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赤霉病

赤霉病

赤霉病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162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0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620篇;相关期刊269种,包括植物保护、大麦与谷类科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华北六省、市、自治区农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五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等;赤霉病的相关文献由3276位作者贡献,包括马鸿翔、张旭、陆维忠等。

赤霉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0 占比:41.00%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1.73%

专利文献>

论文:1620 占比:57.26%

总计:2829篇

赤霉病—发文趋势图

赤霉病

-研究学者

  • 马鸿翔
  • 张旭
  • 陆维忠
  • 张勇
  • 高德荣
  • 周明国
  • 张东彦
  • 胡文静
  • 黄林生
  • 马正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奋启; 董红刚; 袁林泽; 耿跃; 左希; 陈凤; 庄静
    • 摘要: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田间子囊壳带菌率较高,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加重,在扬州市邗江区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防控难度加大,尤以2012年发生最重。本文分析了邗江区2012—202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及重发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曲华
    • 摘要: 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赤霉病、果穗干腐病、玉米穗粒腐病,近几年在我国发生十分普遍,一般发生率均在10%以下,极个别品种高达20%以上,尤其是在玉米籽粒形成阶段,若受到连续阴雨天气,个别品种能造成约50%的果穗发生穗腐病,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1病原菌玉米穗腐病为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等多种霉菌侵染所致。其中串珠镰刀菌是优势病原菌。
    • 伏进; 韩佳东; 朱祥林
    • 摘要: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生孢子液滴注到小麦旗叶叶鞘内可引发小麦穗期秆腐。孢子液在破口期接种到穗下叶鞘内秆腐发病率达69.35%,接种到麦穗和叶鞘之间,秆腐发病率为25.8%,发病茎秆有52.7%出现节间发病;推迟到麦穗快抽出叶鞘时在鞘内接种,只有3.66%的茎秆发生秆腐。根据接种的发病结果与叶鞘枯斑、节间发病时间分析,小麦破口抽穗期病菌随雨水、露水从叶鞘裂隙流入旗叶叶鞘内可能是造成秆腐的主要原因。
    • 胡文静; 张勇; 江伟; 程晓明; 廖森; 李东升; 张春梅
    • 摘要: 选择扬麦4号和偃展1号杂交后开花期一致的49份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简称RIL)材料为研究对象,在2个独立的区域采用单花滴注和土表接种2种方式,分别调查开花后14、28、42 d群体的病小穗数,计算病小穗率。分析2种接种条件下的各个时期群体的病小穗率绝对值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单花滴注接种的赤霉病发展速度在14、28 d时最快,往后到42 d时速度下降;土表接种的赤霉病发展速度在14~28 d时最慢,往后到42 d时速度上升。群体在土表接种条件下的赤霉病发生程度始终弱于单花滴注条件下。单花滴注条件下前2个时期赤霉病的发展速度会显著影响最后1期的发展速度,土表接种则无这种规律。2种接种方式下群体赤霉病发展速度与株高和小穗着生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现有的小麦赤霉病抗性评价方式和抗赤霉病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 摘要: 大田问:小麦黄花叶病用什么药防治?答:目前没有特效药防治小麦黄花叶病。可以考虑结合防治赤霉病,使用麦甜氟唑菌酰羟胺或吡唑醚菌酯等,加戊唑醇或戊唑·多菌灵等防治。问:什么是无效分蘖?答:在生长条件十分良好的条件下,每株麦子能长出很多分蘖,这同时会造成主茎与小分蘖生育进程相差很大,穗形大小也会有较大差异。在栽培条件下,一般每株成穗3个左右比较适宜,有利于高产。
    • 李培
    • 摘要: 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易受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的危害,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近年,随着气候条件、菌源量、种植品种的变化,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有流行加重趋势。2021年,漯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就小麦“两病”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效评估等方面进行监测分析,积累数据,为开展小麦“两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一、小麦“两病”发生特点(一)小麦条锈病2021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早、发病普遍,但严重度低。
    • 赵性友
    • 摘要: 冬小麦赤霉病是冬小麦主产区(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常发性重大侵染性病害,该病害一旦发生不仅会直接造成产量损失,而且产生的真菌毒素(DON)会致成熟期的麦粒霉变污染,而失去其食用或饲用价值。冬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与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气候类型有关,流行年份可减产20%-50%。危害症状以穗腐为主,先是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本文对田间菌源基数、危害症状、气候条件、有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利于冬小麦主产区能及时预测预报、科学合理地实行绿色高效防控,为冬小麦生产的安全性提供有效的防治防控依据。
    • 陈谊君; 左军; 熊飞; 王楠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分析比较了不同药剂单用及组合使用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在小麦齐穗后见花5%~10%(扬花初期)及间隔5~7 d(扬花盛期)总共用药2次,麦甜R+麦甜R伴侣防效优于其他药剂,病穗防效达到87.10%,病指防效93.23%,且千粒数增加。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等因素,也可在扬花初期使用1次。
    • 马鸿翔; 王永刚; 高玉姣; 何漪; 姜朋; 吴磊; 张旭
    • 摘要: 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引起的赤霉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病原菌侵染的籽粒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主的毒素,进一步威胁人畜健康。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与应用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及毒素危害的有效途径,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抗赤霉病育种研究,70年代成立全国协作组,建立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被广泛用于赤霉病抗性评价,筛选出的苏麦3号、望水白等抗源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抗赤霉病研究,育成的农艺性状优良且中抗赤霉病的扬麦158号和宁麦9号等品种是抗赤霉病育种的重要突破,不仅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而且作为亲本分别育成了20多个小麦品种。除常规育种外,还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将外源种质赤霉病抗性导入小麦栽培品种中,基于细胞工程技术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加倍单倍体创制在小麦赤霉病遗传改良中拓宽了遗传变异背景,提高了育种效率。20世纪90年代赤霉病在北美洲的流行促使欧美重视小麦赤霉病研究。国际合作促进了小麦赤霉病育种的资源、技术和信息交流,赤霉病抗性类型、鉴定技术和评价指标研究、抗赤霉病种质发掘、QTL定位、关键基因克隆、标记辅助选择及抗病品种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利用双亲连锁作图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了600多个赤霉病抗性相关QTL,涉及小麦所有21条染色体,定名了Fhb1-Fhb77个赤霉病抗性基因/QTL。针对苏麦3号和望水白等中国抗源的主效QTL(Fhb1),克隆了其关键基因并进行了功能验证,开发了基因的功能标记,并成功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赤霉病抗性显著改良的小麦新品种。来自长穗偃麦草的Fhb7候选基因也被克隆,并用于提高栽培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在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开发了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利用标记辅助选择将不同位点抗性QTL聚合,进一步提高了小麦赤霉病抗性。展望未来,应研究建立精准的赤霉病抗性表型评价体系、加强抗赤霉病新种质和新基因发掘、克隆主效抗病QTL的关键基因并明确其分子机制,将标记辅助选择或基因组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不断提升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和水平,培育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