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
小麦病害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2062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种子科技、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小麦病害的相关文献由448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夏永泉、张洁等。
小麦病害—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062篇
占比:99.25%
总计:22229篇
小麦病害
-研究学者
- 等
- 夏永泉
- 张洁
- 张飞云
- 李晨
- 李瑞
- 李耀斌
- 王儒敬
- 王文桥
- 胡海瀛
- 谢成军
- 陈天娇
- 韩秀英
- 马志强
- 任晓霞
- 何文兰
- 余继华
- 刁春迎
- 刁智华
- 刘卫业
- 刘连忠
- 吴青娥
- 周益林
- 姜春义
- 娄泰山
- 孙瑞娟
- 宋玉立
- 康振生
- 康立娟
- 张东彦
- 张保华
- 张学道
- 张小风
- 张武
- 张红星
- 张萌
- 张雷
- 李伍文
- 李刚
- 李江波
- 李红霞
- 杨然兵
- 段彤晖
- 段霞瑜
- 汪恩国
- 潘晓兰
- 王昕
- 竞霞
- 罗雅雯
- 谢宝玉
-
-
王睿;
高炜;
王克功
-
-
摘要:
为降低冬小麦的生产成本,筛选出适宜其拌种的高效低毒种衣剂是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室内培养箱平皿试验和大田小区药效试验,以进口种衣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和30.8%吡虫啉·1.1%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奥拜瑞)为药剂对照,研究了4种国产种衣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单用及混合拌种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在田间对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和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天敌昆虫的影响,以及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戊唑醇在小麦种子萌发前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小麦苗期生长及后期产量无显著影响,其余种衣剂均对小麦萌发和生长无不良影响。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茎基腐病和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基本无影响,且增产显著;其中,35%噻虫嗪FSC+3%苯醚甲环唑FSC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最好,持效期较长,600 g/L吡虫啉FSC+3%苯醚甲环唑FSC对病虫害防治效果次之。这2组种衣剂对小麦萌发、生长安全性好,并且防治病虫害效果较佳,对天敌昆虫安全,增产作用显著,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使用。
-
-
张妍
-
-
摘要:
文章概述了小麦种植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的症状,并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药物防治等方面简述了这几种病害的防治方法。小麦病害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只有做好综合防治,才能降低病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
张晓梅
-
-
摘要: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该病传播迅速,属于一种流行性真菌性病害,具有分布广、浸染能力强、菌源量高、损害大的特点。为严防小麦条锈病蔓延风险,保障粮食安全,山东省平邑县农业农村局近年来积极开展小麦条锈病检测和预防,抢抓条锈病防治关键期,有效控制和压低病源基数。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大区间典型远程气流传播流行的小麦病害,主要由条形柄锈菌侵染引起,一般在春季发生,发病后,具有很强的本地区传播或向相邻区域传播的能力,且变异快,破坏小麦叶绿素,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秆、麦穗及颖壳等内部组织,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实现对植株养分和水分的掠夺。
-
-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
-
摘要: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
-
-
-
摘要:
一、小麦冻害冻害表现为小麦叶尖发黄,尖部扭曲、卷起,少数麦田叶片发白干枯。密度大、群体大、长势良好、水肥合理的麦田冻害轻,密度小;长势弱的麦田冻害重、肥力水平较低、密度小、低洼田块冻害较重。对于受冻麦田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做好灌水和叶面喷肥,可喷施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2%尿素溶液缓解冻害。
-
-
郑庆伟
-
-
摘要:
近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旱作病害研究室小麦病害防控研究创新团队连续在植物病理学权威杂志《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发表文章,论文揭示了小麦赤霉病菌致病相关的两种锌指蛋白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2020年12月28日在《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报道了CHY型锌指蛋白FgChy l在禾谷镰孢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其调控Beta微管蛋白组装、菌丝极性生长的分子机制。
-
-
-
-
-
摘要:
一喷三防的概念是20多年前提出来,当时特指“防虫、防病、防御干热风”,当年的黄淮海冬麦区的小麦病害主要是“白粉病”和“镑病”,其他的病害很少或者发生很轻。如今很多病虫害的抗药性也逐年上升,因此预防药剂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确保更安全更高效。
-
-
郑飞(摄影);
张瑞芬(摄影)
-
-
摘要:
康振生与农业科研结缘于1977年,那一年,正在插队的他考入西北农学院。"我下乡3年,目睹了农村的落后。"康振生说。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摆脱贫困的种子从此在康振生心里种下了。在大学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植物病理学。1984年,康振生经导师李振岐教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1990年和2000年他先后放弃了加拿大的定居绿卡和德国科研单位的挽留,回到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
-
-
高红
-
-
摘要:
小麦种植在我国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小麦作为粮食的主要来源,用途十分广泛。可以用来制作:馒头、面条、面包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食制作,也可用作饲料的加工。因此,保证小麦的产量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小麦在种植的过程中会出现早衰、倒伏等不良现象,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因氏,农业人员需要做好小麦的防病害工作,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
-
Li Ning;
李宁;
Duan Xia-yu;
段霞瑜;
Zhou Yi-lin;
周益林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利用小麦混系品种可以有效控制多种小麦病害,如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对于某些小麦病害,即使混合策略不能取得较好的抗病效果,但也可以挽回部分产量损失。随着栽培模式的改变,特别是具有专化抗病虫性的品种大面积单一连续栽培,作物品种的抗病虫性丧失过快。但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减缓复杂小种的发展,也可减缓多样性寄主群体的抗病性的丧失。利用混系品种防治小麦病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品种单一种植,混系品种至少有两方面优势:增加产量的稳定性和减少病害的为害.但混系品种的控病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合理搭配小麦品种是今后需要大力研究的问题.
-
-
-
冯成
- 《第六届全国农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麦田生态系统的变化,小麦病害白粉病、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高,损失严重.使用药剂防治是控制小麦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防治小麦病害的主要药剂以三唑酮、烯唑醇最为普遍,这些药剂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至今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小麦病害的多种病菌对三唑酮、烯唑醇产生抗性,国内外均有研究和报道.本文报道新型杀菌剂"奥宁"防治小麦病害药效试验总结。
-
-
郭勇;
S.Barnett;
S.Anstis;
杨合同;
李纪顺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
| 2005年
-
摘要:
从经过多年轮作,已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小麦丝核病具有抑制性的土壤中分离到包括霉菌、放线菌、细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盆栽实验证明,有三类细菌泛菌(Pantoea),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和微细菌(microbacteria)是对抑制Rhizoctoniasolani起作用的主要贡献者,而且只有在这三类细菌共同存在时,才表现出抑制小麦病害、促进小麦生长的显著作用.以此三类微生物为基础,研制开发同时具有抑制病害、促进生长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
-
杜世州;
曹承富;
袁琳;
廖钦洪
- 《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为了探讨小麦白粉病叶片快速光曲线变化特征以及两种选取(AOI)模式间异质性,在小麦白粉病试验区,基于荧光成像系统开展荧光诱导参数和快速光曲线测定与拟合.结果表明,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随叶片病害等级加重呈下降趋势,以矩形模式的rTR相对较低,其中,rETR下降主要受吸光系数Abs的降低影响。快速光曲线拟合参数中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初始斜率、光抑制参数和半饱和光强随病害等级的加重呈下降趋势,两种选取模式间拟合参数的异质性反映了叶片荧光特征的“临界状态”,重度(80%)病害叶片不仅对光的捕获能力较低,对强光的忍耐性也偏低,极易造成光抑制.利用快速光曲线的斜率方程可以直观地反映rETR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动态变化过程。
-
-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选用宁麦8号、宁麦9号、宁麦13和扬麦12、扬麦13五个小麦品种,连续3个播种年度进行6个播种期的田间试验,观察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小麦病害的发生程度.结果表明:叶锈病、梭条花叶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均有随播种期的提早而加重的趋势,白粉病则表现有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逐渐加重的趋势。
-
-
-
黎登寨;
樊兵;
吴云锋;
杨英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2007年
-
摘要:
通过3年定点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小偃503播前应用小麦拌种剂拌种,具有延缓出苗,增强抗倒伏性能和抗旱性,增加绿叶面积,提高小麦个体质量,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其中3911+粉锈宁处理效果最好,小区产量3年平均值比CK高9.98%,其次是多菌灵处理,比CK高6.31%;丰源宝高5.85%,粉锈宁小区产量3年平均值比CK高5.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