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动态
流行动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3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20070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兽医导刊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三届全球猪业论坛暨第十一届(2013)中国猪业发展大会、第3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术年会----家禽高效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控研讨会等;流行动态的相关文献由73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国中、赵继勋、王泽华等。
流行动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070篇
占比:99.73%
总计:120396篇
流行动态
-研究学者
- 张国中
- 赵继勋
- 王泽华
- 傅俊范
- 李晓阳
- 王锡祯
- 赵翠卿
- 吕品
- 周如军
- 马继林
- 冯金玲
- 刘东
- 常洪涛
- 朱明光
- 李武良
- 李艳琴
- 杨文灿
- 杨汉春
- 江斌
- 白善霖
- 谭万忠
- 赵静
- 陈建红
- 高国平
- 严雪瑞
- 何小兵
- 何未龙
- 刘红英
- 司兴奎
- 吴力军
- 吴荣凤
- 娄忠子
- 孔德光
- 季伟国
- 宋健
- 张丁华
- 张光辉
- 张济培
- 张海剑
- 张立成
- 张莉
- 徐云庆
- 徐美玉
- 房永祥
- 方丽云
- 施学文
- 景伟
- 景志忠
- 曹智高
- 李军
-
-
何小兵;
谭金龙;
高真贞;
景志忠;
景伟;
房永祥;
陈国华;
李维克;
贾怀杰;
娄忠子;
李小明;
苏洋
-
-
摘要:
2019年8月我国新疆伊犁地区首次暴发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在不到一年内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从我国最西北部传到最东南部诸省区,之后LSD疫情迅速传播和扩散,2021年又波及我国多个省市区,呈大流行态势,对我国养牛业特别是奶牛业造成巨大危害和威胁.近年来,世界上特别是俄罗斯等国家又发现了LSD疫苗样疾病以及新的变异毒株,对LSD的防控提出了新挑战.为做好这一外来病的防控工作,通过LSD疫情流行现状与趋势、发现的新流行毒株与问题,探讨我国LSD防控的新策略,为有效控制、净化和根除该病提供指导.
-
-
孙法良
-
-
摘要:
一.2021年鸭病料检测数据分析2021年齐鲁动保接收鸭病料2724份,涉及15个省份,检测情况如下:如图1所示,送检鸭病料主要集中在山东,占鸭病料数的63.8%,其次是河北(9.6%)、安徽(5.4%)、河南(5.1%)、江苏(4.2%)、辽宁(3.2%)等地。
-
-
吴燕君;
洪文英;
章忠梅;
吴耀;
缪强
-
-
摘要:
通过持续监测2007—2019年设施黄瓜白粉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研究其田间流行规律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年份设施黄瓜白粉病盛发期时间总体较一致,春黄瓜、秋黄瓜发病最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10月上旬;年度间的峰期持续时间、发生量差异较大,春黄瓜以2019年高峰期发病最重,秋黄瓜以2009年发病最重,2013年春黄瓜和秋黄瓜上均发病重但峰期持续时间短;该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干湿交替频繁、冷暖起伏大的环境条件下发病重。在此基础上,根据该病害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及每年3—10月的气象因素,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春黄瓜、秋黄瓜高峰期发生量预测模型。经拟合率检验,各模型均达75分以上的准确度,说明拟合结果与实测值相符,可用于瓜类白粉病的流行预测。
-
-
何小兵;
景伟;
房永祥;
陈国华;
李维克;
贾怀杰;
娄忠子;
李小明;
苏洋;
谭金龙;
高真贞;
景志忠
-
-
摘要:
2019年8月我国新疆伊犁地区首次暴发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在不到一年内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从我国最西北部传到最东南部诸省区,之后LSD疫情迅速传播和扩散,2021年又波及我国多个省区市,呈大流行态势,对我国养牛业特别是奶牛业造成巨大危害和威胁。近年来,世界上特别是俄罗斯等国家又发现了LSD疫苗样疾病以及新的变异毒株,对LSD的防控提出了新挑战。为做好这一外来病的防控工作,通过LSD疫情流行现状与趋势、发现的新流行毒株与问题,探讨我国LSD防控的新策略,为有效控制、净化和根除该病提供指导。
-
-
周弦;
刘续立;
熊诗洁;
蔡小东;
朱永兴;
李姗蓉;
罗怀海;
贾切
-
-
摘要:
以长江上游生姜种植区主栽品种小黄姜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湖北省宣恩县、四川省开江县和重庆市永川区对姜瘟病流行动态进行观测研究,分析病害流行与当地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为该区姜瘟病预测和防治提供参考借鉴。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3个试验点姜瘟病发生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当盛夏季节(6月中旬—8月下旬)的旬平均气温达到23.6~31.6°C时,长江上游生姜种植区姜瘟病可能大规模发生,其最大病情指数高达43.6。姜瘟病始发期(5月)的旬降雨量为12.5~63.5 mm;高峰期(6—8月)总降雨量为381.5~879.0 mm,总降雨时间为43~63 d。不同试验点姜瘟病病情指数表现为宣恩>永川>开江;而在每个试验点,姜瘟病病情指数随旬降雨量增多而升高。总体来看,长江上游生姜种植区姜瘟病病情指数与旬平均温度、旬降雨时间,特别是旬降雨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与三者呈现线性回归关系。因此,有效防控长江上游生姜种植区姜瘟病,需密切关注该区10 d范围内的平均温度、降雨量甚至降雨时间等主要气候因子变化。
-
-
张欣;
曾凡云;
谢艺贤;
彭军;
漆艳香
-
-
摘要:
为了解澄迈地区香蕉黑星病发生特点,以澄迈县松涛水库灌区主栽香蕉品种‘宝岛蕉’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定期方式,于2017—2020年间对该病害的田间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香蕉黑星病周年均可发生,季节流行曲线呈近“S”型,在1个生长季内的温暖多雨的9—11月及翌年高温多雨的5—8月,病情指数随香蕉生育期推移呈上升趋势,并分别于11月、翌年8月达峰值,其中8月峰值最大;其余月份温度、湿度相对较低,病害趋于平缓,呈波浪形。香蕉黑星病田间病情消长与湿度密切相关,温度次之,雨季尤其5—8月是香蕉黑星病的盛发期。此外,冬季及春夏之交持续阴雨或大雾也是病害加重的因素。
-
-
刘刚
-
-
摘要:
多菌灵在我国葡萄上已经登记应用多年:为阐明江苏丘陵地区葡萄炭疽病菌种群(GG)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及抗性分子机制,江苏丘陵地K镇江农科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GG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和敏感性;田间人工接种后再回检测GG对药剂敏感性的方法,评价了GG的抗药性流行演化;药剂作用标靶基因序列分析,阐明了抗性分子机制。
-
-
陈巨清;
赵瑞霍
-
-
摘要:
每当梅雨季节,鸡前殖吸京病的临床案例就呈现增多越势,对产蛋率和蛋壳质量彫响较大,所以养殖场在夏秋季节应正确认识及关注该病,并做好预防驱虫工作,最大程度減少该病遥成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整理了《鸡前殖吸虫病的流行动态与防治经验分享》,在此与大家进行分享。
-
-
赵静;
薛佳;
冯金玲;
赵烨;
徐美玉;
徐阿慧;
张国中
-
-
摘要:
通过对2020年国内鸡重要疫病病原的监测结果,从分子流行病学和病原流行病学水平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对2021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禽流感(AI)、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和鸡传染性鼻炎(IC)等主要疫病的流行动态进行了预测,为家禽养殖中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
王秋月;
尹学伟;
鲁远源;
魏灵;
李清虎;
张晓春
-
-
摘要:
[目的]为明确重庆地区气象因子对高粱炭疽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7-2018年对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自然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高粱炭疽病病情流行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构建病害发生预测模型.[结果]重庆地区2017-2018年高粱炭疽病病情指数(y)与日均气温(X1)和调查前7d平均气温(X5)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前7d累积日照时数(X8)呈显著正相关,与日均相对湿度(X3)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气象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124.668 +5.847X5.模型拟合情况显示,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发生流行时间动态,其动态方程为:y=1/[0.017+ 89.222exp(-0.139t)],决定系数R2=0.991.推导出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流行阶段分别为:高粱炭疽病的指数增长期为每年的6月初至6月中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为病害衰退期.高粱炭疽病表观侵染速率与日均气温、前7d平均气温以及前7d累积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前7 d累计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结合相关性较高的气象因子和病程流行阶段进行病害的发生预测,对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
-
-
-
-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07年中国主要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结合实验室的相关研究结果,对2008年某些重要鸡病的流行动态进行分析.由于有些疫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流行于冬春季节,对其流行趋势及防控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明确的认识.结果仅供广大养殖业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
-
全炎铭
- 《第三届全球猪业论坛暨第十一届(2013)中国猪业发展大会》
| 2013年
-
摘要:
伪狂犬病(PR)又名奇痒症病原为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属的伪狂犬病病毒.文章重点分析了猪狂犬病的最新流行趋势和防控现状,针对该病流行新趋势、防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伪狂犬病毒肆虐的情况(1)引种是第一关键;(2)科学的免疫监测及疫苗注射;(3)加强感染与带毒种猪群的净化及后备种猪的监测;(4)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生物安全措施:采取全封闭的饲养管理方式,如设置多重消毒卡、洗澡更衣、隔离、轮岗、装猪台外置、外来人员与车辆的彻底消毒等是养猪生物安全措施与健康养殖的有力保障;(5)科学的环境控制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
-
周继章;
宫晓炜;
曹小安;
郑福英;
蔺国珍;
王光华;
费媛媛;
邱昌庆
- 《第3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为了掌握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对我国部分省区的动物布鲁氏菌病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我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动态,为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9年2月开始至2010年12月,先后在青海省、甘肃省、新疆等11省区采集血清5559份,其中绵羊血清2468份,山羊血清421份,奶牛血清983份,乳样40份,耗牛血清1233份,猪血清404份,骆驼血清50份。随后对样品进行血清学检测、布鲁氏菌套式PCR检测和布鲁氏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通过瑰红平板凝集试验对5559份血清进行了检测:绵羊血清2468份,阳性为85份,阳性率为3.4%;山羊血清421份,阳性血清3份,阳性率为0.7%;检测奶牛血清983份,其中阳性74份,阳性率为7.5%;检测耗牛血清1233份。阳性24份,阳性率为1.95%;检测黄牛135份,阳性为0份;检测猪血清;404份,阳性0份;检测骆血清50份,阳性0份。对采集的40份奶牛乳样进行套式PCR检测,反应条件为一扩:95°C预变性5 min,94°C变性1min,49°C退火1 min,72°C延伸1 min,进行35个循环,最后72°C延伸10 min。二扩:94 °C变性30s,51°C退火1 min, 92°C延伸1 min,进行20个循环,最后72°C延伸6 min。结果有3份奶样扩增出一条大小约4196p的条带,与预期的结果相符。结论:在当前动物布鲁氏菌病硝烟四起的情况下,尽快控制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是当务之急。采取隔离、全群免疫、捕杀、补偿、有效监测相接合的手法才能有效控制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流行。
-
-
李银
- 《第五届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术年会----家禽高效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控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从2008年11月份开始,该病几乎每年冬天均会发生,但2010—2011年度的这次最为严重,表现为反复发生。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有黄白色干酪样栓子堵塞,发病鸡呼吸困难,窒息死亡。该病主要发生日龄较小的鸡,一般在12~29日龄,平均25日龄,发病率100%,死亡高峰为发病后的3-10 d,死亡率一般在15%~40%之间,最高80.59%,平均21.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