联合荧光染色法的效果,旨在为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提供技术支持,改善患者预后。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66例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膨胀萎陷法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术前三维重建联合荧光染色法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段间交界面出现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术前三维重建联合荧光染色法进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能快速、清晰地显示肺段间交界面,为手术提供技术支持,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徐林; 冉义洪; 毕新宇; 车旭
    • 摘要: 近年来,肝癌的转化治疗取得显著进展。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与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联合用于晚期或不可切除肝癌的治疗,可获得较高客观缓解率,不仅在缩小肿瘤、控制癌栓方面获得较以往更好的效果,患者生存也得到改善。本例视频精粹带来的就是1例经肝动脉灌注化疗结合靶向和免疫治疗方案转化治疗的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肝癌患者。转化治疗成功后,结合患者吲哚氰绿排泄试验、常规影像学及数字化三维技术等全面评估,患者若行右半肝切除,残余肝体积较小,存在较大手术风险,遂决定行荧光腹腔镜解剖性肝S5、S6、S8段定构切除术。对于联合肝段的解剖性切除术,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在肝脏表面和肝实质内部标定肝段界面,通过目标脉管等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同时术中使用超声技术确保肿瘤切缘,从而达到定构切除肿瘤的目的,提高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精准度及安全性。
    • 田守润; 勾艳芳; 王锦哲; 樊芮伽; 唐历波
    • 摘要: 目的探索小鼠原代肝细胞细胞分离培养的简化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分离出生2~3 d小鼠肝组织,利用低温下机械剪碎法结合胶原酶消化,分离小鼠原代肝细胞,利用小鼠肝表面抗原CK-19进行荧光染色鉴定。结果成功地从乳鼠体内分离获得肝原代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属于肝细胞。结论利用简单的机械加酶消化法也可以获得肝组织细胞,且得率较高,细胞活力较好。
    • 刘奕伶; 唐丽辉; 赵文星; 王辉; 郭梓豫; 吴可欣; 张云昊; 莫重辉; 赵宝玉; 路浩
    • 摘要: 为探讨乌头碱对小鼠海马神经细胞(hippocampal neuronal cell line,HT22)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乌头碱处理体外培养的HT22细胞不同时间后,用MTT法检测HT22细胞的存活率,荧光显微镜观察HT22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HT22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乌头碱可以极显著降低HT22细胞的存活率(P<0.01);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后,HT22细胞核呈现浓缩、碎裂及新月形,呈现明显细胞凋亡变化;各试验组HT22细胞凋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具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表明乌头碱能诱导HT22细胞发生凋亡,为后续深入研究乌头碱毒性作用奠定基础。
    • 彭凤; 何金; 李琼琼; 蒋立人; 师晓琴; 林军
    • 摘要: 2019年全球约1 000万人罹患结核病,其中中国患者占全球感染总人数的8.4%^([1])。2020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结核病最常见死因是由单一传染源导致的^([2]),结核分枝杆菌是常见的感染菌之一,可感染全身各器官,其中以肺部最易感染^([3-4])。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阻断结核分枝杆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最常用的方法是Ziehl-Neelsen法,但其对处于潜伏期的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较低^([5-6])。
    • 董蓉; 张泽; 张静; 王姣贤; 李艳君
    • 摘要: 目的评价荧光染色法在真菌镜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16例临床标本,同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荧光染色镜检和真菌培养,3种方法中任意一种为阳性认为该标本真菌检测阳性,并以此标准,计算3种方法的真菌检出率,革兰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的差异,对比革兰染色与荧光染色镜下特点。结果216例临床标本,革兰染色法、荧光染色法和真菌培养法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11.57%、37.50%和42.13%,革兰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灵敏度分别是23.15%和75.00%,阴性预测值分别是56.54%和80.00%,革兰染色法与荧光染色法或真菌培养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染色法比革兰染色法镜下真菌形态更清晰易辨。结论荧光染色法是快捷、准确的真菌检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澍雅; 陈众博; 虞亦鸣; 庄起东; 於学婵; 陈辉; 李安琪; 邓在春; 郑琳
    • 摘要: 目的评估真菌荧光染色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收治的高度怀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资料17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经真菌荧光染色、氢氧化钾湿片法、革兰染色的检测结果,分别计算3种方法的检出率和阳性率;回顾性分析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肺泡灌洗液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试验和肺泡灌洗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并与真菌荧光染色进行对比。结果170例患者中,90例被临床诊断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0例为非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真菌荧光染色的检出率和阳性率均高于氢氧化钾湿片法和革兰染色;其中有136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肺泡灌洗液真菌荧光染色和血清G试验,敏感度分别为51.5%、14.7%,特异性分别为88.2%、92.6%;66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肺泡灌洗液真菌荧光染色和GM试验,敏感度分别为64.1%、38.5%,特异性分别为85.2%、59.3%;76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肺泡灌洗液真菌荧光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敏感度分别为27.9%、81.4%,特异性分别为97.0%、97.0%。结论真菌荧光染色在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