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敌
天敌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372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83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407篇;相关期刊1066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生态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海峡两岸生物防治研讨会等;天敌的相关文献由6810位作者贡献,包括邹运鼎、毕守东、梁广文等。
天敌
-研究学者
- 邹运鼎
- 毕守东
- 梁广文
- 周夏芝
- 曾玲
- 张艳璇
- 杨殿林
- 吕仲贤
- 张艳军
- 徐学农
- 杨忠岐
- 王伯明
- 赵建宁
- 陈红印
- 张帆
- 徐红星
- 王恩东
- 程家安
- 姜晓环
- 崔金杰
- 段东红
- 王伟
- 郑许松
- 闫家河
- 任顺祥
- 张晓明
- 张礼生
- 李修炼
- 李桂亭
- 董慈祥
- 陈国华
- 陈鹏
- 骆有庆
- 刘洋
- 占志雄
- 夏敬源
- 张润志
- 戈峰
- 王小艺
- 等
- 耿继光
- 臧连生
- 钟平生
- 于毅
- 刘永杰
- 华红霞
- 吕佳乐
- 娄永根
- 柯胜兵
- 王建盼
-
-
李兆群
-
-
摘要:
生物防治是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茶园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文章综述了以虫(天敌)治虫、微生物防治、植物源农药防治等我国茶园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园有害生物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
晏方勤;
李晓;
焦坤;
李伟;
鞠倩;
姜晓静;
曲明静;
孙文秀
-
-
摘要:
为评估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 Poir)作为功能植物对花生田苗期害虫的控制作用,本研究调查了花生苗期的主要害虫以及天敌种类,并通过比对花生单作区(对照)与婆婆纳-花生邻作区的主要天敌和苗期害虫花生蚜、蓟马的发生数量,评价婆婆纳在花生田苗期害虫控制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花生苗期的天敌以食蚜蝇、小花蝽、蚜茧蜂、瓢虫类为主,害虫以蓟马和花生蚜为主。5月30日,婆婆纳区天敌瓢虫类、小花蝽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区;6月8日,婆婆纳区食蚜蝇类、天敌瓢虫类、小花蝽和蚜茧蜂类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区,而同时期邻作区花蓟马、稻管蓟马和禾蓟马的数量显著低于花生单作区。婆婆纳对苗期花生主要天敌存在明显吸引效应,但并未扩散到邻作花生区,短期内对花生区花蓟马、稻管蓟马以及禾蓟马有一定的控害作用,对花生蚜和其他害虫未见显著控制效果。
-
-
郭剑雄;
王水金
-
-
摘要:
对伞房决明冠层和茶冠层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在伞房决明冠层共采集到节肢动物10 182个个体。其中:中性昆虫个体数最多6 590只,占群落物种个体数的64.72%,极显著高于茶冠层;植食性害虫共采集到2 285只,占群落物种个体总数的22.44%;天敌1 307头,占群落物种个体总数的12.84%。与茶冠层相比,极显著提高了天敌和中性昆虫的种群数量(P≤0.01)。
-
-
王超;
刘帅
-
-
摘要:
大家好!我是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目前地球上濒危的物种,被称为“水中活化石”,与大熊猫齐名,比扬子鳄还要稀少。我出生在美丽的长白山。在这里,我与兄弟姐妹学会捕食,学会躲避天敌、飞行等各种本领,可以独立在蓝天翱翔。听长辈们说,从前,我们在长白山居住的树木被大量砍伐,找不到筑巢的家,鸭族种群慢慢减少。
-
-
王晓琪;
周亚媛;
冯朝阳;
左成;
卜亚莉;
何运转
-
-
摘要:
为了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对柴胡明蚜Hyadaphis bupleuri Börner的捕食作用及防治潜力。本文在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对柴胡明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4龄幼虫及雌、雄成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其中雌、雄成虫的捕食能力(a/T_(h))较强,分别为222.7和199.3,捕食上限(1/T_(h))最大,分别为190头/d和182头/d。异色瓢虫对柴胡明蚜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但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异色瓢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效果明显,天敌密度与其对柴胡明蚜的捕食量呈负相关,反应符合Watt模型。异色瓢虫对柴胡明蚜有较强的生物防治潜能。
-
-
李红梅;
王珺雅;
卓富彦;
朱景全;
涂雄兵;
张国财;
BELINDA Luke
-
-
摘要:
黄脊竹蝗为重大林业害虫,多在竹林造成为害。2020年黄脊竹蝗从老挝、越南等地跨境进入中国云南省并在农区造成了严重为害。本文主要综述了黄脊竹蝗在我国发生的历史与现状、暴发的原因以及主要的防治措施,归纳了黄脊竹蝗不同发育阶段的有效防治措施,重点总结了利用生防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黄脊竹蝗的研究进展,为黄脊竹蝗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
王睿;
高炜;
王克功
-
-
摘要:
为降低冬小麦的生产成本,筛选出适宜其拌种的高效低毒种衣剂是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室内培养箱平皿试验和大田小区药效试验,以进口种衣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和30.8%吡虫啉·1.1%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奥拜瑞)为药剂对照,研究了4种国产种衣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单用及混合拌种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在田间对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和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天敌昆虫的影响,以及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戊唑醇在小麦种子萌发前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后期产量无显著影响,其余种衣剂均对小麦萌发和生长无不良影响。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茎基腐病和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基本无影响,且增产显著;其中,35%噻虫嗪FSC+3%苯醚甲环唑FSC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最好,持效期较长,600 g/L吡虫啉FSC+3%苯醚甲环唑FSC对病虫害防治效果次之。这2组种衣剂对小麦萌发、生长安全性好,并且防治病虫害效果较佳,对天敌昆虫安全,增产作用显著,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使用。
-
-
齐大志;
张大利
-
-
摘要:
在许多人的眼里,中蜂和西蜂就像是天敌一样,意蜂危害中蜂,由于西蜂的大量存在,也导致中蜂的栖息地越来越小。每年因为西蜂到中蜂场地附近放蜂和中、西蜂近距离饲养造成的干扰和损失引发了诸多矛盾和纠纷,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中蜂和西蜂不能同场饲养。实践证明,中、西蜂确实可以同场饲养,如果饲养管理得当,完全可以和平相处。本场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了中、西蜂同场饲养的一些经验,现加以归纳和总结。
-
-
段云;
陈琦;
郭培;
苗进;
夏鹏亮;
巩中军;
蒋月丽;
李彤;
武予清
-
-
摘要:
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是粘虫Mythimna seperata的近缘种,两者在形态上相近,为害特征基本相同,但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危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农业害虫。为今后深入研究劳氏粘虫的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劳氏粘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劳氏粘虫已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近80个国家和地区。以幼虫取食危害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3龄前幼虫食量小,5-6龄幼虫食量增大,进入暴食期。幼虫具有聚集性、杂食性和暴食性,成虫具有迁飞性,发生危害时具有隐蔽性、偶发性和暴发性。劳氏粘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常因地区、年份和季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气候条件、食物和天敌是影响劳氏粘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和害虫的生物学特征是导致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的重要原因。性诱剂、天敌和生物农药是近些年来劳氏粘虫生物防治研究的主要方向。根据目前劳氏粘虫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研究现状,我们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1)借鉴粘虫的防控策略和防治经验,从空中和地面两个方面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2)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开展综合防治工作;(3)将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中,并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系统。
-
-
张彦龙;
王小艺;
杨忠岐;
魏可;
曹亮明
-
-
摘要: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证实可传播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共7种,均属于墨天牛属Monocha-mus;北美、亚洲和欧洲的松材线虫病分布区均有1~2种与本地寄主树紧密相关的墨天牛是主要传播媒介;笔者归纳了各分布区主要媒介昆虫的天敌种类和已在应用的种类。中国和日本是利用天敌资源防控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最多的国家,防控对象是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和云杉花墨天牛M.saltuariu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肿腿蜂Sclerodermus spp.是当前利用最多且最成熟的生防天敌。从这3类天敌的发现、发展到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天敌资源防控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提出了各种天敌资源应用的优缺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媒介昆虫的防治不仅需要多种天敌资源协调使用,更重要的是要与其他的防治方式互相配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
-
魏佳宁
- 《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植物—害虫—天敌三营养级之间互作关系是当今化学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课题,也是寻找可持续控制害虫途径的重要基础.近些年的国际发展态势: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化学生态学、转基因植物、感觉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信息化合物介导的3个营养级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演化特征,以明确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揭示植物在调节自身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的机制,阐明昆虫多通道信号识别的行为、神经和分子机制,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下3个营养级间互作关系的新规律,发展通过行为、生态和遗传调控害虫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本文将主要综述转基因植物在研究植物—害虫—天敌三营养级互作中的进展.
-
-
-
-
江俊起;
缪勇;
陈树仁;
李桂亭
- 《2007年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对安徽江淮地区晚稻田害虫和天敌群落动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捕食性天敌18种,害虫11种。天敌的优势种依次为草间小黑蛛、青翅蚁型隐翅虫、拟水狼蛛、四点亮腹蛛、圆尾蟏蛸和龟纹瓢虫;害虫的优势种依次为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绿蝽。草间小黑蛛、四点亮腹蛛、拟水狼蛛、青翅蚁型隐翅虫和褐飞虱主要分布在下部,圆尾蟏蛸主要分布在中部,龟纹瓢虫和稻绿蝽主要分布于上中部;稻纵卷叶螟分布于上部。群落特征在时间过程中较稳定,群落多样性呈逐渐上升趋势,晚稻生育后期明显高于前期。
-
-
田卫东;
董秀丽;
吴文岳;
吕昭智
- 《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
| 2007年
-
摘要:
有机化管理模式下,农田昆虫群落和空间分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定点、定期调查新疆阿克苏有机棉田下棉蚜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变化,采用Taylor等人的方法,分析了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棉蚜和优势种天敌(瓢虫和草蛉)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棉蚜的分布呈扩散-聚集-扩散-聚集,主要天敌瓢虫和草蛉为聚集分布型;有机化管理模式对瓢虫成虫的扩散系数有一定的影响,对草蛉没有影响,这一结论期望对有机棉田的棉蚜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
田卫东;
吴文岳;
吕昭智
- 《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
| 2007年
-
摘要:
采用定期目测棉叶上的棉蚜数量,用扫网法同步估测天敌种群和数量,对有机农业棉田和常规棉田(对照)中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机棉田和常规棉田中棉蚜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差异显著。在2006年6~8月,常规棉田中棉蚜数量多于有机棉田的(P0.05);草蛉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分别是常规棉田的0.77倍(P0.05),蜘蛛的数量是常规棉田的3.05倍(P<0.01)。有机化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棉蚜。
-
-
于江南;
向现霞;
王同仁
- 《2006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外来物种入侵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比较研究了三种不同模式棉田(有机肥料品种模式棉田,套种绿肥模式棉田,轮作模式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消长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套种绿肥模式棉田的百株主要害虫数量比有机肥料品种模式棉田的少,但比轮作模式棉田的多;而套种绿肥模式棉田的百株主要天敌数量比有机肥料品种模式棉田和轮作模式棉田的多,所以是三种模式棉田中效果最佳的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