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9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5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6282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中国植保导刊、山东农药信息、种业导刊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第三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会暨农药械交易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小麦纹枯病的相关文献由112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刚、陈怀谷、任丽娟等。

小麦纹枯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5 占比:3.06%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6282 占比:96.74%

总计:16831篇

小麦纹枯病—发文趋势图

小麦纹枯病

-研究学者

  • 刘刚
  • 陈怀谷
  • 任丽娟
  • 甄文超
  • 齐永志
  • 马鸿翔
  • 丁克坚
  • 周淼平
  • 李洪连
  • 张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昕伟
    • 摘要: 上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黄淮海平原南侧的淮北平原上,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总耕地面积11万hm^(2),常年麦播面积9.3万hm^(2)左右,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蔡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逐渐加重趋势,已成为上蔡县小麦常发、多发性病害之一。近年,该病危害严重,病田率已达100%,病田发病株率也在80%以上,大发生年份重病田块的枯白穗率在30%以上,是造成小麦后期倒伏和枯白穗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影响当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病害。
    • 刘庆芳; 苏玉环; 刘保华; 陈冬梅; 武玥; 王雪香; 李小康; 马永安
    • 摘要: 为筛选出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高效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比较药剂拌种及后期喷施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剂拌种显著降低返青期小麦纹枯病病株率,2种拌种药剂处理(复剂1:萎锈·福美双,复剂2:多·福·唑醇)的田间防效分别为58.0%和55.0%,产量较CK(清水)分别增加10.6%和9.3%。后期配合喷施杀菌剂三唑酮和戊唑醇,能够有效防治灌浆期小麦白粉病,且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为12.8%~24.0%,其中以复剂1+三唑酮+戊唑醇处理产量最高(9309 kg/hm^(2)),防效最好(62.3%)。综合田间防效和产量,复剂1拌种+三唑酮+戊唑醇处理控病效果好,增产效果明显。
    • 周新丰
    • 摘要: 为了筛选小麦纹枯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几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在小麦拔节期间隔10d进行2次喷雾防治,检验其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初步试验表明,在小麦纹枯病发生初期,使用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20 g/亩、 5%井冈霉素水剂400 g/亩,能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药后20 d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0%以上,这2种药剂在小麦纹枯病发病区可参考使用。
    • 李汉一
    • 摘要: 为全面提高小麦、油菜病害预测预报水平,指导小麦、油菜病害防控,2009年2—5月、2010年2—5月对城固县中部平坝区、南部浅山区小麦、油菜主要病害进行调查,南部浅山区、中部平坝区每年每乡镇每作物每期分别调查5块、10块田(地),每块田(地)面积0.03~0.20 ha,对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和油菜菌核病等病害进行后期调查(5月上中旬)。年度间病害防治次数、防治面积占比相似,就某一病害来说,已防田块后期平均发病程度、未防田块后期最高发病程度均与未防田块后期平均发病程度成正相关,因此小麦、油菜后期调查意义重大。对小麦条锈病还要开展早中期调查(2—4月)。调查结果表明:南部浅山区、中部平坝区的小麦、油菜主要病害发病程度和发生特点不同,小麦条锈病有些年度浅山区重,而有些年度平坝区重,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病害浅山区重,小麦纹枯病区域间差异不大,低湿田病害较重,只有抓住这些特点,才能有效预测防控。
    • 刘刚
    • 摘要: 依据国务院《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在农业农村部已确定《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基础上,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起草了《山东省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征求意见稿)》,近期面向社会和基层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虫害6种,分别为麦蜘蛛(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绿盲蝽、烟粉虱;病害7种,分别为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茎基腐病、玉米粗缩病、玉米南方锈病、苹果轮纹病、茄果类蔬菜病毒病;杂草2种,分别为节节麦、雀麦。
    • 江山
    • 摘要: 当前,江苏省小麦已陆续进入拔节期,受冬季积温偏高、土壤埼情适宜等因素影响,纹枯病等病虫发生早、局部重于上年。江苏植保部门预测,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群体数量和田间郁闭程度增大,多种病虫将加重发生,尤其是纹枯病将达偏重左右发生程度。
    • 程洁
    • 摘要: 小麦是河南省主要农作物之一,作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大市,邓州市常年小麦种植面积达14.7万hm2以上,在当地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些年来,邓州市小麦生产常发的纹枯病给当地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该文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及危害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以期为当地小麦的高产优质提供参考.
    • 王迪轩
    • 摘要: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由禾谷丝核菌引起。一般于小麦拔节后开始明显发病,一般4-5月为纹枯病盛发期。1.选用抗病、耐倒品种小麦品种目前对纹枯病暂无免疫类型,但品种间抗性有差异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中抗、耐病或感病轻、丰产性好的品种。同时,应注意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 陈宸; 张坤; 丁涛; 冯建国; 杨进; 贺振; 陈夕军
    • 摘要: 丙硫菌唑是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通过联合效力(联合毒力)测定、配方助剂筛选和悬浮剂理化性能指标检测,研制了丙硫菌唑与戊唑醇复配的悬浮剂,并测定了其对水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戊唑醇质量比为2:1时对稻麦纹枯病菌具有增效作用,联合效力系数(共毒系数)分别为1.91和1.92;24%丙硫·戊唑醇悬浮剂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16.0%丙硫菌唑、8.0%戊唑醇、4.0%分散剂Featdis SCP、3.0%润湿剂EFW、0.2%黄原胶、1.0%硅酸镁铝和4%乙二醇,水补足至100%。产品经过(54±2)°C热贮14 d后,悬浮率95.2%,pH值6.9,平均粒径0.71μm,析水率2.3%,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0±2)°C冷贮7 d后,悬浮率94.8%,pH值7.1,平均粒径0.87μm,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黏度在200~600 mPa·s之间。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4%丙硫·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小麦纹枯病均有较好防效,田间施用量(有效成分)210 g/hm2和150 g/hm2时,防效分别达89.01%和86.26%。
    • 闫翠梅; 肖茜; 齐永志; 甄文超
    • 摘要: 为明确秸秆深翻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深翻与旋耕土壤浸提液处理后禾谷丝核菌生长指标的变化,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深翻对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旋耕相比,除望都试验基地5.0、2.5 g/mL深翻耕层土壤浸提液处理外,其他深翻耕层土壤浸提液均对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表现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在3.84%~28.19%.1.25、0.625、0.3125 g/mL望都试验基地深翻耕层土壤浸提液处理后菌核数量降幅为16.18%~ 33.62%;其他深翻耕层土壤浸提液对菌核数量均无影响.深翻耕层土壤浸提液(5g/mL除外)处理菌核鲜重与旋耕同耕层处理无显著差异.浇灌固安试验基地2.5 g/mL土壤浸提液后,深翻耕层处理纹枯病病指在18.84~28.72,显著低于旋耕同浓度处理;其他同浓度处理间纹枯病病指差异不显著.在拔节期,深翻显著降低了田间纹枯病发病率,降幅约15%,但病指未发生明显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