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荒漠植物

荒漠植物

荒漠植物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05731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二届兵团青年科技论坛、第九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等;荒漠植物的相关文献由798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光辉、苏培玺、张雪妮等。

荒漠植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5731 占比:99.77%

总计:105980篇

荒漠植物—发文趋势图

荒漠植物

-研究学者

  • 吕光辉
  • 苏培玺
  • 张雪妮
  • 朱建军
  • 何明珠
  • 李亚
  • 李新荣
  • 贡璐
  • 魏怀东
  • 代兴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春梅; 潘存旭; 王宗鹏
    • 摘要: 为筛选出适宜西北地区栽培的抗旱性强、观赏价值高的荒漠生境品种,通过引进、扩繁优质抗旱品种,集成种子繁殖、压条、高密栽培、高效节水、减肥减药等园艺技术,探索出不同品种适应性强的栽培方式、扩繁技术,以期为西部花卉产业结构调整,戈壁绿化发展、荒漠化治理提供有效途径,促进绿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到增绿、补绿、美化环境、节约养护成本的作用,对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徐高兴; 赵鹏; 刘光武; 陈思航; 孙学兵; 高德才; 张国平
    • 摘要: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量化指标对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退化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由20个植物种组成,其中灌木7种,多年生草本5种,1 a生草本8种,草本植物占总物种数的65%。(2)不同生活型植物种重要值排序最大的分别为沙拐枣、沙蒿、沙蓬,旱生特征明显。沙拐枣、梭梭、黄花补血草、沙蓬、猪毛菜在群落中表现出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对生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3)沙拐枣与沙蓬、梭梭生态位重叠最大,分别为0.66、0.56,存在资源位的竞争。细枝山竹子、苦豆子、白刺、芦苇、黄花补血草与沙拐枣的生态位重叠较小,分别为0.11、0.15、0.16、0.20、0.22,种间竞争较小。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平均生态位重叠为0.16,群落相对稳定。
    • 余洋; 张志浩; 杨建明; 柴旭田; 曾凡江
    • 摘要: 氮素和水分是影响荒漠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全球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的氮沉降和干旱会直接改变土壤中这2种资源的可利用性。以塔克拉玛干南缘优势植物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一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盆栽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水平的N肥和水分,用于模拟不同水平的N沉降速率(0,3.0,6.0,9.0 g·m^(-2)·a^(-1))和水分条件(干旱和充分水),探究这2种因素对骆驼刺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叶片P含量外,N和水分添加独立或交互作用影响骆驼刺叶片和细根的养分状况。干旱条件下,N添加显著降低了叶片N、Mn、Zn、Cu等元素含量(P<0.01),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细根对这些元素的吸收;(2)骆驼刺细根中富集着Mn、Zn、Cu、Fe等微量元素,而将N、P、K等大量元素更多地分配给叶片;(3)干旱胁迫条件下施加3.0 g·m^(-2)·a^(-1),水分充足条件下添加6.0 g·m^(-2)·a^(-1)或9.0 g·m^(-2)·a^(-1),可以显著缓解骆驼刺细根的N限制(N:P<14);(4)骆驼刺叶片和细根的营养元素在器官内和器官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器官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发生的比率大于器官内部,细根次之,叶片最低。这些结果表明骆驼刺在环境资源波动的背景下,能够协调地上和地下的养分关系;外源的N输入可以改善骆驼刺细根的养分状况,为荒漠植被修复和养分高效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 程久菊; 张雪妮; 张子洋; 陈静
    • 摘要: 本研究对艾比湖不同水盐环境荒漠植物的种间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关联种对间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叶片C、N、P和S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水盐(盐胁迫)和低水盐(干旱胁迫)环境下,艾比湖荒漠植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均呈现不显著负关联,种间关系相对松散。从关联种对来看,2种不同水盐环境均以正关联种对居多,其中,低水盐环境下正关联种对数明显高于高水盐环境,种间互利关系更占优势;高水盐和低水盐环境下,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Pall.)Bieb.〕与其他物种间多表现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8~1.00;高水盐环境下,显著正相关种对多见于生物量较低的物种间。正关联种对的叶片C、N和S含量差值总体表现为高水盐环境高于低水盐环境,而负关联种对叶片N、P和S含量差值在低水盐环境下更高。高水盐环境下正关联种对的性状(叶片P含量除外)差值总体高于负关联种对,但在低水盐环境下则相反。综合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种间竞争往往使种间功能性状趋异,而互利作用则使种间功能性状趋同;盐胁迫下性状相似种对的竞争更加激烈,互利种对的功能性状差异明显。
    • 纪童; 王波; 杨军银; 李强; 何国兴; 潘冬荣; 柳小妮
    • 摘要: 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地属于中温带干旱气候,由于过度利用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指示种比重增大,造成不同荒漠草地群落组成差异也很大,如何区别不同荒漠草地植物,并据此对退化指示种进行动态监测是了解荒漠草地退化程度的关键。目前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与K-邻近(KNN)分类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森林植物和农作物的遥感分类,并取得了较好的分类识别效果,但针对草地尤其是荒漠草地植物的分类识别研究较少。因此使用ASD地物光谱仪于7月在宁夏盐池二步坑、冯记沟、高沙窝、麻黄山不同荒漠草地采集了32种植物作样本获得442条光谱进行光谱特征分析。筛选出7个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705(NDVI_(705))、绿通道植被指数(GNDVI)、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可视化气压阻抗指数(VARI)、植被衰减指数(PSRI)和归一化水指数(NDWI)作为随机森林模型(RF)、支持向量机(SVM)模型、K-邻近(KNN)模型的原始变量,对32种荒漠草地植物进行分类识别,并通过分类模型精度的比较筛选较优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光谱反射率均符合绿色植物特征,但各植物原始光谱不同波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植物原始光谱水分吸收波段差异明显,且有红边蓝移现象;(2)RF,SVM和KNN三个分类模型对32种植物的分类精度分别达到了0.98,0.94和0.98,识别效果较好,但3种分类模型均对白莲蒿与北芸香、虫实与甘草发生了误判;(3)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指标中NDWI与PRI为区分荒漠草地植物的关键指标,说明荒漠植物冠层水分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是影响荒漠草地植物光谱分类的重要因素。试验利用随机森林模型(RF)、支持向量机(SVM)与K-邻近(KNN)分类方法,建立了主要植物的分类模型。
    • 韦昌林; 李毅; 单立山; 解婷婷; 张鹏
    • 摘要: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典型灌丛凋落物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2种建群植物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对不同降水条件下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分解速率表现为:降水增加>自然降水>降水减少,其中红砂对非生长季(11月—次年3月)的降水增加表现更敏感。C、N含量均呈释放-富集-释放的状态,P含量呈富集-释放模式;降水减少抑制了C的释放,其中生长季(4—10月)降水减少对其抑制作用更明显,非生长季降水增加促进了P的释放。同一降水条件下珍珠猪毛菜的分解速率高于红砂,红砂的C和N残留率大于珍珠猪毛菜,而P小于珍珠猪毛菜。在未来降水格局变化下,降水增加可能会有助于荒漠灌木凋落物C和N归还,从而提高土壤的有效养分。
    • 霍佳璇; 任梁; 潘莹萍; 赵瑾; 向响; 余程; 孟德惠; 王源源; 鲁瑞洁; 黄永梅
    • 摘要: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适应环境的外在表达,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探究干旱区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植物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态对策,为保护荒漠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区,选取8个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包含4种植物生活型,10种荒漠植物,探究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植物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叶片C∶N、叶片N∶P、叶片稳定碳同位素(Leafδ^(13)C)、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和植株高度(Height)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2.07-466.00mg/g、12.40-44.50mg/g、0.51-2.07mg/g、8.62-29.74、11.37-39.29、-27.38‰--14.80‰、100-480mg/g、3.00-264.22cm。不同生活型间LNC、LPC、叶片N∶P和LDMC差异不显著,LCC、叶片C∶N、叶片δ^(13)C和植株高度存在显著差异。LNC、LPC和叶片N∶P与全球、中国和青藏高原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中国其他植被类型相比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素中年均温对柴达木盆地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较大,植株高度、LDMC、LCC和叶片δ^(13)C随着年均温的升高而增加,土壤因子中砂粒含量和砾石含量对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和土壤物理性质对荒漠植物生存的重要性,表明柴达木盆地荒漠植物采取的生存适应策略为缓慢投资⁃收益型,不同生活型之间存在生态位分化,以适应不同干旱程度的生存环境。
    • 鲁延芳; 占玉芳; 滕玉风; 甄伟玲
    • 摘要: 为了解植物种子萌发适应干旱环境的基本特性,以河西走廊人工梭梭林中重要值较大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红砂(Reaumuriasoongarica)、多枝柽柳(Tamarixramosissima)、雾冰藜(Bassiadasyphylla)、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刺沙篷(Salsola ruthenica)、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等10种植物种子为对象,对其萌发率、萌发开始时间、平均萌发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0种荒漠植物种子在Log尺度下均呈正态分布,种子大小与萌发持续时间、萌发开始时间和平均萌发时间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萌发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萌发率正态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型,除沙蓬、刺沙篷外,其余8种植物种子萌发率大于20%,说明荒漠植物具有较高的萌发特性;萌发开始时间呈单峰型,1—3d内开始萌发的植物占90%,说明荒漠种子萌发时间较短;持续萌发时间呈单峰型,梭梭持续萌发时间最短;平均萌发时间呈单峰型,红砂平均萌发时间最长。(3)聚类分析显示,10种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分为快速萌发型和缓慢萌发型,主要受外界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也是荒漠植物生存策略的重要环节。
    • 阿达来提·阿木提; 邓成军
    • 摘要: 通过对滨藜(Atriplex patens)的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滨藜种子萌发有较强的温度适应性,25~30°C是较适宜的发芽温度。(2)发芽时间显示其在25°C时萌发的时间最短。(3)发芽率的时间曲线反映出,在48 h会有一个萌发加速期。(4)3种不同处理下的发芽率,全光照24 h>12h光照12 h黑暗>24 h全黑暗,反映出光照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 李承义; 何明珠; 唐亮
    • 摘要: 磷(P)循环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元素的动态平衡,以及荒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P循环的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国内尚缺乏针对荒漠生态系统P循环的系统研究,特别是P循环的生物和非生物驱动机制。综述了荒漠生态系统P的输入-输出过程,植物对P的吸收转运机制以及对P循环的作用,生物土壤结皮(BSC)有机分泌物对P循环的贡献,以及荒漠生态系统P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等。文末展望了荒漠生态系统P循环的一些重要研究方向和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1)P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形态、分配及动态平衡;(2)土壤微生物对荒漠植物获取土壤有效P的驱动作用;(3)入侵植物对P循环的影响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估;(4)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手段揭示真菌-荒漠植物根系系统P循环的基因调控机制;(5)微生物分泌物、土壤磷酸酶类(包括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和三磷酸单酯水解酶)和作用于含磷酸酐和N—P键的酶对土壤P循环的调控;(6)气候变化(干旱、高温和降水节律变化等)如何影响P的生物和非生物转化过程;(7)基于同位素示踪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解释荒漠生态系统P循环路径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