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功能反应

功能反应

功能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6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91657篇;相关期刊218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年全国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白蚁防治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天然橡胶发展大会等;功能反应的相关文献由1694位作者贡献,包括符悦冠、刘爱萍、张方平等。

功能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91657 占比:99.95%

总计:1192201篇

功能反应—发文趋势图

功能反应

-研究学者

  • 符悦冠
  • 刘爱萍
  • 张方平
  • 张礼生
  • 徐林波
  • 王孟卿
  • 陈斌
  • 刘长仲
  • 张帆
  • 张艳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琪; 周亚媛; 冯朝阳; 左成; 卜亚莉; 何运转
    • 摘要: 为了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对柴胡明蚜Hyadaphis bupleuri Börner的捕食作用及防治潜力。本文在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对柴胡明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4龄幼虫及雌、雄成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其中雌、雄成虫的捕食能力(a/T_(h))较强,分别为222.7和199.3,捕食上限(1/T_(h))最大,分别为190头/d和182头/d。异色瓢虫对柴胡明蚜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但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异色瓢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效果明显,天敌密度与其对柴胡明蚜的捕食量呈负相关,反应符合Watt模型。异色瓢虫对柴胡明蚜有较强的生物防治潜能。
    • 王亚南; 李萍; 贺玮玮; 张茂森; 王孟卿; 毛建军; 张礼生; 李玉艳
    • 摘要: 为探明丽草蛉对斜纹夜蛾的捕食作用,本研究在室内测定了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及其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的卵及1龄、2龄和3龄幼虫均表现出积极捕食行为和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模型可信度较高。猎物的龄期和密度能显著影响丽草蛉的捕食能力,随斜纹夜蛾龄期增大,丽草蛉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对猎物的攻击系数和控害效能均显著下降,但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明显延长;当斜纹夜蛾密度增加时,丽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效率逐渐下降。综合各项捕食作用参数,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卵的捕食能力最高,其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313.7粒,控害效能为23.5;其次是对斜纹夜蛾1龄幼虫,其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30.5头,控害效能为9.9。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丽草蛉是斜纹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且具较高的控害潜能,可用于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
    • 李盼; 朱津贤; 莫小娜; 林幸明; 刘田振; 李金花; 蔡笃程
    • 摘要: 普通大蓟马是豆科植物上最主要的害虫,六斑月瓢虫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南方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为明确六斑月瓢虫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本研究测定了六斑月瓢虫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而增加,其捕食功能反应可拟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功能反应模型。而且,六斑月瓢虫成虫捕食量高于幼虫,幼虫中捕食量随着龄期增大而增加。六斑月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普通大蓟马的寻找效应均随猎物密度增加而降低。选择性试验显示,六斑月瓢虫对不同虫态的普通大蓟马捕食偏好不同,六斑月瓢虫幼虫和成虫均偏好捕食普通大蓟马若虫,其选择系数大于1,对伪蛹的选择次之,对普通大蓟马成虫的选择系数最低,小于1。同时,我们评估了豆蚜和普通大蓟马共存时,种间干扰对六斑月瓢虫捕食普通大蓟马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种间干扰显著降低了普通大蓟马的被捕食量。研究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对普通大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治潜能,但防治效率也会受到其他潜在猎物的干扰。
    • 孔明悦; 郑丽霞; 李慎磊; 葛轩宇; 陈文胜
    • 摘要: 【目的】探明叉角厉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为叉角厉蝽应用于田间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不同恒温条件下,开展叉角厉蝽成虫对不同密度的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分析,并用功能反应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在20.0~35.0°C内,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的每日捕食量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叉角厉蝽的功能反应均可用Holling-Ⅱ型和Holling-Ⅲ型模型进行拟合。在试验设定范围内Holling-Ⅱ型模型拟合得出,叉角厉蝽的每日最大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5.0°C时为最大,对1龄、2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76.19头和370.30头。Holling-Ⅲ型模型拟合得出,35.0°C时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均为最大,分别为156.13头和79.04头。在试验设定的猎物密度和温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和温度范围的提高叉角厉蝽的捕食量也逐步增加。【结论】Holling-Ⅲ型模型的拟合结果更准确,叉角厉蝽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具有显著的捕食能力。
    • 王博; 欧后丁; 胡勇; 王秀琴; 韦兰; 杨茂发
    • 摘要: 为明确温度和烟草粉螟密度对麦蛾茧蜂觅食行为的影响,设置15、20、25、30和35°C梯度温度,测定了麦蛾茧蜂在不同密度烟草粉螟5龄幼虫条件下的功能反应、寄生量和产卵量。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的麻痹量随温度的升高和烟草粉螟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功能反应为Holling Ⅱ模型;麦蛾茧蜂的瞬时攻击率(a)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降低(25°C最大),处理时间(T_(h))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30~35°C条件下麦蛾茧蜂对烟草粉螟的控害潜力(a/T_(h)和T/T_(h))最大。麦蛾茧蜂的寄生量、产卵量和转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烟草粉螟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温度在30~35°C和烟草粉螟为5~10头/盒时,麦蛾茧蜂的寄生量、产卵量和转化率较高。本研究为大量饲养和利用麦蛾茧蜂防治烟草粉螟等仓储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
    • 黄伟康; 陈积杰; 郭静依; 符启位; 黄国宋; 罗丰
    • 摘要: 为明确巴氏钝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对豇豆上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 Bagrall)的控害能力,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巴氏钝绥螨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田间释放捕食螨对普通大蓟马的防效。结果表明,随着蓟马密度增加,捕食螨日取食量逐渐增加。不同温度下捕食螨对1龄和2龄蓟马若虫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Ⅲ模型。捕食螨对1龄和2龄蓟马若虫的捕食效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对1龄和2龄蓟马若虫的搜寻效应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随着捕食螨密度增加,个体间自我干扰能力增加,其捕食作用率反而减小,在猎物固定而捕食螨数量增加的条件与猎物捕食螨成比例增加的条件下,干扰反应模型分别为E=0.0841P^(-0.708)、E=0.6126P^(-2.907)。综合可知,在田间释放捕食螨400头·m^(-2)时,3 d时的防效可达59.65%,且连续释放2次捕食螨效果会更好。
    • 赵艳丽; 韩丽; 田秀峰; 刘青娴; 萨出拉; 段立清
    • 摘要: 为评估白足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防控效果,在室内测定了白足蚜小蜂对不同发育阶段桃蚜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并对种内干扰和分摊竞争强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白足蚜小蜂对不同发育阶段桃蚜的取食量和寄生量均随着蚜虫密度增加而增加,取食量和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白足蚜小蜂对桃蚜的理论最大取食量2.809头,瞬时攻击率0.218,处理时间0.023 d;白足蚜小蜂对3~4日龄桃蚜寄生量最大,为47.62头,寄生瞬时攻击率0.723,处理时间0.021 d。搜寻效应均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与蚜虫密度呈负相关。白足蚜小蜂个体之间存在种内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增加,单头寄生率相对下降,分摊竞争强度增大,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varley模型。由功能反应、种内干扰等指标可见白足蚜小蜂对桃蚜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
    • 唐雪; 吕宝乾; 卢辉; 唐继洪; 刘彦龙; 闫三强
    • 摘要: 为了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对同类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不同密度2龄幼虫和4~6龄幼虫对不同密度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同时从捕食功能的角度解析了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的捕食行为;并对不同龄期幼虫进行称重比较,用不同龄期幼虫间的重量关系来替换不同龄期幼虫间的捕食量,得到不同龄期幼虫间的捕食量方程。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2龄幼虫和4~6龄幼虫对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类型。草地贪夜蛾3~6龄幼虫对2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76.47头、85.70头、117.92头、96.05头;4~6龄幼虫对3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8.83头、59.49头、58.87头。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理论捕食质量方程y=47.231x^(0.4591),捕食者的捕食量随着猎物虫态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为理解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种间自残行为规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白月亮; 周文武; 祝增荣
    • 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预计全球温度将持续上升,这无疑会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作为变温动物,昆虫完全依赖外界温度完成生长发育以及各种生理活动,因此气候变暖很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对昆虫个体、种群及其所在群落、食物网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很多研究认为处于更高营养级的物种似乎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加敏感,这意味着捕食或寄生性天敌可能比其猎物或寄主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根据已有研究,本文分析了温度变化对天敌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捕食和寄生的影响,比较了相同物种(不同天敌物种)及不同营养级物种(天敌与其寄主或猎物)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差异,归纳了气候变暖可能引起的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同步性改变问题。总之,深入了解捕食和寄生性昆虫对气温上升的响应,对于气候变暖形势下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 汪为通; 周孝贵; 张欣欣; 王志博; 张大羽; 肖强
    • 摘要: 为明确条纹蝇虎(Plexippus setipes)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的防控效果,在室内条件下,开展了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捕食选择性和种内干扰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条纹蝇虎偏好捕食灰茶尺蠖低龄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捕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成蛛捕食能力最强,日均可捕食灰茶尺蠖1龄幼虫17.44头,幼蛛捕食能力相对较弱,日均捕食1龄幼虫2.33头。条纹蝇虎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捕食量随灰茶尺蠖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搜寻效应逐渐降低。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1龄幼虫和2龄幼虫表现为正喜好性(Ci>0),对3龄幼虫表现为负喜好性(Ci<0)。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同时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该反应符合HasseⅡ模型。研究表明,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和良好的防控潜能,这为利用茶园蜘蛛天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