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荒漠草地

荒漠草地

荒漠草地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835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甘肃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4年大会暨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等;荒漠草地的相关文献由335位作者贡献,包括范燕敏、安沙舟、靳瑰丽等。

荒漠草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3.5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2835 占比:96.13%

总计:2949篇

荒漠草地—发文趋势图

荒漠草地

-研究学者

  • 范燕敏
  • 安沙舟
  • 靳瑰丽
  • 傅华
  • 孙宗玖
  • 武红旗
  • 井长青
  • 卫智军
  • 夏小伟
  • 李建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江龙; 陈吉军; 阿布都瓦里·伊玛木; 杨坤; 郭雅婷; 郑江华
    • 摘要: 探索亮柔伪步甲虫害发生与草地退化的耦合关系,定量分析虫害发生对草地植被的影响,为草原部门科学有效地防治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环境一号遥感影像、土地覆盖产品数据、气象数据分别反演草地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状态、气候要素等环境变量,结合野外调查数据,使用线性趋势分析、叠加分析、土地利用状态转移矩阵、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亮柔伪步甲发生水平与草地植被覆盖度、气候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关系,总结亮柔伪步甲虫害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亮柔伪步甲虫口密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负相关性,NDVI随虫害发生程度的加重呈降低趋势:level 3(重度发生)荒漠草地生态系统脆弱且敏感,植被覆盖度低,草地破碎。草地退化是气候干旱、过度放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直接由亮柔伪步甲虫害造成。
    • 袁小强; 王敏; 张鲜花; 檀嘉琦; 袁惠; 韩禧卿
    • 摘要: 为探讨荒漠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分配,本研究采用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周边典型荒漠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周边典型荒漠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单一,群落平均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0~50 cm土层中,群落地下生物量除梭梭群落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梭梭群落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物群落呈异速生长模式,拟合方程为:y=231.375×e0.0033x(R^(2)=0.7148);凋落物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拟合方程为:y=13.818x+259.812(R^(2)=0.6161);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呈单峰变化曲线,对应方程为:y=-5.2104x^(2)+0.0045x+0.3699(R^(2)=0.3071,P<0.01),群落地下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关系表现出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对应方程为:y=3.0735x+0.6782(R^(2)=0.5434,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退化荒漠草地的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维持与恢复提供基础数据。
    • 王公鑫; 井长青; 董萍; 侯志雄; 郭文章; 赵苇康
    • 摘要: 为探究新疆荒漠草地生物量反演模型及其影响因子,基于Terra/MODIS,NOAA CDR NDVI,SPOT/VGT等遥感产品数据及草地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构建研究区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植被指数反演模型,分析新疆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规律,运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等方法,揭示了生物量演变趋势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不同遥感数据源生物量模型中,指数函数反演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和估算精度分别为0.66和70.93%;基于2000—2019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变化趋势发现,新疆荒漠草地以稳定和改善为主;研究区2000—2019年间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趋势,20年间荒漠草地平均地上生物量为38.92 g·m-2;2000—2019年气温与降水均上升,年平均升温率和降水率达到了0.32°C·(10 a)-1和2.18 mm·(10 a)-1,50%以上的地区荒漠草地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降水的相关性优于气温。研究结果可为新疆草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陈宸; 井长青; 邢文渊; 邓小进; 付皓宇; 郭文章
    • 摘要: 荒漠草地是干旱半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类型,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敏感.通过确定新疆荒漠草地NDVI阈值,提取荒漠草地范围,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气象因子等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1999-2018年新疆荒漠草地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同驱动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南北疆荒漠草地分布存在差异,研究期间总体面积减少明显,平均NDVI稳定,NPP呈上升趋势.2)全年及7-8月气象因子变化趋势不同,南北疆存在显著差异,全疆大部分区域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趋势.3)从时间变化看,降水量、大型蒸发量和平均风速是新疆荒漠草地年际NDVI的重要影响因子,水分条件对生长季NDVI的影响更为明显;年蒸发量与荒漠草地NP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平均风速、降水量与荒漠草地NPP存在一定相关性.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气温、降水在空间上与荒漠草地NDVI、NPP呈正相关的面积较大,且降水影响面积更大.研究表明,新疆荒漠草地植被动态变化是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气温、降水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其中降水影响更为明显,水分条件是荒漠草地动态变化的决定因素.
    • 曹佳敏; 郭亚亚; 李娜娜; 孙海荣; 车昭碧; 鲁为华
    • 摘要: 采用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绢蒿荒漠草地中粪甲虫的介导对牛粪和马粪的分解状况及其对粪便下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粪甲虫活动的粪便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全碳、全氮和全磷降解率逐渐升高.有粪甲虫活动的粪便养分降解率均高于无粪甲虫活动的粪便,牛粪分解末期较无粪甲虫参与的自然分解ADF、NDF、全碳、全氮、全磷降解率分别提高17.54%、13.41%、20.91%、5.3%、10.66%;马粪分解末期较无粪甲虫参与的自然分解ADF、NDF、全碳、全氮降解率分别提高28.66%、63.34%、17.67%、9.89%;有粪甲虫活动的粪便下土壤养分均高于无粪甲虫活动的土壤养分,与无粪甲虫参与的粪便自然分解相比,牛粪粪甲虫分解末期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分别提高9.02g/kg、0.16g/kg、0.27g/kg,马粪粪甲虫分解末期分别提高3.05g/kg、0.03g/kg、0.12g/kg.牛粪、马粪和土壤全氮、全碳、全磷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和pH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粪甲虫的活动能加速粪便分解,同时提高粪便下方土壤养分.
    • 刘慧霞; 孙宗玖; 崔雨萱; 董乙强
    • 摘要: 针对我国荒漠草地土壤容重清查数据库严重缺失问题,以新疆北疆426个荒漠草地野外实测数据为对象,结合气象数据及"3S"技术,探讨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10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0.66~2.17g/cm3,平均值为1.45g/cm3,砾砂质、盐土、沙质、土质、砾石质荒漠亚类土壤容重均值依次为1.46、1.31、1.55、1.34、1.54g/cm3.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增加趋势,表现出幂函数关系.荒漠土壤容重变异系数为10.06%~20.81%,呈现中等变异强度,其中砾砂质、砾石质和沙质荒漠土壤容重显著高于盐土与土质荒漠,且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北向西南呈现降低趋势.荒漠草地土壤容重与经度、纬度、海拔、年均降水量、≥10°C年均积温、年均气温均极显著相关,且主成分分析将6个生态因子指标转化为3个复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到79.42%,其中年均降水量、≥10°C年均积温是北疆荒漠草地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 于惠; 吴玉锋; 牛莉婷
    • 摘要: 及时准确监测草地植被覆盖度,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荒漠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监督分类与植被指数直方图相结合的阈值法,分析了6种RGB植被指数对荒漠草地的识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归一化绿红差异指数(normalized green-red difference index,NGRDI)对草地覆盖度的提取精度最高,其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56%和3.06%.监督分类与可见光植被指数统计直方图相结合的阈值法对荒漠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提取效果较好,可以用于荒漠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提取.
    • 刘慧霞; 董乙强; 崔雨萱; 刘星宏; 何盘星; 孙强; 孙宗玖
    • 摘要: 为探究新疆阿勒泰地区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采用路线调查和典型样地布设相结合的方法确定104个样地,对0~5 cm、5~10 cm、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同时运用数量生态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20 cm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为0.98~11.80 g·kg-1、平均值为3.79 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57.57~2904.19 g·m-2、平均值为1057.49 g·m-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0~5 cm,5~10 cm,10~20 cm)及土壤有机碳密度(0~10 cm,10~20 cm)呈现降低趋势.高值区均主要集中在富蕴县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和福海县南部地区;在0~20 cm土层中,不同荒漠亚类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均表现为土质荒漠>砾砂质荒漠>砾石质荒漠>沙质荒漠,且土质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分别是沙质荒漠土壤的1.74、1.72倍(P<0.05);从冗余分析结果来看,各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的实际解释总量为30.93%,其中植被覆盖度、土石比、根部土壤湿度是引起阿勒泰地区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导因素.总之,研究结果更新与补充了阿勒泰地区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库数据,初步阐明了有机碳变化的主导因素,为荒漠草地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及碳预算提供资料支撑.
    • 李昌龙; 张永虎; 段晓峰; 赵鹏; 邱晓娜
    • 摘要: 通过对民勤地区3个治理基地的9种机械沙障样地和1个对照样地进行植被调查,研究机械沙障对荒漠草地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讨机械沙障与沙生植物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表明:(1)荒漠草地物种数量随着沙障设置以及治理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从2种增加到3~7种),植被结构由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优势种群向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优势种群演变,由一年生草本的单一型向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的复合型演变.(2)物种α多样性变化存在地域性与治理年限的差异,在该区域小尺度地理范围内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而随着治理年限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呈增加趋势,α多样性指数顺序为稻草秆网格沙障>尼龙网格沙障、建筑垃圾网格沙障、黏土行式沙障>小麦秆网格沙障、玉米秆行式沙障、葵花秆网格沙障、葵花秆行式沙障>玉米秆网格沙障>无沙障流沙地(CK).(3)治理年限对物种β多样性影响有显著差异性,β指数为黏土行式沙障>葵花秆网格沙障、玉米秆网格沙障>稻草秆网格沙障、尼龙网格沙障>小麦秆网格沙障、葵花秆行式沙障、建筑垃圾网格沙障>玉米秆行式沙障>无沙障流沙地(CK).群落共有度指数和群落相异性指数存在沙障材料的差异性,不同农作物秸秆沙障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黏土行式沙障和尼龙网格沙障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
    • 邓小进; 井长青; 郭文章; 陈宸; 付皓宇
    • 摘要: 地表反照率变化影响地表辐射收支与能量平衡,从而对区域和全球气候产生影响。以准噶尔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卫星遥感数据产品MOD09A1反演地表短波反照率,结合气象数据和植被指数分析准噶尔盆地2001—2018年荒漠草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地表反照率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地表反照率年均值为0.303,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其年际变化速率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为1.4×10^(-4),减少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2.8%;四季空间分布变化明显,春、夏、秋三季空间分布相似,冬季值最高(0.551),夏季最低(0.203)。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阿尔泰山地表反照率年内变化较为剧烈;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大小为:夏季>秋季>春季。准噶尔盆地整体地表反照率与NDVI呈负相关,大部分区域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气温>NDVI>降水。MODIS反演结果与地面实测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2)=0.8908,P<0.01),均方根误差为0.014。为了解准噶尔盆地陆面特征,客观评价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陆面变化及其正负反馈响应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