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拌种

拌种

拌种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59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石河子科技、现代化农业、安徽农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等;拌种的相关文献由3701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韩松、刘爱芝等。

拌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6 占比:53.0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759 占比:46.51%

总计:1632篇

拌种—发文趋势图

拌种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韩松
  • 刘爱芝
  • 刘党校
  • 吴雪芬
  • 张睿
  • 文廷刚
  • 杨文飞
  • 王伟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侯作鹏; 惠娜娜; 李继平; 郑果; 王立
    • 摘要: 为了探索马铃薯黑痣病高效防控技术,本研究选择240 g/L噻呋酰胺SC、20%嘧菌酯WG、10%苯醚甲环唑ME、0.3%四霉素AS、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1%申嗪霉素SC等6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拌种防效试验。结果显示,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1%申嗪霉素SC、20%嘧菌酯WG、0.3%四霉素AS、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等4种杀菌剂的抑菌作用较强,EC_(50)分别为0.0044、0.2336、0.2562μg/mL和0.4752μg/mL。田间拌种结果显示,0.3%四霉素AS 100 mL拌100 kg种薯,对马铃薯出苗略有抑制作用;3种生物杀菌剂拌种,均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地中茎黑痣病和薯块黑痣病均有明显的防效,除0.3%四霉素AS处理外,其他5种处理均有显著的增产功效,其中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处理的防效和增产率最高,对马铃薯地中茎黑痣病和薯块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69.18%和50.04%;增产率为17.13%。
    • 赵阳安; 芦光新; 邓晔; 王英成; 马坤; 颜珲璘; 张海娟; 周学丽; 窦声云
    • 摘要: 为研究根瘤菌(rhizobium)拌种对两种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观测和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别对不同拌种剂量处理的两种苜蓿(‘北林201’和‘北林202’)生长状况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拌种处理后,两种苜蓿的株高明显增加,且在拌种浓度为50%时效果最佳;拌种处理影响了两种苜蓿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其中,拌种处理增加了两种苜蓿根际土壤细菌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却减少了丰富度;两种苜蓿的土壤细菌门水平上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拌种处理增加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使用非度量多维尺度法分析表明,拌种处理后两种苜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不显著。该结果可为微生物拌种对草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张华; 石柏俊; 胡德利
    • 摘要: 玉米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类型,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资料供给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近些年来,我国玉米产量逐渐增加,玉米种植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作为玉米生长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玉米种子拌种一直是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简要概述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对DA-6和复硝酚钠2种植物生长物质的拌种田间效应进行分析对比,以此为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为提升玉米种植质量做出应有贡献。
    • 刘庆芳; 苏玉环; 刘保华; 陈冬梅; 武玥; 王雪香; 李小康; 马永安
    • 摘要: 为筛选出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高效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比较药剂拌种及后期喷施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剂拌种显著降低返青期小麦纹枯病病株率,2种拌种药剂处理(复剂1:萎锈·福美双,复剂2:多·福·唑醇)的田间防效分别为58.0%和55.0%,产量较CK(清水)分别增加10.6%和9.3%。后期配合喷施杀菌剂三唑酮和戊唑醇,能够有效防治灌浆期小麦白粉病,且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为12.8%~24.0%,其中以复剂1+三唑酮+戊唑醇处理产量最高(9309 kg/hm^(2)),防效最好(62.3%)。综合田间防效和产量,复剂1拌种+三唑酮+戊唑醇处理控病效果好,增产效果明显。
    • 张春云; 朱凤
    • 摘要: 研究以常规喷雾用和种子处理用2种剂型多种药剂进行桶混拌种为核心,大田采用生物源药剂,配合必要化学药剂的水稻病虫全程绿色用药技术。2019、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复方药剂拌种对纹枯病防效优异,且水平扩展盛期推迟20 d左右。对稻瘟病控制时间长、效果好。对纵卷叶螟防效优异,五(3)代防效为98.25%,第4代仍达83.86%。螟虫防效较好,对二化螟第二代保穗效果仍达20%左右。由于其防效高、持效期长,大田可使用生物农药为主,减轻了中后期化学用药压力。
    • 束华平; 陈宏州; 周晨; 骆继秋; 笪骏; 朱凤
    • 摘要: 为探明11%氟环·咯·精甲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干稻种拌种并晾干后播种的处理方式进行恶苗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1%氟环·咯·精甲FS 3和4 mL/kg种子拌南粳9108与金香玉1号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的防效均高于62.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FSC)同等剂量下的防效,并且各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和成苗安全无害,11%氟环·咯·精甲FS推荐剂量拌种对恶苗病防效优良,对水稻生长安全,研究结果可为恶苗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陆大雷
    • 摘要: 一、鸟害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喜鹊等一些鸟类逐渐增多,春玉米种子和幼苗易被啄食,给玉米生产带来危害。因此,要注意积极防鸟,可派人看护,或在玉米田间撒一些利用价值较低的谷类种子,或在田间布置半身式绿色假人(每亩1~2个),或采用驱鸟剂拌种,或采用智能语音驱鸟器进行防控。
    • 邵文奇; 纪力; 孙春梅; 钟平; 庄春; 陈川
    • 摘要: 为探明不同药剂(肥)拌种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比较了0.055 g·cm^(-2)播量下3.5%咪鲜甲霜灵、62.5 g·L^(-1)精甲咯菌腈、拌种肥3种药剂(肥)拌种与不拌种所育秧苗的素质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拌种处理能够调控秧苗株型,其中咪鲜甲霜灵拌种处理的成苗率最高,但与不拌种处理差异不显著,在秧龄22~34 d时,叶龄大于其他处理,且出叶高度降低,叶片长度较短,叶色较深,株型紧凑;精甲咯菌腈处理的成苗率、株高、叶龄、茎基宽等性状与不拌种处理总体上差异不显著;拌种肥处理的成苗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生物量积累表现较好。秧苗整体素质比较,咪鲜甲霜灵处理>精甲咯菌腈处理>拌种肥处理>不拌种处理。
    • 郑成民; 汤怀武; 徐绍栋
    • 摘要: 播前拌种,是小麦防病、防虫、促生长、保增产的好办法,再加上后期的“一喷三防”,是近几年推广成熟的一套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效夺取小麦高产的配套好技术。一、小麦拌种技术要求拌种,就是把肥料、农药和小麦种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再反复掺拌,最终使肥料和药剂均匀地附着在种子表面的措施。此时由于种子处于休眠阶段,最容易集中处理,无论拌肥还是拌药,都具有用量少、操作简单的优点。对依靠种子传播的病虫害,拌种几乎成为唯一的防治措施,既消灭种子带菌,又保护幼苗不受侵染,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小麦拌种的方式分为人工拌种和机械拌种
    • 郝韵寒; 靳亚忠
    • 摘要: 为了解木霉菌拌种处理对绿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绿豆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用量木霉菌拌种对绿豆根际土壤脱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蛋白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豆发育的开花期、结荚期以及成熟期,不同用量的木霉菌拌种处理对绿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调节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着木霉菌用量的增大而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除外)呈现升高-降低变化;与对照处理(CK)相比,在绿豆生长和发育的3个时期,木霉菌拌种处理的绿豆土壤根际脱氢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都明显大于CK;在木霉菌拌种处理中,2%(C)木霉菌拌种处理促进绿豆根际脱氢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蛋白酶的活性升高明显,显著促进了开花期和结果期脲酶活性的增加,而3%(D)处理的绿豆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大,并促进了成熟期土壤中脲酶活性。综合而言,采用2%的木霉菌菌剂拌种(菌剂与种子质量比)能明显促进绿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升高,为促生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