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砂

红砂

红砂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0349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南方文物、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丹霞地貌研讨会、海峡两岸地貌与环境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国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分会筹备大会等;红砂的相关文献由40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毅、种培芳、单立山等。

红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0349 占比:99.73%

总计:70541篇

红砂—发文趋势图

红砂

-研究学者

  • 李毅
  • 种培芳
  • 单立山
  • 贺光群
  • 苏世平
  • 解婷婷
  • 张正中
  • 王迎春
  • 杨洁
  • 王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丽; 单立山; 解婷婷; 种培芳; 杨洁; 师亚婷
    • 摘要: 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及影响因素对了解植物利用资源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同质园中不同地理种源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指标,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同质园中各地理种源白刺叶片肉质化程度、含水量、组织密度、氮含量、氮磷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白刺叶功能性状表现出的种间差异可能与遗传分化有关;白刺和红砂的比叶面积和组织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氮含量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红砂叶片碳氮比与碳磷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两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有所差别,红砂叶片具有较高的碳同化能力;白刺叶片肉质化程度、含水量、组织密度和红砂叶片比叶面积和磷含量受海拔显著影响(P<0.05),表明海拔是影响两种植物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
    • 苏世平; 李毅; 刘小娥; 种培芳; 单立山; 后有丽
    • 摘要: 红砂属于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超抗旱树种,对维护荒漠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极端干旱气候的频发,导致以红砂为建群种的荒漠植物群落出现大面积死亡以及退化的趋势。因此,采用人工措施提高干旱荒漠区植物的抗旱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干旱胁迫中的红砂苗木喷施外源脯氨酸(Pro)以减缓干旱胁迫对其造成的伤害。研究设置5个Pro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250 mg·L^(-1),对红砂植株进行喷施处理,于处理前第0天(CK),处理后第1,3,6和9天对叶片抗氧化酶系统、代谢调节系统、光合色素、光合性能进行测定,第9天对生长状况进行测定,以期揭示干旱胁迫下Pro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外源Pro处理红砂植株后,对其抗氧化酶系统、代谢调节系统、光合色素、光合性能以及生长状况均有显著影响。除叶绿素a/b(Chl a/b)在处理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浓度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指标在处理年份之间、处理浓度之间、处理后作用时间之间以及处理浓度与处理后作用时间交互作用之间均差异显著,其中以100 mg·L^(-1)Pro处理效果最佳。100 mg·L^(-1)Pro处理后第9天和CK相比,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分别提高了4.48%、131.07%、30.66%、12.30%,可溶性糖(S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别下降了6.42%、1.95%;总叶绿素含量Chl(a+b)、叶绿素a含量(Chla)、叶绿素b含量(Chlb)分别较CK降低了5.81%、1.47%和22.22%;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比CK降低了16.07%、10.00%、6.44%、7.68%和9.92%;红砂苗木的生长特性在处理后第9天,株高净生长量为2.48 cm,侧芽萌发数量为3.67个,侧芽净生长量为1.87 cm,地径净生长量为0.27 mm,比处理效果最差的250 mg·L^(-1)处理分别高出0.68 cm,0.34个,0.32 cm,0.07 mm。因此,100 mg·L^(-1)Pro处理干旱胁迫中的红砂植株,能显著提高其抗旱性。
    • 李小乐; 魏亚娟; 党晓宏; 戴玉芝; 翟波; 迟旭; 吴惠敏
    • 摘要: 为探究荒漠灌丛对其沙堆土壤结构和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以白音恩格尔自然保护区的优势种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粒度组成及土壤养分积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粒径组成以细砂为主,含量为36.34%~65.31%,黏粒、粉粒含量均小于7.00%;(2)红砂灌丛沙堆沉积物趋于细化,由背风侧、迎风侧到沙堆间空地土壤颗粒分选性依次变差,峰态逐渐宽平,分形维数逐渐变小,灌丛沙堆土壤粒径组成含量分布较丘间空地更对称;(3)灌丛沙堆迎风侧和背风侧有机质(SOM)、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分别较沙堆间空地增加29.37%和40.63%、23.49%和35.12%、62.72%和66.45%、30.10%和22.75%(P0。红砂灌丛起到防风滞沙和重新分选沙粒的作用,并且在丛间地风蚀和植物反馈作用下养分向灌丛沙堆富集,形成“肥岛”效应。
    • 王红永; 单立山; 杨洁; 解婷婷; 师亚婷; 马丽; 杨彪生
    • 摘要: 为探明降水变化对荒漠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甘肃典型荒漠植物红砂和珍珠为研究对象,沿自然降水梯度测定红砂和珍珠的C、N和P质量分数,探讨C、N和P元素在2种植物叶片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增加,红砂和珍珠叶片C质量分数增加7.64和6.69 g/kg,N质量分数降低0.50和1.22 g/kg,P质量分数降低0.78和1.12 g/kg,C/N、C/P和N/P均增加。相同的水分条件下,红砂叶片C、P质量分数和C/N、C/P均高于珍珠,珍珠叶片N质量分数和N/P均高于红砂,2种植物叶片C与N、P之间均未出现显著相关性,而C、N、P与C/N、C/P之间均存在强相关性,说明红砂和珍珠通过C/N、C/P来体现CN、CP的耦合关系。可见,干旱胁迫条件下红砂和珍珠均表现为C素积累,N、P元素限制的格局。在西北干旱区红砂的耐旱能力更强,对P元素的吸收能力更高,且珍珠具有较强的固N能力。
    • 甘顺天
    • 摘要: 文章主要以义粮滩分场红砂在不同地块的生长情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详细分析了本次实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方法等,然后对义粮滩分场红砂实验结果进行了介绍,重点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文章的研究对于掌握红砂在不同地块的生物学特性、生长量及其退化程度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刘永刚; 许丽; 王菊莲; 方青; 王海燕; 李玉成; 魏林生; 石光明
    • 摘要: 红砂是石羊河下游荒漠灌丛植被的主要优势种和建群种。为了研究红砂天然更新能力,在石羊河下游选择8个样地,观察红砂更新幼苗密度、次年存活率、高生长等指标。结果表明:红砂种子发芽成苗随立地条件变化最为剧烈,幼苗存活和苗高生长随立地条件变化较平缓。地理坐标、海拔,以及土壤全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与红砂种子发芽成苗、幼苗存活、幼苗高生长关联不明显。地势平坦,土壤保水性能强有利于红砂种子发芽成苗及幼苗存活,反之则不利,盐碱过重则限制红砂种子发芽成苗,沙丘大保水性差严重抵制幼苗存活。黏性土壤有利于红砂更新及幼苗高生长,沙性土壤不利于红砂更新及幼苗高生长。
    • 刘永刚; 许丽
    • 摘要: 红砂作为荒漠区广泛分布的一种植物,播种早晚影响幼苗越冬存活。采取4个播种期,露地覆膜穴播育苗试验,通过当年高和存活指数分析幼苗越冬性能,结果表明,5月10日、6月10日播种苗越冬存活指数均接近90%,6月10日及其以后播种苗当年平均高不足10 cm;苗高>10 cm时越冬存活指数>90%。综合分析认为,干旱荒漠区露地覆膜穴播育苗,以5月10日至6月初播种为宜,当年幼苗越冬存活指数超过90%。
    • 张旭; 苏世平; 师微柠; Alizet Didi Dom; 马强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居群红砂(Reaumuria soogorica)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遗传结构。本研究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内蒙古、宁夏、甘肃16个不同居群的299份红砂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共扩增出67个等位基因,扩增等位基因多态率为83.58%,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396;居群的等位基因数(Allele number,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为3.735,2.221;香农信息指数(Shannon information index,I)为0.763;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ixation index,Fst)为0.041~0.210,平均值为0.088。AMOVA结果表明,居群间的遗传差异仅占变异总来源的5.8%。本研究得出结论红砂的基因多态性为中度,等位基因不均匀的分布在染色体上。观测杂合度和固定指数说明居群内杂合度缺失,纯合体过量。Fst指数表明居群间分化程度较低,且红砂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源于个体内DNA序列的不同。Mantel检测得出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显著相关。聚类分析表明居群间的基因交流是影响居群聚类的重要因素。STRUCTURE结构分析将材料分为5个亚群,第Ⅴ亚群内红砂个体血统较为纯正,第Ⅱ亚群内个体血统混杂。
    • 田艳丽; 种培芳; 陆文涛; 贾向阳
    • 摘要: 氮素和水分是影响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因素,而不同光合途径植物对水、氮的响应能反映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为探究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C3植物和C4植物生长方式的影响,以C3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C4植物珍珠猪毛菜(Salaola passerina)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氮沉降水平(0 g·(m2·a)-1,4 g·(m2·a)-1,8 g·(m2·a)-1)和不同降水处理(W-30%,W,W+30%),比较两种植物单生和混生下的光合色素、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水氮耦合使红砂和珍珠猪毛菜光合能力均增强,且在降水增加30% 和施氮量8g·(m2·a)-1时达最大;红砂的叶绿素、净光合速率分别最大可增加3.63倍、1.19倍,珍珠猪毛菜最大分别增加0.95倍和1.13倍.二者混生显著提高红砂的光合能力,而珍珠猪毛菜的竞争加强,氮水耦合可显著减弱竞争强度,说明在未来氮沉降和降水增加环境下,有利于红砂-珍珠猪毛菜混生群落的发展.
    • 张鹏; 李毅; 单立山; 解婷婷
    • 摘要: 为研究两种植物生物量及分配对生长方式和降水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混生群落优势种单生-混生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珍珠(Salsola passerina)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收获法测定不同降水量条件下单生与混生红砂和珍珠各器官生物量.结果表明:生长方式对两种荒漠植物生物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单生相比,混生红砂与珍珠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均减少;红砂总生物量变化是由根系生物量决定,而珍珠总生物量变化则是由根、茎、叶生物量共同作用.生长方式对红砂根冠比和珍珠源汇比也有显著影响(P<0.05),与单生相比,混生珍珠源汇比平均增长量为24.74%,混生红砂叶根比平均增加了33.19%,而根冠比则有所下降.物种不同生物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有所差异,红砂生物量主要分配在根上,而珍珠生物量主要分配在叶上.红砂根生物量和珍珠叶生物量比受降水量显著影响(P<0.0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