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淮海平原

黄淮海平原

黄淮海平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2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3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755篇;相关期刊309种,包括资源科学、地域研究与开发、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二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08年GEF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国际研讨会、第四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黄淮海平原的相关文献由1067位作者贡献,包括郝晋珉、刘勤、李保国等。

黄淮海平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3 占比:43.82%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1.31%

专利文献>

论文:755 占比:54.87%

总计:1376篇

黄淮海平原—发文趋势图

黄淮海平原

-研究学者

  • 郝晋珉
  • 刘勤
  • 李保国
  • 张佳宝
  • 邓祥征
  • 佟屏亚
  • 吴凯
  • 吴大付
  • 居辉
  • 战金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昕伟
    • 摘要: 上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黄淮海平原南侧的淮北平原上,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总耕地面积11万hm^(2),常年麦播面积9.3万hm^(2)左右,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蔡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逐渐加重趋势,已成为上蔡县小麦常发、多发性病害之一。近年,该病危害严重,病田率已达100%,病田发病株率也在80%以上,大发生年份重病田块的枯白穗率在30%以上,是造成小麦后期倒伏和枯白穗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影响当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病害。
    • 王慧玲
    • 摘要: 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耕地面积902.7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070万亩,产量稳定在48亿公斤以上,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济宁是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市,常年秸秆产量(风干量)约650万吨,主要为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和薯类秸秆。济宁市以"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一是强化秸秆禁烧。
    • 杨颖; 郭志英; 潘恺; 王昌昆; 潘贤章
    • 摘要: 农田土壤健康状况不仅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影响大气、水环境质量和生物安全,因而农田土壤健康评价应将土壤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效应结合考虑。基于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将土壤功能归纳为作物生产、持水净水、养分运移与缓冲、碳固存及栖息地与多样性等5项功能。进一步针对每项功能,按照固有属性和动态属性两个方面分别选取基础项指标,同时考虑具有区域特点的威胁土壤功能发挥的限制项指标,并采用2个乘数来体现限制因子对固有和动态属性影响的差异性,共同构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内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封丘、栾城和禹城3个实验站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为例,应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土壤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3个农业生态实验站土壤健康状况总体相当且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有所差异,表现为禹城>栾城>封丘,且作物生产功能与产量R^(2)达到0.60,验证表明该评价体系比较合理。因此,基于多功能性的土壤健康评价方法可为进一步探究土壤健康长期变化趋势,实施土壤资源有效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 邵云; 李静雅; 马冠群; 李春喜; 张杰; 许双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黄淮海平原农田土壤养分和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2007年开始的长期培肥试验基础上,于2018年至2020年设置6个处理:在原有常规化肥(+F),化肥和秸秆配施(+FS),化肥和牛粪配施(+FM),以及3种长期施肥处理的基础上各增一个不施肥处理,分别记为-F,-FS,-FM.在小麦成熟期对土壤养分、产量以及籽粒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FS和+FM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和籽粒产量以及品质显著高于+F组;连续两年不施肥处理后,与+FS和+FM处理相比,-FS和-FM处理的速效磷质量分数分别下降15%和16%,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下降9.3%和9.9%,产量分别下降3.4%和4.2%,但-FS和-FM处理籽粒蛋白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和淀粉质量分数并未出现显著下降;-FS和-FM处理的速效磷质量分数、有机碳质量分数、籽粒蛋白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淀粉质量分数下降幅度均小于-F处理.因此,在长期培肥基础上,无机有机肥配施的土壤-小麦系统的稳定性更高.
    • 陈同; 王伟莉; 刘冬云
    • 摘要: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近年,干旱、高温、台风等异常天气情况持续发生,并时常伴有严重的病虫害。异常气候条件下要玉米稳产、高产、抗逆性强,并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对玉米育种研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新乡市粒丰农科有限公司以高产、高抗、紧凑、早熟为育种目标,以自育自交系LN1335作母本、自育自交系LN1342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了玉米新品种粒农12。
    • 任频频; 黄峰; 李保国
    • 摘要: 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探讨黄淮海平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有机质与土壤黏粒含量和容重的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淮海旱作农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区域均值分别为20.11±6.46(0~10 cm),14.76±5.11(10~20 cm),9.96±4.14(20~30 cm),8.03±3.45(30~40 cm)g·kg^(-1),分别处在三级至五级水平;0~20 cm各土层中,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山东引黄灌区等传统农业生产地带,以及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的砂姜黑土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结构趋于明显,10~40 cm各土层中,河北平原和鲁西北地区呈现LL(低-低)/HL(高-低)型分布特征;河南和安徽地区主要为HH(高-高)/LH(低-高)型,但不同土层的具体分布差异较大。有机质含量与黏粒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数理相关关系,与容重之间关系并不明显;有机质/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容重的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中,LL/HL型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和鲁西北地区,其中HL型在0~20cm各土层中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和山东引黄灌区地带,HH/LH型样点主要分布在河南和安徽地区,但不同土层具体分布差异明显。有机质与黏粒含量的空间自相关结构更明显;0~10 cm、10~20 cm土层较20~30 cm、30~40 cm土层的空间自相关结构更明显;农业管理措施及其地域差异性是造成各分布结构在空间水平方向及土壤垂直分层方向上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 贺付伟
    • 摘要: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降低等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小麦产量的精确估算对我国粮食生产宏观调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作物模型和遥感数据相结合来提高作物大区域产量估测的精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影像数据对冬小麦种植区和生育期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进行提取,利用参数校正后的APSIM模型模拟了小麦产量对不同播期、种植密度和水氮施用量的响应,构建了小麦产量和归一化LAImax的关系方程,结合MODIS影像数据的归一化LAImax,估算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基于统计年鉴产量,并对估产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PSIM模拟的产量和归一化LAImax关系达到了极显著(R^(2)=0.71),在市级和县级尺度上估计的总产和实际总产有较好的一致性(R^(2)均>0.7),但单产的估计精度稍差(市级和县级尺度上的R^(2)分别为0.31和0.46)。
    • 王楠; 顾恬玮; 郝晋珉; 祖健
    • 摘要: 为深入探究影响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行为的主要因素,明确一户多宅整治工作的重点方向,以地处黄淮海平原的河北省曲周县前河道村为典型案例,通过农户调查获取样本农户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一户多宅行为的主要农户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规模的提升会降低农户新辟宅基地建房的意愿,农户居住需求的提升促进了一户多宅行为,农户对相关政策认知水平的提升抑制了一户多宅行为,农户发生一户多宅行为与对原有居住环境不满意密切相关。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一户多宅行为的产生并不受制于农户自身的经济条件。
    • 张向蕊; 刘宪锋; 赵安周
    • 摘要: 基于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观测数据和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同化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和随机森林等方法,对2002—2017年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从降水量和不同部门用水量等供需视角探究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联合GRACE和GLDAS反演的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储量与WGHM模型(WaterGAP Global Hydrology Model)输出的地下水储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0.76,相关性较高的区域分布在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区;(2)2002—2017年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储量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9.36 mm/a,黄淮海平原地下水总损失体积达589亿~790亿m^(3);(3)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呈现春季达到最大亏损、夏季缓慢回升、秋季达到最大盈余、冬季缓慢下降的季向循环模式;(4)空间上,除皖北、苏北地区呈略微上升趋势外,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豫北及冀南等地区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降速高达-41.29 mm/a;(5)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是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二者贡献率分别为27.04%和23.23%。
    • 李峰; 刘华国
    •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地质环境最复杂、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流域。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4次地震有3次发生在黄河流域,如1556年陕西华县8¼级地震和1937年8月山东菏泽7级地震。黄河中下游的防洪工程体系作为我国黄淮海平原的生态安全保障,也是保障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安全的重要依托,而分布在黄河河道附近的地震活动断层是威胁黄河堤防工程体系和沿岸城市地质安全的关键危险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