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62636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农药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第27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等;黄瓜白粉病的相关文献由886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欢乐、潘俊松、蔡润等。
黄瓜白粉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2636篇
占比:99.55%
总计:62921篇
黄瓜白粉病
-研究学者
- 何欢乐
- 潘俊松
- 蔡润
- 张英
- 刘刚
- 聂京涛
- 彭佳林
- 李社增
- 杨俊俊
- 郑庆伟
- 马平
- 鹿秀云
- 代光辉
- 刘大群
- 刘峰
- 王万立
- 郝永娟
- 乔康
- 冯学赞
- 姬小雪
- 张万军
- 邱士芬
- 郭庆港
- 何月秋
- 刘佳
- 刘春艳
- 刘龙洲
- 吴毅歆
- 吴燕君
- 吴耀
- 商鸿生
- 孙辉
- 孟庆芳
- 孟润杰
- 张小风
- 张志远
- 张汀
- 张红杰
- 张铉哲
- 曹瑾
- 李亚宁
- 李学勇
- 李艳波
- 杜昱光
- 杨文香
- 杨秀芬
- 栗秀丽
- 洪奎贤
- 王文桥
- 简恒
-
-
张忠池;
王保娜;
李明通;
罗曼
-
-
摘要: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对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为筛选对黄瓜白粉病防效较好的生物源药剂,作者以3个生物源制剂,即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80%硫磺水分散粒剂、0.5%几丁聚糖可湿性粉剂,和化学药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作试验对象开展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药剂对黄瓜生长安全,各参试生物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显著低于化学制剂,但也达到60%左右,下一步需对生物药剂的施用方法和使用剂量等进行试验研究。
-
-
吴燕君;
洪文英;
章忠梅;
吴耀;
缪强
-
-
摘要:
通过持续监测2007—2019年设施黄瓜白粉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研究其田间流行规律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年份设施黄瓜白粉病盛发期时间总体较一致,春黄瓜、秋黄瓜发病最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10月上旬;年度间的峰期持续时间、发生量差异较大,春黄瓜以2019年高峰期发病最重,秋黄瓜以2009年发病最重,2013年春黄瓜和秋黄瓜上均发病重但峰期持续时间短;该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干湿交替频繁、冷暖起伏大的环境条件下发病重。在此基础上,根据该病害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及每年3—10月的气象因素,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春黄瓜、秋黄瓜高峰期发生量预测模型。经拟合率检验,各模型均达75分以上的准确度,说明拟合结果与实测值相符,可用于瓜类白粉病的流行预测。
-
-
海飞;
袁水霞;
刘圣明
-
-
摘要:
为了明确嘧菌酯与戊唑醇组合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开展了嘧菌酯、戊唑醇及其组合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嘧菌酯、戊唑醇对黄瓜白粉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3.3832μg·mL^(-1)和0.9957μg·mL^(-1);嘧菌酯与戊唑醇(质量比1∶2)对黄瓜白粉病菌的EC_(50)值为1.0698μg·mL^(-1),表现为相加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嘧菌酯和戊唑醇单剂在150 g a.i.·hm^(-2)剂量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2.67%和74.88%。嘧菌酯与戊唑醇(1∶2)组合在67.5、112.5、157.5 g a.i.·hm^(-2)剂量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0.99%、80.85%、83.82%,防效与剂量呈正相关。与单剂相比,嘧菌酯与戊唑醇组合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效显著提高,且用药量显著降低。建议田间按照嘧菌酯与戊唑醇(质量比1∶2),推荐使用剂量为157.5 g a.i.·hm^(-2),科学用药,降低抗药性发生及作物安全性风险。
-
-
郑庆伟
-
-
摘要:
为了发现和开发新的杀菌化合物,浙江工业大学催化加氢中心/浙江省绿色农药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嘧菌酯为先导,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等手段,设计并合成了22个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
-
李凌云
-
-
摘要:
因用于黄瓜白粉病的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已产生抗性药,为筛选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新型杀菌剂,2016-2017年笔者采用11%环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及环氟菌胺、戊唑醇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每亩用11%环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30毫升、40毫升,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5毫升,10%环氟菌胺悬浮剂16.7毫升以及清水对照。采用电动喷雾器喷药,使全株叶片正反两面均匀着药,每亩用水量40公斤。连续施药2次,间隔期9天。
-
-
秦立金;
张瑞波;
薛舒文;
于凤仙;
单敏;
李燕;
郭超群;
李嘉薇
-
-
摘要:
本试验采用田间种植的方法,通过调查田间白粉病防效和黄瓜品质指标,筛选在赤峰地区采用生物农药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最适稀释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生物农药处理均可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和田间发病率,其中,稀释67倍和稀释40倍时防治效果较佳,分别达到23.66%和25.23%,与其他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浓度生物农药处理均对黄瓜品质有一定影响,稀释67倍时黄瓜单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23 kg、3.61%、2.63 mg/g.因此,稀释67倍为本试验筛选的生物农药最适稀释浓度,可用于赤峰地区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
-
-
胡健;
仇学平;
谷莉莉;
成晓松;
花金顺
-
-
摘要:
为筛选防治黄瓜白粉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作者选用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250 g/L嘧菌酯SC、125 g/L吡唑萘菌胺EC、50%醚菌酯WG开展黄瓜白粉病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450 mL/hm2、600 mL/hm2、750 mL/hm2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较好,随着用药量的增加其防治效果逐渐提高,各试验剂量间防效差异显著;本试验剂量下该药剂对黄瓜安全,黄瓜未发生不良反应.生产上建议在白粉病发病初期或发病前即喷洒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用药量为450~600 mL/hm2,连续用药2~3次,间隔期7~10 d.
-
-
王帅宇;
杨文;
贾峰勇;
张涛;
张梁;
王俊伟;
杨建国
-
-
摘要:
因周年发生为害、防治用药频繁,导致黄瓜白粉病抗药性上升迅速,造成常规药剂防效下降并带来较高的农药残留风险,亟需筛选出防治该病的轮换药剂.选择不同杀菌剂开展田间防病试验,评价常规喷雾条件下各药剂及不同用量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田间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73.17%~83.80%、12.5%四氟醚唑水乳剂69.21%~74.15%、36%硝苯菌酯乳油59.52%~65.00%、9%萜烯醇乳油27.35%~39.52%,作为对照的常规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效为41.96%.4种新药剂之间及同一药剂最高和最低用量处理间的防效均存在显著差异.
-
-
赵鑫;
李云鹏
-
-
摘要:
黄瓜白粉病病菌繁殖速度快、发生普遍,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旦发生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产量下降和品质损失.该文阐述了黄瓜白粉病的危害特点,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黄瓜白粉病防控的研究,总结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方法,以期为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
-
杨东旭;
王晓光;
张尚卿;
路雨翔;
韩晓清
-
-
摘要:
为了提高吡噻菌胺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增效配方,降低抗性风险,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喷雾法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吡噻菌胺SC+10%多抗霉素WP对黄瓜白粉病防效突出,第1次药后7 d防效为84.39%,第2次药后14 d防效高达97.48%.20%吡噻菌胺SC+10%多抗霉素WP增效作用明显,可以在黄瓜生产中推广应用.20%吡噻菌胺SC+30%苯甲·嘧菌酯SC对黄瓜白粉病也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可降低抗性风险,作为备选或轮换使用的方案.
-
-
HE Li-fei;
禾丽菲;
LI Xiao-xu;
李晓旭;
SUN Zuo-wen;
孙作文;
MU Wei;
慕卫;
LIU Feng;
刘峰
- 《第十六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为明确QoIs和DMIs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有效性,在山东省黄瓜主产区采集黄瓜白粉病菌菌株,测定不同地区及不同年份的黄瓜白粉病菌对常用QoIs和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在泰安岱岳区进行3年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除氟硅唑以外,城阳黄瓜白粉病菌对QoIs和DMIs2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最低;淄川黄瓜白粉病菌对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最高,对4种药剂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7.29,19.66,27.40,250.00倍.与2011年相比,2013年和2017年常用QoIs和DMIs杀菌剂对泰安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均不同程度降低.泰安地区的田间防效结果显示,与2011年相比,2013年除吡唑醚菌酯外2类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017年几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和己唑醇的防效下降尤为明显.综合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山东省不同地区黄瓜白粉病菌对QoIs和DMIs两类杀菌剂的敏感程度有一定的异质性,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泰安岱岳区黄瓜白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也逐年降低.
-
-
-
-
-
-
赵胜荣;
高宇
- 《第27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黄瓜白粉病是一种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繁、流行性强的病害,是上海地区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430g/L戊唑醇悬浮剂是广谱型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可迅速通过植物的叶片和根系吸收并在体内传导和进行均匀分布,主要通过抑制病原真菌体内甾醇的脱甲基化,导致生物膜的形成受阻而发挥杀菌活性,是目前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较好药剂.通过试验可知,施用430g/L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96.75、116.1、135.45g/hm2三个剂量,方差分析表明,试验药剂3个剂量处理第二次药后7天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中低剂量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没有显著差异,高剂量与中低剂量存在显著差异;试验药剂3个剂量处理第三次药后7天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存在显著差异。二次药后7天和三次药后7天对照药剂防效与试验药剂中剂量的防效无差异,与低、高剂量的防效有显著差异。有发现其对黄瓜的花、叶、果产生药害症状,试验期间,除黄瓜霜霉病、炭疽病和烟粉虱有一定的危害外,其他病虫害很轻,没有观察到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