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病原菌鉴定

病原菌鉴定

病原菌鉴定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102117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内科与临床诊疗学分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第三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会暨农药械交易会等;病原菌鉴定的相关文献由132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荣意、李宝聚、谭志琼等。

病原菌鉴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02117 占比:99.70%

总计:102428篇

病原菌鉴定—发文趋势图

病原菌鉴定

-研究学者

  • 张荣意
  • 李宝聚
  • 谭志琼
  • 姜于兰
  • 廖旺姣
  • 桑维钧
  • 邹东霞
  • 吴耀军
  • 王勇
  • 蒋军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谭智勇; 谌潇雄; 韦海霞; 郑燕飞; 陈文俊; 谭军
    • 摘要: 对贵州碧江地区茄子绵疫病病菌进行分离、 纯化培养,采用生物学、 分子学鉴定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贵州碧江茄子绵疫病的病原菌为辣椒疫霉菌,为当地茄子绵疫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杨潇; 王曙光; 梁慎; 娄长城; 王利民; 师曼; 张和臣
    • 摘要: 为明确楸树茎腐病的致病原因,了解不同楸树材料对致病菌的抗性差异,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感病楸树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并验证其致病性,之后进行形态与分子鉴定,采用离体叶片穿刺法和浸根法将致病菌接种至不同楸树材料,测定不同楸树材料叶片β-1,3-葡聚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楸树茎腐病的病原菌为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在离体叶片穿刺试验中,洛楸1号(CL1)病情指数最低,为39.17;在浸根法试验中,金丝楸(CJS)病情指数最低,为26.67。3个楸树材料中,CJS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最快,其活性峰值比CL1高14.89%,比豫楸2号与灰楸的杂交种(CZ2)高7.12%;CL1的SOD活性上升最快;CL1和CJS的POD活性分别在第3天和第6天达到峰值,且CJS的峰值比CL1高11.11%,比CZ2高25.00%。综合病情指数和酶活性变化,CJS对茎腐病的抗性更强。
    • 杨顺超; 刘晔; 蒋甲福; 陈素梅; 陈发棣; 管志勇; 房伟民
    • 摘要: 菌核病是菊花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为明确菊花菌核病病原菌的种类、品种抗性差异和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鉴定,并筛选了33个切花菊品种以及7种杀菌剂。结果表明,从感病植株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能够重新感染菊花,并且再次分离得到的菌株与原菌株相同。通过病原菌的形态、感染特征和分子序列分析,确定了该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病原菌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培养基(YEPD)上的生长速度最快,在20~30°C时生长最好,在pH值5~7时生长较快,对碳源的种类要求不严格,以蛋白胨为氮源时生长较好。共筛选了33份菊花材料,未发现免疫及抗病品种,有6份中抗品种,13份中感品种,14份感病品种,且离体与活体接种差异性不大。氟酰胺和肟菌酯对核盘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半数效应浓度(EC;)分别为0.09 mg·L^(-1)和0.65 mg·L^(-1);此外,通过接种后喷施杀菌剂发现,氟酰胺和肟菌酯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98.26%和90.93%,显著优于其他杀菌剂。本研究建立了菊花菌核病的鉴定、筛选与防治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菊花抗性育种与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 石延霞; 王朵; 张旭娟; 施建军; 路雅静; 谢学文; 柴阿丽; 李磊; 李宝聚
    • 摘要: 2018—2020年,杭州佳慧芦笋种植基地疑似发现芦笋茎枯病危害,为了明确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的病样进行致病菌分离纯化和鉴定,明确该病害为芦笋茎枯病,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通用引物及特异性引物扩增序列比对结果,该病原菌与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同源性为100%,鉴定为天门冬拟茎点霉。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该病菌菌丝完全抑制,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次之,EC_(50)为0.13μg·mL^(-1)。盆栽试验验证,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茎枯病防治效果最好,达94.56%,可作为防治芦笋茎枯病高效药剂。
    • 李志颜
    • 摘要: 目的分析罗定市2017—2019年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进行病原菌血清分型鉴定。方法收集罗定市2017—2019年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或肛拭样本,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可疑食品、病原体分布及阳性菌株血清分型进行分析。结果2017—2019年罗定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共发生6起,暴露人数共为560人,发病人数共为54人,罗定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年均罹患率为9.64%;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可疑食品分析结果为:2017年未煮熟食物罹患率为53.33%、剩饭剩菜罹患率为33.33%、营养餐罹患率为13.33%;2018年未煮熟食物罹患率为47.37%、剩饭剩菜罹患率为31.58%、营养餐罹患率为21.05%;2019年未煮熟食物罹患率为60.00%、剩饭剩菜罹患率为20.00%、营养餐罹患率为20.00%。2017—2019年罗定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高发时间均为4—6月;高发发病年龄为7~10岁。收集的54例阳性食源性疾病病例中,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最高,为66.67%;共检出7个血清群,优势血清型为O3:K6。结论罗定市2017—2019年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未煮熟食物罹患率最高,4—6月为疾病高发时间,7~10岁为高发年龄;阳性标本病原体的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最高。
    • 吴之涛; 常浩; 李文学; 杨克泽; 马金慧; 徐志鹏; 汪亮芳; 任宝仓
    • 摘要: 为明确一种玉米种子细菌性病原菌,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玉米种子胚芽组织和玉米幼苗心叶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种子胚芽组织和幼苗心叶生长点组织中分离纯化获得2株培养性状一致的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2株菌株是引起玉米矮化皱缩、生长点组织坏死、心叶缺失等症状的病原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2株菌株与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的同源性达到100%,结合菌落形态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鉴定为Pantoea dispersa。皿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0.3%四霉素水剂和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对菌株YM-001的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670.84μg/mL和920.99μg/mL。
    • 薛丽芳; 翟雅鑫; 池吉平; 曹挥; 王建明; 郝晓娟
    • 摘要: 菌核病是山西省红芸豆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为明确其病原菌种类,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红芸豆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菌丝初期呈白色絮状,培养7 d后在菌落边缘出现黑色鼠粪状菌核,菌核直径2.0~4.5 mm,菌核萌发产生1~3个子囊盘;子囊呈圆柱形或梭形,大小为(120.0~140.5)μm×(9.2~11.6)μm;子囊内含8个无色、椭圆形子囊孢子,大小为(8.4~12.0)μm×(4.0~5.5)μm。代表菌株J8-1.8可侵染红芸豆茎部和豆荚引起发病。以rDNA-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J8-1.8与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引起山西省红芸豆菌核病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张祥丽; 曹瑱艳; 杨怡华; 宋阳; 申屠旭萍; 俞晓平
    • 摘要: 根腐病是危害浙江省铁皮石斛的重要病害之一,鉴定根腐病的病原菌是有效防治该病害的前提条件。为进一步明确前期经柯赫法则验证为病原菌的镰刀菌(编号为GF-14)分类地位,本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并结合内源转录间隔区(rDNA-ITS)、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和RNA聚合酶基因(RPB1和RPB2)等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该致病菌属于变红-木贼镰刀菌复合种群Fusarium incarnatum-equiseti species complex。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病原菌对多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选取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佳的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的测定。结果表明:本实验室分离获得的生防菌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amogenes 1628发酵液对该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佳,发酵液稀释10倍后抑制率高达98.22%;而宁南霉素、井冈霉素则对该致病菌无显著抑制作用。菌株对峙试验发现淀粉酶产色链霉菌1628对菌株GF-14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32.65%。田间防效试验表明其发酵液对铁皮石斛根腐病病株具有防治效果,为34.90%。本研究明确了铁皮石斛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筛选到能有效抑制该病原菌的微生物杀菌剂,为后续铁皮石斛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 陈慧杰; 邓衍明; 齐香玉; 陈双双; 冯景; 韩勇; 王华娣; 秦紫艺
    • 摘要: 绣球叶片对植物病原体的入侵非常敏感,极易发生病害,尤其是叶斑病,其发生会引起叶片呈现大小不一的病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病死、脱落,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影响绣球的生长及开花质量。为明确引起绣球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在对绣球叶斑病田间发病症状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从绣球Bailer的病叶上获得5种病原真菌分离物;通过致病力检测试验,从5种病原真菌分离物中筛选到强致病力菌株H-3-1;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法对病原菌H-3-1进行鉴定,表明其为棒孢属多主棒孢菌;进一步通过菌落生长法测定H-3-1的生物学特性,发现病原菌H-3-1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C,最适pH值为8,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结果为绣球棒孢叶斑病的病原学研究提供依据,也可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 廖旺姣; 邹东霞; 罗辑; 吴耀军; 黄华艳
    • 摘要: 【目的】明确广西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杉木抗病育种及杉木炭疽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西河池、百色、桂林、柳州、贺州和南宁市杉木种子园及林地炭疽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和单孢分离法获得杉木炭疽病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结合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几丁质合成酶(CHS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微管蛋白(TUB2)和肌动蛋白(ACT)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对获得的炭疽病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从杉木炭疽病样品中共分离获得60株炭疽菌属真菌,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通过形态学结合病原菌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C.fructicola和C.camelliae菌丝生长及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25°C;光照对C.fructicola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有利于C.camealliae菌丝生长,黑暗有利于2种病原菌产孢;pH 4时最适宜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pH 4最适宜C.fructicola产孢,pH 5最适宜C.camealliae产孢;2种病原菌对D-麦芽糖利用最好,乳糖和D-山梨醇最有利于C.fructicola产孢,可溶性淀粉和阿拉伯糖最有利于C.camelliae产孢;蛋白胨和酵母粉均有利于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酵母粉有利于C.fructicolaz产孢,酵母粉和牛肉膏有利于C.camelliae产孢。【结论】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为核果炭疽菌(C.fructicola)和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温度、pH和碳氮源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影响明显,光照对2种病原的影响略有不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