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药剂敏感性

药剂敏感性

药剂敏感性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1218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昆虫学报、中国生物学文摘、武夷科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年会等;药剂敏感性的相关文献由320位作者贡献,包括白庆荣、李建洪、陈悦等。

药剂敏感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1218 占比:99.79%

总计:41306篇

药剂敏感性—发文趋势图

药剂敏感性

-研究学者

  • 白庆荣
  • 李建洪
  • 陈悦
  • 傅建炜
  • 刘刚
  • 加藤弘之
  • 大和隆志
  • 横井晃
  • 河合隆利
  • 长洲毅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晓梅; 赵彦翔; 迟梦宇; 黄金光
    • 摘要: Phe511是禾谷镰孢甾醇-14α-脱甲基酶FgCYP51B活性口袋中的一个重要氨基酸。本研究中,我们探究了FgCYP51B蛋白中该位点突变后对禾谷镰孢主要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并通过分子对接探讨了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禾谷镰孢FgCYP51B-F511L突变体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等表型上与野生型菌株PH-1没有明显差异。但是F511L突变导致分生孢子的产量严重降低,对烯唑醇的敏感性增强。分子对接发现突变后亮氨酸的长侧链使得烯唑醇的甲基发生扭转,侧链朝向发生改变,更有利于与蛋白受体形成较强的疏水作用,这可能是导致FgCYP51B-F511L突变体对烯唑醇敏感性增强的原因。
    • 关天博; 崔晓东; 陈恺宏; 刘琼光
    • 摘要: 【目的】剑麻是我国重要的麻类作物,在广东湛江地区剑麻上发生一种叶斑病,导致剑麻叶片大面积坏死,严重影响产量。明确剑麻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防治药剂,以期对该病进行有效防治。【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经科赫氏法则验证后得到病原菌的纯培养,结合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带毒介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真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从广东湛江剑麻产区分离得到叶斑病致病菌,分生孢子椭圆形,单孢,深褐色,中间有一条中横隔隔开,形似双胞结合在一起,ITS序列比较分析表明其与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百菌清、己唑醇、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吡菌酰胺和甲基硫菌灵等7种药剂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百菌清抑菌效果最好,EC_(50)值为0.000132μg/mL。【结论】广东湛江地区发生的剑麻叶斑病初步鉴定为由可可毛色二孢真菌引起,该病原菌对百菌清、己唑醇、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吡菌酰胺和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敏感。
    • 靳俊媛; 王友贤; 刘倩; 孙蕾; 白庆荣; 赵廷昌
    • 摘要: 为了明确2018—2021年在吉林省及周边地区发现的一种西瓜炭疽病新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探究其防治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培养形状一致的52个菌株,柯氏验证结果表明其代表菌株具有致病性,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菜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incanum。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C.incanum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佳pH值为5,最适氮源为甘氨酸,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温度为30°C,最适光照条件为全光照;产孢最适培养基为CMA,最适pH值为5,最佳氮源为甘氨酸,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温度为10°C,在全黑暗条件下产孢最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方面,该病原菌对25%吡唑醚菌酯SC、350 g·L^(-1)苯甲·嘧菌酯SC、560 g·L^(-1)嘧菌·百菌清SC和40%嘧菌·戊唑醇SC敏感性均较好,可作为该病害防治的优先选用药剂。
    • 邢珏珺; 许毓钊; 苏钰彤; 魏欣莹; 江海琪; 喻国辉; 尹艳
    • 摘要: 【目的】鉴定广东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类型并筛选有效的杀菌剂种类,为生产上防控该病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大田采集的患病花生果荚中分离获得果腐病的真菌纯培养物,回接验证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后确认其病原,通过克隆菌株的ITS序列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0%福美双水悬浮剂、98%噁霉灵可溶性粉剂、24%井冈霉素A水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从韶关采集的花生果腐病样本中分离获得2株病原真菌,回接后均可以引起花生果荚腐烂,严重时导致果仁腐烂。基于菌株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urm)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供试杀菌剂中40%福美双悬浮剂对2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01 mg/L和0.021 mg/L,其次是噁霉灵,EC50分别为0.296 mg/L和0.217mg/L,井冈霉素A的EC50分别为20.575 mg/L和11.185 mg/L,苯醚甲环唑和多抗霉素对2株病原真菌没有抑菌效果。【结论】广东韶关地区花生果腐病主要由镰刀菌复合感染引起,以茄病镰刀菌为主,病原菌对福美双和噁霉灵敏感,生产上可以考虑使用这两种杀菌剂防控。
    • 赵丽娜; 朱洪坤; 吴欣航; 张爽; 范文忠; 崔娟
    • 摘要: 2019年夏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温室大棚中发现一种君子兰新病害——叶枯病,发病部位主要为中下部叶片,从叶片边缘开始变褐,然后逐渐枯萎扩大,发病较重。为有效防治君子兰叶枯病,平板划线分离纯化君子兰叶枯病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形态学测定和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确定了致病菌的分类地位,并测试了10种药剂对该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君子兰叶枯病病原菌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质量分数20%噻菌铜悬浮剂和30%乙蒜素乳油抑菌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明确了君子兰细菌性叶枯病致病菌种类,筛选出2种药剂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
    • 张金平
    • 摘要: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作物化学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难怪时下的农民朋友都深有感触:现在的害虫越来越难打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昆虫抗药性与自然耐药性、选择性的区别昆虫抗药性必须与昆虫自然耐药性和选择性严格区分开来。而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只有在同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而引起昆虫对药剂抵抗力的提高,这样方可说这种昆虫对该药剂产生了抗药性。
    • 姜苏月; 靳俊媛; 刘静; 刘宝玉; 孙福庆; 白庆荣
    • 摘要: 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长春市百花园种植的羽扇豆(Lupinus micranthus)炭疽病病样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进行了对20种药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多区段DNA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害由Colletotrichum lupini引起.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C,光照下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pH=7~8.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在以蛋白胨为氮源、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以硝酸钾为氮源、山梨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最好;菌丝致死温度为51°C,孢子致死温度为52°C.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病原菌对2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该病原菌菌丝和孢子均对质量分数60%唑醚代森联、250 g·L-1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较高,EC50<1 mg·L-1.
    • 刘刚
    • 摘要: 多菌灵在我国葡萄上已经登记应用多年:为阐明江苏丘陵地区葡萄炭疽病菌种群(GG)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及抗性分子机制,江苏丘陵地K镇江农科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GG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和敏感性;田间人工接种后再回检测GG对药剂敏感性的方法,评价了GG的抗药性流行演化;药剂作用标靶基因序列分析,阐明了抗性分子机制。
    • 张琳; 彭琳; 邵郅伟; 付长然; 高洁; 刘丽萍
    • 摘要: 2015年,在吉林省长春市罹患炭疽病的青皮南瓜上发现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与普遍认为的瓜类炭疽菌C.orbiculare不是同一种.本研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药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brevispo-rum的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多种瓜类和非葫芦科植物;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pH为6~9,最适pH=9;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C;致死温度50°C,10 min;适宜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L-胱氨酸.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3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发现C.brevisporum对这些药剂均较敏感,多菌灵、抑霉唑、甲基硫菌灵毒力较高,EC50分别为0.060 2、0.186 2、0.339 6μg/mL.该结果可为东北南瓜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依据.
    • 沈会芳; 张景欣; 杨祁云; 蒲小明; 孙大元; 林壁润
    • 摘要: [目的]叶斑病是制约广东省台山市剑兰产业的重要因素,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敏感性研究,旨在为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病菌致病性、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病菌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镜检孢子量测定温度、pH、光照、碳源、氮源和杀菌剂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分离纯化获得性状一致的4株菌株,致病性测定表明人工接种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表现一致.病菌分生孢子梗褐色,多单生,具隔膜,顶端屈膝状,大小为51.0~80.0 m×4.0~7.6 m.分生孢子褐色、弓形、中间宽两端窄,向一侧弯曲,4个细胞,大小为23.5~32.0 m×11.5~16.0 m.基于病菌rDNA-ITS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病菌与唐菖蒲弯孢霉(Curvularia gladioli)聚类到一起,形成明显分支.给合病菌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唐菖蒲弯孢霉(Curvularia gladioli Boerema&Hamers).适宜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26~30°C,pH范围为5.0~7.0;光照促进菌丝生长,黑暗利于产孢;碳源木糖、葡萄糖和有机氮源牛肉膏适宜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咪鲜胺和代森锰锌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1.23、2.81 g/mL.[结论]广东省台山市剑兰叶斑病病原菌为菌唐菖蒲弯孢霉,适宜生长温度为26~30°C,pH为5.0~7.0,对咪鲜胺和代森锰锌敏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