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叶斑病

叶斑病

叶斑病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6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4050篇;相关期刊310种,包括植物医生、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中国园艺学会花卉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交流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等;叶斑病的相关文献由2498位作者贡献,包括喻景权、师恺、胡璋健等。

叶斑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6 占比:1.74%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4050 占比:98.22%

总计:55028篇

叶斑病—发文趋势图

叶斑病

-研究学者

  • 喻景权
  • 师恺
  • 胡璋健
  • 陈财宝
  • 刘刚
  • 游景茂
  • 王勇
  • 王娇
  • 李宝聚
  • 郭晓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博昊
    • 摘要: 珠芽蓼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分类学上属于蓼科蓼属植物,做成粉剂或溶液能防治农作物害虫,对改良土壤、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与生态恢复有很大作用。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河南、西北及西南。生长于海拔1200-5100米的山坡林下、高山或亚高山草甸。经过观察,发现在半截沟与大岔岔沟两个地点阴坡、林下、马蔺滩三种生境中,珠芽蓼的生长状况、珠芽蓼感染真菌而发生叶斑病的情况、珠芽蓼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比率、珠芽蓼受昆虫咬食的情况呈现不同结果,本专题研究采取在两个地点三种生境中随机取样调查法,对每组二十株珠芽蓼进行测量与调查,对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
    • 苟一丹; 陈泰祥; 齐杨菊; 王莉花; 李春杰
    • 摘要: 病害严重影响了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荞麦主要病害的防治药剂,本研究以甘肃省荞麦的6种靶标病原菌和7种高效低毒的杀菌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对链格孢叶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葡萄孢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葡萄孢斑点病(Botrytis polygoni)、离蠕孢叶枯病(Bipolaris zeae)、轮斑病菌(Didymella rhei)和匍柄霉褐斑病(Stemphylium vesicarium)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杀菌剂分别为80%代森锰锌(EC_(50):0.030 4 mg·L^(-1))、80%多菌灵(EC_(50):0.049 0 mg·L^(-1))、80%代森锰锌(EC_(50):0.052 5 mg·L^(-1))、20%苯甲·咪鲜胺(EC_(50):0.041 8 mg·L^(-1))、 40%嘧霉胺(EC_(50):0.068 4 mg·L^(-1))和80%代森锰锌(EC_(50):0.010 5 mg·L^(-1))。80%代森锰锌对其中5种病原菌(链格孢叶斑病菌、灰霉病菌、葡萄孢斑点病菌、轮斑病菌和匍柄霉褐斑病菌)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筛选了甘肃荞麦病害的防治药剂,为荞麦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钟杰; 尹秀娟; 钟双玉; 陈锦; 朱俊子; 李晓刚
    • 摘要: 2019年5月,在湖南长沙地区富贵草上发生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叶部病害,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和科赫氏法则验证,并通过对核糖体转录间区rDNA(ITS)、肌动蛋白基因(ACT)、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CHS1)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菌为冬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riopes)。
    • 王泽榕; 李萍萍; 彭成彬; 阮文元; 阮少江; 叶祖云; 陈美霞
    • 摘要: 为明确太子参叶斑病病原菌种类以便更好地防治病害,以太子参叶斑病病叶作为研究材料,从中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病原菌.结果显示:分离所得的5株病原菌菌落形态存在差异,经致病性测定A菌为致病菌,A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形态略有差异;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器呈黑色有孔口大小不等,菌丝有分枝,具隔膜,淡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有2个油球,表面光滑.提取A菌株基因组DNA,进行内源转录间隔区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TS-PCR),序列分析结果与GeneBank中Ascomycota sp.的一致性达97%,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分子序列将致病菌A菌株鉴定为壳二孢属(Ascomycota sp.).
    • 阙建勇; 周伟龙; 阙利芳; 曹雯; 曹敏; 潘永柱
    • 摘要: 为筛选出对多花黄精叶斑病具有良好防效又保持其多糖含量的药剂,选择了3种化学杀菌剂(哇啉铜、戊唑-咪鲜胺、多菌灵)和1种生物药剂(香芹酚),及其混合制剂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对多花黄精叶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保持多糖含量研究中,以生物药剂5%香芹酚850倍液防治对多花黄精保持多糖含量最高,混合制剂次之,化学药剂最低。其中5%香芹酚850倍液+33.5%哇啉铜1600倍液(各50%容积比)混合制剂处理的多花黄精多糖含量达10.47%,优于其它2种混合制剂处理。因此,生物药剂5%香芹酚850倍液或5%香芹酚750倍液+33.5%哇啉铜1500倍液(各50%容积比)混合制剂可以作为人工防治多花黄精叶斑病的首选药剂。
    • 贺澳门; 徐莎莎; 何彦桥; 陈晓卫; 陈小飞
    • 摘要: 榆叶梅叶斑病是为害榆叶梅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城市园林与绿化。本研究运用室内毒力测定结合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与分析了氟啶胺、戊唑醇、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利福平、硫酸新霉素、氯霉素8种药剂对榆叶梅叶斑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估抑制效果较好的药剂的田间防病效果。研究表明,氟啶胺及戊唑醇对病原菌室内毒力最高,分别为0.717mg/L、2.060mg/L。2种药剂对榆叶梅叶斑病均有较好的田间防控效果,其中500g/L氟啶胺悬浮剂2000倍液防效最高,达到81.75%;430g/L戊唑醇悬浮剂5000倍液戊唑醇防效次之,达到75.25%。
    • 刘文涛; 熊仁科; 吴红波; 张俊; 汤勇; 潘浪; 陈熙; 申文熹
    • 摘要: S-诱抗素是植物五大激素中最后一个产业化的植物激素,其更多的实际应用还有待发现,本试验将探索S-诱抗素在花生种植中的应用。以花生叶斑病防治试验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以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和花生的产量为指标,观察S-诱抗素对2种杀菌剂防效和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2种杀菌剂添加S-诱抗素后,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未添加的;同时,各处理对花生的产量都有促进作用,最高可达>30%;同等条件下,添加了S-诱抗素的处理的产量要比未添加的增加约4%~10%。结果表明,S-诱抗素可以增加2种杀菌剂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效果,增加花生的产量,可以在花生种植中应用,达到增产的效果。
    • 陈慧杰; 邓衍明; 齐香玉; 陈双双; 冯景; 韩勇; 王华娣; 秦紫艺
    • 摘要: 绣球叶片对植物病原体的入侵非常敏感,极易发生病害,尤其是叶斑病,其发生会引起叶片呈现大小不一的病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病死、脱落,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影响绣球的生长及开花质量。为明确引起绣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在对绣球叶斑病田间发病症状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从绣球Bailer的病叶上获得5种病原真菌分离物;通过致病力检测试验,从5种病原真菌分离物中筛选到强致病力菌株H-3-1;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法对病原菌H-3-1进行鉴定,表明其为棒孢属多主棒孢菌;进一步通过菌落生长法测定H-3-1的生物学特性,发现病原菌H-3-1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C,最适pH值为8,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结果为绣球棒孢叶斑病的病原学研究提供依据,也可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 吴天昊; 翟敏; 胡龙娇; 宣继萍; 巨云为; 何姣
    • 摘要: 为明确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叶斑病病原,对不同地区的薄壳山核桃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集感病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并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和系统发育树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田间两种感病症状的薄壳山核桃叶片上共分离出4种致病真菌,分别为共享镰孢Fusarium commune、Phaeosphaeria 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回接到健康山核桃叶片后,发病率分别为90.9%,100%,75.0%,100%。该结果可为了解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防治提供参考。
    • 关天博; 崔晓东; 陈恺宏; 刘琼光
    • 摘要: 【目的】剑麻是我国重要的麻类作物,在广东湛江地区剑麻上发生一种叶斑病,导致剑麻叶片大面积坏死,严重影响产量。明确剑麻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防治药剂,以期对该病进行有效防治。【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经科赫氏法则验证后得到病原菌的纯培养,结合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带毒介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真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从广东湛江剑麻产区分离得到叶斑病致病菌,分生孢子椭圆形,单孢,深褐色,中间有一条中横隔隔开,形似双胞结合在一起,ITS序列比较分析表明其与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百菌清、己唑醇、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吡菌酰胺和甲基硫菌灵等7种药剂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百菌清抑菌效果最好,EC_(50)值为0.000132μg/mL。【结论】广东湛江地区发生的剑麻叶斑病初步鉴定为由可可毛色二孢真菌引起,该病原菌对百菌清、己唑醇、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吡菌酰胺和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敏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