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1-10

主办单位: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

会议文集: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Methioninc aminopcptidasc 2 (MAP2) is an sscntial enzyme that is involved in protein maturation. I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moval of the initiating methionine residuefrom nascent polypeptide chain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geneencoding methionine aminopeptidase 2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SjMAP2) was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Real-time RT-PCR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is wasexpressed in each testing developmental stage in S. japonicum, but more highly expressed at 42 days in male adultworm, suggesting this gene as mal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gene was differentiallyexpressed in worms from three different host species. It washighly expressed in worms from the schistosome-susceptiblemouse, expressed at a lower level in worms from the lesssusceptible rat, and at an even lower level in worms from thenon-permissive host Microtus frtis. The expression of thegene was affect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hosts were treatedwith praziquantel: Expression was down-regulated by92.17%and 49.01%, respectively, in treated male and femaleadult worms in comparison with untreated worms. Animmuno-experiment in mice indicated that vaccination withrecombinant SjMAP2 could induce partial protective efficacyagainst schistosome infection. The data presented heresuggest that SjMAP2 is an important molecule in thedevelopment of the schistosome and that it may be a potentialnew drug target or vaccine candidate for schistosomiasis.
  • 摘要:山丘型疫区是在我国分布最广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对这类地区牛血吸虫病流行动态调查,摸清流行特点和规律,正确评估防治效果,为制订防控对策提供依据;为此在这类地区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试点进行调查观测,并记录统计各类数据,结果显示两个观测点耕牛和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下降98.4%、70%和93.8%、71.8%,感染强度呈下降态势,野粪阳性率仁美点1995年以后为0,而大仓点稍有上升并处于徘徊状态;说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自然环境特殊,疫区往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加大查治和扩大化疗力度可迅速使疫情大幅下降,但要彻底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还必须注重对钉螺孳生环境的改造和加强对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管理。
  • 摘要:目的:建立计数血吸虫虫卵的可准确量化和易于操控的小鼠肝脏模型。rn 方法:人工感染BALA/c系小鼠42天后,根据肝脏的三个分叶计数各叶血吸虫虫卵数,分析血吸虫虫卵在各叶中的分布。rn 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42天的BALB/c小鼠肝脏的平均重量为2.23±0.26g,左叶、中央叶、右叶三个虫卵计数单位占肝全重的比例分别是:39%、27%、34%。肝脏左叶、中央叶、右叶三个取样样本中血吸虫虫卵EPG分别为49.80±26.70×103/g,59.03±29.04×103/g和36.55±17.77×103/g。各肝叶之间相差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EPG与各肝叶中EPG符合线性关系,每对配对成虫对肝脏EGP的贡献从3.67×103/g到6.5×103/g个虫卵不等。rn 结论:血吸虫虫卵在肝脏各叶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肝中央叶为最多,肝右叶最少。
  • 摘要:目的:研究虫卵通过家鸭消化系统后的孵化能力。rn 方法:小鼠人工定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45天剖杀,对肝脏及小肠中虫卵进行计数,将带有虫卵的肝脏及小肠匀浆液分别灌喂家鸭,观察不同小时收集鸭粪的毛蚴孵出情况。rn 结果:虫卵经过家鸭体内在大约两个小时后代谢的粪便中孵化率达到峰值,相对孵化率分别为0.61%和4.066%;7小时后,已经没有虫卵可以孵化出毛蚴。同一批次的虫卵所孵化的毛蚴中,大约经过4小时后其孵化率达到峰值。rn 结论:虫卵通过家鸭消化系统后部分依然保持孵化能力,家鸭有可能作为血吸虫的转运宿主拥有传播虫卵的能力。
  • 摘要:为了确定鸡艾美耳球虫(Eimeria)不同种以及来自不同地区同种不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其分类地位。对实验室保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E. tenella)、毒害艾美耳球虫(E. necatrix)、巨型艾美耳球虫(E. maxima)、堆形艾美耳球虫(E. acervulina)等4种15株鸡球虫孢子化卵囊的18S rDNA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从GenBank下载的鸡球虫18S rDNA序列一起,使用软件DNAstar 5.0 MegAlign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4种艾美耳球虫种间同源性在94.6%~99.4%之间,7株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株间同源性在99.0%~99.9%之间,5株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株间同源性在96.9%~99.8%之间。用该4种鸡球虫的18S rDNA序列与GenBank下载的另外4种鸡球虫18S 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这8种鸡艾美耳球虫形成2个分支,即堆形艾美耳球虫(EASH)、巨型艾美耳球虫(EMSH)、变位艾美耳球虫(E. mivati)、和缓艾美耳球虫(E. mitis)、布氏艾美耳球虫(E. brunetti)、早熟艾美耳球虫(E. praecox)构成1个分支,柔嫩艾美耳球虫(ENSH)、毒害艾美耳球虫(ETAS)构成另1分支。巨型艾美耳球虫、柔嫩艾美耳球虫各株的系统发育树均根据地域关系产生2个分支。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不同地理区域的同种不同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种间和种内的鉴定结果与普通生物学结果一致。本研究提示18S rDNA基因可用于鸡球虫不同种/株的分类鉴定,为艾美耳球虫分子遗传学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对A08蛋白基因在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发育阶段(未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子孢子和裂殖子)的转录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以A08蛋白cDNA为模板扩增出1 083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该基因连接到pGEM-T-easy载体上,经序列测定和双酶切鉴定表明为A08基因。用EcoR I和Not I酶切回收目的片段连接至用同样酶切的真核表达载体pPIC9k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PIC9k-A08,转化大肠杆菌TOP10后,提取质粒,经酶切鉴定正确后用Sac I将重组质粒线性化,再电转入毕赤酵母GS115菌株,G418筛选抗性重组子,经PCR鉴定正确重组子后做甲醇诱导表达。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子孢子阶段的转录拷贝数显著高于其他发育阶段,是一个子孢子高表达基因。重组酵母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证实,柔嫩艾美耳球虫A08基因在毕赤酵母中获得表达。Western blot初步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学反应活性。
  • 摘要:为了建立柔嫩艾美耳球虫的鸡胚成纤维传代细胞 (DF-1)培养体系,并应用于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细胞入侵活力检测,将CFDA-SE标记的子孢子接入DF-1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子孢子的细胞入侵活力。比较了37 ℃和41 ℃培养温度下,子孢子对DF-1、MDBK、Vero、BHK、MDCK五种细胞的入侵活力。优化了在子孢子入侵活力检测时,DF-1细胞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在DF-1细胞中可发育为第一代裂殖子。在不同培养温度下,子孢子对DF-1细胞的入侵活力均高于其他细胞。优化后的DF-1细胞培养体系的培养程序为: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稀释DF-1细胞,以每孔1×105个细胞铺被24孔板,37 ℃,5%CO2培养24 h后,用含5%胎牛血清的DMEM换液后,每孔接入3×105个子孢子,41 ℃、5%CO2培养8~12 h,收集细胞进行检测。
  • 摘要:为了构建隐孢子虫鼠基因型CP15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检测其重组质粒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采用PCR法,从pMD18-T-CP15菌液中扩增了CP15及含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的CP15基因,酶切测序鉴定;将该基因亚克隆至pVAX-1载体中,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Hela细胞,RT-PCR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表达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扩增了约360 bp和380 bp的隐孢子虫鼠基因型CP15和含CpG-ODN的CP15基因,酶切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pVAX1-CP15和含有CpG-ODN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C-CP15。转染Hela细胞后,用RT-PCR法检测到外源基因有效的转录,用间接免疫荧光、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到外源基因的有效表达。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能够在Hela细胞中成功转录和表达,并且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这为下一步深入研制具有高保护性的隐孢子虫核酸疫苗奠定了基础。
  • 摘要:长角血蜱是一种动物体表专性吸血寄生虫,可传播多种病原体,是我国主要媒介硬蜱之一。为深入研究肠道细菌在蜱的生理学和传播病原上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长角血蜱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按细菌传统分离方法并结合16S rDNA测序鉴定,获得7个分离株,隶属于显核菌属(Caryophanon sp.)、考克氏菌属(Kocuria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5个菌属。
  • 摘要:为了使重组猪α干扰素(rPoIFN-α)制品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本文采用保守的冻干工艺重点对rPoIFN-α制品的冻干保护剂进行筛选。通过外观检测、水分含量、活性检测对十四种冻干保护剂进行了比较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终浓度2%、4%和5%的甘露醇的保护效果较好,活性保持率分别为102.8%,95.1%,108.3%。然后将活性好的这三个配方再冻干三批制品进行放置40℃加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40℃放置三个月后,三个保护剂制品效价基本没变化,稳定性良好,有效期暂定为两年。本研究初步探索了rPoIFN-α的冻干配方,为rPoIFN-α的产业化打下基础。
  • 摘要:采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Marc-145 细胞体系验证重组猪α干扰素(rPoIFN-α)制剂的抑制病毒作用。结果表明:rPoIFN-α稀释至1010 可有效预防PRRSV 感染Marc-145 细胞;当rPoIFN-α稀释至108 可有效抑制病毒在Marc-145 细胞上的增殖。这些结果在细胞水平上明确了rPoIFN-α对PRRSV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的rPoIFN-α动物实验提供了参考。
  • 摘要:The full-length gene encoding the nucleocapsid (N) protein of the virus (PPRV) responsible for an outbreak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in Tibet in 2007 was synthesized in two stages using overlapping PCR without the need for viral genomic cDNA as template. The full-length N gene was successfully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the purified gene product bound to monoclonal antibody raised against PPRV N protein. Furthermore, it was able to replace recombinant B-N antigen as the coating antigen in a commercial ELISA kit prepared with another PPRV strain.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employed as the coating antigen to develop an indirect ELISA for PPRV antibody detection in the sera of infected small ruminants. Antibody detection was optimal at a 1:200 serum dilution and an antigen concentration of 3.2 u0002 g/ml, and the positive threshold (cutoff) value of the assay was 2.18. Analysis of 697 serum samples reveale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indirect ELISA to be 96.7 and 96.1%,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ELISA test.
  • 摘要:小反刍兽疫自2007年开始传入我国西藏地区,给我国养羊业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但目前有关小反刍兽疫侵染方式、致病机理以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考察麻疹病毒这些方面的情况讨论了小反刍兽疫病毒特别的侵染方式、系统感染现象、免疫逃避机制、群体流行以及将来应该关注的研究重点。麻疹病毒通过“特洛伊木马”策略,即利用感染的树突状细胞作为“特洛伊木马”,将自己转移至引流淋巴结中,这样便逃出了呼吸道的限制,进入了淋巴结系统,建立系统感染,并能以更多的数量再次回到呼吸道。这种二次攻击能够感染和杀死大量的呼吸道细胞,并产生更多的病毒。系统感染的结果之一是常引起眼部上皮细胞的感染,而对此感染的免疫反应能够引起眼睑内部粘膜组织和眼球结合部粘膜的炎症。感染过一次MV的个体就具有终身抵抗再次感染的能力,必须有一个相对很大而且是聚集生活的群体维持病毒传代;麻疹病毒也能利用抑制被感染个体的免疫反应来实现其逃避宿主防卫的目的,显然这有助于为病毒重新感染呼吸道并再从这里向新的宿主传播而赢得时间。麻疹病毒免疫逃避和免疫抑制主要通过细胞融合,逃避抗体攻击以及破坏树突状细胞或巨嗜细胞的方式实现。
  • 摘要:雄性SD大鼠220只,体重100-120g,随机分成6组。组Ⅰ,阴性对照组,不诱癌不加富硒麦芽(SEM);组Ⅱ,模型组;组Ⅰ和组Ⅱ,日粮中分别添加亚硒酸钠至硒含量达0.1mg/kg;组Ⅲ—组Ⅴ,日粮中分别添加SEM至硒含量为0.3、1.0、3.0 mg/kg;组Ⅵ,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至硒含量3.0mg/kg。组Ⅱ—组Ⅵ,饮水中添加100mg/L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癌,维持DEN摄入量每天约10mg/kg体重,连续16周,然后改饮普通灭菌水至18周末。组Ⅰ始终以普通灭菌水自由饮用。18周末,处死大鼠。采用生化分析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诱癌过程中肝癌特异性指标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显示,富硒麦芽组各期血浆γ-GT、GST、ALT、ALP活性低于或显著低于模型组,血浆ALB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补充一定量的富硒麦芽能减轻DEN所致的肝损伤,延缓和阻滞大鼠肝癌的发生、发展进程。
  • 摘要:通过对35例犬乳腺肿瘤的临床病史调查、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探讨了犬乳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显示34例均发生在5岁以上,6~10岁为发病高峰期;51%的病例为恶性肿瘤,其中44.4%的乳腺癌发生转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在正常乳腺和良性肿瘤组织中,P63蛋白100%表达,并且仅仅局限于肌上皮细胞的胞核;但在18例恶性肿瘤组织中,14例乳腺癌呈现P63表达下降,3例乳腺癌完全呈现阴性;1例乳腺肌上皮癌及其转移癌呈现P63强表达;因此,检测P63蛋白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对犬乳腺肿瘤的性质和预后进行评估。
  • 摘要:犬胃扩张-扭转是急症,危症。病因也不清楚。大型犬病例多有报道,小型犬少见,合并心衰病例并治愈的病例更少。本病例是典型的胃扩张-扭转合并心衰病例,它的治愈,肯定对我们探索犬胃扩张-扭转发生的原因,进而预防该病的发生有所帮助。
  • 摘要:1例17岁患眼结膜肿瘤的犬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经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主要由黑色素细胞、梭形细胞和透明细胞。黑色素瘤细胞分化差,具有高度异型性。梭形细胞和透明细胞可能是黑色素瘤细胞分化过程中,失去产生黑色素颗粒能力、形成分化程度高的黑色素瘤细胞。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学观察,该病例被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
  • 摘要:2010年8月一批进境的裸鼠在隔离期间发生了疑似国外文献报道的过度角化性皮炎,为了确诊该病及鉴定该病的病原,从裸鼠皮肤组织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阳性杆菌。细菌纯化后经Biolog系统初步鉴定为牛棒状杆菌(C. bovis);提取细菌基因组,PCR扩增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经比对与Genbank内的C. bovis同源性在99%以上;培养物感染裸鼠没有临床症状,但组织学显示,感染裸鼠表皮棘皮层增厚,表现出轻微的C. bovis感染特有的棘皮症。由此可以确认这次进境裸鼠暴发的疫病为过度角化症,病原为C. bovis。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我国实验动物设施暴发的裸鼠过度角化症,提示裸鼠感染C. bovis导致的过度角化症是实验动物质量监测中不可忽视的传染病。
  • 摘要:新城疫病毒的感染过程与宿主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NP蛋白作为NDV中六个结构蛋白之一,有许多的功能。它在病毒的基因组的转录与复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NP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NP蛋白与病毒的基因组转录与复制,和病毒蛋白对宿主细胞转录的抑制作用等方面,对NP蛋白的功能作了全面叙述。
  • 摘要: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由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所引起,近几年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爆发了H9N2亚型禽流感疫情。已有的研究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陆禽中至少可分为北美和欧亚两个种系,该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发生变异,通过混合基因组分而形成不同的病毒亚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已经能传播至哺乳动物,包括猪和人类,从而引发对其是否会作为潜在的大流行性病原体的关注。其感染宿主谱很广,并且可在家禽、野鸟、哺乳动物和人类中造成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和毒力。文章重点对H9N2亚型禽流感在家禽、野鸟、猪和人群中的流行现状进行了综述,表明这些动物均能易感并表现较高的流行程度,同时对源自不同动物品种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基因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进行了阐述。
  • 摘要:强调教学做一体,团队合作,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作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动物外产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动物外产科》的课程标准,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精讲多练,突出能力”和“分解工作,合作完成”的教学实践探索,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外产科疾病检查和诊断的基本方法与操作技能,以及对常见动物外产科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制订手术方案和实施外科手术的能力。
  • 摘要:柔嫩艾美耳球虫是引起球虫病的病原体中毒力最强的一种,目前控制球虫病主要还是依赖抗球虫药地克珠利属于苯乙睛类抗球虫药,在我国广泛被使用,是一线抗球虫药,然而其抗球虫分子机理仍不清楚前期工作中,我们通过差减杂交,cDNA芯片等技术手段,初步判断Hsp90(热休克蛋白90)是地克珠利药物靶基因之一。本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论证实验结果显示,地克珠利能降低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Hsp90 mRNA转录水平(29.7%)及蛋白表达水平(50%),同时引起Hsp90亚细胞定位的分散体外实验证实,地克珠利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Hsp90的这种作用为直接作用本文证实了HSP90是地克珠利药物靶基因,进一步阐释了地克珠利抗球虫的分子机制,同时也表明在研发新型抗球虫药物中,Hsp90可能是一个有应用前景的药物靶标。
  • 摘要:采用商品代AA 肉用仔鸡500 羽作为试验动物,进行复方中草药制剂替代传统类抗生素(金霉素)生长促进剂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期末增重中草药组和抗生素组均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较显著(P<0.05),中草药2组最高;饲料报酬中草药组明显好与其他各组;屠宰、品尝测定等指标也都显示中草药组为最好。
  • 摘要:对随机选择的32头(4窝)巴马小型猪0~25周期间每周平均体重进行测定,并利用logistic和Gompertz和两种模型对其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ogistic 模型(R2=0.997)和Gompertz模型 (R2=0.999)曲线均能够对巴马小型猪的生长曲线进行良好的拟合,尤以Gompertz 模型生长曲线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Gompertz 模型预测的巴马小型猪早期生长速度的拐点周龄和拐点体重分别为18周和14.388 kg。本试验能为改善巴马小型猪早期饲养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依据。
  • 摘要: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SRY 基因是Y 染色体上的一个单拷贝基因,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到性别决定作用。本文针以 性别作为重要经济性状的偶蹄目牛科和鹿科SRY 基因编码区开展进化研究,探讨进化分析模式。Site 模型结果显示ω0=0.7156,即为纯化选择。M2a和M8 估计约5.3%位点是正选择位点,Branch-Site model 结果显示SRY 基因是总体上是纯化选择 (ω<1),但在牛科中存在两个显著的正选择位点,为进一步的基因打靶,牛科和鹿科动物的性别筛选提供基础。
  • 摘要: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感染引起的经肠道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粪便经口传播。我国曾发生11 次HE的暴发或流行,是HE 高发区之一。近年来我国HE 发病数呈连续增长的态势,死亡率也在逐年增加,已被列为因HE 发病和死亡而引起的经济负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1999年我国首次发现基因4 型HEV以来,我国各地对HEV的流行状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都各自集中在局部地区,至今仍未形成一个比较宏观的认识。因此,本文利用已发表的261 株分离于我国大陆地区猪和人的HEV 序列的5' ORF2部分序列进行了基因型及其流行状况分析。结果显示,我国HEV的基因型有1 型、3 型和4 型,其中4 型占绝对优势。基因1 型可以分为1b和1c 两个亚型,分别流行于新疆和北京地区。基因3 型只有 3b 一个亚型,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基因4 型可以分为4a,4b,4d,4g,4h和4i 6个亚型,其中4i 是本研究最新发现的基因亚型,主要分布于上海及邻近省份。4a,4d和4h 三个亚型在我国流行最为普遍,分布最广,包括东北、华东、西北和华中地区。对同一地区猪和人HEV 亚型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两者的基因型或亚型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在新疆地区,人的HEV 为基因1b 亚型,而猪HEV 为4a, 4d和4h 亚型。有些地区(如华北和东北地区)即使人和猪基因型相同,但亚型却不相同,提示有些亚型可能不参与当地的跨种间传播。有些来源于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的毒株,其核苷酸序列却高度同源,提示HEV在我国存在跨地区传播现象。同时,分离于猪和人HEV 序列高度同源也间接证实我国的基因3 型和4 型HEV 为人畜共患。最新的流行病学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健康人群的抗HEV IgG的血清阳性率为17.2%,猪的阳性率为71.38%,都显著高于发达国家HEV 抗体水平。而且,我国急性戊肝散发病例人数持续上升,HEV与其它肝炎病毒尤其是乙肝混合感染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对戊肝的防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磷酸化通路在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感染中的作用。实验使用多种蛋白磷酸激酶抑制剂和激活剂预处理细胞,比较处理后NDV在细胞上生长状况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NDV在PKC蛋白激酶抑制剂处理的细胞上的生长受到抑制,而这种抑制作用能够被PKC蛋白激酶激活剂中和;而PKA蛋白激酶抑制剂和p38MAPK蛋白激酶抑制剂对其影响不大。通过PKC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细胞毒性试验证实,这种抑制作用不是由于药物对细胞的毒性或者因药物加入而改变培养基的pH值而造成的。病毒在staurosporine处理的细胞上的生长曲线实验显示,浓度在20 nmol/L至200 nmol/L范围内的staurosporine都能对病毒感染产生抑制作用,并且使用的药物浓度越高,上清中病毒的滴度相对越低。本研究结果表明PKC磷酸化通路在新城疫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基于液相芯片技术建立一种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同步分型检测的新方法。rn 方法:制备抗体交联微球及生物素标记抗体,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临床血清样品,并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rn 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猪血清中7种App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也普遍高于现有商品化App ELISA检测试剂盒。rn 结论:初步建立了同步分型检测App的液相芯片技术,为进一步同步检测15个血清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满足进出口种猪检疫,快速、准确的要求。
  • 摘要:世博期间,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做到饲养、屠宰、运输等环节的监管面达到100%,动物及动物产品违禁兽药监管面达到100%,确保了世博期间畜产品安全。在后世博时代,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应当大力吸收和引进世博会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占领产业、行业的制高点,发挥上海的优势,推进科技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信息网络的应用,持续放大世博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效应和带动效应,总结办博经验,延续和推广世博期间好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
  • 摘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腹泻是影响我国人民的健康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分析腹泻儿童粪便中的病毒群落和发掘潜在的新病毒将为诊断不明腹泻的病因提供新的途径。克隆新病毒的基因组和流行病学调查将为预防和治疗新病毒引起的腹泻奠定基础。养猪业在世界养殖业占有重要的地位。预防和控制猪病是提高养猪效益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同时也是控制猪源性人兽共患病的有效途径。研究腹泻猪和健康猪粪便中的病毒群落及挖掘潜在的新病原,将为诊断猪病毒性疾病提供可靠的资料;克隆猪源性新病毒的基因组和流行病学调查将为预防和治疗猪病毒性疾病奠定基础。
  • 摘要:本实验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饲料中乙氧基喹啉(EQ)、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没食子酸丙酯(PG)四种抗氧化剂含量。试样经乙腈超声提取及有机针式滤器过滤净化后,以HPLC法测定。采用ODSC18 (150 mm×3.9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2%乙酸溶液(68+32,V+V)为,流速0.5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为室温。在此实验条件下,PG在0.50~25.00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均,BHA,EQ和BHT在1.00~50.00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均,r>0.999;PG,BHA,EQ和BHT定量限分别为6.5mg/kg,5.6 mg/kg,8.8 mg/kg,8.0 mg/kg;PG,BHA,EQ和BHT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84.8%~88.8%,89.4%~95.2%,90.9%~93.1%,91.7%~93.9%。本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饲料中四种抗氧化剂含量测定的质控方法。
  • 摘要:了解上海地区规模化猪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分离率、耐药性和基因型。收集2010年9月~2011年3月从上海地区10个规模化养猪场分离的296株大肠埃希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分别检测TEM、CTX-M、OXA和SHV基因。在296株大肠埃希菌中,有52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产酶率为17.6%。在52株ESBLs菌株中,有46株为TEM型,占88.5%,有15株为CTX-M型,占28.8%,有11株为同时携带有TEM型和CTX-M型,占21.2%。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为严重,而且存在多重耐药;上海地区猪源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流行的主要基因型为TEM型和CTX-M型。
  • 摘要:崇明白山羊由于生长缓慢等缺点,饲养量迅速下降,如不采取措施,将来可能从上海消失。因此,如何保护和扩大该种质资源,己经成为一项迫切的研究任务。本文论述了采用阴道放置孕酮栓,配合促卵泡素(FSH),氯前列腺烯醇(PG-CL)和人绒毛促性腺激素的方法对崇明白山羊进行超排处理,并利用程序化和玻璃化方法对其胚胎进行冷冻保存。
  • 摘要:探讨了电激液中不同Ca2+浓度与不同电脉冲强度相互关系对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影响;以及山梨醇电激活液在猪孤雌激活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当Ca2+浓度不高时,同时增加电激液Ca2+浓度和电脉冲强度能协同促进孤雌胚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的提高,Ca2+浓度为0.05和0.1 mmol/L时,分别以1.6kV/cm和1.2kV/cm激活,得到的卵裂率为73.75%、74.70%;囊胚率为37.50%、36.83%,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当Ca2+过高,增加脉冲强度卵母细胞孤雌发育能力反而下降,退化率升高;(2)以山梨醇液进行电激活,在1.6kV/cm时,卵裂率和囊胚率最高,分别为77.23%和34.15%;(3)与甘露醇电激液不同,施加交流电,山梨醇液不能对孤雌胚胎发育起到促进作用;(4)将山梨醇、甘露醇电激液等体积混合,交流脉冲后进行电激活,1.2、1.6kV/cm组卵裂率分别72.33%和70.03%,囊胚率分别为31.03%和29.60%,虽然略低于甘露醇组(77.07%、36.03%),但优于山梨醇组(69.63%、26.93%),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说明:猪卵母细胞激活所需内流Ca2+浓度存在临界值,临界值内,提高Ca2+浓度或电参数,都能提高卵母细胞的激活效果;超过临界值,效果相反;山梨醇液能够取代甘露醇液用于猪卵细胞的电激活;同时以山梨醇和甘露醇作为电激液的基本成分,完全可以用于猪卵母细胞的电激活或融合。
  •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猪成熟卵母细胞细胞玻璃化冷冻效果。rn 方法:本试验拟添加紫杉醇,比较其对冷冻环冷冻效果的影响。rn 结果:结果显示使用1.0 μmol/L紫杉醇预处理卵母细胞,冷冻后其形态完整率(89.93%)和FDA染色存活率(83.33%)都显著高于未处理组的79.12%和70.97%(P<0.05),继续提高紫杉醇浓度则表现为对卵母细胞的毒副作用。在不同预处理时间上,预处理30 min组冷冻后卵母细胞形态完整率和FDA染色存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0.21%和84.13%。rn 结论:预处理浓度1.0 μmol/L,30 min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紫杉醇、细胞松弛素B(CB)或两者联合添加能显著提高猪成熟卵母细胞的玻璃化冷冻的效果(P<0.05),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 摘要:为了追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力逐渐减弱的分子轨迹,以PRRSV亲本毒HuN4株及其系列传代致弱毒株为研究对象,对HuN4株及其不同代次毒株其全基因序列进行了序列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由高致病性的亲本毒HuN4株到无致病性的F112代的疫苗毒,共有65个核苷酸发生突变,其中导致41个氨基酸发生突变,这些突变的氨基酸分散性的存在于不同基因区域,与已经报道的高致病性JXA1株及其致弱毒株JXA80株相比较,可以看到两个强毒株毒力致弱的演变轨迹并不完全相同,二者之间不仅氨基酸突变数量不一致,而且突变氨基酸的位置也不完全相同,但二者之间的共同特点是由强毒株到弱毒株的变化过程中,突变率较高的结构蛋白相一致,突变率较高的非结构蛋白基本一致,分析结果提示我们决定高致病性PRRSV毒力强弱的因素可能不是由单个氨基酸的突变来决定的,推测是由一个基因或多个基因或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PRRSV的非结构蛋白区在病毒毒力变化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Purpose of work:The non-structural protein 4 (Nsp4)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 functions as a 3C-like proteinase (3CLpro)and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gene expression andreplication. We have examined the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RRSV 3CLpro and identified those aminoacid residues involved in its catalytic activity as aprelude to developing anti-PRRSV strategies. The 3C-like proteinase (3CLpro)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was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characterized.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pH for its proteolytic activitywere 8℃ and 7.5, respectively. Na+(1000 mM) andK+(500 mM) were not inhibitory to its activity butCu2+, Zn2+, PMSF and EDTA were significantly inhibitory. His39, Asp64 and Ser118 residues wereidentified to form the catalytic triad of PRRSV 3CLproby a series of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analysis.
  • 摘要:戊型肝炎为新发现人畜共患病,戊肝病毒可以感染猪、鼠、鸡、熊、鹿等动物,但猪感染带毒率最高,因此被看作是主要的戊肝病毒储库。我们2006年在我国猪场新发现基因3型戊肝病毒存在,并发现同一地点或同一猪场存在3型或/和4型两种基因型混合污染的情况,说明我国猪场戊肝病毒流行情况非常严重和复杂。由于戊肝病毒存在不同亚型的基因重组现象和个体变异所产生的准种现象,使病毒遗传进化适应环境有了更加丰富的遗传和基因多样性基础,因此存在产生新的变种和发生毒力增强的可能,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当前猪戊肝感染人的主要媒介为污染的猪肉制品、粪便污染的环境以及器官移植,其他感染机制和途径还有待进一步阐明。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猪戊肝病毒流行防范:一是加强戊肝病毒相关信息的积累分析包括对猪戊肝病毒感染特性和遗传特性进行实时监测,将猪戊肝病毒流行情况纳入兽医公共卫生预警体系,实现戊肝病毒群体的常态跟踪;二是加强动物类食品的监管和水源防护,制定严格的食品及饮用水安全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宣传和监管,号召相关单位正确处理和加工食品,建立食品戊肝病毒抽查监测制度,特别是集体食堂、不同类型的宾馆饭店,在加工食物时应按标准的操作程序工作,避免食品中污染的戊肝病毒感染消费者;三是加强对猪戊肝病毒与猪场其他流行病原体相互关系的研究,了解戊肝病毒在不同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及作用,为猪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四是加强进出口口岸外来病的检验检疫,防范新的有害病原的继续传入。
  • 摘要:戊型肝炎(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经肠道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国已被列为因HE发病和死亡所致的经济负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HE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可以跨种间感染与传播。现已经证实对HEV易感的动物包括猪、非人灵长类、野鹿、牛、山羊、马等。猪等家养动物与人类接触密切,携带有HEV的这些动物很有可能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染给人类,给公共卫生构成很大威胁。开展HE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Background: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 as a re-emerging virus that causes 10,000-15,000 human deathsfrom encephalitis in the world each year,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ublic health.Pigs are the naturalreservoirs of JEV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mplification, dispersal and epidemiology of JEV. The nonstructural protein 3 (NS3) of JEV possesses enzymatic activities of serine protease, helicase and nucleoside 5'-triphosphatase, and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viral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esis.Results:We characterized the NS3 protein of a neurovirulent strain of JEV (SH-JEV01)isolated from a field-infectedpig. TheNS3 gene of the JEV SH-JEV01 strain is 1857bp in length and encodes protein of approximately 72 kDawith 99%amino acid sequence identity to that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munotype strain JaGAr 01. The NS3 proteinwas detectable 12h post-infection in a mouse neuroblastoma cell line, Neuro-2a, and was distributed inthe cytoplasm of cells infected with the SH-JEV01 strain of JEV. In the brain of mice infected with the SH-JEV01 strainof JEV, NS3 was detected in the cytoplasm of neuronal cells, including pyramidal neurons of the cerebrum, granulecells, small cells and Purkinje cells of the cerebellum.Conclusions:The NS3 protein of a neurovirulent strain of JEV isolated from a pig was characterized. It is anapproximately 72 kDa protein and distributed in the cytoplasm of infected cells. The Purkinje cell of the cerebellumis one of the target cells of JEV infection. Our data should provide some basic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roleof NS3 in the pathogenesis of JEV and the immune response.
  • 摘要:Pandemic strains of influenza A virus might arise by genetic reassortment between virusesfrom different hosts. Pigs are susceptible to both human and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ndhave been proposed to be intermediate hosts or mixing vessels, for the generation ofpandemic influenza viruses through reassortment or adaptation to the mammalian host.In this study, we summarize and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existence of 10 (A一J)genotypes in pigs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eight genes of 28 swine H9N2 viruses isolatedin China from 1998 to 2007. Swine H9N2 viruses in genotype A and B were completelyderived from Y280-like and Shanghai/F/98-like viruses,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davian-to-pig interspecies transmission of H9N2 viruses did exist in China. The other eightgenotype (C-J) viruses might be double-reassortant viruses, in which six genotype (E-J)viruses possessed 1-4 H5-like gene segments indicating they were reassortants of H9 andH5 viruses. In conclusion, genetic diversity of H9N2 influenza viruses from pigs in China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that avian to pig interspecies transmission of H9N2 viruses didoccur and might result in the generation of new reassortant viruses by geneticreassortment with swine H1N1, H1N2 and H3N2 influenza viruses,therefore, theseswine H9N2 influenza viruses might be a potential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continuingto carry out swine influenza virus surveillance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 摘要: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PCV2基因组序列和TTV1、2型的UTR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建立了分别用于检测PCV2和TTV1、TTV2的PCR及巢式PCR方法。应用建立的PCR方法对送检的广东、福建和江西等7个省份258份血液和组织样品进行了PCV2, TTV1和TTV2的检测,确定猪群中PCV2与TTV1和/或TTV2混合感染情况。结果表明,94份样品表现为PCV2和TTV1的混合感染,占样品总数的36.4%;193份样品表现为PCV2和TTV2的混合感染,占74.8%;另外,还有一些样品为三重感染,占34.5%。由此可以看出,猪群中PCV2和/或TTV1和/或TTV2的混合感染很普遍。
  • 摘要:为确立TGEV的传染途径,定植部位以及猪感染后,病毒在猪各个脏器内的消长规律,通过滴眼、口服的方式对15日龄的SPF仔猪进行TGEV攻毒,至攻毒后24h起每天颈静脉放血致死SPF仔猪1头,采取血液及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肺脏、肺淋巴结、肠道淋巴结、心脏、气管、扁桃体、肝脏和脾脏等组织,将组织制成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测结果。同时取所有被检组织提取RNA,用RT-PCR方法检测病毒。另外,还用ELISA方法检测仔猪血液内抗体效价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眼睑粘膜攻毒后,SPF仔猪未发病。提示眼睑粘膜攻毒后病毒不能进入猪体内定植复制;经消化道途径攻毒后,TGEV可在肠道、呼吸道、扁桃体、脾脏和全身淋巴结中增殖,仔猪发生严重的腹泻,提示消化道途径感染才是引起仔猪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首次证实了TGEV不能经眼粘膜感染。
  • 摘要:利用8种不同流感病毒株及其核酸,结合自然感染组织样品与人工混合样,验证比较了8种商业PCR试剂盒的质量参数。结果表明,3号荧光PCR试剂盒漏检1株外,其他试剂盒均可以检测8种毒株,对其他类似病毒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细小病毒和猪环状病毒核酸等无交叉反应,最高可检测到10-7稀释度的目标核酸,重复性与再现性均为理想,在有效期内检测结果没有发生变化。
  • 摘要: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嗯亚塔病毒群的一个病毒种。调查2010年引起华东地区鸭产蛋下降、生长迟缓和部分鸭死亡的病因时,分离获得到一种未知病毒,该病毒可在鸡胚中增殖并引起鸡胚死亡;该病毒可被针对坦布苏病毒Mm1775株E蛋白的抗血清中和,但不能被抗日本乙型脑炎的抗血清中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病毒是一种具有囊膜的RNA病毒,大小为45-50纳米左右;序列分析发现该病毒的E基因和NS5基因与坦布苏病毒的相应基因的同源性高达88%,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将这株病毒命名为坦布苏病毒奉贤2010分离株(FX2010)。动物实验证明,FX2010在没有蚊子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鸭之间传播,并引起鸭全身性感染。
  • 摘要:为建立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DTV)的血清学方法,本研究利用纯化的DTV奉贤株(FX2010)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DTV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且对各种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确定的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1.675 μg/孔,抗原最佳包被条件为37 ℃放置2 h后,4 ℃下过夜,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200,酶标抗体最适稀释度为1:2,000。在优化条件下,阴阳性临界值判定标准为0.432。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I型鸭肝炎病毒、呼肠孤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阳性血清进行了检测,均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最大变异系数分别是2.9%和3.9%,显示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用间接ELISA方法对140份疑似鸭坦布苏病血清样品进行检测,有108份样品呈现阳性,而琼扩试验只有32份呈阳性结果,而且用该方法检测的阳性样品包括了琼扩试验的阳性样品,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快速检测DTV抗体间接ELISA的建立为该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方法。
  • 摘要:鸭坦布苏病毒是新发现的一种引起鸭产蛋下降、生长迟缓和死亡的黄病毒。目前,没有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用于该病毒的检测。本研究根据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重叠引物P1、P2和P3、P4,建立了检测鸭坦布苏病毒的套式PCR方法。该套式PCR比一般的PCR敏感性高10倍。采用该方法对安徽省、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发病鸭场的63份样品进行了检测,阳性检出率为48/63(76.2%),而病毒分离率仅为13/63(20.6%)。上述研究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本试验所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可用于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的检测。
  • 摘要:本研究对2002至2008年上海地区分离的7株H9N2禽流感病毒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内容包括:HA效价、HI效价、EID50及抗原抗体相关性R值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2002至2008年年间在上海地区流行的H9N2亚型不同毒株间已经发生了抗原性的漂移。Q0203(2002年分离株)与其它毒株间抗原性差异最大。本研究从理论上为我市有效地防制 H9N2 流行提供科学的指导,为H9N2亚型流感的免疫与制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 摘要:对分离自上海活禽批发市场的11株H9 AIV(2007年5株、2008年6株)进行了HA序列的测定,以阐明2007年至2008年上海地区H9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HA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分子特征。采集鸡气管和泄殖腔样品,将H9亚型荧光RT-PCR试剂盒检测的阳性样品处理后,经鸡胚尿囊腔接种分离病毒,HI进一步确定HA亚型,通过RT-PCR方法分别扩增了这11个毒株的HA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遗传发生关系分析,这11株分离株均属于Ck/Bei/1/94系。2007年至2008年上海地区H9亚型分离株具有相同的起源,且分子特性相似,受疫苗免疫选择压力的影响不大。
  • 摘要:对上海珍禽场送检的2只疑似新城疫(ND)的孔雀进行实验室诊断,包括:临床剖诊、细菌分离、新城疫病毒荧光RT-PCR检测以及DNV F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为内脏病料新城疫荧光RT-PCR检测为阳性;通过DNAstar分析所得序列,F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1.1%~96.8%,与EF592508黑龙江毒株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6.8%,基因系统进化树表明,该分离株与黑龙江毒株的关系较近,均为强毒株。
  • 摘要:赛庚啶(Cyproheptadine)为人用抗过敏药,对抗体内组胺对血管、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改善患者的食欲。国内外未见有赛庚啶促进动物生长方面的报道和药理学研究,但自2005年起已在国内的饲料产品中发现添加,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促进动物食欲以达到增重的目的。食用含有赛庚啶残留的动物源性产品,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对儿童的作用更为明显。为保障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规范饲料的生产环节,本文建立了饲料中赛庚啶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以对其进行监测,及时规避食品安全风险。液相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TM C18 150 mm×2.1 mm, 3.5 μm,柱温30 ℃,流动相为乙腈和缓冲液(38:62),检测波长285nm,流速0.2mL/min。此条件下赛庚啶的线性范围是0.1 mg/L ~50 mg/L,方法检测限为0.05 mg/kg,定量限为0.1 mg/kg;回收率为89.1%~93.9%。
  •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能力的增强,畜牧业生产已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动物所食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和富集,细菌的交替感染以及药物饲料添加剂的耐药性等问题已对食物链造成影响,饲喂不安全的饲料,往往成为众多病原菌、病毒及毒素的重要传播途径。农药、兽药、各种添加剂、激素和放射性元素等,在饲养过程中可能危害畜禽,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则会危害人体并随着畜禽的排泄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形成更大的新的污染源,威胁人类健康,破坏和谐的生态环境。饲料安全同食品安全一样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与生存,需得到保障。本文就影响饲料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饲料安全保障的各项措施,从而加强饲料的安全生产与使用。
  • 摘要:当前我国兽医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尽快建立完善的兽医公共卫生预警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重点围绕建设高水平的兽医公共卫生预警技术平台、创新兽医公共卫生预警技术理论和创新兽医公共卫生预警机制三个问题,阐述如何建立完善的兽医公共卫生预警体系。其中重点强调了应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设协调统一的保证人和动物健康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兽医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合作,破除条块分割,加强信息共享。另外,文中论述了应注重建设完善的兽医公共卫生学科技术体系,加强人才、信息和技术储备。最后阐述了应建立兽医公共卫生责任机制和兽医公共卫生预警的国际合作机制,以全面提高兽医公共卫生工作的力度和水平。
  • 摘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Food-borne zoonoses)对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畜产品的供应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之产生的是食源性疾病(包括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发病率的上升。近年来,我国新发和再发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过去20年中,我国主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发生情况及给公众健康带来的危害,病原体包括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食源性细菌、食源性寄生虫和食源性病毒。在我国,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必须要充分认识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对我经济建设和公共安全的危害,应加强政府的投入,密切兽医与人医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兽医在防控食源性人畜共患病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
  • 摘要: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牛乳中头孢噻呋的浓度。通过对奶牛乳房内灌注头孢噻呋后,对其消除动力学进行了研究。3头实验奶牛按每个乳房0.3g头孢噻呋,乳房内灌注,牛乳中药物达到最高浓度Cmax=107.89μg/mL,达峰时间Tmax=8h,药物半衰期T1/2=13.97h。在乳房内用药后的最初56小时内,头孢噻呋浓度快速下降,最后一次给药88小时后,所有乳腺中头孢噻呋的浓度都低于允许限量(0.1μg/mL)。研究结果初步建议,头孢噻呋在牛奶中的休药期为4天。
  • 摘要:上海供港活中猪虽然品种好、深受香港市民欢迎,但是在当前疫病难控、药残难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供港活中猪的质量与安全,是我们检验检疫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现阶段供港活中猪的检验检疫工作,本文着重:对年度供港猪疫病与药残监控计划实施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溯源为保障供港猪的安全与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强饲料管理、药物管理、猪场管理进一步完善供港猪场的制度建设;通过《供港猪药残关键控制点研究》确定药残关键控制点及措施;以及年审、培训等方面,摸索和探讨供港活中猪的检验检疫管理工作新模式。3年来,由于上述工作得到改进与完善,上海供港活中猪的药残得到了控制,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
  • 摘要:通过对不断发生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分析,阐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面临的紧迫形势,并从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能角度探讨检验检疫局在应对进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应发挥的职责与作用。充分考虑我国现行的检验检疫制度,同时借鉴美国和欧盟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检验检疫在应对进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策略,包括产地风险控制,交流及信息通报机制,加强国家标准建设,积极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建设,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快速反应机制和长效监控体系,积极配合探索“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模式。
  • 摘要:饲料中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简单概括起来有四点:①降低采食量;②减少营养吸收;③影响内分泌;④抑制免疫机能。但霉菌毒素的这些危害常被广大养殖场(户)忽略,在实际生产活动中霉菌毒素对养殖业的危害远超过了人们对它的认知,所以有学者提出“霉菌毒素是中国猪群健康的第一杀手”的说法。本文针对当前饲料中存在的5种主要霉菌毒素分别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养殖场(户)的生产实践有所指导。
  • 摘要:世博会期间供应的食品品种多、数量多涵盖面广,包括农牧产品中的粮食、畜禽肉类、禽蛋、奶类、水产、蔬菜贮存、批发配送、水果饮料等多达千种以上的食品行业的原料供给,涉及产地环境、加工包装、零售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加快同世界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接轨的步伐,修改制定系列食品标准。本文提出了加强食品生产源头管理建立食品供应点,构建从种养到餐桌的监测、预警、应急、保障为核心内容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推进品牌建设,加强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创新监管体制和机制,建立食品卫生监测、预警、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开展群众性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
  •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放心肉的服务体系,检疫、品质检验、冷链建设三者之间互为关联因果关系。解读放心肉的理论概念。动物检疫与肉品品质检验的法律、法规依据及主要内涵。放心肉服务体系的8个方面主要内容,推进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及10个省市试点的开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概况。从科学视角解释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对“冷链”的定义,肉品冷链的意义,温度对肉品卫生安全质量的影响。笔者认为,肉品冷链物流发展,既是世界肉类产业发展的现状,也是中国肉类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商务部在SB/T10396-2005《生猪屠宰资质要求》明确提出,AA级以上屠宰加工企业必须设置冷却间(0℃~4℃),结冻间(-2℃以下),冷藏间(-18℃以下)进行肉品贮存保质。产品运输,要求冷温保鲜、保质。AAA级以上企业应设有分割加工车间,包括冷却间、分割剔骨间、包装间、容器与工具清洗消毒间,及肉品冷温控制的规定。上海现有16个生猪屠宰厂(场),有冷链设施的仅占25%,预计“十二五”将增加到80%,冷链工程建设前景广阔。
  • 摘要: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福建、河北、四川、青岛、厦门、广州等10个省市,列为国务院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批试点区域。作者认为将积极探索和尝试多种包装肉品质量安全的新举措。创建屠宰肉类、肉品加工流通行业健康发展的新机制。加强和规范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检测管理。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屠宰肉类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开辟冷链物流,生产冷却分割猪肉小包装,扩大卫生安全优质品牌肉品的市场供应量。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倡导食用卫生安全优质品牌冷却肉品。作者从目前市场供应的热鲜肉(鲜白条片猪肉)、冷冻肉、冷却肉。从科普的视角,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优缺点。并对冷却肉的卫生安全优质性能机制作了详细的论述。并预测,随着人们奔向小康社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日趋讲究生活质量,尤其是肉类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公众关注的现状,以卫生安全营养丰富肉质鲜美闻名的冷却包装猪肉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 摘要:本文表述了“3.15”、“4.11”央视连续曝光河南双汇生猪瘦肉精和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后的食品安全严峻形势。党政领导空前重视,部署专项整治。作者介绍食品添加剂定义、类别和使用的六项基本要求。肉食品生产企业必须依据法规、标准要求,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香料、香精的使用应按国家卫生部规定的使用原则操作。肉食品企业常用的添加剂及注意事项。作者重点阐述加强肉食品生产;从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的采购、保管、使用、人员卫生、设施设备及生产场地、包装材料的消毒。生产工艺和工序管理,关键岗位的卫生控制。半成品、成品的品质检验、检测管理,产品储存保温。保鲜运输,温度检测记录的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
  • 摘要:建立了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9种中兽药散剂中铅含量的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技术处理样品,对消解溶剂、微波条件以及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HNO3+HClO4+H2O2(4+0.5+1,V+V+V)作为微波消解溶剂最佳,基体改进剂Pd(NO3)2可有效地消除基体的影响。此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0~80.00 ng/mL(r=0.9978),检出限为0.39 ng/mL,添加回收率为87.1%~96.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6.9%(n=9),将该方法应用于9种中兽药散剂中铅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 摘要:生猪屠宰是我国实行严格市场准入的行业之一。加强生猪屠宰检疫、品质检验能力建设,执行技术规范,是生猪产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性技术措施。本文作者参照欧盟相关指令及官方控制措施MHS指导手册:宰前,宰后检验文件,依据我国农业部、商务部等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论述规范实施生猪屠宰检疫、检验技术要求;包括法律(国家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动物防疫法)法规(国务院525号令,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中央四部肉品检验(试行)规程)、规章、法令(商务部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商务部、财政部2008年第9号令(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管理办法),农业部2010年第6号令(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及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的相关法令规章、技术标准为依据,动物检疫、肉品品质检验员资质要求、工作职责、目的、检疫检验方法。产地检疫,屠宰(宰前,宰后)检疫,检验各个环节要求,程序、操作技术要点,疫病及一般疾病剖检病变特征的控制。检验结果评价,合格、不合格产品的不同处理,验讫标志。检疫、检验各类记录报表登记等技术规范做了详细说明。
  • 摘要:瘦肉精残留的生猪产品,引起肉源性食物中毒事件,在全国各省市频繁发生。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作者就瘦肉精的药剂类型(本文所指的是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名称之由来(作为违禁药物添加剂,因能提高瘦肉率而称之)。在动物和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蓄积,残留量依次为肺、肝、肾、心、骨髓、肌肉、毛发等。肝肺残留量为肌肉的200倍。瘦肉精在机体内的药理机制,造成食物中毒的五个主客观因素。瘦肉精残留生猪和产品的检验及中毒宰前临床症状和宰后剖检病变特征的感官鉴别与人食用含瘦肉精生猪产品的中毒症状。并分析了瘦肉精监督管理上存在的五个问题。欧美各国与我国对瘦肉精的防控措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从学术探讨视角,提出六点防控对策措施。1. 加强源头监管,形成各环节的程序性监控。2. 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制,深入调研摸清真实情况,形成监管网络。3. 加大“两院”公告的宣传力度,形成高压态势,震慑犯罪分子。4. 关卡前移。实施产销对接,活猪定向收购的制度。5. 规范流通领域管理。层层把关加强屠宰肉品品质检验与理化检测。6. 完善检验、检测法规与标准。
  • 摘要:畜禽肉类食品(简称肉品)流通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作者认为,我国肉类产量已连续20年位居世界首位。但肉类产业总体水平不高,与世界肉类生产强国相比,在加工规模、工艺设备、产品种类、品质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当前,存在肉品安全隐患的现状:一是畜禽养殖环境安全隐患。二是饲料或饲料添加剂安全隐患。三是屠宰加工安全隐患。流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完善可追溯的供应链模式。四是少数废弃病害畜禽肉品流入市场作为可食肉品。五是有害投入品对肉品污染。六是农村市场肉品安全隐患更多。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四个原因进行分析。列举四种监管模式的选择,提出八点监管措施:一是加大立法和管理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安全监管网络创新监管机制。三是拓展监管层面,下移监管重点,夯实监管基础。四是强化源头管理的五点建议。五是加强肉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实行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六是建立完善的肉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和综合质量管理体系。七是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八是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
  • 摘要:对崇明白山羊精液采取3种不同离心处理去除精清,比较添加鹌鹑蛋黄和鸡蛋黄对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崇明白山羊精液冷冻保存中以1 000 r/min离心5 min去处精清后,添加鸡蛋黄组解冻后精子活力为50.48%,鹌鹑蛋黄组解冻后精子活力为42.98%。添加鸡蛋黄组的效果显著优于鹌鹑蛋处理组。
  • 摘要: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与其瘦肉率直接相关,是种猪的遗传育种和性能测定中的两项重要指标,也是全国种猪遗传评估规定的两个重要测定性状。笔者通过分析2004-2008年间以B超活体测定方法测定的上海市原种猪场外来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数据,验证该方法对种猪瘦肉性状遗传改良的作用。用GPS软件对1008头杜洛克种猪、403头长白种猪和1517头大约克种猪的测定数据分析表明,杜洛克种猪背膘厚减少了0.95mm、眼肌面积增加了2.42cm2;长白种猪背膘厚减少了0.48mm、眼肌面积增加了2.62cm2;大约克种猪背膘厚减少了0.90mm、眼肌面积增加了2.89cm2。长白和大约克种猪经过5年选育,背膘厚有一定的遗传进展;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种猪经过5年选育,眼肌面积都有一定的遗传进展。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将种猪B超活体测定结果应用到选育工作中,可有效提高杜洛克、大约克和长白种猪的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长期坚持测定工作,可以促使种猪瘦肉性能向较好的方面进展。
  • 摘要:随着城市地域的日益扩张,传统畜牧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现代畜牧业的重大战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畜牧业与环境、资源、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平衡与协调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畜禽安全生产也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生态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畜禽安全生产与生态城市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挑战,它直接关系到畜牧业与环境、资源、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平衡与协调发展。本文就畜禽安全生产与生态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保证畜禽安全生产,解决环境、资源、疫病防制、药物残留、人才培养等各项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及法律支持体系、加强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广辟饲料资源,规范饲料生产使用、积极应对畜牧业污染、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体系等建议,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建立现代集约化的持续农业,推动畜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摘要:规模化猪场猪粪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围绕无害化、资源化,对比丹麦农场在粪尿处理方面的认识和实践,就我区家庭生态农场猪粪尿资源化利用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摘要:体细胞克隆技术将转基因操作提前在体细胞阶段实施,可对外源基因在供体细胞上是否整合、整合状况及整合位点预先进行准确判定和评估;再结合基因打靶等技术,实现定位修饰,则能提高准确性,缩短生产周期,大大节省供体和受体动物的数量及费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转基因克隆技术生产转基因猪的技术途径、研究状况以及发展趋势。
  • 摘要:独龙牛是珍贵的地方牛种资源,仅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省怒江流域。独龙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对保持牛种质资源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此外,独龙牛在牛的新品种培育上的价值也不可忽视。报告简要介绍了独龙牛的习性、起源和生产性能等,并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 摘要:本研究利用Marc-145细胞在临床上分离到一株PRRS病毒,命名为J株,并将其与另外两株疫苗株A和B进行细胞培养特性和对细胞的致病性进行比较,发现其相对于疫苗毒来讲,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长,细胞病变各异,细胞液浑浊,并且其半数细胞感染量比疫苗毒要高1000倍左右。研究表明该临床野毒对Marc-145细胞的感染力较强,培养的毒力也较高,同时两株疫苗株的TCID50明显低于J株,因此笔者建议应当在PRRSV疫苗生产过程中时刻监控疫苗的毒力和病毒含量,一方面防止病毒毒力返强,造成人为的散毒,另一方面要保证疫苗中病毒的含量,防止生产的疫苗的病毒量达不到免疫要求,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 摘要:为构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性克隆,本实验根据PRRSV HuN4株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PRRSV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分6段扩增了PRRSV HuN4株全基因组cDNA。将扩增的各个cDNA重叠片段分别克隆于pBlueScript II SK(+)载体中构建了感染性重组质粒pHuN4。并在病毒cDNA 5’末端引入sp6启动子序列便于后期的体外转录获得病毒的转录本,在3’末段Poly(A)尾引入NotI酶切位点用于线性化pHuN4;此外,将HuN4基因组第14 680位的A沉默突变为G产生一个MluI酶切位点作为鉴定拯救病毒的分子标记。pHuN4通过酶切线性化后经体外转录及转染BHK细胞,并在Marc-145细胞中救获病毒。结果显示:救获的病毒能够在Marc-145细胞上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以及分子标记验证结果证明病毒拯救成功,而且拯救的病毒与亲本强毒生长曲线没有显著差异。利用拯救的第5代克隆病毒株对本动物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猪在感染后第3 d开始出现体温升高、厌食、消瘦等临床表现,发病率达100%,在感染后20 d内陆续死亡,表明拯救的病毒保持了与亲本病毒株相一致的致病特征,以上研究证实我们成功的构建并获得PRRSV强毒HuN4株感染性克隆,为从基因水平上研究PRRS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技术平台。
  • 摘要:使用1.0 μmol/L紫杉醇预处理卵母细胞,冷冻后其形态完整率(89.93%)和FDA染色存活率(83.33%)都显著高于未处理组的79.12%和70.97%(P<0.05)。在不同预处理时间上,预处理30 min组冷冻后卵母细胞形态完整率和FDA染色存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0.21%和84.13%。预处理浓度1.0 μmol/L,30 min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紫杉醇、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前处理能显著提高猪成熟卵母细胞的玻璃化冷冻的效果(P<0.05),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 摘要:应用冷冻干燥法对猪精子进行冻干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将其注入猪卵母细胞后,进一步观察受精卵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海藻糖组雄原核形成率(68.52%)、卵裂率(59.17%)和囊胚率(19.16%)优于EDTA组(64.59%、56.26%和15.62%)和对照组(35.36%、52.33%和8.60%)(P<0.05);海藻糖组的冷冻真空干燥猪精子分别在4℃下保存60,120,180 d,雄原核形成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海藻糖组的冷冻真空干燥猪精子复水化后孵育1 h和2 h,卵裂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均差异显著(P<0.05);海藻糖处理组与EDTA处理组中的冷冻真空干燥猪精子分别在4 ℃和-20 ℃下保存后各处理组间精子形态差异不显著(P>0.05);海藻糖组中B级冷冻真空干燥精子百分数显著多于EDTA处理组(P<0.05)。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冷冻真空干燥猪精子的损伤主要表现在顶体和颈部的肿胀与缺损、尾部断裂。
  • 摘要:研究旨在探索红景天多糖以及三种添加方案对猪精子冷冻保护效果的影响。实验1中,在冷冻保存Ⅰ液中分别添加红景天多糖分别为0、2、4、6、8和10 mg/L;实验2中,在冷冻保存Ⅱ液中添加红景天多糖,浓度同实验1;实验3基于实验1和2,对比了三种红景天添加方案对猪精子冷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红景天多糖较适宜添加浓度为6 mg/L,能明显提高猪冷冻精子品质,并能为猪精子提供较好的抗氧化作用;2. 三种添加方案中,在Ⅰ液中添加(方案A)对猪冷冻精子保护效果明显优于方案B和C(P<0.05)。
  • 摘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对现有猪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进行优化。以巴马小型猪为供体,采用超数排卵技术,采集5~6日龄的胚胎(囊胚/桑椹胚),比较冷冻方法、胚胎承载工具胚胎、透明带处理和冷冻胚胎移植受体对猪胚胎冷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方法I与冷冻方法II冷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GMP法能显著提高冷冻胚胎存活率(83.8%vs 77.6%,P<0.05)和囊胚细胞数 (47.5 vs 53.1,P<0.05);以 0.5%链蛋白酶(pronase)10s处理透明带,虽然对猪胚胎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囊胚细胞数(60.1 vs 46.6,P<0.01);以地方猪种(枫泾母猪)为冷冻胚胎移植受体能显著提高妊娠率和胚胎效率 (P<0.01)。
  • 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微卫星标记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检测方法,从引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利用以及亲子鉴定等四个方面对该标记在畜禽品种品系鉴定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该标记技术在种源畜牧业发展上的应用前景。
  • 摘要:试验以氦氖激光照射种蛋,测定激光照射对种蛋孵化率和出雏速度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种蛋经过激光照射后孵化率和出雏速度较对照组种蛋均有显著提高作用(分别提高3.45%和加快12~14小时,且试验组较快出雏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 摘要:Efficient porcine interferon-a(pIFN-a) expression in high density recombinant Pichia pastoris cultivation was achieved in a 5 1 bench-scaled bioreactor. The resultsindicated that a high and stable oxygen uptake rate (OUR)during induction phase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pIFN-aproduction efficiency.The multi-variables clustering and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hievement of a high andstable OUR relied on a higher glycerol consumption rateduring fed-batch culture phase and a moderate methanollevel (around 10 g/l) during induction phase. In the highand stable OUR environments (200-300 mmol/l/h), thehighest pIFN-a antiviral activity could reach a level of 6.7 x 10 IU/ml, which was morethan 10-300-folds higherthan those obtained at lower OUR (80-200 mmol/l/h) usingthe same bioreactorand those obtained in shaking flasks.Clustering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growth and glycerolconsumption rates data during culture phase could detect the ill fermentation state at early stage, potentially provided a simple and effective fault alarming/diagnosis method for the achievement of stable pIFN-a production.
  • 摘要:本文首先肯定了我国养猪业取得的辉煌成绩,我国猪的存栏数占世界总存栏数的51%左右,出栏商品猪占世界49%左右,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8%左右。其次,提出了我国养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的品系猪;2)动物疫病是影响我国养猪行业做强的一个“无形杀手”;3)“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做强;4)饲料等粮食缺口说明我国的养猪行业不能单纯求大而应求精;5)环保问题要求我们在养猪业发展的同时做到和环境的和谐发展;6)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使我国养猪行业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中。同时,本文介绍了丹麦养猪业的成功在于:1)高效率的管理体制;2)严格的疾病控制措施;3)以市场为导向的育种方向;4)可持续发展的战略;5)正确的市场营销;6)以及养殖者、生产者、科研机构、新闻媒体、消费者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机制等等。丹麦养猪业成功的经验可以给处于变革时期的我国养猪业、可以使我国养猪业从大国变为强国的道路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 摘要:近几年,由于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气体超负荷排放,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因此,我们开始意识到必须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鹅养殖的角度考虑,要实现“低碳”养鹅,必须改变以往低效率、高消耗的养殖形式,开发和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是养鹅业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在鹅场规划建设、品种选择、饲养标准、疫病防治、质量监测、粪污处理等方面统筹安排;科学合理的规划牧草生产及农产品搭配;多采用立体,循环的养殖模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加强饲养管理水平和采用精细饲养;运用和推广先进的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本文将从鹅饲养方式变革的方向,支撑“低碳”养鹅方式的具体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等方面一一综述。
  • 摘要:我国是世界第一鹅生产大国,养鹅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但是由于鹅性器官发育迟缓,季节性繁殖的习性,雄性不育率高,恋伴性强等因素导致大多数品种的鹅繁殖性能较低,年产蛋量仅为40枚左右。近年,我国养鹅业快速发展,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养鹅企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但是,鹅较低的繁殖性能对鹅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制约作用日趋明显。因此,提高鹅繁殖性能势在必行。加强地方良种的世代选育、杂交改良和品系(种)配套生产,培育出高繁殖性能的鹅品种;同时,利用人工授精提高受精和孵化率,以及充分挖掘优秀公鹅的潜能;通过对光照的调控和对内分泌激素的调节来延长母鹅产蛋时间和增加产蛋数量。总之,随着这些技术的运用和推广,鹅的繁殖性能将逐渐提高,促进我国养鹅业的发展。
  • 摘要:本试验以浙东白鹅为试验材料,测定屠宰性能,取屠宰率(x1)、全净膛率(x2)、腹脂率(x3)、胸肌率(x4)和腿肌率(x5)共5个性状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指标综合成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4.51%,能反映原指标所提供的信息,是具有代表性的性状指标,研究结果对浙东白鹅的饲养管理和选育有一定指导意义。
  • 摘要:针对大投入、高密度、智能化的养殖模式开展养猪生产的上海松林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东石种猪场,笔者了解到该猪场总投资2000余万元,占地面积40亩,建有猪舍6栋,全部采用国际领先的自动化饲养工艺和先进设备。与比较另一家传统型猪场比较,东石种猪场养殖模式建设资金投入增加,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提高,猪舍环境控制好,猪群健康度佳,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生产成本更低,粪污处理实现粪尿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同时高密度的猪群饲养对场内的卫生防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该种养殖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理念,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投入;虽然一些先进的设备制造厂商进入中国使自动化生产工艺得以实现,但在管理方面对技术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另外,高密度饲养产生的大量粪污需要配套大面积的土地消纳。
  • 摘要:概述了国内外的哺乳动物精子冷冻干燥保存研究工作现状,阐述了精子冷冻干燥研究历史、精子冷冻干燥保存机理、冷冻保存保护剂及相关处理研究进程,并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展望。
  • 摘要:为研究PRRSV GP3蛋白糖基化位点的作用,本实验在弱毒疫苗株HuN4-F112感染性克隆的基础上,采用点突变的方法对GP3蛋白N29,N42,N50,N131位进行单点或多点组合突变去糖基化,构建了不同糖基化位点的单点和多点突变的PRRSV全长cDNA克隆,最终成功救获N29Q,N42Q,N50Q,N131Q,N29Q/N50Q, N29Q/N195Q 六株含糖基化位点突变的病毒,而其余几种糖基化位点突变组合的全长cDNA未能拯救出病毒。对拯救毒株滴度测定及多步生长曲线绘制等特性分析,结果显示N29Q、N42Q,N50Q、N131Q位单个糖基化位点的缺失虽不影响子代病毒的产生但会不同程度地降低PRRSV感染细胞的能力,其中N50Q突变体较亲本毒下降近6个滴度且生长明显延迟。多个糖基化位点同时缺失则会影响病毒的拯救,推测这些糖基化位点可能是产生具有感染性病毒粒子所不可或缺的。
  • 摘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the causative agent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is responsible for serious disease in pigs resulting in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es in the porcine industry. An attenuated vaccinestrain, HuN4-F112, was obtained by passaging virulent PRRSV strain HuN4 on Marc-145cells (for 112 passages), and the full-genomic sequence was determined. To understandthe molecular basis of attenuation of PRRSV, w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genomic sequences of HuN4/HuN4-F112, together with those of other four virulent parental/attenuated vaccine strains. Among the 19 PRRSV proteins, two (NSP6 and NSPB) werehighly conserved, without any mutations and considered irrelative to attenuation. The mutation rates of envelope-associated structural proteins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ost non-structural proteins.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gene of the smallests tructural protein, E protein, had the highest mutation rate among all of the structural genes analyzed, and also harbored a highly variable reg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terminants of PRRSV attenuation are multigenic products of both non-structural and structural gene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showing that the envelope-associated structural proteins (including E and GP2-GP5 proteins)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wards our understanding of PRRSV attenuation and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clue for further study.
  • 摘要:为研究不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疫苗的的免疫特性,本实验分别采用PRRSV变异株(JXA1-R)弱毒疫苗、经典PRRSV(VR 2332)、变异株(JXA1)灭活苗免疫PRRSV 抗原和抗体阴性的健康断奶仔猪,免疫后70 d 用PRRSV变异株强毒攻毒,ELISA 方法检测血清中PRRSV 特异的抗体水平及IFN-γ、IL2、IL4、IL8、IL10 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临床症状和肺部病理组织学观察和评分。结果表明:VR 2332、JXA1-R 弱毒疫苗组对高致病蓝耳病病毒的免疫攻毒保护效果差异不显著,均为63.6%(7/11), JXA1 灭活疫苗组攻毒保护效果较差,为36.4%(4/11)。试验还发现猪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10 比值可以作为疫苗免疫效果和病毒感染情况的一个潜在评价指标。
  • 摘要:戊型肝炎病毒(HEV)属于肝炎病毒科肝炎病毒属,基因组含3个阅读框。第1阅读框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甲基转移酶等,第2阅读框编码病毒外壳蛋白,第3阅读框与第2阅读框相重叠,编码与病毒释放有关的蛋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戊型肝炎(HE)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猪是HEV最主要的动物贮存宿主。为研究猪戊肝病毒准种存在情况,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nested-PCR)对四株猪戊肝病毒(Hepatitis E virus)第2开放阅读框(ORF2)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将产物克隆后,每个毒株分别随机挑取20个阳性克隆测序,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株HEV不同克隆间的ORF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8%~99.7%,98.8%~99.7%,98.8%~99.7%和100%,有变异的克隆株核苷酸序列与上海株(SAAS-JDY5) 同源性为96.8%~100%。由此证实了感染戊肝病毒的猪个体内有HEV准种的存在。
  • 摘要:DNA and recombinant virus vaccines against swine influenza virus (SIV) have been pursued with promising results, but induce poor immunogenicity.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a vaccine regimen inmice including priming with three DNA vaccines expressing soluble HA (sHA), complete HA (tmHA), orsHA fused with three copies murine C3d (sHA-mC3d3) and boosting with recombinant pseudorabiesvirus expressing HA (rPRV-HA). Immune responses were monitored by ELISA, HI assays, and virus neutralization. Protective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virus isolation from lungs, distribution in tissues, and pathology following challenge with H3N2 SIV. Priming with sHA-mC3d3 and boosting with rPRV-HAinduced higher levels of HA-specific antibodies and yielded the most effective protection. This findingimplied that priming with a DNA vaccine expressing C3d fused with antigen and boosting with a recombinant vector vaccin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duce protective bumoral immunity and prevent some infectious diseases.
  • 摘要: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NS1、pEGFP-N1-NS、pEGFP-N1-NP转染MDCK细胞,以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标记,观察猪流感病毒NS1、NS、NP蛋白的细胞定位。同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AGGS-NS1、pCAGGS-NS、pCAGGS-NP,转染MDCK细胞,利用抗NS1和抗NP多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重组蛋白的细胞定位。实验结果表明NS1、NS以及NP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猪流感病毒NS、NP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摘要:利用RT-PCR技术扩增猪流感病毒A/swine/Shanghai/1/07(H1N2)的8个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双向转录表达载体PBD上,构建出8个能在哺乳细胞中复制和表达的质粒,纯化质粒,将8个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48小时后细胞上清接种9-11日龄SPF鸡胚,成功拯救出有血凝活性的病毒。经序列测定,确定拯救的病毒8个基因片段均来自猪流感病毒A/swine/Shanghai/1/07(H1N2)基因组。H1N2亚型猪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成功建立为猪流感病毒致病机理、传播机制及病毒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H1N2亚型猪流感新型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 摘要:2009年H1N1甲型流感流行前后,采集上海地区养殖场户猪血清共410份,运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该病抗体,同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表明,除2007年外,2008~ 2010年猪血清中均存在不同水平的HI抗体,阳性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抗体水平与猪群饲养周期及饲养密度正相关。猪流感病毒与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水平间无相关性。
  • 摘要:采集上海及周边地区猪内脏样本,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病原学检测,并对阳性样本的ORF2序列进行分析和比对,发现发病猪群PCV-2阳性率为39.06%(25/64),健康猪群阳性率为13.51%(5/37),总的阳性率为29.70%(30/101)。30份阳性样本中PCV-2a亚型为2株,检出率为1.98%(2/101),其余28株均为PCV-2b亚型,检出率为27.72%(28/101)。PCV-2的ORF2序列与已登录的ORF2序列的同源性在90.7%~100%。2株PCV-2a株相互间的同源性为99.6%;28株PCV-2b株的同源性在94.4%~100%,PCV-2b株中只有4株与已登录株DQ141322、AY321984和AY484413株同源性关系最近,处于同一分支中,而另外24株与Q151643中国株同源性关系最近且处于同一分支中。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及周边地区PCV-2感染比较普遍,发病猪场的感染率远高于健康猪场,且感染率比往年有升高,PCV-2在猪场疫病的爆发和传染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在PCV-2的感染病例中,PCV-2b亚型为感染的优势毒株;绝大多数PCV-2b ORF2片段的同源性与已登录的一株中国株同源性关系密切,在基因进化树上处于同一分支,但是否可以推断其为PCV-2的另一个亚型有待进一步考证。
  • 摘要:为掌握动物疫情动态,消除疫情隐患,及时了解上海及周边地区猪主要病毒病的流行趋势,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2006~2009年上海地区规模猪场和养猪散户送检的门诊收集的临床病例样本进行主要病毒病的病原学检测,主要包括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通过临床检测,结果表明这些病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给猪病防疫带来了重大隐患。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发病毒猪细小病毒4型(PPV4)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全序列特征。rn 方法:基于本实验室建立的PPV4PCR检测方法,检测了从2006年到2011年收集的931份临床病料,并扩增了PPV4全序列并进行分析。rn 结果:检测931份病料,共检出阳性样本131份,2006年-2008年的300份病料中未检测到PPV4,从2009年开始,PPV4的检出阳性率逐年升高,到2011年已经高达31%。PPV4检出率最高的地区为天津、湖北江苏等省。冬季和春季是PPV4的高发季节。绝大部分的PPV4从种猪群检出。PPV4在健康猪上的阳性率要高于发病猪。PPV4一般不与其他常见猪病共感染出现,PPV4阳性的猪都很少检出其他病原。PPV4的基因组和博卡病毒属其他病毒相似,都存在3个ORF。但PPV4的基因组存在为首尾相连形式,且在首尾连接的非编码区存在多种部分碱基缺失现象,另外,PPV4在遗传距离上与其它人和动物的博卡病毒相去甚远。rn 结论:本研究初步调查了PPV4在中国的流行情况,认为,自2009年以来,PPV4已经逐渐在我国开始流行并扩散。PPV4的流行主要集中在种猪群,但目前没有明显证据认为PPV4对猪有致病和协同致病性。PPV4在核酸序列水平上与其它博卡病毒有较大差别。
  • 摘要:根据TTV1和TTV2的非编码区(UTR)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两套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鉴别TTV1和TTV2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常规PCR方法分别克隆TTV1和TTV2的非编码区(UTR)的保守序列并将其连入pMD-18T载体,制备阳性标准品,优化反应条件,以10倍系列稀释的标准品分别绘制标准曲线,TTV1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84,TTV2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4。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均可达10copies/μL,除猪源TTV外,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2型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检测采集自广西和内蒙古的44份病料,TTV1的阳性率为47.73%,TTV2阳性率为70.45%,TTV1和TTV2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31.82%。猪源TTV检测方法的建立为该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 摘要:蛋鸭产蛋下降是2010年出现的一种由黄病毒引起的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对浙江省四个鸭场发病鸭进行调查发现,均出现产蛋下降甚至停止,且有5-10%的死亡。解剖结果发现,脾脏肿大明显;肝脏有针尖状白色点状坏死。微显病理学变化分析也进一步发现病鸭的肝呈现程度不一的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肝细胞呈现局灶性溶解,脾细胞坏死。采集这些临床发病鸭的脾脏,提取总RNA,用随机引物进行发转录,然后用多种病毒的特异性的引物进行了PCR鉴定。结果显示,四个鸭场的病料呈鸭黄病毒PCR阳性,其他病毒呈阴性。说明这些鸭场均感染了鸭黄病毒,证明这个病毒在浙江省已广泛流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