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物功能性状

植物功能性状

植物功能性状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34593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保山学院学报、湿地科学与管理、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生态学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等;植物功能性状的相关文献由431位作者贡献,包括温仲明、丁曼、姜勇等。

植物功能性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34593 占比:99.99%

总计:1134685篇

植物功能性状—发文趋势图

植物功能性状

-研究学者

  • 温仲明
  • 丁曼
  • 姜勇
  • 宋光
  • 宋垚彬
  • 郑颖
  • 任海燕
  • 冯秋红
  • 史作民
  • 张增可

植物功能性状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雷; 陈鸿生; 陈朋; 王永生; 杨蕾蕾
    • 摘要: 【目的】掌握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植物入侵现状,为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入侵植物早期预警、防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原产地、区系及功能性状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入侵植物共有22种,隶属12科22属,种类最多的是菊科(6种)、禾本科(3种)和豆科(3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7.27%、13.64%和13.64%;出现频度最高是鬼针草(90.91%)。危害等级以恶性入侵(Ⅰ级)和严重入侵种(Ⅱ级)占比最高,合计占总种数的68.18%。科和属的区系分布类型均以泛热带、热带亚洲及热带美洲类型占主导地位,原产地以美洲地区的频次最多,占总种数的83.33%。生长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68.18%;生活型以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种数最多,合计占总种数的54.54%;果实类型以瘦果居多,占总种数的31.82%。【结论】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植物入侵形势严峻,对其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建议加强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入侵植物科学防治,因地制宜开展受损生境改造,推广乡土植物应用,建立海岸防护林。
    • 霍佳璇; 任梁; 潘莹萍; 赵瑾; 向响; 余程; 孟德惠; 王源源; 鲁瑞洁; 黄永梅
    • 摘要: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适应环境的外在表达,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探究干旱区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植物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的生态对策,为保护荒漠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区,选取8个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包含4种植物生活型,10种荒漠植物,探究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植物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叶片C∶N、叶片N∶P、叶片稳定碳同位素(Leafδ^(13)C)、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和植株高度(Height)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2.07-466.00mg/g、12.40-44.50mg/g、0.51-2.07mg/g、8.62-29.74、11.37-39.29、-27.38‰--14.80‰、100-480mg/g、3.00-264.22cm。不同生活型间LNC、LPC、叶片N∶P和LDMC差异不显著,LCC、叶片C∶N、叶片δ^(13)C和植株高度存在显著差异。LNC、LPC和叶片N∶P与全球、中国和青藏高原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中国其他植被类型相比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素中年均温对柴达木盆地荒漠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较大,植株高度、LDMC、LCC和叶片δ^(13)C随着年均温的升高而增加,土壤因子中砂粒含量和砾石含量对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和土壤物理性质对荒漠植物生存的重要性,表明柴达木盆地荒漠植物采取的生存适应策略为缓慢投资⁃收益型,不同生活型之间存在生态位分化,以适应不同干旱程度的生存环境。
    • 李媛媛; 徐婷婷; 艾喆; 周兆娜; 马飞
    • 摘要: 以不同地理种群的中间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2种锦鸡儿不同地理种群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物种组成和丰度的差异及其与植物功能性状的关系,为深入理解锦鸡儿属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微生物学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2种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隶属于22门62纲131目185科304属。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属水平上,根瘤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RB41和芽孢杆菌属为优势属。中间锦鸡儿与小叶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Chao1、ACE、香农和辛普森指数)无明显差异,但主坐标分析表明2种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Mantel检验分析表明植物功能性状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冗余分析显示株高、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叶厚度和叶长是驱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构建的主要性状(P<0.05)。综上所述,中间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受到植物性状的显著影响。
    • 刘琴; 杨建英; 侯健; 谭锦; 张明浩
    • 摘要: 【目的】干旱荒漠区露天矿排土场易产生沙(粉)尘,造成大气污染。基于植物功能性状模型(Community Assembly by Trait Selection,CATS模型)模拟,得到研究区排土场优势滞尘植物及物种在恢复群落中的配比,提出植被恢复策略。【方法】于2020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新星煤矿排土场周围进行样方调查,测定物种水平和群落水平的性状值,并计算功能性状目标值,将植物滞尘功能和根体积作为模型的2个因子代入模型计算。【结果】植物种的根体积与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呈反比;群落根体积与土壤含水量呈现“U”型曲线分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各物种相对多度最高的是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和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相对多度的中位数分别为0.41和0.32。【结论】在研究区排土场以猪毛菜和骆驼蓬的相对多度比6∶4的比例播种,可发挥相当的滞尘效益,能够很好地解释植被修复过程中的一些机制性问题,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图2表1参40。
    • 霍莉莉; 陈懂懂; 李奇; 张莉; 贺福全; 舒敏; 赵亮
    • 摘要: 蒸散发作为调控区域水分收支的重要支出项,受植物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5月—2021年9月对三江源及其周边共5个区域(海晏(HY)、同德(TD)、玛多(MD)、曲麻莱(QML)、可可西里(KKXL))的实际蒸散发及植被数据进行收集,通过相关性分析解释植被变化过程对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三江源草地植物多以丛生或密丛生为主,其中比叶面积与株高、叶片干物质含量、生长型和种子类型间呈显著负相关(PTD(279.58 mm)>QML(247.90 mm)>MD(239.42 mm)>KKXL(230.35 mm)。分析植物功能性状与实际蒸散发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株高、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生长型和种子类型均与实际蒸散发呈现一定相关性,其中生长型相关性最大(R 2=0.74)。
    • 李善家; 王子濠; 苏培玺; 王辉; 王福祥; 崔莉娟
    • 摘要: 荒漠植物是干旱区具有独特功能性状与资源权衡表征的地带性植物。植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格局与资源权衡策略对群落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改善起着关键作用。该综述主要从荒漠植物组织、器官功能性状特征、功能性状权衡策略、功能多样性组分及测度3个方面梳理了荒漠植物性状权衡策略与功能多样性研究的进展脉络:1)荒漠植物独特的根、茎、叶功能性状特征揭露了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有助于解决许多生态学的关键性问题;2)作为植物功能性状之间存在的最普遍的联系,权衡策略是经过自然筛选后形成的性状组合,关键性状已经被发掘并创造性的提出了“经济谱”概念。荒漠植物研究过程中,应分析其根、茎、叶的特征属性筛选关键性状,着眼于关键性状间及整株植物性状间的权衡策略;3)功能多样性是影响生态系统运行和发挥作用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植物功能多样性能预测和指示群落中物种对于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发挥和过程变化的影响。功能多样性的组分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群落的生态位占据状况和资源利用程度,指数的选择要体现在群落内部物种的功能特征之间的差异程度,同时要考虑这些物种自身在群落内的优势程度。本研究为未来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及多样性研究梳理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期望为荒漠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选题和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叶琼丹; 任飞; 李永慧; 张子杨; 樊娜; 冶俊; 李希来; 李兰平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养分添加下高寒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情况,预测大气氮、磷沉降加剧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状的演变趋势,本试验分析了高低浓度梯度氮、磷养分添加对青海省门源县典型高寒草甸10种常见物种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单独添加和氮、磷交互作用对所测6种功能性状均无显著影响;磷单独添加和高磷单独添加分别对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其余功能性状无显著影响;氮、磷混合添加显著影响了除地上生物量外5种功能性状(P<0.05);大部分物种对氮、磷单独添加不敏感,氮、磷混合添加对除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和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pulchra)外的8种植物多种功能性状影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大气氮、磷沉降持续加剧可能会使高寒植物高度增加、叶片变大变薄,茎密度减小,地上生物量变化不明显或仅略微增加。
    • 周汀; 崔迎春; 叶雨艳; 赵文君; 侯贻菊; 吴鹏; 丁访军
    • 摘要: 【目的】为探究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小生境的响应,阐明喀斯特森林植物在严酷生境下的生存策略。【方法】以10种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长的小生境类型(土面、石面和石沟),对其植物叶片的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片含水量(LWC)、叶密度(LTD)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结构型性状,以及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羧化效率(CE)功能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生活型植物,常绿乔木的LDMC与LTD较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均显著偏高(P石沟>土面;G_(s)、T_(r)、WUE均为石沟>石面>土面,而P_(n)、C_(i)、CE则均表现为土面>石面>石沟。【结论】在土面生境中,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供给稳定,对外界资源竞争压力较小,具有较高的SLA和LWC以及较低的LDMC、LT和光合能力,因此植物自身抗逆性、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相对较弱,趋向于生长缓慢、资源竞争力弱的生存策略;石面生境严苛,资源竞争压力大,其LDMC和光合能力均相对高于土面植物,而SLA、LWC及LA则反之,因此其抗逆性及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强于土面植物,趋向于生长缓慢、资源竞争力强的生存策略;而在石沟生境中,生存条件相对较好,植物LDMC、LT、LA及光合能力均强于其他生境植物,且SLA则相对较低,因此植物抗逆性、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相对较强,趋向于生长快速、资源竞争力强的生存策略;常绿乔木位于叶经济谱“慢速投资收益性”一端,常绿灌木位于“快速投资收益型”一端,而落叶乔木则位于两者之间属于中间型。
    • 张睿; 刘华民; 寇欣; 徐智超; 于晓雯; 曹晓霭; 温璐; 马林芊; 王立新
    • 摘要: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湖滨带退化速度显著加快。植物功能性状的方法可以量化植物特征,预测植物对外界环境干扰的反应,有助于理解退化湖滨带湿地植物应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的适应机制,对湖泊湖滨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在内蒙古高原典型湖泊湖滨湿地选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赖草(Leymus secalinus)、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碱蓬(Suaeda glauca)、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7种优势植物的叶片和根系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湿地植物的11种功能性状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究环境变化影响下湖滨带湿地植物的物种分布和功能性状的差异,以及湿地植物在不同湖滨带湿地生境下的适应策略。在评估植物功能性状差异基础上,采用环境矩阵连接性状矩阵(RLQ)结合第四角分析(Fourth-Corner)的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湖滨带湿地中7种优势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的影响,植物的功能性状均产生不同程度的种间与种内变异,在湖滨带湿地中植物的植株高度、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叶片碳氮比、比根长、根组织密度、根氮含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土壤pH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盐分与植株高度、叶片碳含量和叶碳氮比显著负相关,与叶片氮含量、根组织密度显著正相关;土壤的总氮含量与植株高度显著正相关,与比根长显著负相关;土壤碳氮比与植株高度和叶片碳含量显著负相关,与植物比根长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与根氮含量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内蒙古高原湖滨带湿地植物的功能性状受环境的作用强烈,植物采取了不同的性状策略来适应环境。
    • 冯相艳; 赵文智; 蔺鹏飞; 王川
    • 摘要: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对生境长期适应所形成的可测量特征,受植物遗传特性和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祁连山是我国干旱区的一条重要山脉,北坡海拔介于2000—5000 m,分布着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10余种木本植物。深入了解祁连山区木本植物功能性状随海拔梯度分异特征对认识山地植物的适应性和植被垂直地带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祁连山北坡天然分布的11种木本植物,其中灌木9种,分别是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银露梅(Potentilla glabra)、水栒子(Cotoneaster multiflorus)、猫儿刺(Ilex pernyi)、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和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乔木2种,分别是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调查了木质密度、胡伯尔值、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含水率和比叶面积6个枝、叶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灌木的木质密度、胡伯尔值、叶含水率和比叶面积显著高于乔木,但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乔木;(2)木质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下降,其他功能性状沿海拔分异不显著;(3)生长季气温与叶干物质含量正相关,与胡伯尔值和叶含水率负相关,生长季降水与各功能性状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乔木和灌木植物采取不同的枝、叶资源利用策略来适应高山生境;随海拔升高,降低结构性碳投资可能限制了高山植被的分布上限;生长季气温是引起性状沿海拔分异的重要环境因子,但不能完全解释性状沿海拔分异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